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追寻梅光达足迹策划人语:梅光达研究是华侨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借在悉尼举办梅光达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机会,本刊特别策划,邀请与会学者、华侨史研究专家、五邑大学副教授梅伟强先生撰写专稿,以表达我们对梅光达及其他华侨先驱的敬意。 梅光达小资料 1850 年生于端芬龙腾里。9 岁随叔父赴澳大利亚,后任英国移民官兼金矿场主辛浦生的翻译,辛氏夫妇视如己子。1871 年 7 月 11 日加入澳籍。1886 年与英国移民玛嘉烈小姐结婚。 他拥有辛氏赠送的金矿部分股权,后在悉尼经营中国餐馆和经营丝绸、茶叶商行,是早期澳大利亚最著名华商和社团领袖。1902 年遇劫受重伤,医治无效于翌年 7 月 26 日逝世,终年 5
2、3 岁。 他临终前,遗言要穿着清政府所赐服装入殓,名字译为 Quong Tart,他的后代亦均以 Tart 为姓。他被收入澳大利亚百科全书和澳大利亚名人大辞典。 悉尼举办梅光达国际学术讨论会 为纪念澳大利亚侨领、第一位澳籍华人、大富商梅光达逝世 100 周2年, “梅光达(18501903)国际学术讨论会”于 7 月 14 日在悉尼市隆重举行。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 60 多人,及梅光达的亲属们出席了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 大会主席、悉尼大学陈民熙教授致辞缅怀了梅光达对澳大利亚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颂扬了他的高尚品质,认为梅光达不仅属于澳大利亚和中国,
3、而且属于世界。为了配合这次学术研讨活动,大会组织者还举办了梅光达展览会,以丰富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历史图片及实物,重现了梅光达短暂而伟大的一生。 祖籍端芬的中国五邑大学梅伟强副教授,作为梅光达家乡的代表和学者,被邀请参加活动,并发表梅光达的家世与中国情结的演讲,反响热烈,被大会指定为分组讨论会主席,安排同梅光达的孙儿、曾孙儿(女)媳等亲属会面。1985 年初曾代表梅光达家族万里迢迢首次回到龙腾里寻根及拜谒梅光达故居的曾孙媳路易?麦意和?达女士,回忆当年在故乡受到的热烈欢迎时,显得非常激动,她说此行令她终生难忘。 梅光达的家世与中国情结 1903 年 7 月 26 日,梅光达不幸在悉尼的寓所逝世,
4、享年 53 岁。光达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哀叹。当时澳大利亚报刊载文赞扬他是“出生在中国的杰出儿子,是集中国人勤劳、智慧与才干于一身的伟大侨领” 。光达一生为澳大利亚、中国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名垂史册的杰出贡献。悉尼公报赞扬光达是“一位世界性的人物” 。 3光达家世 梅光达的故里在今台山市端芬镇龙腾里。龙腾里南距镇政府所在地山底圩(又叫端芬圩)500 米,右靠端山,前临芬水(又叫端芬河) ,青山秀水,交通便捷。据记载,龙腾里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 年)梅姓所建。因寄希望子孙如龙腾发达,故名“龙腾里” 。村子聚落沿芬水自东向西南延伸,呈长方形。住宅均为青砖瓦顶,前面为开阔的塘基,最前几排房
5、子原为平房(现有几座加高至三层) ,整齐划一;村后有数座两层楼房,约建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漂亮雅致,一看便知是华侨富户的豪宅。龙腾里共有 70 多间房子,最多时有 300 多人,现常住人口百人左右,大多数出洋谋生,去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国家和香港,是端芬一条著名的侨村。村民以农业为生,主种水稻,兼种花生。 光达的故居位于村子东头最前一排,旁有其弟光现、兄光前的房子。光达故居是光达在澳国致富后汇款回家,由其弟弟光现负责建造供父母亲居住的。这座房子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村中 86 岁高龄的老人梅挺春说,他小时候曾见过张之洞赠送的三块贺匾,因年代久远,匾上的字已记不清了。这三块
6、匾后来都毁于乱世。村里人说是张之洞当两广总督时送的。若此说成立,光达故居当建于光绪十年至十五年(18841889)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即在这期间。光达的故居也是平房,远远望去并不显眼,但走近及进屋细看,就会发现它与村子其他居民明显不同:一是占地大且纵深。故居占了两间民房的宅基地,外看是平房,里面是祠4堂三进式建筑式样,祖宗神位及拜堂设在最深处。第一进为天井、厨房,用大理石构建的天井正门上方阴刻“廷秀书室”4 个大字。 “廷秀”是光达的父亲梅扩远的字号。上有人物、花鸟木雕,墙上有泥塑。第二进是小厅堂,正中小门上原镶有一块雕花并刻有光达英文名字的白色玻璃,惜因台风打成了碎片。第三进是主厅堂,中间很
7、宽阔,4 根粗壮的圆木柱由石墩子承托着如擎天柱顶托住这座主建筑;两边为木板阁楼,屋檐下的木雕、墙壁上的壁画,很多已损坏。二是建筑材料很讲究,除青砖和一部分瓦块购自本地外,蓝绿两色琉璃瓦、彩塑、玻璃、木料等均从澳洲运入,琉璃瓦、彩塑色泽艳丽,人物及花鸟雕塑栩栩如生,在村子民居中“唯我独尊” 。光达故居无论从历史、人文,还是从建筑艺术角度看,都是一座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我吁请梅光达先生的后人能捐资予以维修。 光达的祖父瑞暇,以农为生。父亲扩远在山底圩开有一间小店,以加工传统工艺装饰品为业;后在光达资助下,又置了一间芝草堂药材铺,算得上是个小业主,生活不算太坏。扩远知书识墨,还是一个小知识分子, “
8、廷秀书室”便是一个佐证。 扩远妻谭氏,育有三个儿子:长子光前、次子光达、三子光现。光前与妻子伍氏育有二男二女。光现有一妻四妾,共育有 13 个儿子、6 个女儿。光达与长兄的关系一般。光达第一次从澳大利亚回乡探亲时,穿着西装革履,系着领带,光前看不惯,说:“你看我,一脚牛屎一脚泥。你呢,穿着西装皮鞋,打着领带。你若果留在家里,就像我一样去耕田;5如果不愿意,你就返出去好啦!”光达与弟弟的关系比较融洽。光达致富后常寄钱回来给光现,光现的日子过得风流快活,娶了 5 个老婆,育有 19 个子女。不仅在端芬,就是在台山侨乡,都是少有的。他后来还当上了乡长,直至 80 岁左右才去世,都是托光达的“福” 。
9、 光达的家世既然不坏,他为什么在 9 岁这样小的年纪就忍心离开父母,来到澳大利亚谋生呢?这个问题只有放在当年中国大环境下、放在台山特定历史条件下才能认识。 自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年甚一年,中国兵连祸结,外患内忧,人民日益贫困化。从光达出生(1850 年)到出洋(1859 年)期间,中国、广东和台山,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政局动荡不安:1850 年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兴起,1854 年珠江三角洲爆发红巾军农民起义,1855 年五邑地区发生了长达 12 年之久土人与客家人之间大规模的械斗,死伤数以万计,被掳卖出洋者数以万计,田园荒芜,百业调零;1857 年英法联军攻入
10、广州国家灾难深重,台山也不安宁。被贫穷压得喘不过气的台山人开始大量向海外移民寻求生路和致富路。他们来到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来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开采金矿,企图圆黄金“梦” 。当年,台山民谣就是这样唱的: 喜鹊喜,贺新年,阿爸金山去赚钱;赚得金银千万两,返来起屋兼买田。 同那些饥寒交迫的贫苦农民和破产的手工业者相比,光达的家世的6确不算坏。但光达的父母并不满足眼前的生活,他们也盼望能过上更富足更安定的生活。在台山农村出现“淘金潮”的影响下, “黄金”两个字对他们有很大的诱惑力,他们相信淘金能很快地富起来。此外,光达本人也有这个要求。光达年纪虽小,但有远大志向,上进心强烈,是村中有名的聪
11、明孩子。他对自己家庭的生活也不满足,也很想走出家门和国门,出洋去闯一闯,为家庭闯出一条致富路。儿子的想法同父母的想法是一致的。儿子年纪虽小,为父母者着实不忍心他远走,但有叔父在旁照顾一切,他们也就放心了。光达出洋谋生,是被当年的“淘金潮”给“卷”进去的,目的是去“圆”那个“黄金梦” ,寻求致富路。 中国情结 光达 9 岁离开中国,21 岁加入澳国籍,在澳国生活了 44 年,他的思想及言行早已“西化” ,但无论是在矿场、商场,还是在官场,光达处处维护中国的尊严、维护侨胞的权益。梅光达对中国的深厚情结,主要体现在三次返国及爱侨护侨上。 光达从 1859 年出国至 1903 年不幸去世,44 年间曾
12、三次返回祖籍国和故乡,省亲、考察商务;或会晤清廷官员,面陈保护侨胞的意见。 1882 年 4 月,光达在阔别故乡和亲人 23 年之后,第一次回中国省亲。父母看见光达已长成人,高兴得合不拢嘴。探亲之后,光达前往广州、南京等地考察商务,为经营茶叶和丝绸贸易寻找国内代理商。其间,他向清政府官员力陈严禁鸦片和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7返回澳国后,光达迁往悉尼,转而经商,开设了一家茶楼和一间专营中国茶叶、丝绸的商行,大力拓展同中国的贸易,生意十分兴隆,后又开设了三家分店。1900 年,他又在纽格士顿增设了一家大型百货商店,并组建了光达茶业有限公司。光达是澳大利亚中国贸易的开拓者,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心传播者
13、。 1888 年 11 月,光达第二次返中国。妻子玛嘉烈?斯卡利特与一幼女同行。光达先在广州拜会了两广总督张之洞,向他报告澳日益猖獗的排华情况,请求清政府与英国政府交涉,设法废除苛禁,保护在澳侨民;他还向张之洞陈述了中外大势、发展外贸以强国富民的想法。张十分赞赏,并力劝光达上京谒见清廷大臣,面陈建议。光达深谙清廷腐败无能,即使北上,亦无结果。遂返乡探亲。 张之洞派了一艘小火轮护送光达一家三口回乡。当小火轮在村前芬水河边的小码头靠岸时,龙腾里沸腾起来了。村民们一个个走出家门,涌向小码头,热烈欢迎海外游子归来。邻村的乡亲们也闻讯赶来看热闹。龙腾里人山人海,这是建村以来从未见过的欢乐场面。当乡亲们看
14、见光达身边有一位金头发、蓝眼睛、皮肤白皙的女郎时,立即围了过来,鼓掌声、欢笑声此起彼伏。玛嘉烈从末见过这样的场面,便问光达:“他们为什么这样高兴?”光达半似认真、半似逗乐的对她说:“他们看见你长得漂亮,所以这样兴奋。 ”玛嘉烈高兴得眉开眼笑。她来到祖屋上香拜祖及拜见公婆、伯父、叔父等亲人后,在光达的陪同下步上祖屋的平台,拿出糖果、钱币撒给乡亲,以报答乡亲们的热情与好客。 81894 年,光达第三次回国,返乡探亲,计划把澳大利亚的羊毛进口到中国,以拓展中澳贸易。时值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社会政局动荡,光达的贸易计划无法实施,于是废然返回澳洲。 梅光达是华侨的贴心人。在金矿场里,他关心矿工们的劳动和生
15、活,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是矿工们的好朋友。在商场上,他不分种族善待公司里的职员,给他们较高的薪酬;他把茶业有限公司的股份分给公司每位雇员,并说:“彼等不仅为公司职员,并为公司股东。 ”希望他们团结合力,把公司办好。在官场上,他时刻关心华侨的命运,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影响力,经常向澳政府或政要反映华侨的意见和呼声,要求改善他们的待遇。1883 年,他带头发动禁烟运动,并征集到 4000 人签名,要求政府禁烟。他还自己掏钱印发了英文本的请立即禁止鸦片输入的小册子,促请澳政府严厉禁绝鸦片烟,以免毒害整个社会。他还利用各种场合,申明反对种族主义的“白澳政策” ,反对歧视、排斥、杀害华人的野蛮暴行。1
16、883 年,他被聘任新南威尔士调查委员会委员,负责调解欧洲工人与华侨之间的纠纷。1888 年四五月间,他应邀去调查“阿富汗”号船事件,与其他侨领一道出面与地方官员争辩, “复到法司衙门控告,幸蒙公判,谓地方官不得违例擅禁华人,凡系照例纳税,即应准其登岸。 ”船上华人终得以踏上澳国土地。 1886 年 8 月,光达同玛嘉烈?斯卡利特结婚后,携妻子去维州巴拉勒特城(Ballarat)度蜜月。他选择这个地方度蜜月,是因为这里华侨多,早年曾发生多次排华事件,光达每次都去排解。因此他在该城有不少中外好朋友,侨胞更视他为“救命恩人” 。 91887 年 5 月 8 月,清廷派总兵王荣和及候补知府余 (新宁
17、人)率团,以调查华民商务的名义,到达悉尼、墨尔本、巴拉勒特、阿德莱德及布里斯班等澳洲华侨较集中的地区了解侨情。王、余抵达悉尼时,光达和夫人亲自率领华侨代表登轮欢迎,设宴盛情接待,并合影留念。光达向王、余二人反映了澳当局歧视和迫害华人的情况,转达了侨胞的两点要求,并望转禀清政府:一是在澳华人较多的地区设置领事馆,切实保护侨胞;二是经常派军舰来澳访问,宣扬国威。光达还陪同王、余二人到各地了解侨情。王、余返国后向张之洞作了汇报,建议在悉尼设立中国总领事馆,在其他华侨较多的城市派驻副领事,可由侨领兼任。他们还向张之洞汇报了梅光达对祖籍国的忠诚及在澳国的地位。同年十月二十四日,张之洞写了派员周历南洋各埠
18、筹议保护折 ,对王、余的报告表示赞同,说澳国华侨“恳求保护之情极之迫切” ,建议在“雪梨大埠设总领事一员” ,总理墨尔本、阿德雷德、昆士兰各埠, “则华工得所庇倚,谋生益觉有资” 。清廷根据王、余的报告和举荐,同年十一月十六日,赏给光达五品军功衔,并赏戴蓝翎。清廷的?文说:“本镇(府)查有商人梅光达,在英属雪莉埠地方贸易有年,不忘根本。平日维持调护,既能宜切?榆,于华民不无裨益。而此次前来查询一切,尤赖该商奋勉,多所帮助。殊属可嘉。理合赏给功牌,用示鼓励。 ” 光绪十四年(1888 年)八月,光达联合岑植棠、刘光明、叶维利等26 位澳大利亚商民,写了梅光达等澳洲商民禀陈受虐事呈总署函 ,报告了
19、“新金山英属各省,近年虐待华人实在情形” ,并建议政府在各埠设10领事馆, “永远保护”侨民。 光绪十五年(1889 年)三月初六日,光达以个人名义写了新金山华商梅光达请于澳大利亚奏派领事保护华工致总署禀文 。 “禀文”开宗明义说:“窃光达系广东新宁人,自幼出洋谋生,寄居新金山之雪梨埠。前蒙大人垂念远人疾苦,奏派委员前往恤问,凡属华民,莫不感激涕零,同歌来暮;即彼都人士,亦钦仰我圣朝子惠元元,无远弗届之美意。方冀英人从此敛迹,不敢仍前虐待。讵意委员既归,彼之苛政竟有加无已,不得不沥陈苦况,上渎钧听。 ” 接着,光达在禀文中列举诸多事实,揭露英澳当局虐待、迫害在澳华人之种种丑行,华人因“无领事保
20、护,只得饮恨吞声” 。 “刻下在该各埠华民,人人汹汹,不得已集众会议,举光达来粤叩崇辕,沥陈苦况,恳祈奏添领事官,速即前往驻扎,料理各该埠华人,遇事会商英员,持平保护,俾华民下情可以上达,稍纾冤愤,免致以祖纵而构大衅,则中外生民之幸也。 ” 最后又说:“光达久客雪梨,情形最熟,遇有华人被侮,无不出头争辩,自维力薄才微,虽间在平反之案,究属无济时事,乃蒙王、余委员温谕嘉奖,禀请大人赏给五品军功顶戴,感激微忱,敢去图报,本应来粤叩谢宪恩。慈承同乡公举,尤属义不容辞,除禀督宪暨藩宪外,谨此沥陈节略,上渎钧聪,伏求大人俯察远人疾苦,奏派领事前往保护,并乞咨商出使大臣,与英廷按约理论,令去苛例,以敦邦交,则新金山五六万华人有生之日,皆戴德之年矣。伏乞恩准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