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微探之鬼神篇.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85590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微探之鬼神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语》微探之鬼神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语》微探之鬼神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语》微探之鬼神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语》微探之鬼神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语微探之鬼神篇【摘要】孔子的鬼神思想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关注,但众说纷纭。本文力图在考察春秋时期人们鬼神观念的基础上,重读论语中有关鬼神的论述,充分挖掘时代背景因素,对孔子的鬼神观念进行一番新的审视。 【关键词】春秋时期;鬼神观念 论语;鬼神 一、前言 今天,在孔子思想当中有一部分一直以来为学术界所争议,即关于孔子的鬼神观念。对于孔子的鬼神观,人们或认为孔子敬信鬼神,是个有神论者,或认为孔子怀疑鬼神,具有无神论倾向,甚至有人认为孔子在“形神关系”上是个无神论者,而在“天人关系”上是个有神论者。学界大多数人的看法是:孔子在鬼神问题上采取了存而不论甚至趋向于否定的唯物者的态度,著名儒学专家蔡仁厚先

2、生就说:“在原始宗教的阶段,鬼神被视为决定吉凶祸福的权威,而在孔子的教言里,我们可以看出敬鬼神这件事已经完全净化了。 ”1 但是,不管如何,对于孔子的鬼神观念,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力图通过重读论语,在考察春秋时期鬼神概念涵义的基础上对孔子的鬼神思想做一些探究。 二、春秋时期的鬼神观念 2春秋时期,人们对鬼神的看法和我们现在有所不同。在春秋时期的人们看来,鬼神首先用来泛指一切的神灵,包括自然之神,比如山川之神,史记正义释曰:“鬼之精灵曰神也。鬼神谓山川之神也,能兴云致雨,润养万物也。 ” 但是,春秋时期的鬼神主要还是指祖先神灵。 礼记?祭法曰:“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折,

3、人死为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七代之所更立者,?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显然,去世的祖先就是鬼神。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鬼神具有一种裁决力,能够赏善罚恶,而且公正无私。墨子说:“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 ”2 具体而言,鬼神首先具有保护其家族和个人的能力,福佑他们。但是这种保护只保护他们族的后人,而人们也只祭祀本族的祖先,所谓“神不歆非类,民不祭非族”3。春秋时期人们的这种鬼神观念实际上是商周时期的血统观念,宗法观念的延续。另一方面,鬼神也会惩罚那些对他们不尊重、不虔诚的人,正如墨子所说,“诸不敬慎祭祀者,鬼神之诛,至若此其?o 也!”4 春秋时期人们注重对鬼神的祭祀和侍奉,但他们更强调的是心态的

4、虔诚和礼制的合法。在他们的观念里鬼神重德不重物。 “苟有明信,涧、溪、沼、?b 之毛,苹、蘩、?藻之菜,筐、?_、?W,斧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5,可见,鬼神并不苛求祭品的丰盛,关键在于有没有进行合乎礼制的祭祀,祭祀的人是否虔诚。正所谓“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6,鬼神所求取的乃是人的敬意和虔诚,所以“燔黍捭豚,污尊而?g 饮,蒉桴而土鼓,犹可致其于鬼神”7。 3春秋时代还是一个注重礼的时代,祭祀鬼神是礼的主要内容。礼的标准的确定,礼的对错的评判都由鬼神决定。而且,谁违礼、坏礼,那么谁就要承担责任受到惩罚,于是鬼神又是礼的守护者。鬼神还与礼相互依附,“鬼神飨德”8,“礼也者,和与

5、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9。因此,鬼神和礼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所以,如果说孔子注重礼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否定鬼神。但也正是这一点,使得许多人认为孔子的鬼神观只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思想,具有神道设教的味道,因为他们觉得孔子的目的在于恢复周礼,鬼神只是孔子教化人的工具和桥梁而已。 三、 论语中的鬼神观念 很多人认为,孔子是避而不谈鬼神的,因为有论语?述而作证,“子不语:怪、力、乱、神” 。然而,这句话却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孔子对“怪” 、 “力” 、 “乱” 、 “神”是有论及的。 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6、在这里,孔子就认为用“力”可以制止季氏的惑乱。 论语?宪问子路曰:“桓公弑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孔子认为正是管仲的“力”使其成仁。而对于“乱”,孔子在论语?泰伯说,“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在论语?季氏说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4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所以孔子对 “乱”有自己的认识。关于“怪”,论语?子罕谓:“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句话显然不准确。另一个可能是我们

7、今人断句不准确,这样来安排标点:子不语:怪力、乱神也许更为恰当。因为“怪力”和“乱神”都惑乱人心,或者说都能扰乱社会秩序,这和孔子所强调“克己复礼”,恢复周礼的思想矛盾。孔子主张维护宗法制度,维护等级制度,维护社会秩序,而“怪力” 、 “乱神”却蕴藏了一种破坏力,容易迷惑那些对现实状况,对自身社会地位不满的人们,一旦这些人运用了“怪力” 、“乱神”的力量,那么所谓的周礼,宗法制,或是等级制等等都将统统被摧毁和打破。春秋时期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对于这种现状很不满,所以对于“怪力” 、 “乱神”也必然会采取一种对立的态度,也就“不语:怪力乱神”了。 论语?为政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8、” 这句话,东汉大儒郑玄很精确地注释道:“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谄求福也。 ”10 有人认为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孔子不主张祭祀鬼神,因为孔子认为祭祀是献媚。本文不敢苟同。这句话不是孔子与某个弟子的具体对话,它是孔子对某一事实或现象的评判。春秋时期,鬼神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晁福林先生就指出,“对于春秋时期社会发展的许多事件,鬼神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11。在当时,祭祀鬼神已经成为了人们祈福祛害的手段,虞国的国君就以为“享祀丰洁,神必据我”12。像虞国国君这样的人在春秋时期并不在少数,所以人们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纷纷祭祀鬼神,期望得到鬼神的帮助,于是整个社会便5会陷

9、入祭祀鬼神的旋涡之中。祭祀的泛滥就形成了“淫祀”的现象,所谓“淫祀”,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随便地祭祀。 礼记?曲礼说道:“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显然,这种“淫祀”与孔子所主张的祭祀之礼不同。孔子的祭祀乃是合乎周礼的祭祀,即“神不歆非类,民不祭非族”的祭祀,各人祭祀各人的祖先那才合乎礼制,只有这种祭祀才能受福于神,才是真正得道,礼记?礼器有云:“我战我克,祭必受福,盖得其道矣。 ”所以,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并不是说祭祀鬼神乃是一种献媚的行为,而是说随便祭祀鬼神、胡乱祭祀鬼神才是献媚,他是在用“其人祭其鬼”的原则来批驳“淫祀”现象。 “淫祀”是“礼崩乐坏”的一种突出表现,

10、人们为了现实的目的而把礼制抛和宗法观念抛到了一边,这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 论语?八佾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 很多人认为这句话包含了孔子对鬼神的怀疑。陈卫平、郁振华先生就认为:“两个如字表明孔子并不相信真有鬼神存在,后一个如字反映了孔子对祭祀是极为虔诚的,既然不相信鬼神是实有的,为何又如此虔诚地祭祀鬼神呢?这是因为孔子要利用鬼神来对人们进行教化,因而孔子敬鬼神是以远鬼神近人事为目的。 ”13 本文不是很赞同这种观点。本文认为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祭祀的虔诚。在春秋时期,祭祀很庄重,祭祀者必须对祭祀礼仪严格遵守,态度上必须虔诚谨慎、严肃

11、认真,所以,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对祭祀礼仪的严格遵守和态度的真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营造出肃穆庄严的祭祀氛围,实现人与鬼神相通。因此,孔子强调的是“祭祀者对神灵的真诚信仰和强烈的沟通愿望”14。从这一点来看,孔6子的思想与春秋时期祭祀强调祭祀者的思想与祭祀形式的统一的观念相一致。 礼记?祭义就描述了祭祀过程中祭祀者的动作和心态:“孝子将祭祀,必有齐庄之心以虑事,以具服物,以修宫室,以治百事。及祭之日,颜色必温,行必恐,如惧不及爱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温,身必诎,如语焉而未之然,宿者皆出,其立卑静以正,如将弗见然。及祭之后,陶陶遂遂,如将复入然。 ”在这样一种心态与情景相融合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神人交

12、融的情形,也就会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感觉。 春秋繁露?祭义里记载的孔子的另一段话,“吾不与祭,祭神如神在,重祭事如事生。故圣人于鬼神也,畏之而不敢欺也”,则更好地说明了孔子对祭祀和鬼神之事的虔诚和敬畏。另外,孔子说自己不参加祭祀而让人代替的话,那还不如不祭祀,这也是他对周人的祭祀观“神不歆非类,民不祭非族”15 的继承。 论语?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有研究者就认为,“敬鬼神而远之”是孔子神道设教思想的体现,因为敬和远,“这两个字其实就是告诉樊迟,在对待鬼神的态度上要掌握这么一个分寸:既要对鬼神进行否定(远之),又要在表面上做到对鬼神的膜拜(即所谓

13、祭神如神在)”16。本文认为,首先,孔子是否具有神道设教思想还是个疑问,其次,这种看法没有考虑到这段对话的背景,这段对话是樊迟从政之后向孔子请教而做出的提问和孔子的回答,樊迟在这里问的“知”并不是一般的知识、智慧,而是指从政的知识,指管理民众的知识和方法。孔子认为这种知识就是“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义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 。17 当然,对于孔子的7回答我们可以理解成两种,一是孔子的回答是孔子针对樊迟治理的地方的状况而做出的具体应对措施的回答,因为樊迟治理的那个地方民风不好,人们总是热衷于鬼神之事,以至于耽误了人事,所以孔子做出这样的回答。第二种理解是,孔子的回答是一个一般

14、性的指导,也就是治民的基本方法。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牵涉到孔子对鬼神的看法了。但是,从这句话中我们看不出孔子对鬼神的否定。 “敬鬼神而远之”并不是孔子的发明,在礼记?表记就有记载:“夏道尊命,事鬼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 ”也就是说,“敬鬼神而远之”是周代人的一种普遍观念。那么为什么要“敬鬼神而远之”呢?在春秋时期的人们看来,鬼神公正无私,赏善罚恶,所以他们敬畏鬼神。而且这种敬畏也是祭祀鬼神的必然要求,因为与鬼神保持一定的距离是营造一种庄严肃穆氛围的重要条件,祭祀礼仪的执行正需要这个条件。所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 。 论语?先进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

15、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这几句话也被很多人看作是孔子不谈鬼神的依据,甚至有人以此认为这表现了孔子注重“人事”,而不注重“鬼神之事”,注重“生”,而不注重“死”的态度,是一种现实主义的体现,更有甚者说,这几句话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以人和人事为本而对人事积极参与的特点。单从这几句对话的字面意思来看,这些理解是有道理的,但是这样忽略了谈话的背景和环境,忽略孔子与弟子谈话的教育目的。孔子强调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弟子他会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以达到改正其缺点,充分发挥其才能的8目的。 论语?先进就有因材施教的体现,子路和冉有都问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孔子却做出

16、了不同的回答,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对冉有的回答是:“闻斯行之。 ”孔子根据两人的不同特点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他要求子路不要太冲动行事,因为子路比较“勇”,胆大,有点卤莽。而对于冉孔子则要求他要果断地去行事,因为冉有比较犹豫,胆小,畏缩。因此,孔子对子路问题的回答,可以理解成是孔子根据子路的特点而做出的有针对性的回答。根据论语记载,子路的最大特点就是“勇”,孔子就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但子路的“勇”过头了,不可取。子路还有轻学的倾向,孔子在论语?阳货里就教育子路说:“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

17、,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 孔子对子路的优点和缺点很清楚。所以,当人事还没有做好的子路问鬼神之事的时候,孔子就做出了要他先做好人事的回答。另一方面,孔子知道子路具有为政才能,因此孔子这样回答也有暗示子路应当在人事,政事上发挥自己才能的意思。当然,孔子也有这样的担心:假如子路知道了“事鬼神”,但他因为“勇”而做不好鬼神之事,那么这样就会得不偿失,因为鬼神之事在当时是很严肃的事情,人们对鬼神很敬畏,而祭祀更是神圣。孔子对子路的提问避而不答,是认为子路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胜任祭祀祖先这样的重大事情,毕竟鬼神之事非同小可。鬼神之事不仅关系到鬼神对人的赏罚,而且关系到礼制的遵行。所以孔子避而不谈,

18、既是对子路的不放心,也是对鬼神之事的谨慎。 9四、结语 当然,论语中还有些零星的记述涉及祈祷、祭祀等方面的内容,在这里,由于篇幅以及笔者能力欠缺等方面的原因,无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略有遗憾。不过,经过以上的一些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孔子因受春秋时期鬼神观念的影响而有承认鬼神存在的倾向,但如果认为受社会风气、习俗影响就必然具有某种思想的话,那么就太过于武断。然而,我们也不能说孔子在鬼神观念上是唯物的,因为以上的分析恰好反驳了这样一种观点。所以,本文无法做出一个判断。或许,本文的一个意义在于,给解读论语 、解读孔子的思想提供不同的视角罢了。 【参考文献】 1蔡仁厚:孔孟荀哲学 台北 学生书局 1984 年 2墨子?明鬼 3左传?僖公十年 4墨子?明鬼 5左传?隐公三年 6左传?隐公三年 7礼记?礼运 8礼记?记器 9礼记?记器 1010刘保楠:论语正义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年 11晁福林:春秋时期的鬼神观念及其社会影响载历史研究1995 年第 5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