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百家讲坛燃起“一把火”2005 年 4 月,颇具个人魅力的易中天登上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引起观众热捧,而随后开播的品三国,更是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学术明星” 。之后于丹的论语心得,仅用 7 天时间就红得发紫,他们,也让百家讲坛成为关注度最高的节目。 很多人是在知道易中天之后,才知道百家讲坛的。其实,百家讲坛的创办远早于此。 2001 年 7 月 9 日,基于办一个“开放式的大学”,把各路专家、学者从教室里搬到电视上来,以弥补许多观众无缘进入大学的遗憾的想法,百家讲坛正式创办,当时的口号就是“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 、 “做学术大师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桥梁” 。开播伊始,担纲主讲者皆为各学
2、科顶尖学者,比如霍金、杨振宁、李政道、童庆炳、叶嘉莹、莫砺锋等名家都相继到节目做客。专家讲课的内容也比较杂,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常识、饮食起居、养生保健,几乎全都进了“讲坛” 。 “其动机很好,不想观众并不买账,原因是听不懂那些过于专业的东西,收视率极低。 ”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说。 为了提高收视率,百家讲坛开始在形式上做一些变化,将主讲人由一个变为好几个座谈。 “但效果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好在那时央视领导2对其收视率要求不高,权当它是一个公益性栏目。 ”万卫说。 百家讲坛创办初期是没有收视率指标的。2003 年央视开始用收视率作为衡量栏目的指标,实行末位淘汰制,读书时间因为收视率不行被淘汰了,眼看就
3、要轮到百家讲坛,编导们有些急了,开始研究观众,研究市场。2004 年,在第二任制片人聂丛丛的主持下,百家讲坛推出了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迎来了较高的收视率。 在这种变化的节点上,百家讲坛迎来了它的第三任制片人万卫。面对着收视率这把高悬的长剑,万卫开始重新定位百家讲坛 。他觉得当时节目的方向是百科,打造的东西不明确,所以他上任的首要任务是着手打造拳头产品。在研究了过去收视率高的几期节目之后,万卫将栏目的定位从精英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并将读者划分为三类人群:第一类是四十岁左右爱学习的女性。她们一般不太爱看电视娱乐节目,或很少看电视,喜欢看书,但对历史不太了解。第二类是众多的老年知识分子。他们有书,
4、爱看电视连续剧、新闻,以此消磨时光,一辈子渴望学习,但学的知识比较杂,缺乏系统。对中国历史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并不十分清楚。第三类是一些文化不太高,甚至相当低的人。这些人知道很多历史故事,但来源不是书本,而是民间的口头传说,这些传说跟历史真实不一样甚至相反。 在将“大众”放在首位,将“学术通俗化”这个方向下,百家讲坛栏目组开始四处物色合适的主讲人。 百家讲坛一共有四个栏目组,每个组都到大学去找主讲人,他们请校方推荐、通过学生推荐,由双方推荐他们学校的名嘴。然后栏目组跟这些名嘴见面,给他们录像。回来之后他3们根据录像研究面对镜头时这些人的表述能力、人格魅力,之后再看他研究的学科有没有目前大众感兴趣
5、的内容。然后他们敲定一个试讲的选题,在准备试讲的过程中编导和主讲人不断地沟通和交流。 百家讲坛很快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2005 年 4 月,被栏目组在凤凰卫视节目中发现的易中天正式登上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他语言风趣幽默,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路攀升。而随后开播的品三国,更是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学术明星”,也创下了百家讲坛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新高度。 2005 年 7 月,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学历史老师纪连海,走上百家讲坛,创下了该栏目开播以来的最高收视率。而他,更是因此也成了全国名人。 2006 年国庆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于丹出现在百家讲坛 。从一个不为很多人知道到拥有数以万计的粉丝,于丹只用了 7 天时间。 人气也带来了图书市场的火爆。上海文艺出版社以竞标价 500 万元、首印 55 万册夺得易中天品三国(上)的版权,据说销量已近 200 万册。于丹的论语(心得)由中华书局出版,起印数为 60 万册,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就销售 100 万册。这些明星学者的受追捧情形由此可见一斑。 这样,在栏目组的精心打造下,一批明星主讲人脱颖而出,百家讲坛也迅速红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