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新兴媒体传播研究进展回顾当前,在新媒体服务大幅拓展和媒体终端功能日益强大的情况下,“受众即是内容生产者”这一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受众和传播者接受。从社交网站的火爆到 Youtube 的风靡,从 Wikipedia 的恶搞词条到 Digg网站的悄然崛起,从手机电视的逐渐普及到三网合一的迫切呼声,也都可以看到对这一概念的实践。对此,崔保国、张晓群分析认为,新媒体迅速成长的动因主要有三:“新媒体的迅速普及是新媒体行业迅速成长的基础;新媒体价格下降使其对传统媒体的替代明显增强;受众偏好的变化拉动了新媒体消费量的增加”?。近年来,在 Web2.0 的推动下,手机媒体、数字媒体、IPTV 等“新兴媒体”
2、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与此同时,新兴媒体经济的发展也如火如荼,这些都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对 CNKI 查询可知,当前学术界对各类新兴媒体研究的视角,涉及了内容生产、产业链、盈利方式、竞争态势、收费模式、监管效果等诸多维度。 本文拟基于 2008 年新闻传播学 15 种 CSSCI 来源期刊中关于各类新兴媒体研究的论文成果,对来自新闻传播学界的几个研究热点及其学术进展做一个简要的回顾与评述。 一、手机媒体传播研究的主要进展 2手机短信业务在 2000 年之后的迅速普及,促发了学界对于无线互联的关注。尽管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研究范式也未成熟,但是众多学者已经意识到未来的“移动上网
3、” 、 “手机短信”等新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改变。 2003 年在非典事件中,手机短信在讯息传播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特殊却又相当重要的角色,一些社会学的研究课题对这种新兴的传播手段进行了探讨。然而遗憾的是,当时在我国的网络传播学界却鲜有学者对这种传播手段进行过专门的理论探讨或实证研究。直到 2004 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了美国的保罗?莱文森的著作手机挡不住的呼唤 ,在国内学界引起了不少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触发了各人文社科领域对手机媒体的研究兴趣。 2008 年,新闻传播学界对手机媒体的研究出现了专题化、精致化、跨学科化的特点,掀起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新热潮。 手机电视研究据统计,截至 20
4、08 年 10 月 21 日,广电总局批准了190 家互联网站从事视听节目传播业务;批准了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南方传媒集团和杭州广电集团与电信部门合作,试验开展 IPTV 业务;特别引人关注的是,还批准了中央三台、上海文广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通信方式的手机电视业务以及北京、广东等省级电视台在本地开展通信方式的手机电视业务。 王虎在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中指出,我国手机电视的节目设置大都是“电视台的直播频道点播下载”的形式,直播频道播放的是电视终端同样能收到的节目内容,而点播内容是对传统电视节目3的选择性收看,手机电视互动性强、屏幕小、待机时间短、收费高等特性并未得到重视。这种频道设
5、置方式并未考虑到手机电视的受众群体,更谈不上对这一受众群的细分化和差异化。可以说,我国当前的手机电视并未真正形成以移动终端为媒介的新媒体形态,而只是充当传统电视的移动化接收手段。 研究表明,手机电视的节目长度控制在 15 分钟之内是比较适宜的。当前较普遍的制作模式有以下三种:一是把传统节目重新剪辑、转码,去掉大部分元素,只留一个爆发点,做成短片用于手机电视播放。因此鉴于本身叙事机制在时长上不宜被删减的纪录片和访谈类节目则不适合用于手机电视。第二种模式是提供手机与电视直播节目的互补机制。手机电视可对传统电视已经播放过的内容进行回放,从而有效补充传统电视媒体单向、线性传播的缺陷。第三种模式是专门为
6、手机量身定做电视节目。? 对于手机电视的经济学研究,2008 年的学术界也有颇多收获。虞海侠从影响手机电视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着手,引入战略管理中的 SWOT 分析框架,对于我国手机电视业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他指出, “手机电视发展的策略关键在于要充分发挥其便携性、交互性、分众性的特点,加大对手机电视的宣传力度,加强其产业链相关各方的合作,积极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 ”?另外,尽快制定合理的国家技术标准,加大对终端的研发力度,打造丰富的手机电视节目内容,制定合理的资费策略,这些“功课”也必不可少。 刘江华则主要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驱动产业竞争力的五力模型”理4论,从
7、供应方、买方、替代威胁、进入威胁和竞争对手 5 个维度着手,对我国手机电视产业竞争状况展开分析,从一个横断面反映了目前我国手机电视产业发展现状、竞争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基于此,他还对我国手机电视媒体行业竞争趋势进行了预测。在他看来, “目前困扰手机电视发展的,并非手机电视的标准和制式,关健在于用户对于手机电视的熟悉和认可” 。?与其观点略有不同,暨南大学的李苗认为,手机电视举步维艰,掣肘因素颇多。 “3G 网络建设布局尚未成型、技术与网络的硬环境不够完善,消费市场的培养还在孵化期,这些都是手机电视开发进展的瓶颈” 有的研究者则把目光投向了海外。自 2007 年以来,美国传媒集团在移动媒体频段、移
8、动媒体技术开发与手机制造等领域形成全面竞争,甚至开始把战火延伸到境外。王积龙在考察美国手机传媒市场基础上,深度分析了这场媒体大战的前因后果。他认为, “美国手机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的缘由,在于手机媒体巨大的利润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国内国外冰火两重天,与美国手机媒体商务开发应用如火如荼的景象相比,我国的手机电视开发和实际应用却发展缓慢。对此,李苗指出了手机电视在 3G 时代的运行前景与对策:打造手机媒体视听节目品牌;培育核心竞争力,走内容经营之路;开发良性的商用模式。在他看来,“只有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意志,以丰富的内容和趣味的广告吸引手机用户主动点播观看,以注册制吸纳会员,以定制播送节目和广告
9、,创造良性的互动模式和良性的营销传播模式,才能实现消费者、内容商、运营商、广告商的多方共赢”?。 5手机出版研究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制的20052006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 年我国数字出版业产值近200 亿人民币,其中,手机出版额(包括手机报纸、手机游戏、手机彩铃、手机动漫)达 80 亿元。可见,手机出版已经成为推动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手机报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然而,当前手机报以订阅费为主要收入来源,盈利空间有限且模式单一,整个产业缺乏有效的市场开拓手段,这一弊端一直为运营商所诟病。研究者鞠宏磊以剖析手机报现有盈利模式为切入
10、点,提出了基于内容支撑型手机广告作为新收入来源的盈利方式。 “内容支撑型手机广告是一个完整的、能够自我滚动发展的商业模式。这个模式以免费提供大众化新闻性内容为支撑,通过内容产品的影响力来吸引广告商” 。正如他所分析的,大众化的新闻性信息,更适合采用以广告作为价值补偿方式的盈利模式,而专业性强的信息才更适合订阅的方式。 何先刚在3G 手机媒体与期刊出版中的研究指出,手机阅读有以下特点:第一,可随时随地阅读,满足人们利用零散时间的需求,从而成为最佳阅读工具;第二,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浅阅读特征突出;第三,存储量大,可以成为随身的数字图书馆;第四,内容获取方便快捷;第五,拥有高效
11、低廉的发行渠道;第六,图像、文字、声音一体化,形象生动;第七,受众面较宽;第八,可视、可读、可听,方式多。他还认为,目前期刊业的竞争异常激烈,为了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各期刊社必须根据 3G 手机媒体的特点及可能而形成的人们新6的阅读习惯,面向市场,进行个性化出版、跨媒体。 郝正刚在中国手机出版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手机媒体减少了出版的中间环节,内容创造者与应用者之间可形成直接联系,用户既能作为受众也可成为作者。内容资源在相对扩大化的同时,开发难度也相对降低。手机出版的动态出版技术系统建设要在全行业全面展开,特别是动画、电影、电视等动态领域衔接技术的开发,如手机动漫和手机动态杂志等。
12、以多种传统媒体内容整合为中心的手机出版将会迅速发展,并很快成为出版业的主要赢收渠道之一。 面对同一主题,有研究者对于手机科技期刊出版模式进行了思考探究,研究认为, “手机科技期刊出版面临着技术标准与行业标准滞后、屏幕过小阅读不便、管理制度与体系不健全等系列问题”?。要进一步推进当前手机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转变办刊观念,实施政策引导,加强市场监管,以及积极探索不同类型手机科技期刊的赢利模式与运营模式。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则撰文对我国手机出版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做了探讨。在分析了手机出版面临产业链尚不完整、缺少集团化整合、政府管理政策缺位等发展困局的基础上,他乐观地预测:“手机出版服务政
13、策或相关实体平台的推出、手机出版行业基础性建设的加强和发展,以及以多种传统媒体内容整合为中心的手机出版的迅速发展,这些困局将在未来手机出版发展趋势下被逐一破解” 。 二、数字媒体研究的主要进展 7自 2007 年以来,我国广电媒体数字化发展速度更快、力度更强,整体战略布局也日渐清晰。在此背景下,黄升民等就我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解析。研究认为,市场、技术、政策及其三者之间的博弈进程推进了我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在发展中各种矛盾的冲突演变成就了数字新媒体发展的现实状况,而且正是这些冲突演变构成了产业政策不断调整的基础。在他们看来,我国媒体的数字化才刚刚开始起步,尚缺乏完善的产业链
14、和合适的商业模式。 “新媒体的长足发展,有赖于政策监管层面、产业运营层面,甚至理论探讨层面的进一步深入探索”?。 数字电视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产业以广告收入作为产业链增值的唯一途径,这种单一广告依赖型的盈利模式既抑制了内容制作端的多样化发展,又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还降低网络运营商的市场推广激励,在电视产业数字化的趋势下,它将无以为继。 以双边市场为理论范式,顾成彦、胡汉辉从传统的广告电视的主要弊端出发,运用双边市场框架分析了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盈利模式创新问题,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明晰市场经营主体、基于双边市场特征创新定价模式、纵向整合以获取内容产品控制权、横向兼并以实现产业规模
15、化发展”?等实现创新型盈利模式的对策。 而在数字电视的具体收费定价上,江虹、卓俏青从经济学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有线数字电视的成本结构,讨论二部制定价模式的适用性及其优势,进而结合价格歧视理论,探析了我国有线数字电视设计多种价格套餐的可能方案。研究发现, “尽管采用多重价格套餐会增加各地有线网络8运营商的研发投入,但无论是在经济理论上,还是来自其他相似垄断行业的实践经验,都表明其收益要远大于成本” 。 关于广电新媒体的发展,徐敢峰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对于制约广电新媒体的政策、体制、机制、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瓶颈进行了逐一探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促进我国广电新媒体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思路:“打破行政区划
16、,尽快尝试跨地域运作;放宽资本进入条件,力促社会资本进入;统一新媒体各业务国家标准,理顺产业链;给予各级广电必要的资源支持”? 数字报业研究发展数字化报纸,是传统报业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者徐君康对于我国数字报业的价值链进行了审视。在探讨了数字报业价值链的内涵、构成环节的基础之上,他指出, “数字报业的价值链的内涵要求报业不但能提供新闻信息,更要提供综合服务信息,要把数字报业看成是一种更为广阔的信息服务平台”?。而要建立新的价值链,就必须转变经营战略,由内部管理型转向外部交易型,从战略运营的层次连接更多的资源,并根据发展需要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 数字出版研究在数字出版方面,我国经过起步阶段和
17、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赵亮、何镇飚在剖析了我国数字出版业精品少而定价高、销售渠道不畅通、出版业体制改革滞后等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永葆质量、以市场为主导的同时积极引导市场、在细分与整合相结合中销售、深化出版业文化体制改革”?等推进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的策略措施。 在数字媒体的监管方面,喻国明等在中外数字媒体内容监管体系9的效果评估研究一文中运用了成本收益、成本效果、权变评估等分析框架和数据模型,研判了不同内容监管体系的多重效果,并就数字媒体内容监管体系的效果评估方法及指标选择如“政治意义、媒体绩效、产业发展、总体福利”等做了初步探讨。 三、其他新兴
18、媒体研究的主要进展 IPTV 研究所谓 IPTV 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中国的 IPTV 产业,在经历了2004 年的萌芽,2005 年的博弈, 2006 年的曲折, 2007 年的破冰后,已经到了一个产业的十字路口。 如学术界一般所论,IPTV 这种基于互联网协议的传播形态,通过互联网协议来提供有线电视网、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在内的数字媒体服务的综合性媒体形式,不仅具有电视媒体网站的所有传播功能,还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全面、到位的服务,的确在媒体形态上具有很大的
19、先天优势。但是,与大部分手机电视节目一样,IPTV 的大部分节目内容都移植于传统电视节目,普通受众并不会愿意付费去观看相同的节目,更何况在现有条件下,IPTV 的清晰度、流畅度还远不及传统电视,其发展存在很大的产业市场困境。在这方面,新闻传播学术界一向少见公允冷静的探讨。 刘逸帆以我国 IPTV 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就 IPTV 的出路展10开了探析。他认为:“IPTV 迅速发展的关键条件在于: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成熟的 IT 技术及基础设施、适宜的业务模式、可观的产业规模,以及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相对完善的法律环境等必备条件的出现” 。 图文仿真报研究图文仿真报通称电子报,在我国已经获得了
20、一定的发展。研究者邓建国从剖析这种新媒体的优劣势和现实处境出发,探究了这种媒体形式的发展前景。他认为,图文仿真报虽然具有节省成本、吸引广告、便于存档以及具备网络无远弗届的优势,但也存在定位模糊、以“传者为中心”的心态、内容封闭的缺点。在此基础上,他提出预测:“不论图文仿真版还是报纸阅读器,不过是传统媒体一厢情愿的怀旧,或是其在传统和网络读者的双重压力下做出的折衷,它们作为数字报的呈现格式,只是一种过渡;其发展趋势是移动电子报。 ”? 移动媒体研究移动媒体,主要指利用数字广播电视地面传输技术播出,以满足流动人群的视听需求为主的新兴媒体,自 2003 年以来,移动媒体已经在上海、长沙、北京、武汉等 30 多个城市落地生根、发展壮大。石长顺、徐锐以湖北移动频道为代表,考察了移动媒体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移动媒体在运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市场规范性不强、产业政策不配套、运营主体缺乏市场化”等问题和困难。基于此,他们提出了移动媒体“规范移动电视市场、延伸覆盖面、整合拓展电视终端”的发展策略。 通观而言,2008 年度,关于各类新兴媒体的发展及其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大发展时期,相对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新闻传播学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