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国考热”的“冷思考”新闻背景:随着 2011 年国家公务员笔试分数线的划定以及 1 月 17日国家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成绩的正式揭晓, “国考”再一次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睛。据统计,报名参加 2011 年公务员考试的人数突破了 140 万,考试总体的录取比例为 621,国考人数 7 年间猛增 16 倍。 2011 国考笔试成绩揭晓之后,希望以此改变自身命运和境遇的考生并不能就此松懈,因为面试工作将在春节后启动。 “稳”字诀愈来愈重要 今年“国考” ,最热的职位创下了 4961:1 的最低录取比例纪录。对此,有外国媒体指出,人人争考公务员阻碍中国发展。 过去 30 年来的经济改革,让中国出现了几波
2、人员流动大潮。第一波便是沿海经济特区设立引发的民工潮。这种几乎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劳动力迁移,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 眼前“国考热”应该也是一波人员流动大潮。问题是,就在市场经济愈发蓬勃,社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之际, “国考”依旧没有降温的趋势,今年仍引来 140 万的考生报考,录取率约 62:1,最热门的多个职位达到 3000:1 以上。换言之,这些大学毕业生“不愿摸着石头过河”在市场冒险。也因此, “国考热”已经衍生出“国考产业链” ,辅导、补习2等周边相关行业商机应运而生。 不难想象,考生之所以热衷于国考,多半是看中工作稳定和福利。不少经济学家哀叹,当年轻人的心态转变成“稳定
3、压倒一切”时,过去30 年支撑中国经济腾飞的“创业精神”将一去不复返。当年轻人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将公务员考试当成生涯出路的第一选择,确实反映了“稳”字诀愈来愈重要。30 年培育起来的敢想敢干、敢冲敢拼的创业创新风气,恐怕很难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基因也在起作用 中国现在走的路,与美国当年走过的路有些相似。 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后的急速工业化年代,人人都有一个“美国梦” ,国民创业冲劲十足,敢做敢为,使美国经济在短期内实现腾飞,但当“冲刺期”一过,优胜劣败的经济体制巩固之后,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普通人向上提升便愈来愈难。关于这点,只需看看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处境,以及“蚁族” 、 “
4、房奴” ,便可知与第一波民工的“淘金梦”相比,这群高学历人群对未来不敢奢想太多。 同时,中国公务员报考热也不仅仅是求职困难与“向上提升遇到天花板”这么单纯,其中还有中国文化的基因在起作用。中国传统的为官之道,第一是光耀门楣;第二是名利双收。近年来媒体和网站的多次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公务员报考热或多或少投射了这种心态。就职业而言,这是一条出路;就待遇而言,公务员收入不错, “灰色收入”弹性也大。这也是为什么报考能源、国税、海关的考生最多、最热门,而直接为人3民服务的冷衙门反而乏人问津的原因所在。 毫无疑问,这种心态不只是求稳,也或多或少包括了“求发财” ,这是非常具有掠夺性的心态。一旦形成风气,则
5、官僚欺民、虐民、官商勾结、以权谋私等劣迹将层出不穷,行政体系的每年新血液的加入,又意味有一批新的“食客”亟待被喂养,成为国家与社会的输血与失血之痛。“国考”越来越像“人才抽水机” 这种现象不是中国之福。公务员的职业不是最好的,好职业还有很多,为什么人们不去尝试呢? 在“考碗族”看来,公务员起码没有下岗之忧,仅此一条就让人趋之若鹜。这也是让那天天鼓吹“压力才是动力”的人们大跌眼镜的事。况且,公务员是社会的权力阶层,先不说在职时的荣耀和实惠,仅退休金就是退休工人的几倍,当然人人争考公务员。 “国考”越来越像名副其实的“人才抽水机” ,知识精英一波波涌向政府。这本没有对错,却有隐忧:精英群体过度集中
6、到政府领域里,会不会成为一种资源的浪费?稀里糊涂“国考热”的出现,意味着大家都更愿意去“分蛋糕” ,而不是“做蛋糕” ,意味着人们更愿意把知识主要用于分配而不是生产。当人们不再努力学习知识,不再关心学术和科技创新,不再注重能力的培养。相反,人们会更加热衷于追求权力、金钱和投机取巧。这种状况,若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中国的经济转型将4变得更加艰难,未来的中国科技必将全面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过多的一流大学生聚集在政府机关,没有人再去专心踏实地创业、发展实业。过多一流人才过度追求“铁饭碗” ,丧失的是创新与创业积极性。长此以往,国家崛起所必须经历的高端产业化进程将饱受“铁饭碗”心态的不利影响。 “
7、分利联盟”:学子青睐大国企的诱因 几乎与“国考热”同步“发烧”的还有“大国企热” 。一则北大毕业生愿意放弃 25 万年薪的外企工作,选择进入国有垄断企业的消息,一度引发热议。 2010 年“五一”期间,国内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布一项大学生理想雇主的排行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理想雇主排行中,最理想的雇主仍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如中国移动、中石油等,更受青睐。 事实上,大型国企基本是垄断的化身。大学生看中的不是环境,甚至不是专业对口,而是依附在国企身上的垄断福利和高收入。也就是说,这种选择与“谁拥有垄断权,谁掌握了垄断资源,谁的工资福利就高、待遇就好”的分配潜规则相联系。可是
8、,大量人才涌入大型国企,不仅会造成人才浪费,也在无形中加重社会的行业歧视,使其他行业丧失更多的人力资本,这同样是对社会进步的妨碍,有演化成“分利联盟”的危险征兆。 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认为, “分利联盟”是指一种拥有某种影响社会5政策制定力量的联盟,它们一般没有动力提高经营效率获得财富,而是通过“寻租活动”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改变收入再分配的方案,从而增加利益集团自己的收入。 “分利联盟”不是致力于把蛋糕做大,而是设法在一块一定大小的蛋糕中如何多给自己分一些,其本质是掠夺性的。 我国垄断行业侵蚀公众福利的事实,经常受到社会各界甚至是官方研究机构的诟病,而大学生青睐国企的诱因,却正在于此。 从“下
9、海潮”到“大国企热”是倒退 大型垄断国企因高工资、高福利等优点,受到毕业生追捧,预示着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鼓励创新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大批有创造精神的人士选择离开体制“下海”经商,激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造力,涌现出大批像冯仑、潘石屹这样的知名企业家,也使得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民营企业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 如今,公务员下海经商的不是没有,但属于另类,因为大家都想拼命挤入“公门” ,又有谁会脑残一般放弃“铁饭碗”?有学者指出,从“下海潮”到“国企热” ,是我国市场化改革不彻底所致,是一种典型的倒退。大学生最想到大中型国企谋职是制度失灵的必然后果。这种失灵造成的后果主要表现为最优秀的人才不是进入生产性活动领域,而是进入“寻租性”活动领域,结果导致整个社会不是生产性努力最大化,而是寻租性努力最大化。 6大国无不是通过开放和竞争实现民富国强,只有开放与公平,才有创新创业可言。 “国考热”与“国企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病症,只能说明开放与竞争不充分,这对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来说显然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