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语境之下的回眸.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84820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语境之下的回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和谐”语境之下的回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和谐”语境之下的回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和谐”语境之下的回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和谐”语境之下的回眸.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和谐”语境之下的回眸摘要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虽然是相对对立的思想态度,但不是绝对对立的两极,两者之间既有对垒也有对话,既有交锋也有交集,既有紧张也有舒缓。既有显性边界也有模糊地带:两者之间有“重叠共识” ,如均为变革思潮、现代性思潮,均有对国家前途的强烈关怀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归属,均主张融合新旧、贯通中西,均感觉激进与保守可以兼容;两者之间有宽阔的“中间地带” ,激进与保守之间有渐进论、调和论、折衷论,而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有自由主义;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集,且不断发生分合嬗变,不断进行调适转换;两者之间不全是掣肘、拆台,也有互相砥砺、互相启发、互为修正

2、、互为支持、互相提供思想灵感的另一面。激进与保守是历史进化、社会发展的“鸟之两翼” 、 “车之两轮” 。正是两者之间的不断调适使历史在曲折中不断前行。 关键词激进主义 保守主义 共性 调和 转换 中图分类号K25;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1011209 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虽然是相对对立的思想态度,但不是绝对对立的两极,两者之间既有对垒也有对话,既有交锋也有交集,不只有非此即彼、壁垒森严、鼎立抗衡的分歧对立,而是同时存在着“相2对共识” 、 “重叠共识” ,存在着一个“中间地带” 、 “弹性空间” ,且有着并生共存、相互交集、相互转换的互补共通关系;

3、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也不全是制衡、牵制,而是也有互为支持、互为提供思想启发的一面。以往的研究对两者之间的对峙、争论阐释得比较多,而对两者的同一性关系还需展开深入的讨论,笔者侧重从这一角度着墨。 一、激进与保守的“并生系统” 激进与保守、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共性有学者已经谈及,如美国学者史华兹认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三种思潮同时出现的事实,说明它们在许多共同的观念架构中运作。许纪霖指出:“激进与保守表面上看似乎是势不两立,水火难容,实际上它们是一个分币的两面,在深层具有共通的思想预设和思维逻辑。 ”李强指出:激进主义与自由主义实际上都忠诚于自由主义价值,在西方“保守主义在本

4、质上是要保守自由主义的成果,而激进主义则企图以激进的方式实现极端化了的自由主义原则” 。喻大华指出:“无论是文化保守者,还是文化激进者,其文化观都是个矛盾的统一体,彼此之间除了互相对立外,往往还表现为互相渗透、启发的关系,绝对偏颇地维护传统和倡导西化者均属于个别现象。 ”笔者也认同激进与保守、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有着交叉交集、并生共通的“相对共识” 、 “重叠共识” 。这些“共识”如下。 共识之一:接纳现代性、迈向现代化。保守与激进两种态度并非传3统与现代、守旧与革新之争,而是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两种现代性变革观念的分野,接纳现代性是其共同的取向与特征;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都程度不同地支持变革,

5、赞成、推动现代化的变革思潮及现代性思潮。在西方,激进与保守其实同属自由主义范畴,有激进的自由主义与保守的自由主义之称:激进“这个词第一次被用在政治上是在英同。一般认为 C?福克斯在 1797 年要求实行激进的改革时首先使用这个词,改革内容包括大大扩大公民权。此后,激进派一词被作为一切支持议会改革运动的人在内的概括名词。 ”“保守主义一词因不同的历史和地理背景而有不同的含义,但总的来说,是指倾向于维护历史形成的、代表着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事物。直到 18 世纪末,保守主义才开始发展成为反对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一种政治态度和运动。这个名词最早可能是在 1815 年波旁王朝复辟分子首先使用的。一般认

6、为最早在现代意义上明确地表达保守主义思想的,是英国议会议员和政治家 E?伯克。 ”余英时先生在谈到美国的保守与激进思想时指出:激进与保守本来是相对于美国的自由主义的 system,都是相对于西方确立了两三百年的民主、自由主义传统秩序而言,所谓保守,是对自由民主制度下的现状、法律比较满意,不希望大的改变;而激进派则对现状不满意,对许多问题都有新的看法,希望向前推动。在他看来,自由主义是激进与保守的基本系统,保守是希望守护自由主义的现状,喜欢少动,但不是主张不动;激进是希望有更多的变革,但不是要否定自由主义的政治秩序,二者的差别只在于保留或改变的多少。 近代中国的情况与西方有别。在近代中国,两方的

7、自由民主还只是4被先进中国人追求的一种理想,巾国社会还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所谓保守自然谈不上守护自由主义的现存秩序,所谓激进也谈不上不满已经确立的自由民主制度而追求更激进的变革。近代中国的激进与保守,其区别在于:一是从接纳现代性变革的角度,体现在对变革模式与方式的选择,对现代化变革的速度、程度、广度与深度的认知上。也就是说,激进与保守的区别在要求变革的快与慢、多与少上,激进主义倾向于以激烈的手段、快速的节奏、彻底的程度加以推进,追求“毕其功于一役” 、 “根本解决” 。保守主义的“维持现状”虽不能说是要守护自由主义,但绝不是要退回到“前现代”的社会秩序、生活方式

8、与价值形态上,而是希望在大变局中守护民族文化的根脉;保守主义的“不要变”不是拒绝变革、不要进步,而是希望把变革的程度、速度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所谓“不要变”的范围仅是指仍被认为优于西方的传统价值的超越层面;它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仍然是赞成现代化转型的,甚至对儒学的现代转型也持开放的态度,只是其对现代性、现代取向作了过于狭隘的理解,且着力于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重视从本土资源中创发与建构现代性。保守主义在接受“现代性”的科技、生存方式乃至制度设计的同时,力求减少文化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力求消弱西方现代性对本土文化原生态系统的破坏,追求从传统中开出现代化。作为现代性思潮的保守主义虽以守护

9、传统著称,然其与只认同传统而不批判传统的守旧派、复古派是有区别的,那种“什么都不变”的复古主义是极端的、封建的保守主义,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二是从批评与反省西方现代性的角度,激进主义从后现代、从5社会主义的角度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批评并追求超越,而保守主义则从传统义化、从道德理想主义的角度凸显西方现代性的弊端与局限。共识之二:植根民族性、共怀强国梦。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都是在深重的民族灾难中登场亮相的,对外来挑战、外来压力的敏感,对民族危机、民族命运的忧虑。对国家前途、国家富强的关心,对中华民族及所属国家与民族文化的归属与忠诚,成为三者的共同特征。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批判与尽心守护,激进

10、与保守两种不同态度的背后,却有着同样的考量和关怀。在陈独秀等激进主义者看来。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古今之别” 、是时代的差异,西方文化是“先进”的,中国文化是“落后”的,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对处在落后地位的中华民族以往的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与反省,需要“改弦更张” 、急起直追、效法西化,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 归消灭也” 。在康有为、杜亚泉等保守主义者看来,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关乎民族命运、民族前途。 “保教”才能“保国” ,实现民族文化复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康有为指出:“夫国所与立,民生所依,必有大教为之桢干,化于民俗,入于人心;奉以行止,死

11、生以之,民乃可治,此非政事所能也,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 共识之三:融合新与旧,贯通中与西。近代思想史上,无论是激进6论者还是保守论者,多为兼通国故与新知、中学与西学的学者,尽管他们有一些偏激言论,其中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中西取舍” 、一味复古或全盘西化的单向度思路,而倾向于“中西融合” 、综合创新的立场。激进革命者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与激进反传统论者胡适等人都阐述过中西融合思想。孙中山反复表达了中西融合的主张,如“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文

12、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训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 ;“当此新旧潮流相冲之日,为调和计,当平心静气博取兼收” , “作成一中西合璧的中国” ;“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造成一个很好的完璧”等。他在中国革命史中称自己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李大钊提出了在调和、融合东西文明的基础上创造“第三”种文明的思想,他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指出:“宇宙大化之进行,全赖有二种之世界观,鼓驭而前,即静的与动的、保守与进步是也。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

13、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 ”“而东西文明真正之调和,则终非二种文明本身之觉醒” , “所谓本身之觉醒者,即在东洋文明。宜竭力打破其静的世界观,以容纳西洋之动的世界观;在西洋文明,宜斟酌抑止其物质的生活,以容纳东洋之精神的生活而已。”毛泽东既批判了尊孔读经的复古主义,也批评了“全盘西化”的民族7虚无主义,主张按照“古为今用” 、 “洋为中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古今中外关系,批判地继承中外文化传统,实现综合创新。1940 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在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14、。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胡适提出:“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 “这个大问题的解决,就我们所能看到的,唯有依靠新中国知识界领导人物的远见和历史连续性的意识,依靠他们的机智和技巧,能够成功地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自己的文化精华联结起来。 ” 文化保守主义者晚清国粹派及民国时期的辜鸿铭、杜亚泉、梁启超、张东荪等人也论述了调和中西文化的思想。国粹派邓实在东西洋二大文明一文中指出,20 世纪既是东西文明“争存之时代” ,也是“两

15、大文明结婚之时代” 。辜鸿铭阐述了其“中西文明融合观” 。张东荪提出了“化冲突而为调和”的中西文化观。1937 年初,他在思想自由与文化中说:“中国如果不遇着西方文化,中国本身并无多大问题。无如西方文化的侵入是个必然之势,于是问题乃起。如何调和中西文化,使西方文化进来而又不致推翻中国固有的文化,这是一个大问题。 ”他提出面对中西文化冲突, “我们所应努力的不在顺着自然的趋势以助长一方。推倒他方,乃只在于设法各得相当的安排,互有界限,不出范围,化冲突而为调和” 。杜亚泉提出了中西文明调和论,他说:“盖吾人意见,以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同有之8文明,正足以救西

16、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至于今日,而社会之交通。日益繁盛,两文明互相接近,故抱合调和,为势所必至。 ”他反对激进的西化论者与反传统论者,批评其“对于西洋现代文明,无论为维持的、为破坏的,皆主张完全仿效,虽陷于冲突矛盾而不顾;惟对于中国同有文明,则以为绝无存在之价值,苟尚有纤芥之微留于国人之脑底者,则仿效西洋文明决不能完全”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提出“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义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 共识之四:激进与保守可以并立,可以兼容。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激进与保守的思想人物兼容共存的

17、场所。对蔡元培提出的这一办学思想,胡适曾批评其“宗旨错了” ,陈独秀为蔡元培辩护:“蔡老先生欲兼收并蓄,宗旨错了。 这话我却不以为然。 ”“蔡先生对于新旧各派兼收并蓄,很有主义,很有分寸,是尊重讲学自由,是尊重一切正当学术讨论的自由他是对于各种学说,无论新旧都有讨论的自由,不妨碍他们个性的发达,至于融合与否,听从客观的自然,并不是在主观上强求他们的融合。 ”足见激进论者并没有将保守的态度视为非此即彼的对立面,并没有把激进与保守之争看成你死我活的对决。他们对保守主义的制衡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策略性地借助了保守的文化力量。有的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激进反传统主义是采取了一种“欲得其中” ,却故意“取

18、法乎上”的“故意激进”的方略。鲁迅、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都谈到这种思想。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9的。譬如你说,这房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这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那时白话文之得以通行,就因为有废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的议论的缘故。 ”陈独秀在调和论与旧道德一文中指出:惰性也是人类本能上一种恶德,是人类文明进化上一种障碍,新旧杂糅调和缓进的现象,都是这种恶德这种障碍造成的。 “社会进化的惰性作用,也是如此,改新的主张十分,社会惰性当初只能够承认三分,最后自然的结果是五分

19、,若是照调和论者的意见,自始就主张五分,最后自然的结果只有二分五。如此社会进化上所受二分五的损失,岂不是调和论的罪恶吗?”胡适指出:“现在的人说折衷 ,说中国本位都是空谈。此时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他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若我们自命做领袖的人也空谈折衷选择。结果只有抱残守阕而已。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风斯下矣。 这是最可玩味的真理。我们不妨拼命走极端,文化的惰性自然会把我们拖向折衷调和上去的。 ” 激进与保守的相互交织、=三大思潮的共同介入,使近代的启蒙运动、思想文化运动呈现出多元多向的形态。 二、激进与

20、保守之间的“中间地带” 激进与保守、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不是两极对立的主张和价值体系,10而是以调适、自由为“中间地 带” ,与调和主义、自由主义并立的三足鼎立中的两种取向。从变革程度上,激进与保守之间还有渐进论、调和论、折衷论;从价值体系上,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还有自由主义。余英时在讲演中就提醒,一定不要忘记激进与保守的中间是一个liberal,这样 conservativeliberalradical 便成为一个鼎的 i 足。这不是两极,两极就是一边保守、一边激进,而没有 commonground。陈序经认为存在着一个与西化派和复古派不同的折衷办法的派别, “折衷派的主张是要把一部分的西洋

21、文化来和中国的固有文化融合起来,而成为一种中西合璧的文化。 ”他把“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 、 “静的文化与动的文化”等都归人折衷派。过去谈得比较多的是革命与反动、进步与落后的两极对立,现在讲“三足鼎立” ,但仍只是分析丰富多彩的近代思想史进程的多元谱系中的一种分析工具。 关于激进、渐进与保守,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版图中的地位与影响,学术界有激进主义占主流、保守主义占主流、自由主义占主流、激进与保守双峰并峙等不同说法。笔者认为,如果将激进、渐进与保守定位为都是赞成、接纳现代性变革的态度,将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定位为现代性思潮,可以把近代思想史看成由三大思潮所组成的统一战线为一方,封建主义、守旧势力为另一方,在传统与现代、守旧与革新之间进行拉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守旧势力处在跌势,而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力量、影响与声势一度都在不断看涨。都曾经获得长足的进展。其中,激进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