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黑帐篷(三).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82945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黑帐篷(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走进黑帐篷(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走进黑帐篷(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走进黑帐篷(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走进黑帐篷(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走进黑帐篷(三)“院子里一点绿色都没有” 几乎从上路开始,队伍里就有不同声音。同样面对着黑帐篷,牛羊,有的被浓重的“异文化”气氛所打动,有的却感叹这个地区怎么还如此贫困落后“移民”自然成了争论的一个主题。其实,关于移民在牧民中也有着极为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不应当靠国家养着,那样“就像一个袋子,空空的根本立不起来”:有的是为了孩子上学方便:也有的被外面的世界吸引,希望能有更好的物质生活。我们特意找到了吉卓玛老人,听听她的亲身体会和看法。在生态移民的政策中她和老伴带着孙子搬迁到格尔木市的近郊,这次她赶回措池是为了参加这里的“生态文化节” 。 吉卓玛:我今年 74 岁,身体还好,现在已经搬到格尔木的

2、移民村了,儿子和女儿还在这边放牧。 国家让我们移民,说现在草场不好了,环境不好了,要保护环境。我和老伴决定搬迁,是全家讨论过的,一个是因为觉得这里太冷,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冬天的话,还是比较喜欢住房子;还有就是觉得孙子去那边上学比较方便。我并不是因为贫困才搬过去的。在格尔木那边国家都给盖了房子,每家每个月还发 500 块钱的生活费。正好我的孙子们也都该上学了,所以我和我老伴就带着两个小孙子搬迁了。 2但是到了那边生活很不习惯,什么都要花钱,什么都很贵。在牧区,就算是买不到什么东西,一样可以维持生活。可在移民村,每天只有支出,没有收入,要生活就一必须支出。每个月国家补贴的 500 块钱还不够交水电

3、费的,剩下来买粮食等等都要靠自己了。本来过去的大部分都是比较贫困和年老的人,这在生活上就更困难了。有些牧区的年轻人搬过去后,越来越不喜欢放牧,越来越没自已是个牧民这样的意识,好像自己生来世界上就是为了坐着喝酒一样。 整个移民村是从好几个地方过来的人,不光是我们措池,一共分成6 个队,各个队有自己的队长。每个队里只有 3 个人可以有出去打工的机会,基本上就是挖土帮着盖房子等等,工作机会非常少,只能投票选出来,剩下的人就只能自寻出路了。像我这么大年纪,想要再干点活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基本上是只出不入。年轻人不像我们,他们挣不到什么钱,还天天出去喝酒。 本来我们家搬迁就是为了让两个小孙子上学的。移民村

4、有学校,专门给这些孩子办的,只有一所,老师说的藏话跟我们说的不一样,小孩子刚到根本什么都听不懂,因为一直生活在牧区,汉话也不怎么会说,学习从一开始就跟不上了。而且一到了那里,都好像长了翅膀一样,管不住了。一管他们,他们就说凭什么管我。以前一些很听话的孩子,现在顶嘴得厉害,还有的开始偷东西,偷家里的钱,这样将来是不是就会变得更厉害,干更大的坏事呢?我很扭心。 以前在牧区草原上长大的孩子,品质是非常好的,更容易成为一个好人。像我们措池村,孩子都非常听母亲的话,这是一种整体的、非常3好的教育,一个大环境。现在我的两个小孙子一个 10 岁,一个 12 岁,暂时还好,但是看着其他孩子的变化,我的想法还是

5、让他们回来,不要再在那里,他们现在已经变得没有钱的生活过不下去一样。能在这里长大,这个地区的教育就能对他有很大影响,后来的环境坏一些也没关系。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在喝酒、偷东西的环境里,就很危险了。 不过卫生方面那边的孩子比较好。比如每天都要洗脸洗脚,老师还要求,指甲不能留长,里面黑黑的就不能上学。讲卫生对孩子的身体也是有好处的。我们牧民对这方面不是很在意的,就算指甲长得老长也没关系。不过孩子到了那边要穿新衣服的情况比较多了,老师也教育,要不断洗衣服,穿干净衣服。这样一来衣服的颜色很容易退,一退就要买新衣服了。 听着老太太念叨着孩子教育的事情,我们想起了自己队伍内部的一次争论。虽然大家都认为教育是

6、改变高原的关键,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教育,将高原改变成什么样子,众说纷纭。有人说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今后能过更好的生活,能出国开眼界,能买更好的汽车而有的说教育应当适于本土需要,适于高原特殊发展路径的需要,当地知识也应当成为教育的内容而面前的吉卓玛老人最放心不下的是孩子要学好,别学坏了。她是为了孩子搬出去的,现在又为孩子而着急。 住到那边去倒是交通方便了,门前就是公路,但是光是买个菜进个城就得坐季,就算一次两块钱,老这样也受不了啊。听说还要拉电话线了,这样每个月又多出一笔开销。在草原上,我们每天就是吃肉的,到那儿以后只能开始吃菜了,一斤肉只能让一家人炒一个菜,还要花 13 块4钱去买。而且没有酸奶、

7、奶酪、牛奶等等,只能等着这边的人过去的时候,送去一些酥油、奶酪。一旦看见一杯牛奶,就算喝不上心里都是高兴的。但是那里的牛奶和草原上的完全没法比,相当于这里最差的那种做完 7 酥油和奶酪之后的东西。在牧区已经用到这种程度了的奶基本上是不喝的,是最坏最没营养的。可就算这种奶,在那里看到了还是高兴的。那里奶价格高,味道差,但是就算这样,为了能喝到加了奶的茶,就算为了能看到白白的颜色,也还是要买。 那里的肉,放在冰箱里后就不再是牧区里吃到的那种味道了。屠宰场的牛羊肉也没有牧区的味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没有习惯这种生活,但我就是这样的感觉。屠宰场的牛羊肉,吃的时候感觉不到血的味道。冰箱里拿出来的肉,原

8、来肉的味道都没了。 而且格尔木那边是沙漠嘛,已经看不到什么是冬天什么是夏天了,总是看不到绿色。看着院子里一点绿色都没有,心里很难受。格尔木市里面有一些塑料的人造树和绿化,也都很少。原来住在这儿的时候,到处都是草和山,格尔木只有戈壁滩,到处都是沙子。现在,我年龄越来越大,可能随时会倒下来。我很担心不能死在草原上,会倒在沙子上。那里连鸟都没有,更别说天葬了。 除了沙子,还有各种各样的虫。夏天很多移民都让虫子咬得很厉害,有的厉害到要送到医院去,据当地以前的移民说,那种虫子到 7、8 月的时候就没有了。那种虫子就是刚飞过来很小,吸血以后变长变大,四只脚。正在吸血的时候,如果把它赶走,它的针就会留在皮肤

9、里面,肿起来。只能等到它吸完血自己走掉。 5还有一种虫子,整个房子里里外外都是这种,天天围着食物飞,有毒。如果它们吃了的食物人吃了,人会生病。像我们的草原上就没有这样的东西,跟那边根本不一样。这边比那边冷,格尔木那儿太热,有些人都受不了,温度太高,光线太强,也会生病。到了那边以后,可能是因为温度太高,我有点头疼,而且脚也会浮肿,按下去就是一个坑。移民的老人浮肿都比较严重,当地人说可能是水土不服。去看了医生,那边药很贵,我吃了很多种药,还是感觉没有好转。而且移民过去的人,好像总是在生病,不是今天头痛就是明天头痛。 在那儿上面蚊子咬你下面沙子烤你,房子里是没有什么沙子,可一出房门就全都是沙,冬天风

10、一吹,就像在牧区里下雪一样,整个窗户,到处都是沙子。总之,到了那边,没有满意的一天,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是 一样的。所以有些人说,这种地方活不下去。 国家说草场不好了,搬迁了就能好。但是也没看到谁家因为没有牲畜草就长得好,看起来都是一样的。要说草场变坏了,我觉得就是 1985年之前的牛羊太多,不光自己吃还往外卖,而且卖的比自己吃的还多,又打野生动物,这都是很残忍的事。野生动物是土地上最有营养的动物,宰杀对土地最有用的动物之后,最没营养、最坏的动物就会出来,就像现在的老鼠。那时候做的惨不忍睹的事情,就建成我们现在必须要面对的环境变坏的结果。这块土地都变了一种颜色,说不清楚,就像一个孩子失去

11、 7 父母一样,就是那样的表情。 现在,当地人很保护这些动物,并不是国家说要保护才这样的,而是全心全意心甘情愿这样做的。所以最近几年草原变好了一些,我想这6也可能是原因乏一吧?现在我们保护了野生动物,组织了野牦牛守望者,让野生动物多起来,是非常好的,看到那些动物我就觉得像见到了父亲和兄弟一样。野牦牛、藏羚羊它们才是真正的美。 我们是静静地听完吉卓玛老人平静的诉说的,这是她亲身经历的诉说。也许她对移民生活的感受,是有些人所说的那种老年人的不适应。即便如此,她所讲述的许多事实和细节是我们首次听到和无法想象的,而他们则需要经历和尝受。但是,什么是适应?为什么要适应?这成了队伍里的讨论话题。有人认为移

12、民如同农民工进城,总会有一段适应期,但方向不会改变;另有人认为发展应当是多元化的,不应当用一个标准要求大家都去适应。尽管最后还是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是看得出来,随着一次次走进黑帐篷,队伍里的讨论在逐步深入,最初那种简单的“先进”还是“落后”的争论越来越少了。这,也算是达到了此次旅程的一个目的了吧。 附录; 在离开高原之后,我们一行人专门去了格尔木移民村,拜访那些从措池搬过去的牧民。沿着青藏公路一路行来,随着海拔的降低,天气日渐炎热干燥,原本穿着两层抓绒一层冲锋衣还会瑟瑟发抖的天,已经变成穿着短袖还热得要命。移民村建在离市区只有 5 公里的戈壁滩上,目之所及一片开阔荒凉。房屋的设计倒都很别致,描绘

13、着藏式图案的装饰,每家也有将近 200 平米的庭院,甚至在村头还有一座白塔,经幡在变得炽热狂暴的风沙里飞扬。村里很安静,只有几个老年人慢慢地走着,一7边走一边转动手里的经轮,还有几个孩子在正午的阳光下也有点蔫,躲在房子阴凉下面叽叽咕咕地说着话。 敲开一家门,院子铁门打开的时候,我们还是觉得眼前亮了下。队伍中甚至有人兴奋地吹了声口哨。的确这是个宽敞的小院,四四方方,中间一条水泥抹得平平的小路通到房子里,这种格局在我们这群城里人眼里算得上是个豪华别墅了。 旁边有人窃窃私语“你猜这房子得多少钱?” “这要在北京的话,至少也要 300 万!” 开门的是个面色疲惫的中年妇人,依然穿着藏袍,语言不通的关系

14、,我们两边人只能站在那儿打手势。几个看起来十一二岁的孩子跑过来,用很流利的汉话兴奋地问我们,从哪里来,并且表示愿意给我们当翻译。就这样,几个村民陆续集中起来,开始讲述他们在这里的生活。 “以前在家放牧,喝水不要钱,牛羊肉也不要钱,现在什么都要钱,上个厕所还要呢。肉 12 块钱一斤,每个月光吃肉一家就要花 300 多块钱,以前老家都是把肉当饭吃的,现在只能天天吃菜了,还有一些面和米。 这里没有牛粪,冬天不烧煤不行,一个冬天 4 吨煤,差不多就是一个月 500 块钱。夏天就用煤气了。一家一个月一罐煤气,71 块钱,有的一罐都不够用。加上我们的熟人都在曲麻莱,这边没什么亲戚朋友,一个月光是长途电话费

15、就是不少,不得不打。手机费加座机一个月七八十块都是少的。城里现在找不到工作的人还很多呢,我们不会说汉话,干活也老是干不好,找不到什么活儿能挣钱的” 听着村民的这些诉苦,我们也感到了无奈。他们告诉我们,搬迁下8来确实都是自愿的,不管是因为老人年纪大了还是孩子要上学或者年轻人想闯闯天下。最初听说一个月 500 块的补贴的时候都很兴奋,放牧时候很少能有这么一笔不小的固定收入。但是下山的生活并不如他们想的一帆风顺,就像前面算的那些帐一样,处处都要花钱,结果捉襟见肘。如果说这就是一种不适应的话,该如何才让他们适应这种“现代”生活呢?接下来,孩子们带着我们去了移民村的村委会。村委会的负责人很是烦恼地连连摇

16、头。大批的牧民生计如何解决成了村委会最挠头的事儿。他说,对于大多数青壮年的男性来说,还可以选择学学开车跑跑运输,可对大多数妇女来说就几乎没什么就业机会了。一边说着我们一边走进他们的办公室。这是个二层小楼,很气派,迎面正碰上几个“绿色江河”的志愿者。绿色江河也是长期活跃在三江源地区的一个环保 NGO 组织。他们几个承接了一个特殊项目,就是协助移民们尽快适应现在的生活。不说不知道,牧民离开草原之后,遇到的障碍在我们看来简直是千奇百怪。比如,教他们如何看红绿灯,如何过马路,如何辨认男女厕所的标志和文字等等。一直生活在草原上,乍来到这里,生活上的不适应立刻凸显出来。移民村的小学正在青藏公路的对面,要过去必须要穿越时时有车高速冲过的公路,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安全,虽然整个格尔木市都没有座过街天桥,却为了他们在这里修起了一座,连接了移民村与小学。而村委会则为了他们专门搞起了蔬菜大棚种植的培训和旅游纪念品玛尼石的加工,并告诉我们准备联系一下拿到青藏铁路的火车上去卖。 9一切都考虑得很周到,事无巨细,一边听一边看,我们一边不得不感叹政府在其中用的心思投入的力量。可移民又如何呢?在生态与生计,现代与本土之间,是否存在着两全其美的选择方式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