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中国美术研究现状基本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485056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五”期间中国美术研究现状基本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十一五”期间中国美术研究现状基本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十一五”期间中国美术研究现状基本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十一五”期间中国美术研究现状基本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十一五”期间中国美术研究现状基本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十一五”期间中国美术研究现状基本分析摘 要:我国在“十一五”期间美术研究的整体趋势十分明显,本文针对当代中国美术史论及相关类型的研究现状,包括已出版的研究成果及已立项的国家课题,分析其特点及其原因,结合学科的发展提出应注意调整“体系化”建设与“课题性”研究的关系并关注边缘性的文化研究。 关键词:“十一五” ;当代中国;美术研究;学术成果;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十一五”期间,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较大,随着高等美术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日益普及,高等院校逐步向研究性大学转换,高校教师的研究性成果成倍增长,研究机构纷纷成立,课题申报数飞速上涨

2、,立项数不断上升,但高品质的学术成果却并不多见,反而在总量扩大的情况下,质的相对比率反而下降。这种情况在“十五”期间已经出现,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控制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对学术期刊进行学术评估,对核心期刊进行动态评估,加强对课题项目后期资助的审核及资助力度,出台各种对优秀著作及科研成果的奖励措施,各家出版社对优秀科研成果也在每年的出版计划中留有一定的比例,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不良的学术风气依然存在,量与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2全国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学科研究的整体态势是个体性的研究增加而集体性的研究减少,专门领域内的研究向纵深发展,个案研究比较多,边缘性研究比较多,地域性美术研究亦

3、逐渐增多,一些新兴学科的概论性著作也逐渐增加。整体上说明了学科研究领域的面在不断扩大,基础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国家项目的推动及省(市) 、部门各级项目的立项与资助力度不断增强,大多数有研究前景的个人与集体项目都能获得各种不同的支持;二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成倍增加,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在总体上还是推动了学科研究的发展,因为其中的开题、评审、答辩等种种环节,在掌控论文的学术质量上还是发挥了作用,还有一些学生在认真地钻研学问。 与美术史论的传统学术研究相比,创作实践方面的研究更为活跃。美术市场空前繁荣,展览不断,当代艺术的浪潮一浪又一浪,画册、期刊及各

4、种出版物让人目不暇接,对现状的研究也随之展开,美术批评理论也随着批评实践活动而有所发展,推动了各种创作理念;尤其是设计艺术理论研究,虽然还处于初创时期,亦初具规模,这与设计艺术教育的普及有关,与学科的基本教育规模与实践性有关,其研究成果大多还体现在教材与基础理论问题上。 现依据“十一五”期间美术与设计艺术学科研究的主要情况与基本特点,分述如下。 一、基础理论研究 “十一五”期间的美术基础理论比较薄弱。与“十五”期间相比,3在研究范围上无突破,在数量上基本持平,基本上一年出版一本,还是以高等院校教材或辅助教材为主,如“美术概论”一类,有邓福星的美术概论 (2009 年版) 、赵一丹的美术概论 (

5、2008 年版) 、陈美渝的美术概论 (2007 年版)及高国良的影视美术概论 (2008 年版) 、肖清风的设计艺术概论 (2007 年版) 、朱?主编的设计艺术概论(2006 年版) ,其特点是强调了个体性的研究,突出一家之言,走出了集体编著的大一统模式,展开了多元论述。在门类美术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近十年来还是局限在影视美术,未见其他门类美术的著述。在博士论文方面,则有些专题性的理论研究,如王云亮的话语的转型:以宗白华的中国画理论为解析案例 (2008 年版) ,就在探讨 20 世纪中国美术理论话语的现代问题。 在“十一五”国家课题立项中,基础理论方面的选题比例也小,占美术类课题总量约

6、17%,其中包括对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设计艺术理论、批评理论及各项专题理论研究,未见原理论研究,而且有些选题重复立项。 与美术基本理论研究现状相比,设计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略为突出,且作者队伍也趋向年轻化,其成果形式还是以教材为主。如余强主编了一套设计艺术基础理论丛书(2006 年版) ,以及邵宏编著的设计学概论(2009 年修订版) 、胡守海的设计概论 (2006 年版) 、张焘的室内设计原理 (2007 年版) 、焦健等主编的空间设计原理 (2007 年版) 、清华大学课题组编的设计艺术的环境生态学 (2007 年版, “十五”规划题) 、何灿群主编的人体工学与艺术设计 (2007 年版)

7、、陆小彪等的4设计思维 (2006 年版)等等。专题性研究则有桂宇辉的博士论文包豪斯与中国设计艺术的关系研究 (2009 年版) ,以及熊?的博士学位论文器以藏礼:中国设计制度研究 (2007 年) 。 二、美术史研究 “十一五”期间的美术史研究依然是重头戏,成果数量不少,但值得称道的却不多。其间以教材为多,特别是中外美术通史写作,虽然看似以个人撰著为主,体现研究主体的学术立场及其观点,实际上还是取通用的体例及通常的史学观,无甚建树。五年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美术史出版有 13 本,外国(西方)美术史出版也有 13 本,基本上都属于简编。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史就出版 6 部,有 5

8、部是个人专著。应该说,这与“十一五”期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展开有关,与设计艺术学科的兴起与普及有关,与文化研究及新美术史学观的兴起也有关系。外国美术史写作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是陈平的西方美术史学史 (2008 年版) ,特别是他又主编了一套“美术史里程碑”丛书,包括罗马艺术 、 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及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 。 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是这一时期倍受关注的问题。图像学、艺术形态学、艺术社会学及艺术心理学等研究方法,甚至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意识形态研究、比较研究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地渗入中国美术史学界,挑战传统的历史文献学及风格样式研究。其间,较有影响的是美籍华人学者巫鸿的著

9、作被介绍到大陆,如礼仪中的美术 (2005 年版)与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中的思想性 (2006 年版) 。2007 年54 月,首届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学教育年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会议主要着眼于青年一代的美术史学者,而来自各艺术院校及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所提交的论文,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两天会议不时掀起讨论的热点,如华南师范大学颜勇的论文西学语境中的传统画论:以“墨分五色”的二三种现代诠释为例 ,又如中央民族大学吴雪杉的论文清初“四僧”与历史书写民国时期美术史的一个考察 ,还有中央美术学院张鹏有关寺观庙堂绘画、雕塑的研究,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及独到之处。2008 年 4 月第二届年会在四川

10、美术学院召开,其研讨的主题是“美术的地缘性” ,并设六个分论题,即(1)差异与融合;美术考古的视角;(2)地域性母题的图像呈现;(3)美术及其理论中的地方观念;(4)地缘性与风格流派;(5)文化地域性的价值限度;(6)地缘性理论的回顾和反思。显然,年会的学术议题已转向有关方法论的专题研究,“研究视角”比“学术立场”更受人关注。2009 年 10 月第三届美术史学教育年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召开,主题是“边界与范式” ,曹意强与潘耀昌均关注到越界问题,即在全球化视野下的“世界艺术研究” ;而在“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新视野”的专场讨论中,郑岩、张鹏等人所提交的论文依然注重图像分析,注意讨论具体的问题,由

11、此及彼,由小见大。这样的研究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所接受。 中国美术史专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来自于之前的一些研究项目。如属于“十五”国家重点项目之一的“中国道教美术史” (2003 年立项) ,其课题成果之一论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仗图之原位 (李淞著)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2009 年) ,与其同时获奖的还有李超的6中国早期油画史 (2001 年立项的国家年度课题)及裔萼的专著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史 (2001 年立项的文化部青年项目) 。 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在“十一五”期间依然是一热点。已出版的专著有吕澎的20 世纪中国艺术史 (2006 年版) 、张晓凌主编的中国现代美术史文献集第一辑

12、(2007 年版) 、陈瑞林的中国现代美术史教程 (2009 年版) ;再版的有阮荣春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原名为“中华民国美术史” ,2005 年版) 、潘耀昌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潘公凯负责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的课题组(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于 2006 年相继在香港、上海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海内外学者就 20 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问题展开讨论。张晓凌负责的“中国现代美术史”课题组(“十五”国家重点)也相继在北京、杭州组织召开编委会,其项目将在 2010 年下半年结题。郑工的民国时期美术思潮 (2001 年文化部项目,原题为“20 世纪中国美术

13、大论辩” )已于 2006 年结题(将在 2011 年出版) 。而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方面,数量更多,出版的也不少。如顾丞峰的现代化与中国百年美术 (2007 年版) 、薛娟中国近现代设计艺术史论 (2009 年版) 、马琳的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 (2007 年版) 、华天雪的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 (2007 年版)等等。相比“十五”期间,研究范围扩大了,研究深度也加强了,其特点是以现代化理论为核心,注重社会文化的整体转型,同时也在进一步整理资料,敞开学术视野,消除偏见。 中国书法史论研究在“十一五”期异军突起。说“异军”则是因为在 20 世纪书法渐次游离出了中国美术圈,而在 21 世纪,在学科

14、整合的7过程中开始有所沟通,学科建设迅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推出了一批成果。如丛文俊等人合著的中国书法史丛书(2007 年版) ,欧阳中石主编的中国书法艺术 (2007 年版) ;专题研究成果可见之南方出版社的“书法研究博士文库” (第 1 辑,2009 年版) ,王元军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汉代书刻文化研究 (2007 年版) ,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 三、区域美术(含民族美术)研究 “十一五”期间区域美术研究比较活跃,正因为这一时期通史性的写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地域性的美术研究又受到地方政府及有关文化教育单位的重视,作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或有地方特色的研究项目进行扶持。

15、区域美术研究的特点,一是文化中心区域,二是文化边缘区域。如北京的地区性美术研究就有两项成果,即邵大箴、李松主编的20 世纪北京绘画史(2007 年版)与李福顺主编的北京美术史(2008 年版,北京市“十一五”社科规划项目) 。前者聚集了国内颇有建树的美术史论家,如李树声、薛永年、水天中、单国强等人;后者主要是一批青年学者。二者体例不同,水平各异。相比“十五”期间出版的上海美术志 (2004 年版)和20 世纪上海美术年表 (2005 年版) ,在研究思路及具体做法上已不相同。澳门文化局近年也资助一批有关澳门美术与设计方面的研究项目,已结题并待出版的成果有胡光华的澳门绘画史 、刘佳的澳门设计艺术

16、 。由澳门基金会编辑出版一套澳门史新编 (2008 年版) ,收录了莫小也的澳门早期美术史:远古至1850 年与郑工的澳门美术史的分期与分类 。莫小也的研究课题“澳8门美术史” (2003 年立项的国家年度题)也基本完稿。 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有李伟卿主编的云南民族美术史 (2006 年版) 、张亚莎的西藏美术史 (2006 年版) 、范晓杰等人合著的山西美术史(2009 年版) 、朱琦的香港美术史 (2007 年版) 、徐文琴的台湾美术史 (2007 年版) 。还有一些民族美术史的研究课题在“十一五”期间陆续立项,如彭林绪的土家族工艺美术史 (2007 年度) 、张景明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

17、术与文化表意 (2007 年度) 、李青的丝绸之路与西北民族美术史研究 (2007 年度) 、李宏复的中国少数民族刺绣工艺文化研究 (2008 年度)及姜钟浩的中国朝鲜族百年美术发展历程与特性研究 (2009 年度) 。 区域研究的性质应属于文化研究,或者说是有关地方知识及在特定空间区域内文化关系的总体叙述,故在文化边界、共时性关系、差异性论述等问题上容易形成关注的焦点。只是目前美术学界对文化研究的方法及意义认识还不明确,故在写作时容易出现视野不清。其中最大的认识误区,就是将区域美术研究作为局部范围内的一般美术史写作,即被缩小了空间范围的通史性写作。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其目的不一,

18、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都不一样,要解决的问题更不相同。这一问题在 2010 年 4 月的“中国地域性美术史研究暨北京美术史学术研讨会”上已被提出,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边缘性的文化研究 边缘性的文化研究主要指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十一五”期间,美术学及设计艺术学处于学科的基本建设阶段,新的边缘类型学科出现不9多,其队伍基本是由民间美术、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构成,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兴起后,带动了民间美术与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研究热潮,但真正理论上的带动却是文化人类学及民俗学。如乔晓光的本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文集 (20

19、08 年版) 、吴志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视野下的福建民间美术 (2008 年版) 、沈泓的节庆狂欢:民间美术中的节俗文化 (2009 年版)等。还有一些研究课题在“十一五”期间陆续立项,绝大部分都属于调查报告,其立项在美术及设计艺术类中每年的比例数高低不等,如 2007 年有五项(其中两项为国家重点) ,2008 年有四项,2009 年有六项(其中两项为国家重点) ,分别为当年美术及设计艺术类总立项数(含文化部项目)的 19%、10%、17%(不含工艺史研究) ,但重点题所占比例很大,2007 年为 50%,而 2009 年则为100%。 随着 2007 年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艺术市场学也为人

20、们所关注。有些学者开始研究艺术市场的运作规律,涉及种种与艺术品交易有关的经济现象,思考其中的理论问题,并涉及当代艺术的存在意义及其评价体系,重新判定艺术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重新判定艺术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面对艺术的公共性,面对在新的城市天空中艺术的存在方式及交流方式。艺术社会学的内容必须置换,重新书写,其研究方式也不是传统的历史学所能胜任的。应该说,这方面的研究正处于开始阶段,研究成果多是调研报告,以及建立在宏观基础上的分析判断。中国艺术市场的不规范,许多统计数字不可靠,资料来源也很复杂,给10深入而客观的研究带来很大困难。有些学位论文涉及到艺术市场机制、艺术市场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发

21、展问题,关于中国艺术市场史的研究也已起步。 2006 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由赵力主持,并主编了一套艺术财富丛书,如艺术财富 (一) (2006 年版) 、艺术财富:全球艺术市场新格局 (2007 年版) 、 艺术财富: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市场 (2008 年版) 、 艺术财富:金融危机下的艺术市场(2009 年版) ;同时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还陆续出版了 2006 年至 2010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研究报告。自 2009 年起,国家文化部艺术市场研究中心也连续发布了 2008 年与 2009 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研究报告 。2010 年 4 月,由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管理委员会、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主办了“2010 艺术经济论坛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艺术市场与艺术收藏” ,其议题有宏观经济背景与目前艺术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和艺术市场复苏、亚洲当代艺术市场是否能够走出危机以及亚洲艺术市场的前景。 五、创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美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历来是美术学研究最为薄弱的环节。大多数著述都停留在基础性技法理论教材的编撰,也有结合自身的艺术创作实践总结一些经验,提出一些看法,有的也试图建构一个系统的创作理论框架,实现自己的艺术主张。 与原理论研究不同,创作理论的研究正在于实践性及可操作性,其中技术性的成分比重较大,或者说,其解决的主要就是技术理论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