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时调”与“小曲” 、 “时调小曲”关系考辨文章编号:1003-7721(2011)01-0121-05? 摘 要:“时调” 、 “小曲” 、 “时调小曲” ,常作为三个内涵与外延相同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但从史论意义上讲,这是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时调”不是类属某一乐种门类的概念名词,也不是一切民间时兴曲调的泛指词汇,而是明清歌曲存留在各乐种中的类指称名,与“小曲”属于民歌类、 “时调小曲”属于说唱类相异。? 关键词:时调;小曲;时调小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1.01.016 ? 对“时调” 、 “
2、小曲” 、 “时调小曲”三个名词的解释及其之间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使用混乱+。这三个名词的概念模糊又滋生出“明清时调小曲” 、 “明清小曲” 、 “明清时调”等概念使用上的迷误,给学术探讨及认知带来障碍。 “时调”一词由来已久,历史上又冠有 “时词”+、 “时曲”+1、 “时尚小令”+等名,在长期演变发展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所唱内容有【寄生草】 、 【叠断桥】 、 【剪靛花】等。一旦涉及到所唱内容时,常被等同于“小曲” ,归类于民歌小调,或又等同于“时调小曲” ,被归属于曲艺音乐,造成认识上的混乱。那么“时调”究2竟归属何类,后缀“小曲”后的涵义如何,与“小曲”又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一系列问
3、题学术界还未有准确答案,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一一做出合理的诠释。? 一、 “时调”概念的历史考释? 在对该词进行历史考释前,先了解音乐学术界对“时调”的不同解释,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民歌小调说,认为“时调”是“小调”中的一种。 汉族民歌概论中定义“时调”为:“小调中的一种类别,是在民间休息、娱乐时唱的小调民歌。除了在人们日常生活闲时传唱之外,还常由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艺人在城镇市集、酒楼茶馆、街头巷尾、游览胜地灯场合演唱,供人们娱乐欣赏、消遣助兴。 ”+2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也有类似的阐释:“在小调类民歌中,时调的艺术形式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由于时调的这种弹性化的表现功能,使它常常被地方
4、戏曲和说唱吸收,成为曲牌”+3。? 二、艺术歌曲说,认为“时调”是“小曲”的别名。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解释它是一种“仅供清唱的艺术歌曲 ”+4;“时调是与昆曲等传统悠久,被公认为古典乐曲者相对的名称时是时尚 、 时行的意思”+5,认为“时调”是与传统昆曲相对应的一种民间流行的艺术化歌曲,相当于“小调” 。? 三、曲艺、戏曲说,认为“时调”即“戏曲、曲艺” 。洛地先生在明清时调小曲的音乐系统答谢桃坊的一封信+6一文中写道:“什么是时调 ,简单化的说法(用现在的语言)是:戏曲和曲3艺 ”。并称“时调”这类的戏剧为“戏弄” 。? 上述三种说法各有见地,一时无法识辨,只有通过历史考证来分别真伪。 “时
5、调”一词最早出现在隋唐,但明确作为某一类艺术作品的指代词汇,却经历了一段历史过程。? 隋书卷十四武舞将作先设?A 步辞中云“蹈扬惟序,律度时调”+7。? 唐孟郊劝善吟 “顾余昧时调,居止多疏慵”+8。? “时调”始见于隋,结合孟郊的诗看出,隋唐时期“时调”一词意为有时代流行异趣倾向的音乐文学作品。从汉语字面去理解,即追求“时尚” 、 “时俗”的意思。所以中国艺术百科辞典中将“时调”解释为“即时新的曲调” ,也是对其本来词义的简明阐释。? 不过,从“歌辞”学角度考查, “律度时调” 、 “余昧时调” ,实指每个朝代都有标志时代特征的“时调”称名,如隋时的曲,唐时的诗歌。因而, “时调”一词,确实
6、包含对其所指代事物的指称。随着历史的推进,“时调”一词的涵义,也渐渐发生衍变,并逐步具象化。? 明李开先词谑二十七载, “何大复继至汴省,亦酷爱之+,曰时词(时调)中状元也,如十五国风,出诸里巷妇女之口者,情词婉曲 ”+9。? 明何良俊四有斋丛说卷三十七记载老曲师顿仁的一段话:“在教坊学得,怀之五十年。供筵所唱,皆是时曲。 ”+10? “时调”于明时广泛运用,概指当时文人口中流行的曲子,多摘自散曲,具体指向【锁南枝】 、 【寄生草】类的音乐文学作品。具李开先4词谑中解析,其演唱方式基本是“每唱一遍,则进一?酒。终席唱数十遍” 。这种形式类似于文人间的酒席之令,如刘禹锡春池泛舟联句:“杯停新令举
7、,诗动彩笺忙, ”酒令是东汉以来一种韵文体的名称,发展到宋元指短小“成章”的单篇词曲,为酒宴茶馆、青楼歌伎中最活跃的音乐形式。明时的“时调”系沿袭了“令”的基本特质,是艺人、文人染藻的对象。所唱内容是如出自“里巷妇女之口”的通俗化情词。这些曲子多存于散曲中, “若和卿之作,真(直)是时调,意兴不逮远矣”+11。王和卿,散曲家,多写市井趣味的谐谑作品。又如“元乐府四大家”之一郑德辉?U 梅香中的“亦自与人不同”之【寄生草】+12。“元乐府” , “亦是元代称时曲 (散曲)为乐府最普遍的指意” 。+13 ? “时调”一词在明代多次出现,内涵不断具象化,主要指“文人起而仿效(民间歌曲) ,称为时调
8、”+14,包括文人、艺人口中所唱散曲中的曲子,但它不同于诗人墨客的操觚染翰,是多效法民间近乎人情的通俗化曲子。如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评述传奇剧本彩楼记时隽写道“手笔轻情,每有秀色浮动此白间,当是时调之隽”+15。从“时调”所指曲调名称推测,这些曲子来源于通俗化的南北曲或加工后的艺术化民间歌曲。清初, “时调”一词基本承继明时涵义:?清徐?词苑丛谈卷十二外篇“是夕,忽梦至肆中,见壁上花笺效东坡体四时调”+16。? 清松泉诗文集 “时晴书早寿苕华,子舍兹呈遗藁嘉,诗5与古期归雅正,文非时调去浮夸,席前我偶怀贾谊,书读尔休惭赵奢”+17。? 徐?的“四时调”亦或是汪承霈为其父诗集题句当序中的“时调” ,
9、与明时文人口中的酒令曲子亦无多大差异。清中叶,伴随着各地民歌的兴起及职业、半职业艺人、文人的参与, “时调”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内容不断丰富,并开始向地方说唱、戏曲发展。出现了一批带有“时调”名称的刻本,如时调弹词说唱福寿双金锭 、 时调说唱八仙缘 、 时调十杯茶 、 时调十相好 、 时调小光棍+18等。? 清末民初, “时调”一词泛滥使用,泛指一切民间流行的歌曲。出现大批标有“时调” 、 “时调山歌”的歌曲集,这些集子收容量极为宽泛,包括宝卷、滩簧、弹词段子、叙事山歌、地方小戏等,扭曲了明清时期“时调”涵义,这种误用、滥用给后来人们认知上带来了迷误。阿英清末的时调+19一文中谈到,那些用来唱
10、时事的杂曲, “还不是真正流行在民间的作品” 。? 至此, “时调”一词从隋唐时的时尚作品,到明清时期的具体指向,再到民初时的民间流行音乐的泛指,经历了模糊清晰模糊的历史演化过程。其中有两点必须特别指出:1、该词发展到明代赋予了具象信息并得以广泛运用;2、该词的发展与文学、曲学并行,是一种音乐文学体式。所以,清末民初时期有些纯粹民间音乐形式并不属于时调的范畴。? “时调”不是某乐种门类的概念名词或一切民间流行曲子的泛化指称,而是明清时期,盛行于文人、艺人口中的这部分曲子,包括通俗化6的南北曲及艺术化的民间歌曲。对于这部分以曲牌形式遗存于如今民歌、曲艺、地方戏曲中的曲牌,我们称为“时调”或“明清
11、时调”。如“四川清音:由明清两代时调小曲和四川各地的民歌以及戏曲音乐发展而成的”+20、 “北京曲剧的唱腔曲牌以单弦牌子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北京流行的一些大鼓的腔调,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新的曲调”+21。可见,明清时调是这类曲艺、地方戏曲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形成自身的声腔系统+。用图表说明: 9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词谑(第三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287.? 10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第四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9.? 11同9,337.? 12同10,6-9.? 13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1997.56.? 14辞海Z.台湾:中华书局,1982,368.? 15黄裳.远山堂曲品剧品校?hM.上海:上海出版社,1955.68.? 16王百里.词苑丛谈校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656.? 17于敏中.国朝宫史正续编M.台湾学生书局,1956.2301.? 18李秋菊.清末民初时调研究D.复旦大学,2007.? 719小说二谈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192.? 20黄允箴,王璨,郭树荟.中国传统音乐导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225.? 2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北京卷(下)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1581.? 22
13、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6.? 23辞源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64.? 24夏滟洲,王小龙,陈永.中国音乐简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08.? 25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9.? 26傅惜华.曲艺论丛M.上海:上杂出版社,1953.58.? 27傅惜华.北京传统曲艺总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 其他参考文献 ? 1冯其庸.中国艺术百科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 2徐寒.中国艺术百科全书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曲曲艺词典Z.上海:上海辞
14、书出版社,1981.? 8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曲 曲艺编辑委员会.大百科全书戏曲 曲艺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83.?责任编辑、校对:刘 莎 ?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hidiao ?And Ditty With? Shidiao Xiaoqu? ? TAN Xin? Abstract: The author thought that ?Shidiao ?(popular song), ?Xiaoqu? (ditty) and ?Shidiao xiaoqu ?(popular ditty) have used widel
15、y as three conceptions shared the similar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however from the historical signigicance, these were three conceptions differences between both interrelated and mutually. ?Shidiao ?was not the concept term but a name for the songs exist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Xiaoqu ?belongs to the folk category, and ?Shidiao xiaoqu ?as speaking-singing one.? Key Words: ?shidiao? (popular song), ditty, ?shidiao xiaoqu ?(popular ditty), research 作者简介:谈 欣(1980) ,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9 级博士9生(南京 210036)。? 收稿日期:201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