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伤逝的悲剧生成分析【摘要】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逃脱的悲剧,它在人的本质创造过程中留下深深地印迹,也生成了人的本质。 【关键词】本质;内移;外移 伤逝一开始就描写了一种破败的心理和景象,涓生在现实与心理时空中都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这种情境是对源初的溯源。但源初只是“最初的充足体验残留的记忆痕迹” 1。而在这里,“我们获得语词而言说”,“但语词却有切除对象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的性质。 ”“作为一处伤痕被吸引到意义之中,被排消它的存在,它被抛弃到我们无法再次相遇的世界的外部,成为呈现不可能抵达的彼岸的东西。 ”2过去作为一种对立面在召唤,但我们无法抵达,这样就生成了我们的缺失。一切原有的景象都在此时此地
2、集结,这是一种内心的自我重演,“重演毋宁是当下时代对曾在此的可能性的应答。这种应答保持可能事物的可能性质,从而为当下时代开启新的生存。 ”3这里的开启也只是一种可能性。本有的“这样地寂静和空虚”依旧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 。 “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然而并不是如此,时光已然盘根错节,过去、当下混杂在一起,记忆仍在延伸,重演不可避免,过去仍是当下的生成。 “破屋”成了一个走不出的迷,构成了涓生生活的隐喻。涓生处于现在的时空中,但延续的是过去时空所留下得印迹。印迹随人而来,在已历时空里刻下深沉的意象,引2起象征,“因为象征不是一种任意的选取符号或创立符号,而是以某种可见事物与不可见事物间的形
3、而上的关联为条件的。 ”4情感意象紧密地与时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纠结在一起的生命图式。此在即是逝去。人在承担着过去的逝去与此在的追忆的过程中引起悲剧意识。 “寂静和空虚”本来就有,而且是人的一种常态,但人又不免要“常常含有期待” 。这种期待是人不免于寂寞的手造之物,是精神的内在,也是行动的外在,生成的是一只茧,因为人无法打破它,就只有困在里边,不断地生成茧。 “寂静和空虚”既是时间概念的,也是空间概念的。在时间的维度上,是静的,是人心理的空无,是心理流动而无物的空,人在过去与未来的时空中思虑穿梭,没有此在的意识,此在是以一种缺失的形态存在于人的;在空间的维度上,则是无物,一切外在只是一种人与自
4、然的物理关系,不能构成心理上的生成。这两者形成张力,就是一种流逝的状态,不带任何情感的绝望状态。人的本质是情感的,而这里是一种无本质的状态,即本质是空缺的,没有创造性。在起初的“百无聊赖”中,涓生的情感是外移的,他的本质外移到子君身上了,这种本质的外移即隐含了悲剧的因子。这里的外移是指人的情感专注于外在,对自身内在产生了排斥。子君的消亡将会构成悲剧,涓生则会丧失这一自我(情感)本质。小说的回忆过程就是这种本质丧失的过程。 “那时的时候便已模糊”,“便连这些断片也作无可追踪的梦影” 。本质的外移有时是短暂的,这里的“模糊” “梦影”则是本质的内移或者说是复归,他会有新的生成,因为本质在本质上是不
5、安分,它是动态的,没有片刻的静。在古代社会,本质被人地制造成一种形而上的恒久,而在现3代社会,它是随时空而变化的瞬间。在焦仲卿和刘兰芝那里则没有这种内移,他们是完全的外移,并且走向了他们最后的悲剧。在焦仲卿和刘兰芝那里,是外在力量与他们的焦灼,在他们之间并没有生成一种焦灼的状态。而在涓生与子君之间,既有外在力量与他们的焦灼,也有他们之间的焦灼。在女性,这种本质的外移最显著,也最具有破坏力。于是,子君答应涓生后,会总要“自修旧课” 。这“自修旧课”是对他们源初爱情的诉求,但却是缺失的。在涓生那里则已经开始了内移。内移是指人的情感专注自身的内在,形成对外在的一种潜在排斥。内移的完成,会生成人的新的
6、本质。在爱之后便是生活,这便是一种变量,它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不断变化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本质生成的作用力。于是情感的萎靡连带经济的困顿,抵消了外移,只剩了内移后的诅咒,“那被认为命运本性的东西,将以最迥然不同的神话形式出现。它可以隐匿无名的,与个人无关的诅咒,得之于一些作为世代相袭的家族诅咒而永存的罪孽。 ”5 “她的勇气都失掉了,只为着阿随悲愤,为着做饭出神;然而奇怪的倒也并不怎么瘦损”这是经济困顿、精神消损的涓生之于子君的描述,是一种诅咒,一种带有男性家族色彩(我们这里所说的男性家族色彩是对中国文化里的男性权力的概念描述,是一种男性之于女性的权力者地位)的“诅咒”,同时自己又承受着“罪孽”
7、 。整篇小说就是弥漫着这样的“诅咒”和“罪孽” 。小说文本是涓生的手记,是回忆性的,伤逝大约只剩了“隐匿无名”的追逝,到这里,涓生已经开始本质的转移了,他已经不同于先前,“子君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可惜是忙。 ”一种喜悦之情已经转换成了“隐匿无名的”诅咒之情;当人的情感本质受到压制,新的本质便开始显露,一种最自私的、4最个体性的本质成了人的主体。这是涓生对新的生活的意念。但是,“悲剧在人类生命中是最基本的,不可避免的。每当意识超越了能力,悲剧便会产生,特别是当对主要欲念的意识超过了满足它的能力的时候。 ”6涓生由意念而引发起对生活的期望,正与自己的能力形成了作用力,而这力最后反射在子君身上
8、,并且以子君作为这一力的表现形式。 涓生的空虚体会,是之于子君的焦虑,也是与子君隔膜的深层体验。空虚并不是人本然的状态,它是体验性的,是人于生活中所体验到的意义状态。当主体的人与外在客体进行交流时,得不到应有或者期许的应答,主体的人陷入到空虚之中无意义的意义状态。空虚不是人的本然,但它却是人的常态,是人不可避免的意义生成状态,这种意义的生成状态只有当区分开了主客体之后,才会有一种鲜明地体会。存在先于本质鲜明地暗示了本质的不确定性和它的创造性,人是主体的创造,是对自我的不断创造。 “尼采还说过真正的自我并非某种存在于那里可以被找到或被发现的东西,而是某种必须被创造的东西。 ”7这就鲜明地揭示了人
9、本质的被创造性。涓生正是在本质的被创造过程之中。当两种本质发生转换,并且两者不相容时,便形成了冲突,也就暗含了悲剧的因子。涓生对子君的诅咒正是生存本质与情感本质冲突的结果,而一旦前者压制后者,子君又仍旧处于情感本质的状态,悲剧便急剧生成。本质的不断生成性,表现为子君的逃离家,想象家,但最终还是死于家。家在终极意义上成了死亡的场所和制造者,当初子君所逃避的最终成了子君所生活的。 “但是这又即刻来冷嘲我,并使我失却那冷漠的镇静。 ”生存本质与情感本质在这里构成了冲突,它的表征便是自我冷嘲。 “意识虚空的被消5除,都能将人性摧残净尽,如果一个人的意识界限与取胜的行动界限恰好一致,那么他就不会如此痛苦
10、了。 ”8那么这里等待的便是冲突的最后完结,它只是延迟。 “假如没有勇气,而苟安于虚伪,那也便是不能开辟新的生路的人。 ”“虚伪”在这里便是无意义的意义状态,“新的生路”也便是人新的本质。西方对主体的揭示开启了对人(下转第 61 页)(上接第 60 页)的本质创造时代的认知。主体是不断地本质创造。小说中主体的清醒便是本质的不断被创造。涓生在手记中不断暗示那人的本质的被创造性,以及他对新的本质的渴望。然而子君并不是如此,“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也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 ”生存本质已经生成于涓生的思想之中,只待行动的力。但涓生行动的力并未真正地展开,或许是受到社会压迫的作用,涓生并未创造自己
11、新的本质。虽然他已经扔却了子君,但小说的后半部分,完全是涓生的主体在情感本质与生存本质之间的犹豫徘徊,形成了情感的延迟。子君之于涓生是女性的弱势地位,涓生之于社会,也同样是女性的弱势地位。 “只有通过行动,人才会进入必定要毁灭他的悲剧困境。这里所要毁灭的不仅是人具体存在的生命,而且是他所追求的所有完美的具体形象。人类的心灵正是由于潜能的丰富而衰萎困顿。 ”9子君正是以她的生命来暗示了她的“潜能的丰富”,她不能在此在的时空中承受感情外移的重负,只能以生命作为死的抗争与救赎。 “当人遇到严酷的悲剧事实时,他就要面对无情的限制。在这种限制之下,他找不到全面拯救的保证。毋宁说,只有至死不渝地表现出自己
12、的人格并认识自我,他才能够得到救赎与解脱。 ”10涓生的手记就是在这6种意义上生成的。 “此在在其存在的根基处是操心,因此才可能有良知,此在只要生存着就是有罪责的。 ”11 涓生与哈姆雷特的延宕正好形成了一个现代人的生存处境。这两位主人公都是内在秩序处于失序状态,无从对外在世界进行理智与果敢的把握,他们的敏感、多思,以及对自我与人生的深切体味,由此开启自己的悲剧意识。悲剧,在现代社会,更大程度上是以主人公的悲剧意识为基准而定位的。悲剧形成的是一个古老话题的延伸,人认识自己本身。 参考文献 1 2 日福原泰平. 拉康专著:镜像阶段M.王小峰,李濯凡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11陈嘉映.存在与时间读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李银河.福柯与性-解读福柯性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4 联邦德国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M.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 6 8 9 10 德雅斯贝尔斯. 悲剧的超越M.亦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7李银河.福柯与性-解读福柯性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李玉辉(1983-),汕头大学文学院 2008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7学 鲁璐 (1986- ),女,上海大学文学院 2008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