新闻报道的特殊模式.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81370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报道的特殊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闻报道的特殊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闻报道的特殊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闻报道的特殊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闻报道的特殊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新闻报道的特殊模式2008 年 5 月 12 日是一个让人难以忘却的日子,四川省汶川 8.0 级强震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媒介打破了单一的报道模式,出现了令人眼前一亮的电视 24 小时直播和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的媒体相互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合作战的“融合新闻” 。 这一切做法都说明我国政府要把最新最快的有关地震的新闻推出给人民看。归根结底,其原因在于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理念突破。新闻报道必须在党的直接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下进行,从这个基点出发,在特大事件突然降临之际,新闻报道究竟该怎么办?是否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直播?这个问题大有亟待解决之必要。但是我们还要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

2、的运行方式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重大突发事件的特点及报道常规要求 重大突发事件可以分为“天灾”和“人祸” 。“天灾“系指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暴雨、地震、海啸、雷击、瘟疫等。 “人祸” ,是指人类社会主观因素造成的灾祸,小至交通事故、工伤事故、抢劫、杀人等各种犯罪活动以及恐吓、爆炸、纵火、投毒、政治谋杀、拐骗或劫持人质等恐怖主义破坏活动的个别案件,大至全社会范围甚至国际间的突发重大事件,诸如: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治安骚乱、社会动乱、乃至武装冲2突、局部战争以及危机整个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和核危机等。 (一)重大突发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和预警性。重大突发事件是突发的。它来得出其不意,甚至是

3、在人们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如 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是在人们的酣睡中突然发生,100 多万人口的唐山市转眼之间变成一片废墟,多少人甜蜜的梦乡成为现实的噩梦;但人们并不是对它无丝毫办法,在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可以通过预警机制进行预警的。 2.事件重大和影响深远。如这次汶川地震全国除了新疆、黑龙江等省份没有震感外,其余 13 个省、市、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受灾地区广大,伤亡人数达数万,其影响波及全国。 3.持续时间长。重大突发事件一般持续时间长,一般持续数周甚至数个月之久。汶川地震发生后,除了抗震救灾、抢救伤员外还有一系列后续工作要做,如安抚伤亡家属、安置受灾民众、灾区重建等,需要时间更久更

4、长远,若处理不好其引发的影响带有一定的潜伏期。 (二)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常规要求 1.需要强有力的组织管理。重大突发事件影响面广、影响深远、持续时间长等特点,要求报道的跨度长,人员、物资的投入多,这就必须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否则就会陷入混乱状态。 2.需要进行重大策划。我们对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是有许多讲究的,只能由哪家新闻机构报,什么时候报,怎样报,往往有一些说法。这样的报道出来后,事实也准确,但因其违背了新闻规律,受众会疑问,既然是新闻事实为什么怕别的新闻机构来报道呢?受众会因怀疑3报道的程序而怀疑报道的事实。这如同法律上的程序不正义,直接影响事实的正义。 3.根据不同阶段调整报道的

5、主题和重点。以往一旦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它所带来的影响尚不知是好是坏时,为了达到报道的目的和稳定受众情绪,对报道的各个阶段和内容要预先设定并经过层层审批,这样做下来的节目就带有一定的模式化,陈旧落后,不能满足受众对整个事件的“知情” ,反而会激怒受众的情绪,适得其反。 二、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理念突破 汶川发生里氏 8.0 级特大地震,这一刻让整个中国为之伤恸。但是也是在这一天,我们也看到了政府再也没有像 32 年前唐山大地震时所采取的拖延、捂盖的做法,特别是在新闻报道方面更是出现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受到了全国、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誉。 (一)自然灾难观的重构 自然灾难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大的挑战,是人

6、类无法绕过而必须跨越的门槛,灾难报道关系每一个人的福祉,关系一个政府的执政能力,高至关系一个国家的信誉,而自然灾难观的重构对于灾难报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重点还是在于自然灾难观的重构。这次汶川地震与今年年初发生的南方雪灾和四月份发生的胶济铁路事故不同,其中很难找到所谓的人为责任或责任人。虽然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在致力于抗震救灾,希望将这场灾难减少到最低限度。汶川地震教育着我们4以后怎样对待自然、怎样看待自然灾难、怎样报道自然灾难。 1.是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能力和机制的检验和提升 我国政府对这次特大地震应对的果敢、坚毅和自信都无可挑剔,堪称世界一流。比如,温总理在仅仅几个小时后就

7、赶到了灾区中心;这次抗震救灾的最大困难在于灾区复杂的地质与地理条件,尤其是及其不便的陆路交通,而不是救灾物资的过度短缺。因而,尽管最初几天的医药、食品和帐篷等急需物资的供应有些困难,但当真正将国内其他地方的资源合理组织和动员起来后,这方面的困难就大大减轻了。当我们从电视上看到全国各地的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物品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的时候,所体会的恐怕不仅仅是浓郁的同胞亲情,还应感觉到国家的强大、政府的协调和人民军队的水平。 (二)政府信息公开 汶川大地震来得很突然,对这场地震全新的报道方式来得也很突然,和以往灾害报道遮遮掩掩的做法完全不同,这次真正做到了及时、公开、透明。广播、电视更是扬其所长,24

8、小时直播,令人耳目一新,极大的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良好反响。这无疑是我国信息公开传播的一场革命,对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和遵循的一些传统的信息传播理念和做法形成了强烈冲击,我国政府真正做到了信息公开。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公开和透明是大势所趋,这是谁也阻挡不住的。因为信息公开透明能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再加上汶川地震这个鲜活的样本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对“天灾”的信息和报道可以开放的范畴,而将影响我们社会方方面面信息的公开和传播。现在对于5掌握信息的部门和传播信息的媒体来说,需要做到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清理已经过时的观念和做法,以便更自觉地迎接信息更加开放的时代的到来。 三、重大

9、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模式突破 汶川地震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内政府立即做出反映:国家领导人奔赴灾区;央视 24 小时直播地震的有关消息;大规模记者群迅速云集现场及在整个报道过程中的多视角、立体化、人性化皆在新闻报道模式突破中有所显现。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性的新闻报道模式,这是多年来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历练中从量变到质变的进步和成熟。在这里将在两个大方面对其做重点阐述: (一)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媒介的突破 重大突发事件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决策的事件。因此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既是新闻媒体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新闻业务

10、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以往的报道模式已无法完全应对这次突然和毫无预警的汶川地震的爆发,传播新闻信息的媒体需要与时俱进,把传统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模式和新媒介相结合,取得一个具有新特点的报道模式的突破。概括下来大约可以通过以下三点体现: 1.打破单一的报道模式 6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信息效应,多种媒介的共同参与可以体现事件的不同角度。而这次汶川地震正是一种多媒体的联合作战,广播、电视、通讯社、报纸、和网络几乎在同一时间聚焦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共同投入抢救生命的战斗。 2.以快制胜 这次救灾报道,央视和许多网站都在第一时间发出灾情信息,接到报告,央视在 30 分钟内就发出了第一条快讯,记者在一个

11、多小时就奔赴灾区,在地震发生后的 9 分钟左右,网络论坛就出现了第一条帖子,而且多家论坛迅速编排专题。大震降临,高耸的四川电视台大楼顿时摇晃起来,记者们本能地跑出来,可是几分钟后又全部回到工作岗位,四川电视台迅速派出数组记者出去采访,迅速发回震情消息,当日央视新闻联播中有多条新闻就是四川电视台采集的。这次汶川地震的消息播发同样在网络上传播迅速,很多公众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发布信息、表达意见和感受,在虚拟的网络上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鼓舞民心,鼓励全体民众参与到抗震救灾这个大趋势上 来。 四、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方法和反思 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对媒体能力和水平的重大考验,它体现着一个媒体的报道水平和

12、素质,如果报道不得当,后续的坏影响将无法估量。在这里总结了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方法,并通过汶川地震的实践报7道做少许反思。 媒体的责任和品质,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会起到满足受众信息需求、引导受众情绪的作用。所以一个媒体的责任和品质对新闻传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论 汶川地震带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撼:震撼的震感、震撼的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震撼的政府反应、震撼的救灾队伍、震撼的英雄事迹、震撼的报道它影响着我们,也在教育着我们。在里这里着重谈到的新闻报道实际上是践行了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模式,虽然受制于各种限制条件,在实际报道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有很多,特别是信

13、息公开,给媒体和政府部门形成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作为政府部门,要更新理念和以高度的智慧对待信息的公开,保持突发事件的开放性报道积极有序进行。媒体要珍惜这次机会, 自觉得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责任感和使命感都要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还有出现的新闻报道新模式必然成为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借鉴,引领了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潮流,是政府思考防灾救灾等许多国策问题的一面难得的镜子。 总而言之,汶川地震报道作为一种集多媒体、立体化、人性化等特点的报道模式,它所带来的效应还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它留给我们的绝非仅仅是严重的人员伤亡和惨遭蹂躏的古老文明,还将是一座记录着新8闻的管理者、新闻的实践者、新闻受众的思想解放,我们

14、民族成长经历和蕴涵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转折意义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吕正标,王嘉.电视新闻节目理念、形态与实务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林永年. 新闻报道形式大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郇庆治.自然灾难观重构及其对新闻传播的挑战J.青年记者.2008.6 6毕研韬.解放媒体,复兴中华J.青年记者.2008-7 7龙奔.大传媒时代要思考三个问题J.传媒.2008.7 8高煜伟.快速反应,不辱使命-从抗汶川大地震看媒体的社会责任J.新闻传播.2008.7 9郎爽.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分析J.新闻传播.2008.8 10林爱君.5.12 震灾报道与信息公开J新闻记者.2008.6 11吴锦才.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系统的主要取向和基本支撑J.中国记者.200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