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站在高处的守望者摆在我面前的是青年诗人任剑锋寄来的守望城市诗稿,这是他自 2003年以来出版的第二部散文诗集了。写诗,是项精细活。短短五年,推出又一部有分量的诗集,可见他创作的勤奋,追求的执著。 与剑锋初次见面在 2003年第三届全国散文诗笔会上。我从他带来的他的第一部散文诗集眺望家园中读到他写的农具 ,感觉很不一般。在不过 500字的篇幅里,写到了锄、镰、犁、锹等多种乡间常见的农具,显示出他对身边事物观察的细致、体验的真切以及从生活中提炼出诗意的功力。 这一部新的诗集倾注了他更多的心血,以更加丰硕的成果展示他在散文诗创作上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从整体来说,这部诗集的风格仍然承继了他浓厚的乡村
2、情结,保持了他精神上艺术上的一贯追求。 剑锋出身农村,来到城市打拼、创业也有十余年了。但骨子里、生命意识深处仍然认定人生的“一切都是母亲用这把锄头种出来的” ,家乡观念根深蒂固,本色不改。第一辑乡情无限19 章萦绕的仍然是镂刻他心版上的对故乡不可磨灭的记忆。乡土,既是他当初走进散文诗创作最初的出发点,也是他现在向新的写作高度登攀的起点。理解这一点,才真正理解剑锋作品血脉所系,根基所在。 与以前不同之处在于,他对乡村生活的描绘更加细腻更为深刻了。比如作为“农具”之一的“扁担” ,在这部书里写成了父亲的扁担 ,2单独成章。表现手法和内涵都有了很大的扩展。扁担在“父亲左肩挑酸了,换右肩,右肩挑酸了换
3、左肩,不断交替,两肩都酸了,就压在中肩” 。这种扁担在肩上一颤一颤压来碾去的沉重感写得如此细微生动,恐怕不仅是缘于平时我们所谓的“观察生活” ,更有可能的是,诗人青少年时期即有这种亲历的体验。 在守望城市一辑中,诗人触及较多、最能引人思索的还是农民入城后尴尬的“身份”一方面他们是新城市当之无愧的建设者,另一方面他们都长期被城市所忽视、所拒绝。除经济上处于底层最困苦的一群之外,社会地位上仍然遭受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困扰。诗人没有局限于个人的成败得失,风云际遇,他以铿锵有力的诗句道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由农转工、由乡村转入城市,整整一代人的心声:“有人称谓我们是农民工的第二代。不!我们要成为城市的
4、新市民!”这几乎是一代人的宣言,一代人的呐喊,也预示着 21世纪的中国将与城市剥夺乡村的旧体制最终告别。 诗,缘乎情。然“情” ,最终还是绕不开引起情感、推动情感的“理”。 “农民工”的话题既然是一个历史阶段的特殊现象,诗人尽可以凭借他的判断力、表现力去作合乎实际的表现。诗人并没有因为个人的“身份”可能比一般农民工较早地得到社会认同,而放弃反映、呼吁的责任,体现出诗人坚守良知和勇于社会承担的品格。 剑锋从对现实的严肃思考中获得了强烈的历史感,对于“建筑”的意义他作出了与一般当代人的观念迥异的创造性诠释,从而增加了他此类作品的厚度。他在怀念古建筑中这么写道:“人类能留下有形的,3除了化石之外,就
5、是建筑。 ”他小心而明确地将“现代建筑”与“现在建筑”严格区分开来,他将承载着传统文化积淀的“古建筑”比喻为“经典” ,将某些靠抄袭、 “粘贴”而来、毫无个性可言的“现在建筑”比喻为风行一时的“流行” , “一座又一座古建筑却在号称和平时代的今天消逝了” 。这些经过深思熟虑从诗人内心流淌出来的诗章,不仅对于时下某些盲目进行“城市改造”的决策者、执行者以至不自觉追随的民众是一剂清热退烧的良药,更唤起整个民族对“有形的” 、 “有生命的”承载着祖先智慧结晶的古建筑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在“一切的路,都朝向城市去”的年代,作为一个从乡间小路走出来的诗人,剑锋给自己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如何“守望这座
6、刚硬的城市” 。 从乡村走向城市,从面对现实转向历史纵深,剑锋的诗始终富有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这种民族归属感、自豪感几乎是诗人与生俱来的,浸透了本书的各个篇章。即使到国外访问观光,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写无不与他的爱国主义情怀联系在一起。比如他在访问菲律宾的一组诗作中,那些漂泊海外、扎根海外而又卓有建树的爱国侨领、侨胞的群像得到了立体的展观。一个真正有良知有思想的诗人,同时也会是一个真诚的爱国者。 而从散文诗的艺术表现力来看,这部新作也有了新的突破。 诗的表现力,首先是语言的运用。诗的语言注重抒情性。如“其实,一直奋斗不息的目标,不也就为了这故乡老房子三餐升起的炊烟吧!”(故乡的炊烟
7、 )一切生活中最深刻的哲理都湮洇于这简单朴素而又鲜4活的诗句中。诗,并不一味地排斥哲理,而是忌讳刻意地去传达哲理,使诗失去它原本的灵性。整部诗集没有特意安排带哲理性的“警句” ,却在不经意中,在舒放自由的节奏里不时闪现一些耐人咀嚼的句子,使诗篇多了些闪光点,增添了作品的分量。 诗,贵创造,这就是个性化的诗的语言的创造。 这部诗集另一个突破点是,别出心裁的构思。 一般说来,用词遣句,往往局限于诗文局部的修饰、锤炼;而构思则关系全篇布局。除上述故乡的灯光等前呼后应的整体效果之外,石头的演变在构思上也有其特别之处。它有着寓言式的虚构性。原先散落于荒山野岭的石头被人们开采出来,然后以不同的形式来到人间
8、,有的被雕刻成佛,高高在上,受人膜拜;有的被雕刻成兽,守卫豪门,作威作福,全都忘了自己的本性,忘了那些呕心沥血的雕刻者。人类亦然。人生而平等,却因命运机遇不同社会地位有了千差万别,这时身居高位者往往忘乎所以,忘记了作为“人”的本性,背弃了出身的民间。这种具有象征意味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诗作的品位。 剑锋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将本职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并广为社会认可,同时又坚持不懈孜孜以求地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朝前探索,这不仅靠坚强的意志力、多方面的修养,广阔而浪漫的胸怀,也是新时期新潮流赋予新一代有作为的诗人特有的气质吧。 其实,写诗也是一种雕刻。诗句就是诗人手上的雕刀。任剑锋的诗,不仅镂刻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也镂刻着人类和诗人自己美好的心灵。5(作者系散文诗杂志创刊主编、 中国年度散文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