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三字经作者细考摘 要本文从历代文献对王应麟著述三字经的缺失、古今学者对王著三字经的质疑与对区适子为作者的提出、地方文献对区适子著述三字经的记录、民间族谱、历代三字经版本对区适子的记载以及邵晋涵对黎贞撰写三字经叙述的分析等方面论证了三字经的真正作者为区适子而非王应麟。 关键词区适子 王应麟 三字经 真正作者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8-0104-06 启蒙读物三字经经历近 700 年,家喻户晓。但作者是谁,一直尚无定论。长期以来,占主流的说法是出自南宋浙江学者王应麟之手,时下出版的三字经也多标明“宋?王应麟著” ,但权威出版物也同时列出“区适
2、子”和“黎贞”为其作者。笔者经多年考证,认为是王应麟著述的论点依据不充分,而广东顺德陈村登洲人区适子才是原书作者。 一、王应麟著述三字经的文献资料一直阙如 据现存文献资料显示,最先提出三字经作者是王应麟的为清代人王相。他于康熙五年(1666 年)在三字经训诂序中说:“宋儒王伯2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言简意长,词明理晰,淹贯三才,出入经史,诚蒙求之逮津,大学之滥觞也。 ”王应麟(1223-1296 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庆元府(今浙江鄞县)人。师王野,宗朱熹,淳佑元年(1241年)进士。历任西安主簿、台州通判、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王应麟是一位以擅长考证称著的学者,同时又是位重视启蒙教育的学问
3、家,他曾著有蒙训70 卷。王应麟著述宏富。据宋史?王应麟传记载,他著有深宁集100 卷等 30 余种书,700 余卷。但在如此众多著述中,唯独没有三字经 。 此外, 宋史?王应麟传 、宋宝庆四明志 、 开庆四明续志 、元延佑四明志 、 正至四明志 、明嘉靖宁波府志 、康熙宁波府志 、雍正宁波府志的王应麟条目中也没有任何关于他与三字经之间关系的文字记载。始编于 1933 年,结束于 1951 年,历经 18 年编撰而成,汇集当时浙江省内各领域文史专家,将历代宁波和鄞县志乘收集整理分类汇编而成的,被国内学界称为“所有民国志中的关门志”的鄞县通志也不见关于王应麟撰写三字经的记录。 另外,在清代乾隆五
4、十三年(1788 年)浙江学者钱大昕主持的乾隆版鄞县志中,载有王应麟著作目录 ,其辑补了前人漏记的王氏著作,如古易考等 ,但也没提及三字经 ,反而记述了王的学生袁桷在元代首倡刊刻王著作的记录。 宁波通志中也有“应麟所著述,昌世搜辑,考订赞助为多,蓄书万余卷,毁于火,露抄雪纂,至烹寝食以复原”的记载。1 (P2023) 而在鄞县通志?文献志中更记录了王应麟孙子“厚孙、宁孙校雠其祖所著深宁集等书累千卷,户分目别,肄3业成诵,其玉海及他书二十种请于部使者侵梓以传学者读其书” 。1(P2139) 可见王应麟著作在他去世后 29 年才开始刻板印刷,广泛流传。虽清康熙年间后国内坊间出版的三字经大多标明“王
5、应麟著” ,但宁波官方文献一直没有王应麟著述三字经的文字。另外,据鄞县通志记载的历代本县书籍刻板目录,鄞县直到清代才出现由汲绠斋刻板的三字经 。汲绠斋是始创于清道光年间的宁波书坊,年代颇晚。尤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学者钱大昕曾撰有详细记录王应麟生平行状的深宁先生年谱 ,也没有任何他与三字经相关的资料。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浙东学者年谱中,载有清代宁波学者陈仅、张恕纂辑的王应麟年谱 ,这本在钱大昕等历代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更全面反映王应麟生平事迹的年谱,也没任何他与三字经之间联系的蛛丝马迹。当代有关地方文献中,出版于 1986 年 4 月的宁波史话中有宋三朝元老王应麟一文,列举了大量王著目录,但也不
6、见三字经 。当代宁波学者骆兆平在书城琐记中有王应麟海勤汲古一文,对王应麟生平和著作多有介绍,但也没有三字经 。当代学者史树青在 1997 年 1 月发表于浙东文化的王应麟跋文天祥书谢昌元座右铭书后 ,曾细列其著作目录,也不见三字经 。 作为宋代屈指可数且官居高位的学者,若王应麟果真编过三字经 ,他或其门生、后人都应在有关文献中提及此书。至少地方文献也应有所记载,但没有。历代熟读王应麟著作和三字经的学者们也都对王应麟与三字经的关系只字不提。只有王相于 1666 年在三字经训诂4序言中首次提出。但晚王相提出此说法 10 年,动笔于 1676 年,完成于1755 年,出自宁波同乡学者黄宗羲(1610
7、1695 年) 、全祖望(17051755 年)之手系统研究王氏著述的宋元学案?深宁学案仍没提到三字经 。笔者以为,以上现象不可能是钱大昕、黄宗羲、全祖望等人的“疏漏” ,只能是三字经作者问题一直为人所疑。 二、古代学者对王著三字经的质疑 其实, 三字经作者问题从明代就有不同说法。至今国内现存最早的三字经注作者赵南星在家教二书序中说:世所传三字经 、女儿经者,皆不知谁氏所作。赵南星(15501627 年) ,字梦白,高邑(今河北)人,明万历二年(1574 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天启年间,因反对魏忠贤被矫旨削职发配,死于代州。从其序言中可知, 三字经至少在明朝中后期已流行中原,但作者名未署。若
8、出王应麟之手,则封面自应书其名,如康熙后的各种版本。且饱学的赵南星也应有所知闻,但他直言不知作者为谁氏,这也更佐证作者名确不明。 在清代,也有不少学者就王应麟著述三字经一事提出异议。如清代道光年间进士、浙江桐乡学者陆以?指出:“童蒙所诵三字经 ,相传为王伯厚作,此俗流之说也。周公时无六经之名,不当云著六经经史之大者,疏舛若此,其他可无论矣。 ”2(P334) 清代福州学者梁章钜(1775-1849 年)在浪迹续谈卷 7三字经中称:“三字经 ,世传为王伯厚作,又曰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字正叔,广东顺德5人,未知孰是,要皆宋人也。 ”他指出两个作者都有可能,并未肯定为谁,但也无疑提出了质疑。清光绪年
9、间云南学者许印芳(1832-1901 年)在 增订发蒙三字经序中虽说, “予尝见古刻本,正文皆大字,一行两语,后有小字注释,其叙事截至五代,卷端题名书乃王伯厚所撰。 ”但他又认为按照王应麟的水平不应写出这本与他原有水平落差较大的著作,因而他指出:“惜其意主劝学而不亟讲学,详于策励而略于启发,书由考悌引入见闻,虽有知某数识某文之言,究竟开示寥寥,意谓研穷事理,岁月有待,然知乃入道始,其导先路者何容苟且如此王书开示之外,几不知天壤间更有何事何物,欲植兰玉于庭阶,略不经意措语,遂有杂乱者,偏僻者抵牾者,坊本读编史事,亦多?奢奴,语欠分晓,总论全书,败阙处不一而足。 ”有鉴于此,他才提笔增订作注, “
10、以塾师易于讲解,学童易于领会,揆诸伯厚劝学之初心当语更愉快而无遗憾也夫。 ”作为博学且见过古本王著三字经的许印芳也觉得此书与王应麟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广博深纯的见识相去甚远,也足证许印芳卓越的学术见识和王著三字经这一说法的确值得质疑。 三、古今学者对区适子著述三字经的提出 既然质疑王应麟,那么作者到底是谁?据现有文献记载,历史上最早提出三字经作者是区适子的学者是明代广东学者黄佐(14901566 年) 。他在明嘉靖刊本(约 1531 年) 广州人物志中指出:“区适,字正叔,南海人(阮元在广东通志中注即今顺德县)今训6蒙三字经 ,适所撰也,童子多习诵之,与周兴嗣千字文并行云。”显然,北方学者如赵南星
11、等因地隔南北而无法获得这些信息,因而他才在家教二书序中写道“不知谁氏所作” 。 另外,明末清初岭南学者屈大均(1630-1696 年)在其著作广东新语卷 11三字经条目中肯定地指出:“童蒙所诵三字经 ,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州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或问之,曰:吾南人操南音,安能与达鲁花赤俯仰耶。 ”3(P329) 他在小注中又写道:宋亡,适子不仕。为粥以食贫民。今训蒙三字经 ,即适子所撰。3 (P329) 于此,我们可知屈大均所处年代仍流传区本训蒙三字经 。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提及的王相在康熙丙午年(1665 年)提出“宋儒王伯厚作三字经”之说。屈大均完成广东新语的时间是稍后的康熙十
12、六年(1677 年) 。由此,我们可断定,若屈大均不知王相观点,那么他就是依据当时所见版本和顺德县志讲的。若屈大均知道王相主张三字经是“王应麟著述”之观点,那么他就具重申更正之含义。无论如何,这都表明他肯定区适子就是三字经作者。 在清代,江南学者也认为三字经为区适子撰。如清代散文家、湖阳派创始人之一的恽敬(17571817 年)在大云山房杂记二卷中写道:“三字经 ,顺德区适子所撰适子,字正叔,宋末人,入元不仕。 ”清代不少岭南学者因目睹或曾拥有过区适子著本三字经而指出区适子就是其作者。如清代岭南藏书大家伍崇曜(18101863 年)在叙古千文中也写道:“三字经 ,吾粤区适子著。 ”伍崇曜于18
13、501875 年间出资在广州刊印粤雅堂丛书 ,汇集魏晋到清代重要著7述,他见过古本区适子撰写的三字经也不足为怪。广东清代学者凌扬藻(17601845 年)在其蠡勺编 (清同治二年谭莹校粤雅堂刻本)就提出自己的看法:“今蒙童所诵三字经 ,则南海区适子正叔撰,中亦多叶韵语。康熙间琅邪王相,字晋升,号仞庵者,从而笺释之,谓是宋儒王伯厚所作,以伯厚著述最富(凡 23 种共 701 卷,未尝见三字经也) ,中有蒙训七十五卷,讽咏四卷,遂臆度而归之尔,其实区撰无疑也”。凌扬藻的考证分析,直指王相想当然的错误所在。 前述许印芳的增订发蒙三字经 ,在其前言中学者陈灿写道:“曩在滇恒志局与南海谭公叔裕视察论及三
14、字经一书,公谓曾见古本,节录史事截至五代止,乃宋末粤中逸老某所作,非出自王伯厚。公博极群书,考校精核,其言当不诬,是此书之为伯厚作未可定也。 ”谭叔裕,就是谭宗浚(18461888 年) ,广东南海人,同治十三年榜眼。其父就是帮助伍崇曜校订编撰粤雅堂丛书的文史专家谭莹。作为榜眼及第、翰林编修、云南盐道、四川学政,在与部下谈论前人著述时,自不会信口开河,而这位“宋末粤中逸老”与区适子身份十分吻合。因在顺德和南海的历代县志中,都将他列入隐逸部类,且都指出他入元不仕,所以可基本判断这位“逸老”就是区适子。 近人张舜徽教授也指出:近世三字经缀以韵语,尤易上口矣。以此为王应麟所撰,固为假托。论者谓出自宋
15、末区适子之手,亦有谓明人黎贞所造者,要非成于一时,出于一手,续有增益,以成今本矣,近世章炳麟又有重印本。4 (P329) 张先生下笔谨严,他不仅指出后人比附臆度为王应麟著述这一事实,也确认此书经过历代增添。另外,他8提到的章太炎重印本也可作一旁证。因为章太炎在为三字经作序时也谨慎地写下“世传”二字,从上文所述,足可见古今学者们对王应麟的质疑和对区适子著述的认可。 四、地方文献记载中的区适之与三字经 综上所述,我们初步否定此书为王应麟所作。那么,上文所述的区适子到底是何方人士呢?据笔者长期考证认为,他是宋末元初广东顺德陈村登洲的乡间学者。 最早关于区适子的官方资料,是现存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档案
16、馆、明万历年间出版的顺德县志 。其中云:“区适子,字正叔,登洲人也。父?_,仕宋,为德庆参军,廉介有声。适子幼俊爽能文辞,经史皆通大旨。及长,厚众寡言笑,以博学洽闻称,学者多从之游。所居乡名?D洲 ,而适子自号登洲 ,于是人更名其乡登洲 ,以适子故也。适子抱道不仕,或问之,曰:吾南人操南音,安能与达鲁花赤俯仰耶?元法南人不得长治郡县,皆蒙古色目人治之,谓之达鲁花赤故云。刘与子序适子文曰:君,德人也。予以士人目之,浅矣。扶胥之南,粤台之下,宁复有斯人哉?故老传今三字经 ,适子所撰也。蒙童多诵之。子鲁卿,元末出粟四百石,作粥以食饥者,后饥民相率为盗,戒毋犯曾卿墓。曰:此作粥主人也。 广州志遂以作粥
17、为适子,误。 ”这段官方记载指出“故老传今” ,与屈大均记载一致。 在康熙十三年(1674 年)出版的顺德县志中,关于三字经9的条目大多取材明万历年间顺德县志 ,但没有沿用“故老传今三字经 ,适子所撰也” ,而是改为“所撰三字经 ”来对区适子是三字经的作者作进一步肯定。并且在结尾处还增补了一句:“(区适子)裔孙景淳,博览史,持循礼仪,教授生徒,每令习诵小学,收其放心,师道端严,以为有区适子之风。 ”用其孙景淳的事迹反证区适子著述授徒的历史事实,也可知在县志编撰过程中民间提供的原始资料令区适子的历史记录不断丰厚翔实。 咸丰三年(1853 年)的顺德县志则对区适子撰写三字经的史事作了清晰全面叙述:
18、“(区适子)所著三字经 ,文极训雅,童蒙始就学,必首取以为训,而周嗣兴千字文次之裔孙景淳,博书史,持循礼仪,每令生徒习小学,收放心。 ”5 (P672-673) 文字与康熙十三年版大同小异,但将“与千字文并行”改为“千字文次之” ,反映出从万历十三年(1585 年)到清末咸丰三年(1853 年)这 268 年里三字经愈加为人们重视并超越千字文成为首选启蒙读物的史实和演变过程。 此外,在咸丰版顺德县志的艺文略小学类中,名列第一的就是训蒙三字经 ,作者为“元区适子” 。并附有一条按语:此为粤中启蒙最初之书,相沿不改者数百年。坊间之版,如恒河沙,不可数计矣。其中承转变化,语极浅而作极难,即此可证其文
19、字。5 (P510) 由此可见,区适子是三字经作者从明代到清代在广东已是学界认可的事实,且顺德官方也承认它确是广东最早出现且沿用数百年不改的启蒙读物,并对其看易行难的编撰手法十分推崇。以上资料显示,明10清以来,大多数掌握有关资料的岭南地区学者和认识区适子的学者都是区适子撰著三字经的提出者、支持者甚至是见证人。 五、族谱记载中的区适之与三字经 为进一步论证区适子著述三字经这一观点,笔者来到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登洲村,找到区氏后人珍藏的族谱、 平阳区氏族谱登洲房世袭表以及部分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至今仍未为人所知的关于区适子的资料。 族谱清晰记载了区适子的情况:“公少歧嶷峻爽,善诗歌,工文词,
20、博通经史,有神童之举。及长,厚重寡言笑,清心清欲,不事(脱字)暴,中式(脱字 ) 。宋丁季元乱,抱道不出,撰有蒙训三字经行世,远近童叟多诵之,并有绮业集十五卷。累值兵、戈、水、盗,失之惜哉!吾乡先名?D 洲,因公自号为登洲,学者与称为登洲先生。后人慕公之德,因更名其乡曰:登洲,以公号故也。 ”这段记录与明万历版顺德县志记载大致相同,只是其中“吾乡先名?D 洲”改为“所居乡名?D洲” 。显然, 顺德县志取材于此。最重要的是,这份资料明确表明三字经是区适之所撰。 族谱也明确交代了自身来源:“录自增城福都径头村平阳区氏族谱 ,原谱沿于明万历欧虞部大任公所撰之平阳区氏家谱 ,本收在公之欧虞部集中,其后部分散佚无存,此乃吉光片玉,今得之可更正世所误传三字经撰作人为宋王应麟,实非,诚可贵也。 ”欧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