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意文化交流的使者意大利是世界绘画艺术之都,文艺复兴璀璨的星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辉映全球,流芳至今,为东西方各国人民所景仰。20 世纪初,倾听中外文化交汇潮音的苏曼殊一方面翻译拜伦和雪莱的作品,汲取英伦浪漫派的诗歌灵感,另一方面渴慕亚平宁半岛的卓绝美术,写信给陈独秀,申请留学研究金,赴意大利画坛进修。可惜,曼殊英年早逝,未能遂愿普度到期望的彼岸。 追昔思今,笔者似较曼殊上人幸运,1985 年暮秋因拙作悬崖百合意大利文本出版,应邀到米兰附近赛纳哥的菠萝美厄林别墅,与意大利当今艺术菁英邂逅。 此后数年间,我和妻子董纯一道,应意大利斯彼拉里出版社之托,合撰了诗与画的美学 ,以东方人的眼光
2、透视意大利等拉丁语系国度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迄今已完成了全集十卷,用意大利语、法语和英语三种文字出版发行。 诗与画的美学主要对比意大利、法国和俄罗斯的著名画家,为此我们选评了法国画家马蒂斯、夏加尔、雷诺阿,俄罗斯画家鲁布列夫、泽特林的作品,亲自在米兰、罗马、那不勒斯、波伦亚等城市造访了活跃于当代意大利画坛的画家万杰里、弗拉斯乃迪、昂勃罗希诺、瓦卡和贡德?洛特等人,同他们交流切磋。将其作品与法国和俄罗斯大师进行不同审美观的比较,以增进东西方各自对“它者”的了解和认识,探究异2国风光里诗与画的意境。 这一系列文艺交流活动,都是由阿赫芒多?维赫迪格里奥纳教授和精神分析理论学家达拉-瓦尔费心安排的。维赫
3、迪格里奥纳教授系拉康弟子,现领导“国际新弗洛伊德运动” ,并主持“新文艺复兴论坛” ,起草了欧洲新文艺复兴宣言 ;他属下的文化基金会收藏着两千余幅西方绘画和雕塑杰作,这次他从中取出二百五十余件,来重庆举办意大利珍宝画展,以促进中意两国的美术交流。 意大利珍宝画展包括 19 位意大利当代美术家的 250 幅作品。从生于 1896 年,对 20 世纪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老画家阿尔贝托?勃拉加戈利亚,至 21 世纪初地中海新圣像画家费尔迪南多?昂勃罗希诺,再到现今未满 50 岁的亚历山德罗?塔格里奥尼,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有罗马流派安多尼奥?万杰里、未来派画家阿尔贝托?勃拉加戈利亚、为梵蒂冈朝觐大厅雕
4、复活塑像的贝里克尔?法兹尼、奇异名画海上日出的作者阿尔封索?弗拉斯乃迪和为意大利现代纯粹艺术培养了大批人才、去世不久的著名美术评论家恩加?纳索,展示了当今意大利画坛的各种流派、不同风格。 在这批不同年龄的当代画家中,桑德罗?特罗蒂曾应邀到我国南方访问,与中国美术界建立了友好联系。前年夏天,笔者的长篇小说梦湖恋意大利文本出版时,曾在罗马“使节宾馆”文艺大厅举行报告会。会后为听众签书时,一位慈祥老者缓步前来,站立静候。 待到要报出个人姓名时,他不发一声,在纸上慢慢写出“Trotti” ,朝着笔者幽默地微笑。原来, 梦湖恋意文版的封面画恰是此翁的作品。如此不期巧遇,3双方欣喜可知。 同意大利艺术家交
5、往,最深的感触是地中海人的热忱。想必他们正是怀着这种激情,才有那么强烈的艺术追求,创作出洋溢勃勃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中国和意大利的交往始于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275 年,他随父亲和叔叔来到北京,在忽必烈汗朝廷供职数年,返回意大利后口述马可?波罗东方游记 ,或曰世界奇迹录 。书中盛道中国的富庶昌明,引发了欧洲人对一个遥远东方国度的向往,开辟了来华路途。继马可?波罗之后,意大利方济各会会士和德里 14 世纪初从广州登陆,到北京传教,1330 年西归故乡波尔德诺,口述了中国行记 。1582 年,明朝万历年间,天主教耶稣会会士利玛窦来华,跟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 ,在我国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令后人没世
6、不忘。另一位天主教耶稣会会士郎世宁于 1715 年来华,任清朝宫廷画师,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他参酌中西画法,风格别致,作品现存于故宫博物院及欧洲一些美术馆。 19 世纪后半叶,意大利民族独立英杰亨利?塞赫努奇在被迫去国后漫游世界,远赴中国、日本,收集了自周朝至宋朝的大量中国艺术文物,故世时全部捐赠给患难中接纳他的巴黎市,遂有了专门收藏 1.1 万件中国古青铜鼎、祭器、瓷瓶、漆器、茶具、丝织品、人物山水画及现代中国美术杰作的“塞赫努奇博物馆” 。2007 年 2 月至 6 月,该馆举办名为“人物彩塑与龙”的展览,介绍 18 世纪中国龙凤文化在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洛可可时代的广泛影响,参观人流终日不断,赞美之声不绝于耳,可谓影响空前。 4意大利珍宝画展在“天府之国”的山城重庆开幕,成了中意文化交流的象征。借此机会,谨向为促成此次国际艺术交流尽力的阿赫芒多?维赫迪格里奥纳先生和董纯教授表示诚挚感谢。 ?链 接? 代表意大利当代绘画水平的意大利珍宝画展于 2007 年 6 月 18日至 7 月 18 日在重庆市举办,这是继 2006 年意大利文化年后,中意文化交流的一次重要活动。这些画作反映了当代意大利社会人文面貌及当代画派从抽象回到具象,由理性转向抒情的艺术倾向。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