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自然与心灵的交融漫谈自然文学自然文学(Nature Writing)不同于西方文学史上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它是源于 17世纪、奠基于 19世纪、形成于当代的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流派。从形式上来看,它属于非小说的散文文学,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简言之,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 自然文学主要特征有三:一、土地伦理的形成。放弃以人类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地位,呼唤人们关爱土地并从荒野中寻求精神价值。二、强调位置感。如果说种族、阶层和性别曾是
2、文学中的热门话题,那么,现在生存位置也应当在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三、具有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语言。 自然文学的渊源和兴起 自然文学作为一个概念产生于现代,可它却是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有其历史渊源。 应当说,自然文学的思想渊源不难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亚里士2多德和维吉尔。美国学者弗里策尔与谢斯在各自有关自然文学的评论专著中,分别提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和维吉尔的牧歌对自然文学的影响。18 世纪英国的自然史作家吉尔伯特?怀特、19 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博物学家达尔文及 20世纪的英国作家劳伦斯等人,也对自然文学产生过影响。鉴于美国作为“自然之国”和“新大陆”具有独特的文
3、化背景以及其现代化程度发展之迅猛,自然文学必然会在这片土地上滋生并兴起。或者说,它是在美国特殊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因此,自然文学在美国最富代表性。 17 世纪的约翰?史密斯的新英格兰记和威廉?布雷德福的普利茅斯开发史以“富饶的伊甸园”和“咆哮的荒野”的鲜明对比,描述了新大陆的“自然的影像”,从而使自然成为新大陆的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这些著作都是以描述性的散文体写就,其语言清新简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为日后的自然文学独特的文体奠定了基础。18 世纪的威廉?巴特姆在其代表作旅行笔记中描述了他在美国东南部荒野所进行的“孤独的朝圣”,形成了一种对荒野的审美观,从而使他本人成为第一位在欧美
4、大陆文学界获得声誉的人和美国自然文学名副其实的奠基人。 如果说 17、18 世纪产生了自然文学的主题、文体和风格的奠基人的话,那么 19世纪则出现了自然文学的思想与内涵的奠基人。以托马斯?科尔的论美国风景的散文及爱默生的论自然等作品为例。科尔在散文中所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联系不是着眼于过去而是现在和未来。3如果说欧洲代表着文化,那么美国则代表着自然。生长在自然之国的美国人,应当从自然中寻求文化艺术的源泉。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科尔创建了美国哈德逊河画派并将“以大自然为画布”作为宗旨,从而使该画派的作品与美国自然文学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就爱默生而言,他的第一部作品便是论自然 。他改良了爱德华兹的观
5、点,明确指出“自然是精神之象征” 。他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同代、后代乃至当代的自然文学作家,成为自然文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使“研习自然”和“认识自我”成为美国自然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 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则于 1985年在美国遗产杂志上所列的“十本构成美国人格的书”中位居榜首。他被视为美国文化的偶像和美国最有影响的自然文学作家,他的精神被视为美国文化的遗产。梭罗不仅把爱默生的理论付诸实践,而且又比爱默生超前一步。他预见到工业文明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的观点。他在散文散步一文中对荒野价值的论证在自然文学中产生了重大意义。 总之,在 19世纪,“以大自然为画布”的画家
6、和“旷野作家”,携手展示出一道迷人的自然与心灵的风景,形成了一种基于旷野开创新大陆文化的独特时尚和氛围。这种时尚与氛围便是如今盛行于美国文坛上的自然文学生长的土壤。 4到了 20世纪,随着诸如约翰?巴勒斯、约翰?缪尔以及玛丽?奥斯汀等自然文学作家的出现,自然文学才展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这时的自然文学开始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与生态的和谐。 1962 年雷切尔?卡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描述了滥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所造成的威胁,从而促使了第一个地球日的建立。爱德华?艾比的大漠孤行 、安妮?迪拉德的汀克溪的朝圣者 、威廉斯的慰藉之物 、桑德斯的立足脚下都是自然文学的重要作品。 正是由
7、于 20世纪的自然文学作家强调人类与生态共生存,因此他们便格外重视“位置感” 。对他们而言,如果没有地理上的支撑点,就无法拥有精神上的支撑点。所以 20世纪的自然文学是以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而写作的庞大的作家群来推动的,当然,他们各有自己的写作特色。 从广度而言,20 世纪的自然文学已经不再局限于美国。世界各国有关以探索自然与人类关系为主题的作家及作品也纷纷涌现。从深度而言,由于 20世纪的自然文学作家大多掌握了自然科学和人类生态学的知识,他们无疑获得了比其前辈更深刻的洞察力。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州一个被人遗弃的农场里,提出了“土地伦理”的概念,呼吁人们培养一种“生态良心”;艾比
8、在没有人烟的西部沙漠中,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模式:对立妥协平衡。威廉斯则在盐湖边,呼吁人们视荒野为一种情5感,像热爱一个人那样去热爱荒野。在当代自然文学作家的心目中,人与自然已不再是“我和它”的关系而是“我和你”的关系。 目前,自然文学仍处于一种发展状况,各种新的名称也不断出现。除了自然文学之外,又出现了环境文学和生态批评,但它们的宗旨和主题大致相同,同属一个思想创新领域。当然,对自然文学是否已进入文学主流的问题,批评界仍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文学已经有了它一脉相承的辉煌历史、富有活力的现在与充满希望的未来。 自然文学的理念与特点 可以说,当代自然文学,既继承了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
9、的传统,又具有浓郁的现代色彩。从当代美国自然文学作品中,我们很容易看到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的影响,如对自然的崇尚与赞美、对物欲主义的鄙视和唾弃、对精神的崇高追求与向往。 然而,由于当代自然文学兴起的时代,是人类社会进入高科技的时代,所以也难免附着某些现代与后现代主义的色彩,如无视偶像与蔑视权威、对自然既敬畏又怀疑的不确定性、某些作品中所显示的多种拼图的状况,以及分界模糊的现象等等。然而,它既不是浪漫主义的再现,也不完全等同于后现代主义流派。它具有对传统的超越性,这是时代使然,也是无须多加证明的。 6首先,从理念上来说,自然文学放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提出了旨在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土地伦理
10、” 。 “土地伦理”一语源自利奥波德的沙乡年历 。利奥波德不仅呼吁人们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要有一种伦理上的责任感,而且还提出了“土地伦理”的行为标准:“任何有利于保护生物社区的完整、稳定和美丽的行为都是对的,反之则是错的。” 其次,自然文学渗透着强烈的“荒野意识” 。在自然文学中,对荒野的看法和认识贯穿始终。爱默生指出:“在丛林中我们重新找回了理智与信仰”;梭罗声称,“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缪尔认为:“在上帝的荒野里蕴藏着这个世界的希望。 ”利奥波德把从荒野中得到的精神享受视为一种比物质享受更胜一筹的高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像言论自由一样不可剥夺的人权。在自然文学的“荒野意识”中,包含
11、了理性与感性的双重成分。就理性而言,荒野是人类的根基,是使现代人意识到他与自然界关系的提醒物,只有保持土地的健康,才能保持人类文化的健康。就感性而言,荒野寄托着一种情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因为心灵格外需要野生自然的滋润。 “宁静无价”或许是身处物欲横行、动荡不安的现代社会中的自然文学作家对“荒野意识”最精辟的诠释。 正是基于上述理念,自然文学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文学以人类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以及传统文学中战争、爱情与死亡那些经久不衰的话7题,大胆地将目光转向自然,把探索与描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视为文学的领域并作为写作的主题。 我们通常说,文学就是人学。但是自然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在自然
12、文学中,人作为主人公的概念被淡化,作品焦点是农村和荒野,而并非城市和都市。这一点颇像美国哈德逊河画派“以大自然为画布”的宗旨及其作品。 自然文学的文体和风格,使文学走出了“象牙塔”,因为自然文学作家访问的对象,如梭罗所言“不是一些学者,而是某些树木” 。在自然文学作品中留下的,不仅仅是作者的笔迹,而且还有它们的足迹。因此,在自然文学作品中,我们注意到几乎每一个作家都有一方自己熟悉的土地为根基。这就是他们所强调的位置感。同时,这种与土地接壤的文学在语言方面也不同凡响,它使用的是与之相应的“褐色的语言”,那种朴实如泥土、清新如露水的鲜活的语言。 自然文学的风格又与艺术密切相连。哈德逊河画派实际上是
13、用画面的形式诠释了自然文学用文字所表达的思想。研究美国文学及文化的学者、美国布郎大学的圣阿曼德教授曾把梭罗的瓦尔登湖和科德角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认为在瓦尔登湖和科德角中,人们可以看到与哈德逊河画派中的“彩光画法”最相似的风景表述。这种文学与艺术密切相连的文学形式展现出一种中国唐代诗人王维所描述的那种“画8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 综上所述,自然文学是以文学的形式唤起人们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意识,激励人们去寻求一种高尚壮美的精神境界,同时敦促人们去采取一种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造福于后人的新型生活方式。其次,它强调人与自然进行亲身接触与沟通的重要性,并试图从中寻求一种文化与精神的出路。从长远看,这一文学形式既是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的批评、补偿和反省,它也为今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指出一条路,并提供大量试验与创新的可能性。 (宁静无价英美自然文学散论,程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