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左大鼓”的成功之处.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84924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左大鼓”的成功之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留左大鼓”的成功之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留左大鼓”的成功之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留左大鼓”的成功之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留左大鼓”的成功之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留左大鼓”的成功之处摘 要:特色文化团队在构建和谐社区,丰富居民文化活动中做出突出的贡献,如今特色文化团队如雨后春笋,形式多样的在全国各个城市和乡镇社区纷纷展开,这其中有的成功,有的不尽人意。因此探讨如何建设特色文化团队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本文试图通过论述南京市六合区长芦镇“留左大鼓”特色文化团队的成功经验,寻找如何办好社区特色文化团队途径。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底蕴;贴近现实;传承人;沿革创新;团队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Success of “Liuzuo Drum“: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2、Teams ZHANG Ke,LUAN Ge-ping “留左大鼓”是南京六合区长芦镇一支民间特色文化团队,自 2002年成立以来,当年就摘得南京市“金陵舞韵”民间特色团队展演金奖。2003 年荣获江苏民歌、舞蹈、民乐大赛银奖,江苏省第五届五星工程奖。2007 年被江苏省文化厅授予“江苏省特色文化团队”称号,并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留左吹打乐”,同时列入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不仅如此,“留左大鼓”在取得各种荣誉的同时,在市场运作上同样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它们先后在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地,演出了400 余场次,观众达 70 多万人次。深受各级政府、艺术节、招商洽谈会,以及影视

3、机构的欢迎。如今,“留左大鼓”已经打造成为南京民间文化的金字招牌。 南京是一个有着众多特色文化团队的城市,而且起步也早,其中有些特色文化团队曾经率先走在全国行列。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这些琳琅满目,形式多样的文化特色团队中,有的徒有虚名、有的后继乏人、有的惨淡经营,而像六合区长芦镇“留左大鼓”这样红红火火走到今天,为数不多。 那么,是什么让“留左大鼓”能够走到今天? 又是什么能让它走过九个年头,经久不衰? 它的成功经验又在哪里呢? 探讨分析“留左大鼓”的成功经验,对我们社区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如何建立特色文化团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群众文化繁荣,有着启迪借鉴的地方。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4、 “留左大鼓”能够走到今天,并非偶然。它的成功经验首先是得益于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史书记载,“留左大鼓”已经流传了 1300 多年,而且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留左大鼓”经历了三大文化基因的演3变和发展。 (一)军营文化 这是因为“留左大鼓”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代战争、驻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长芦镇地处六合区东南,南倚长江,与南京隔江遥望,是古代南北交汇的古渡口,尤其是在宋明两个朝代,这里是守卫偏安王朝和京城的最后一道天堑屏障,因此在地理位置上十分重要,各朝各代都把这里看成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时,长芦镇成为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安平时,长芦是屯田练兵的兵营军寨。 汉书记载,安侯陈婴曾率领部队驻守棠

5、邑(即六合),唐朝农民起义军黄巢也曾聚集在这里,并和唐军十万兵将在这里恶战一场。传说隋唐时“罗家军”也曾驻守长芦留左村,当地建有“罗家庙”纪念它。可是在长芦驻军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是宋、明两代。前面我们说过,这里是守卫偏安王朝和京城的最后一道天堑屏障。公元 1028 年,金兵南下,当地的老百姓配合“忠勇军”与金兵恶战一场。金兵气怒之下烧毁长芦寺,瓦木不存。接着民族英雄韩世忠、岳飞父子也曾在这里阻击金兀术挥师南下临安。明代洪武二十六年在长芦设“留守左卫” 、 “横海卫” 、 “龙虎卫” 、“骁骑卫”,守卫京城南京。所谓的“卫”,指的是明朝实行的兵役制度“卫所制”,卫所就是将军队分为卫、所两级,卫

6、的指挥官通常指挥的士兵有 5600 人,所的指挥官通常指挥 1000 多人。到了清朝,长芦镇成为太平军保卫天京,抵抗曾国藩江北、江南大营军事要塞。 由此可见,长芦镇自汉朝以来,一直是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军事要塞,也正是这种连绵不断的战事,从而诞生了“留左大鼓” 。这是因为安营4扎寨在长芦的驻军常为乡民做些如修路、铺桥、救灾抢险等利民的好事。而长芦百姓为了感谢驻军,凡军队出征、凯旋、调防及节日喜庆,老百姓都会自发组织起来,杀猪宰羊到军营慰问欢庆。军营为了致谢,也擂鼓鸣金、奏军乐。久而久之,军民互相交流,变换打法,因为当时的驻军安营扎寨在现在的长芦镇留左、留中、留右地界,于是人们把这军乐、民乐揉

7、合的吹打乐,称作“留左大鼓” 。 (二)佛教文化 但是早期的“留左大鼓”更多的是带有军乐的色彩,其内容也是剽悍、强劲、气势磅礴,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色彩。可是久而久之,这种悲壮的色彩逐渐走向民间祥和化,促成这一民间祥和化的主要原因是佛教文化的介入。原因是自六朝梁武帝始就在长芦镇建了长芦寺,到宋天佑年间又大规模扩建,使长芦寺成为六朝古都金陵有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这样一来,长芦寺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朝觐香客,其中一年一度的庙会,更是盛况空前。因为当地的百姓不可能将一个充满军乐色彩,内容剽悍的“留左大鼓”参加喜庆热闹的庙会,因此他们对原先的“留左大鼓”有所改良,这种改良一是在乐器

8、上,除了增加佛家的器乐铙、钹外,又加入了法器木鱼和长嘟。二是为了巡游演出方便,改良制造了大架、小架,即“留左锣鼓架” 。其形式就是仿造神驾、神龛,并把它们制作抬轿式和肩背式两种道具。应该说这些改良大大丰富了“留左大鼓”的表演形式,从而使“留左大鼓”由军营的恢弘气势渐渐走向民间喜庆欢快的吹打乐。 (三)民族民间文化 5如果说佛教文化对“留左大鼓”的影响是少了一点火药味,多了一点人间温情,表达老百姓向往和平,生活安定的愿望的话,那么民族民间文化却给“留左大鼓”的表演内容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刚才我们说到长芦镇是古代南北交汇的古渡口,凡是南来北往的旅客都要经过这里羁留。历史上从唐朝的李白、杜牧,到宋朝

9、王安石、苏东坡等,以及后来的明清诸多文人雅士都曾经过长芦,仅留下的诗篇就有一百多首。此外,这里也是南北客商贸易往来的集散地。南北不同文化、不同风俗必然会有所交流碰撞,于是民间故事、民间音乐、民歌民谣相互流传,拓展丰富了“留左大鼓”的表演内容和表现新式。 从以上“留左大鼓”演变发展三个阶段来看,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这就是“留左大鼓”滥觞于军营文化洗礼,改良于佛教文化熏陶,完善于南北民族民间文化的融合。而它的根就是军乐文化。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特色文化团队欠缺的就是对自己特色文化团队成长历史的了解,也不知道他们特色文化团队的“根”在哪里,仅仅靠一些捕风捉影的历史传说,牵强附会,加以演绎,因此这

10、种特色文化团队也只能停留在依葫芦画瓢上,自然,它的生存发展空间越走越窄。 二、贴近现实,深受群众喜闻乐见 “留左大鼓”的第二个成功经验就是它贴近现实、深受群众的喜闻乐见。 “留左大鼓”在长芦地区是个家喻户晓的民间吹打乐,几乎无人不晓,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61、地域文化的标志 在“留左大鼓”演变发展一千多年里,“留左大鼓”的神韵也传承发展了一千多年,这种神韵体现在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层面上,因为当地的百姓深受战争的洗礼,对每次经历的战争如数家珍,许多故事传说以“留左大鼓”吹打乐的方式一代代的流传下来。因此“留左大鼓”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遍及长芦,深入人心。 2、生

11、活的乐趣 在“留左大鼓”诞生的 1300 年里,除了“文革”期间被禁演十年外,“留左大鼓”一直没有离开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每当赶庙会、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当地的百姓总是用“留左大鼓”吹打乐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毋庸置疑,“留左大鼓”已经成为当地百姓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活动。3、生存的希望 “留左大鼓”不仅成了老百姓的生活乐趣,而且也把它作为生存的希望和勇气的象征,遇到旱涝天灾、期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当地的百姓都会用“留左大鼓”向天祈祷保佑,以此鼓舞人心,增强凝聚力,表达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念。 由此看来,一个特色文化团队的形成不是凭空打造而成的,或者贴上历史文化的标签就可以命名。一个有生命力

12、特色文化团队必定是贴近老百姓,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而“留左大鼓”恰恰是一个表达了老百姓心声的民间吹打乐,将军人的尽忠报国的气魄与百姓渴望和平的愿望,完美地结合在在一起。 7三、传承人的执着精神 可惜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到了“文革”以后濒临失传,为了恢复“留左大鼓”的昔日雄风,“留左大鼓”的第六代传人曾先文,从 1976 年担任长芦街道文化站长以来,走访了长芦 70 岁以上的所有老人,不断收集整理“留左大鼓”记忆碎片。2002 年,曾先文动员全家人拿出所有的积蓄,并向银行贷款 5 万元,办起“留左大鼓”特色文化团队。然后请来制鼓名家精心制作了 18 只大鼓,其中最大的一面鼓直径 2.2 米,高

13、 1.8 米,自重 340公斤,被誉为“金陵第一鼓” 。为了存放这只大鼓,曾先文把自家小屋子扒掉,重新建了一个大房子专门存放锣鼓。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特色团队如果没有传承人执着精神,没有对民间艺术的责任感,使命感,是难以将特色文化团队办得红红火火。而“留左大鼓”正是由于有了曾先文这样的传承人,才会走到今天,而他本人因此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厅授予“农民文艺之星”和江苏省“特色文化标兵”称号。 四、沿革创新 “留左大鼓”第四个成功经验就是它始终不断走着一条沿革创新、自我完善的道路。这种沿革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从演变发展过程来看 8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留左大鼓”滥觞于军营文化洗礼,

14、改良于佛教文化熏陶,完善于南北民族民间文化的融合,其实这个过程就充分说明了“留左大鼓”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停止过沿革创新的过程。 (二)从乐器、乐谱来看 从乐器沿革来看,早期的“留左大鼓”有着明显的军乐色彩,受到汉、唐、宋军乐影响较大。如“留左大鼓”的打击乐器有鼓、锣、钹、笙、箫、笛、长嘟等,可是佛教文化的介入,“留左大鼓”乐器有了新的发展,这就是佛家的器乐铙、钹、木鱼和长嘟加入,而到了明清以后又加入管弦乐。 从“留左大鼓”演变乐谱来看,早期的“留左大鼓”曲谱有点将上位 、 杀四门 、 单枪 、 双枪 、 三锤半 、 三波子 、 迎军归等。宋、明朝以后演变为忠勇曲 、 苏武牧羊,忠孝曲 、

15、 击鼓进军 、鸣金收兵 。后来又吸收民间曲谱加入,如战城南 、 木兰辞 、 十面埋伏等。 (三)从贴近时代、贴近百姓、贴近现实来看 从贴近时代来看,曾先文传承的“留左大鼓”普天乐是一台典型的沿革创新吹打乐。 普天乐共分 4 曲,118 件打击乐器在全曲中轮番表演,贯穿始终,既保留了“留左大鼓”的原创元素军乐色彩,同时又表现了盛世华诞,国富民强的时代强音。 从贴近百姓来看,在打击乐表演间隙,轮流上演龙、马、狮灯、旱船、鲤鱼灯、河蚌灯、飞镗等民间提灯表演,融合六合地方民间文艺精华,这其中又插科打诨,表演鹬蚌相争故事一网盖和长芦白局变化,令9人捧腹大笑,亦庄亦谐。该段表现了贴近百姓,国泰民安的喜悦之

16、情。 从贴近现实来看,普天乐全场表演的高潮处,是在象征南京市市花的 60 面梅花锣敲击中,打出六合民歌茉莉花旋律,全场沸腾,欢声雷动。因为众所周知,江南民歌代表作茉莉花就是诞生在六合,作为六合人来说,以此为荣。 由此看来,一个特色文化团队要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就要不断沿革创新,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是难以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这就要求特色团队的领头人不仅要懂行,还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可是我们一些特色团队缺少的就是这种不断创新意识,老调重弹,团队自然难以发展下去。 五、团队产业化和人性化管理 “留左大鼓”第五个成功之处就是它的团队产业化的运作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很多人感叹,建一个特色文化团队容易,但

17、是管理一个团队难上加难。这原因就是人员的流动性,不便管理。所以特色团队如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种局面造成一方面不能持久,二方面也不便于艺术水准更上一层楼,因此很多团队只能安于现状,最后不了了之。 但是“留左大鼓”的招募的演员却是当地的农民、下岗工人和退休工人,再加上它采用的是团队产业化运作方式,即“个人出资,劳艺结合、市场运作、自负盈亏”,因此,有益于人员管理,有益于艺术水准的提高,也有益于优胜劣汰。 10另一方面,“留左大鼓”特色团队在管理人员上又是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比如报销队员交通费用,奖赏队员的创作热情,逢年过节团队也会给队员发放过节费等等。这种人性化的管理,使得每个队员如同到了家一

18、样,有了归宿感,因此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自然“留左大鼓”演出水准更上一层楼。 六、结语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留左大鼓”的成功之处,客观地说,除了它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基础,有赖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得天独厚之外,但是它的创新意识,传承人执着责任感,以及团队产业化的运作和人性化管理都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当然,“留左大鼓”也不是完美无缺,它也有它的自身局限,这种局限既是它的长处,同样也是它的短处,这就是它在用人的选择上。它基本上用的当地的农民、下岗工人和退休工人,是一个以中老人为主的特色文化团队。中老人特色文化团队未尝不可,但是别忘了“留左大鼓”是个军营文化的产物,它以青春朝气、血气方刚紧密相连,在这点上,现在的“留左大鼓”与原创有点差距,也是将来“留左大鼓”有待改进的地方。我们期待“留左大鼓”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让这一古老民间吹打乐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第一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书合订本C.南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