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从西方经日本到中国.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484944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从西方经日本到中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美学”:从西方经日本到中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美学”:从西方经日本到中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美学”:从西方经日本到中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美学”:从西方经日本到中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美学”:从西方经日本到中国(1.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南京艺术学院 流行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美学本义为感性学。日本最早将美学学科引入东方。西周发表于明治 5年的美妙的学说,是东方第一篇美学论文;中江兆民的维氏美学是东方第一部美学著作。美学学科的名称在日本明治时期经历了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刚开始称之为“佳趣论”,直到明治 16年维氏美学出版,才正式以“美学”表述,美学学科的名称才正式确立。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人在留学日本时,接受了日本“美学”这个提法。王国维、吕?、鲁迅、范寿康、陈望道等均借助日本人所介绍的西方美学,写出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

2、论文,将西方美学传入中国。 关键词:美学;日本;中国;发展历程;传播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一、 “美学”从西方传到日本 1868 年,幕府统治被推翻以后,日本进入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期,即“明治维新”时期。明治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另一方面,“求知识于世界”,向西方国家学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力争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建立近代化的独2立国家。其中在思想文化方面,就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即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在这一时期,欧美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思想文化的理论都被引进

3、了日本。其中,美学也是在这一时期被引进日本的。 美学的英文是 Aesthetics,它有两个不同维度的理解,作为人的审美观念的理论系统,所有的人类都有自己的美学。从这个维度讲,它不存在发明权的问题。另一个维度是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理解。虽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美学观念体系,但是作为学科,它却是西方学者最早确定下来的,即现在学术界公认的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 1750年创立的。美学本义为感性学,日本最早将美学学科引入东方。日本在将这门学科引进时,西周、中江兆民和菊池大麓在翻译、介绍西方美学方面做了出色的启蒙工作。西周发表于明治 5年的美妙的学说,是东方第一篇美学论文;中江兆民的维世美学是东方第一部美

4、学著作。美学学科的名称在日本明治时期经历了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刚开始称之为“佳趣论”,直到明治 16年维氏美学出版,才正式以“美学”表述,美学学科的名称才正式确立。 西周是日本近代大启蒙思想家,他精通汉学,熟悉朱子理学,掌握结构归纳法和实证方法论,又曾被幕府派赴荷兰留学,有条件在厚实的传统学问基础上,直接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吸收正在风靡欧洲的实证主义理论,以及康德、席勒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西周在百学连环(1870)中将美学作为“佳趣论”列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给美下的定义是“外形完美无缺者”,同时将文章分为语典学、文辞学、语源学和诗学,将诗和音乐、3绘画、雕刻、书法统称为“雅艺”,强调文艺“不重

5、理而重意趣”,并对美、趣味和艺术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在这一基础上,他创作了日本第一部独立的美学专著美妙论(1872),可以说,这是西周第一次将美学作为一种学问置于整个学问体系中,给予美学一个独立的位置,将其称为“美妙学” 。他用经验主义和心理主义来解释美妙学,认为美是感觉上的印象和想象而产生的快感。他的百一新论(1875),不仅传播了实证主义思潮,而且提出了他对美学思想的构思,即将美学译成“善美学”,而不再将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西周从引进西方美学之初就注意将西方美学思想植根于东方美学思想土壤之中,将两者相融合。他于 1878-1879陆续翻译出版了般奚的心理学,从知、情、意三方面较完整的论述了心

6、理学的美学。 中江兆民与西周不同,他自己没有出版系统的美学专著,只是于 1883-1884年翻译出版了维龙的美学,即通称的维氏美学以及在一年有余和续一年有余(1901)中,通过阐释维龙美学的观点而零散地抒发了自己对艺术的鉴赏与批评,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但他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个术语,并用它翻译英文“Aesthetics” 。 1877-1880 年,由日本文部省翻译出版的百科全书中的美术分册,收录了菊池大麓译的修辞与文采学(1879)。该书除了论述修辞学之外,还运用心理学的美学来探讨语言美的分类和效果以及诗的本质和分类等。从此,“美学”一词得到了正式认可,与“美学”相关的讨论此起彼伏,热波不断

7、。而且,日本本土的美学资源也不断得到挖掘和发扬。这样,就不仅出现了“美学”在日本,而且日本的“美学”也开始兴起。 4日本明治时期的美学在日本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思想启蒙和巨大的社会推动作用。同时,它对东方美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与美学相关的最基本的术语和概念,如文学、艺术、美术等,都是在明治时期形成的。可以说,它对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美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辅助作用。 二、 “美学”经日本传到中国 自从 1840年西方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以后,一百多年的近代中国,一直都处于“自强御侮”这一历史主题下,人们面临着两种相互矛盾的选择。一方面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侵

8、略、欺凌,因而反抗、排斥、抵制西方的各种势力(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思想文化的)。另一方面,“天朝王国”的美梦被打碎了,人们看到了西方社会的进步、富强,因而想向它“取经”,学习它的科学技术、法律制度和思想文化。这样,就出现了“西学东渐” 。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引入,经历了“夷务”“洋务”“西学”“新学”几种称呼不同的阶段。从贬义性的“夷”到尊重性的“新”,三字之易,反映着深刻的思想变革过程。无数有识之士充分认识了这一点,只有自觉的去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才能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因而,他们不断的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理论。开始大量翻译西方书籍,起初以翻译政治、自然科学为主,后来在

9、梁启超的倡导之下,文学翻译也发展起来。从而,西方的自然科学、政治体制及文化源源不断地向古老的东方帝国涌来。 5由于中日两国存在着诸如国际环境、儒教文化的影响、思想逻辑方法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中国在近代初期也存在走日本那样的由改革而实现近代化的道路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只是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才彻底消失了),许多有识之士都东渡日本,向国人介绍西方和日本的思想理论。因而日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翻译日本著作,或者通过日语转译西方著作成为一种风潮。 在这一过程中,美学也由西方传到中国。中国最早的美学先行者如王国维、吕?、鲁迅、范寿康、陈望道等都曾东渡日本,借助日语来传播西方和日本的美学思想。他们接受了日本“

10、美学”这个提法并开始按照西方美学的模式来写作美学论著和文章,同时在美学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将目光转向本国传统美学资源,从而兴起中国的“美学” 。但直到今天,中国美学的体系还是西方的。 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和日本美学极具相似性,只是在中国美学的兴起过程中,它多绕了个弯,即经过了日本,在这个过程中,王国维、鲁迅、吕?、范寿康、陈望道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1900 年 12月,王国维在罗振玉的资助及藤田、田岗两位日本教师的帮助下,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留学期间,在罗振玉主办的教育世界发表了大量译作,继而成为该刊的主笔和代主编,通过编译并加以自己的论述,介绍了大量近代西方学人及国外科学、哲学、教育

11、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他撰写了红楼梦评论 、 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等美学文章,以及文学小言等文艺杂感。从此西方的“美学” 、“美育”等概念以及叔本华、康德、席勒、尼才等人的美学思想、文艺6观点,开始为中国人所了解和接受。 王国维的美学观主要是受康德和叔本华的影响。王国维用康德的观点解释美的性质,他说:“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虽物之美者,有时亦足供吾人之利用,但人之视为美时,决不计其利用之点。其性质如是,故其价值存于美之自身,而不存乎其外。 ”?“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即是康德关于审美超利害关系的另一种说法。他还根据康德的观点来讨论审美范畴,王国维说:“

12、美学上之区别美页也,大率分为二种:曰优美,曰宏壮。自巴克(今译博克)及汗德之书出,学者殆视此为精密之分类也。 ” ?同时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区分为内容和形式两部分。内容是事物的实质所在,与人的功利目的直接相联。形式是事物的外部形象或表现。形式的对称、变化、调和以及多样统一等等,是构成“美之自身”的诸因素。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与形式之对称、变化及调和。至宏壮之对象,汗德虽谓之无形式,然以此种无形式之形式,能唤起宏壮之情,故谓之形式之一种,无不可也。就美之种类言之,则建筑、雕刻、音乐之美之存于形式,故不俟论。即图画、诗歌之类之兼存于材质之意义者,亦以此材质适于唤

13、起美情故,故亦得视为一种之形式焉。 ” ?同时,王国维接受了康德的影响而提倡天才论。他认为,“美术者,天才之制作也。 ” 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虽然接受了康德的天才论的影响,但却没有像康德那样把天才绝对化,而是提出“古雅”范畴,并对此补充和发挥,他说:“此自康德以来,百余年间学者之定论也。然天下之物,有绝非真正之美术品而又绝非利用品;又其制作之人,绝非必为天才,而吾人之视之也,若7与天才之所制作之美术无异者,无以名之名,曰古雅。 ” ?王国维在其美学论文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中,不仅提出了古雅,还提出了“眩惑”这一美学范畴,并对“眩惑”作了发挥。他认为眩惑这一特性在一切美的形式、种类之中,是普遍存

14、在的。王国维说:“夫优美与壮美,皆使吾人离生活之欲,而入于纯粹之知识者。若美术中而有眩惑之原质乎,则又使吾人自纯粹之知识出,而复归于生活之欲。眩惑之与优美及壮美相反对,其故实存于此。 ” ? 总之,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王国维最早引进和运用西方美学新观念、新方法、新标准并对之作了发挥。而且他还自觉运用这些新观念、新标准来批评中国的古典小说、诗词、戏曲乃至书画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这种对中国文艺旧传统的批判,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没过十几年就发展为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新思潮。 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美学家的美学革新,削弱了封建正统文化,奏响了现代美学变革与建设的序曲,但他们

15、对传统美学尚存深深的眷恋,他们基本上立足于对传统美学的自我反思,着眼于对传统美学的查漏补缺,目的还是进一步发展完善传统美学。但到了 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美学思想则以彻底反叛传统的决绝态度,对以儒家美学为主体的传统美学进行了全面的冲击,提出了全新的美学理想,形成了新的时代美学精神,整个美学思想为之一变。 这一时期,影响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已不限于康德、叔本华、尼采、席勒、黑格尔等人,欧美日本各种现代美学学说,也源源不断的被翻译、介绍进来。其中特别是立普斯、克罗齐、厨川白村的美学学说的8影响,尤为深入而广泛。 1904 年 9月,在东京弘文学院求学的鲁迅来

16、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1906年 10月离开仙台弃医从文。他在弃医从文之后的 1907-1908年撰写的论文主要有人之历史 、 科学史教篇 、 文化偏至论 、 摩罗诗力说等。尤其是摩罗诗力说这一篇论文,系统的介绍了 19世纪浪漫主义的重要诗人拜伦、雪莱、普希金、密支凯维支、莱蒙托夫、斯洛伐茨基、裴多菲等的创作思想。 “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行动,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他们的作品,“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抗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虽未生以前,解脱而后,或以其声为不足听;若其生活两间,居天然之掌握,辗转而未得脱者,则使之闻之,固声最雄桀伟美者矣。 ”

17、?这种诗歌美学反对静观无为的美学、超功利的美学,代表了一种新的美学精神即怀疑、挑战、反抗、破坏、永远斗争、永不妥协、不怕失败。鲁迅渴望的是行动美学,是魔鬼般的力与崇高之美。基于此,鲁迅无情地批判了中国传统美学,彻底否定了传统美学“中庸” 、 “和谐” 、 “平和” 、 “完备”的审美理想,反对传统诗学用“诗无邪”的伦理教化来约束“诗言志”的艺术冲动。认为这扼杀了人的自由性情和创造精神,而只能使民族精神萎顿,丧失生命力,最终使国家走向衰落。 鲁迅美学思想的核心,主要是受尼采的思想影响。认为只有少数的天才人物才使社会改革、进步,这些天才人物能洞观人生真理,能争天拒俗,因而能兴邦救国。在“五四”前夕

18、至 20年代后期,鲁迅接受了日本厨川白村的思想影响,翻译了厨川白村的代表作出了象牙之塔和苦闷的9象征 。他说:“作者据柏格森一流的哲学,以进行不息的生命力为人类生活的原本,又从弗罗特一流的科学,寻出生命力的根柢来,用以解释文艺尤其是文学。然与旧说又小有不同,柏格森以为未来不可测,作者则以诗人为先知,弗罗特归生命的根柢与性欲,作者则云其力的突进与跳跃。这在目下同类的群书中,殆可以说,既异于科学家似的专断和哲学家的玄虚,而且也并无一般玄学论者的繁碎。作者自己就很有独创力,于是此书也就称谓一种创作,而对于文艺,即多有独到的见地和深切的会心。 ” ? 鲁迅虽“苦闷”,但并不消极,而是“立意在反抗,指归

19、在行动”,坚持主张“为人生而艺术”,把文艺实践同革命斗争完全结合在一起。可以说,鲁迅美学是他对旧世界最深沉的悲愤、最彻底的怀疑和最无情的批判,是当时时代最进步、最健康的美学。 与王国维、鲁迅不同,吕?、范寿康、陈望道等中国美学先行者们着力开设美学学科的理论建构,并卓有成效。 1915 年,吕?20 岁时曾自费到日本学习美术,专攻美学。 “五四”前夕,陈独秀、胡适发动了“文学革命”运动。吕?积极拥护这场运动,写成了著名的美术革命,他说:“革命之道何由始?曰阐述美术之范围与实质,使恒人晓然美术所以为美术者何在,其一事也。阐明有唐以来绘画雕刻建筑之源流理法(自唐世佛教大盛而后,我国雕刻与建筑之改革,

20、亦颇可观,惜无人研究之耳。)使恒人知我国固有之美术如何,此又一事也。阐明欧美美术之变迁,与夫现在各新派之真相,使恒人知美术界大势之所趋向,此又一事也。即以美术真谛之学说,印证东西新旧各种美术,得其真正10之是非,而使有志美术者,各能求其归宿而发明光大之,此又一事也。使此数事尽明,则社会知美术正途所在,视听一新,嗜好渐变,而后陋俗之徒不足?V,美育之效不难期矣。 ” ?吕?不仅如此说,他也是如此做的,他对西方美术史的研究、介绍,对西方美学思想的积极传播,就是最好的证明,主要美学著作有美学概论 、 美学浅说 、 现代美学思潮 、 西洋美术史以及同美学有关的色彩学纲要等。 吕?的美学思想,主要受立普

21、斯和摩伊曼的影响。他最先接受了立普斯(Lipps)的观点,以立普斯的“移情说”(即依赖自己内省的经验解释一切问题,是一种纯粹心理学的美学)为模式,撰写了美学概论,其后又接受了摩伊曼(Meumann)的“美的态度”(即主张不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感经验,同时还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艺术作品同社会的关系及其社会价值意义,要把两个方面结合统一起来)说,撰写了美学浅说 、 现代美学思潮等。在吕?看来,美感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主体是否有一种“美的态度”,而不在于客观对象是什么。有了“美的态度”,艺术品是美,花木草石,飞禽走兽世上可见的一切,也无一不是美。 “我们用美的态度鉴赏艺术品固然辨得一种艺术,用同样态度去对待人事,自然也没有什么不是艺术。反之,如果不抱着美的态度,那末即使是艺术品,也和一般得物品没有什么不同。 ” ?同时他认为美感与创作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起的。他说:“美感是孕育,创作便是结果,他们仍然一气。” ? 范寿康于 1913年留学日本,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1923 年获教育与哲学硕士学位。他的美学著述,除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