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走近黄土高原音乐文化作为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接壤的中国西部名域,榆林独特的地域和历史环境给予其地方音乐文化以厚重的历史底蕴。尤其是当地至今仍存有大量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音乐,既散发出榆林独特的音乐文化魅力,又在民间音乐自身的变化中展现出当代的榆林风貌。 2006 年 7 月下旬,来自荷兰、瑞典、丹麦、比利时、英国、俄罗斯、捷克、美国等八个国家,以及中国 11 所大专院校及音乐研究机构的 54位代表聚集在陕西省榆林地区,以民间音乐的田野考察为主要方式,成功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并极具学科历史意义的国际研讨会。 这次研讨会,依托于中国音乐研究欧洲基金会 CHIME 的第 11 届学术年会,
2、并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与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二期)特色学科、上海市高校音乐人类学 E 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榆林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单位共同主办。 正如会议标题“多重视角下黄土高原音乐文化共同推动以中国音乐为对象的田野考察”所示,研讨会首先在结构上预设了以黄土地音乐文化为对象的开放性主题。早在数年前,CHIME 的组织者就开始与中国学者探索如何在中国进行合作性田野考察的可能。双方共同认为:中国音乐向世界学术界提供了一方艰难挑战的空间,不仅因为许多地方性传统亟待进一步发掘,而且由于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在观点、方法、概念等诸多方面有着显著不同。如何在两者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我们能够2相
3、互学习什么?在哪些方面我们只能各自保留不同意见?随着会议筹备工作的进展,组织者们将这个原本仅以中外学者双边的合作意向,扩展至包括考察地点的民间音乐家、承载民间音乐活动的乡民社会群体、文化工作者以及政府部门的多元视角。而榆林市政府以敏锐的文化发展战略眼光,以及建构和保护绿色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热情,积极地回应了学者们的构想。 会议的考察共分三条路线,其中包括 北线:神木、府谷、葭县及榆林区,考察内容为二人台,秦腔,民歌(酒曲、神曲、信天游、山曲等) ,道情,白云山道教仪式音乐,榆林小曲等; 西北线:定边、靖边及横山,考察内容为皮影戏,陕北说书,阴阳道士乐班,民歌(信天游、小调) ,秧歌(沿门儿、
4、武腰鼓、踩火场、转九曲) ,庙会(起会仪式、道情、说书、秦腔、民间文艺晚会等)等; 东南线:米脂、绥德及清涧,考察内容为婚礼、葬礼及其吹手乐班,陕北说书(包括盲人说书队) ,场子秧歌,清涧道情等。 与会代表在 7 天的行程中,以高扬的热情与认真的工作态度展开了针对榆林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参与性观察和积极访谈。来自不同国度、不同背景的学者们与榆林地区的老乡们、民间艺术家、文化工作者包括各级政府的官员们进行了面对面、心贴心的密集交流。 当各路考察组结束行程返回榆林之时,共有 19 位代表在最后两天的研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内容涉及了“山歌作为民间音调历史重构的潜在模式” “榆林民间音乐表情和节奏的几个
5、问题” “音乐文化的功能型与3主导脉络一致性下面的区域特色” “神圣的名义与世俗的表达” “民间解释、民众情感、民俗运作、社会心理倾向” “榆林筝作为思想表达的工具”等相关传统音乐本体的讨论;以及“重新认识黄土地陕北音乐在电影与民族志中的表现” , “传统、保护与现代化”等有关传统音乐的当代解读问题;还有“民间文化的定位” “文化背景、方言” “一个黄土地的守望者的思考” “对多重视野的考察与思考”等涉及研究方法论的问题。这些发言,所有实例均来自于考察的过程,既有鲜活的感受,又具理性的思考,最终形成了以民间庙会仪式与音乐生存关系,以及传统音乐的保存、保护与发展关系的两大主题的讨论高潮。 与会代表一致感到,一次 10 天以内的考察,不可能真正对黄土地的音乐文化进行研究。但一次多重视角的交汇,却能够提供对这片土地及其音乐的有益阐发。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阐发不是由音乐学者或政府部门至上而下地对民间音乐的单边解读,而是一个对话和共享的过程。 为了共享这次成果,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将以图、文、声像的综合形式出版本次研讨会的同名文集。而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研究生们,以及中国音乐学院传统音乐资料采集小组的摄影师们为本次会议所做的全程记录,将为此提供资料的保证。所有的与会代表,也将在文集上铭记他们对中国、对黄土高原音乐文化的感悟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