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新闻发言人制度”关键词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经由政府的大力提倡,2004 年步入稳健发展阶段,据新华社报道,目前全国已有 15 个省级政府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有 13 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媒体在对该制度争相报道的同时,也开始以更理性和成熟的态度看待政府这一重大举措。新闻传播理论界在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宣讲现代传播理念,同时也将新闻发言人制度列为重要研究课题。总之,2004 年是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充满活力与新鲜观点的一年,本文试图以“关键词”的形式对一年来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做总体勾勒。 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2003 年 9 月和 11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以
2、下简称国新办)组织了两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年 10 月四川省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开课,这为国新办与地方政府合作开设新闻发言人培训班首开先河。如果说 2003 年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仍是国新办运作使然,2004 年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却是地方政府对新闻发言人制度有了深刻认识后,所做出的主动自觉选择。据笔者统计,2004 年 112 月共开设省级(或国家级)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18 个,其中绝大多数为国新办与地方政府共同主办,也有几个由中央外宣办、省委宣传部等部门组织。从 2003 年2来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有很大关联,该制度在东南部、中部的不少省份已
3、初具规模;而 2004 年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大多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较落后地区、边远省份占多数。在国新办、中央外宣办的扶持下,这些培训班的重要宗旨就是配合当地经济建设,让外界更好地了解自己。例如,广西省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是为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创造舆论环境;推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树立吉林的良好形象,是吉林省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初衷;西藏将通过新闻发言人培训,更好地向外界介绍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还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相对固定的培训流程与机制。培训班授课教师特别邀请高校专家学者、著名记者从各自的立场,就新闻传播理论、记者眼中的
4、新闻发言人等内容进行培训,锻炼了新闻发言人多元思考和协调的能力。 2004 年新闻发言人培训,其实并不仅限于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级别,各行业系统、地市级、县级乃至街乡级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也陆续举办。继公安系统于 2003 年底对其新闻发言人进行培训,2004 年宣传部、商务部、建设部、教育部等部门相继设班培训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商务部、建设部、国资委还有意识地开始培养国有大型企业的新闻发言人。从西部、东北的地方基层政府,到北京朝阳区、南京市政府,无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已经有更多的政府领导班子支持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更为可喜的,既有像京沪、京湘联合开办培训班的现象,也有西部地区新闻发言人赴东部发
5、达地区取经、接受培训的情况。异地新闻发言人在3培训班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彼此交流共进的良性互动。 多层次新闻发布 在 2004 年 8 月吉林省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国新办人事局副局长刘更银指出, “最近下发的 10 号文件中还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各部委及省级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机制” 。2004 年 9 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也要求:“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根据文件和“决定”精神,2004 年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正朝着建立“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架构”迈进。一些部委、省级政府也仿效制订了自己的三级新闻发布机
6、制。深圳市的“政府新闻发言人、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区和政府各部门新闻发言人”三级新闻发布机制已在施行。公安部也于 2004 年春节普遍建立“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三级新闻发布机制。 当然,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并没有停留在由上至下的三级发布机制上,许多省级以下的基层政府已制订了新闻发言人制度,2004 年 6 月北京朝阳区率先推出街乡新闻发言人还曾引起舆论界的热切关注。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新闻发布机制,以及各行业系统内部多层次条块式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起 2004 年中国新闻发布的主要框架。从 2004 年6 月开始,北京市火灾情况通过“火场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
7、2004 年 11 月中国男篮甲 A 联赛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2004 年 12 月4“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2004 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在上海倡议建立未成年人状况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些针对突发事件、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及大型活动的新闻发布,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从普通大众的实际需要出发,使新闻发言人制度更具人文关怀,并与规范化垂直式的多层次新闻发言人制度形成了有益补充。 应对突发事件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虽然是打造“阳光政府”的一种理性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2003 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对该制度的建立起到催化作用。随着政府信息公开的途径不断增多,对政府法规的发布、解读已不再是新
8、闻发言人的首要和唯一任务。2004 年,无论是政府官员、新闻发言人,还是媒体、理论界都日益重视“如何处理与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问题,新闻发布制度中设有专门的危机发布条例;危机的表现成为评定新闻发言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无可奉告”成为新闻发言人的忌语。回首 2004 年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曾遭到矿难、空难、传染病等公共危机的挑战与考验。10 月 20 日晚 10 点 47 分河南郑州煤电集团公司大平矿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21 日上午,国新办和安监局共同主持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内外媒体即获知事故最新情况。正是由于及时准确全面的新闻发布,短时期内迅速消除了社会各界的疑虑,事故发生地秩序井然人心稳
9、定。11 月 21 日东航小型客机在包头坠毁,国务院包头空难事故调查组于 22 日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后来又做了三5次新闻发布,介绍事故发生情况、应急措施、善后事宜等,并就当时社会对事故原因的众多猜测给予澄清。2004 年初我国暴发禽流感疫情,2月 5 日农业部即时启动新闻发布制度公布禽流感疫情,避免了“非典”期间因信息闭塞致使“小道消息”满天飞、人心浮动的状况。 然而,2004 年中国新闻发言人处理公共危机中的表现也招来不少的质疑与批评。新闻发言人不能拒绝回答媒体提问,媒体对此规定普遍表示欢迎,但对发言人回答问题中过分强调公关技巧却有微词,毕竟媒体需要的是事实而非堂皇的托辞。由于媒体不遗余
10、力地宣传,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深入每个普通百姓的心中。遭遇突发性公共事件,他们首先愿意从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会上获取准确信息,抵制非正式渠道消息的能力提高。也正因为如此, “妞妞事件” 、 “女播音员之死”事件中新闻发言人声音的缺席才激起社会强烈反响,人们还对“青海鼠疫”疫情的公开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提出异议。天灾人祸或许不能彻底避免,但可以肯定的是,新闻发言人通过真诚的态度、提供事实和真相,架起政府与媒体、群众间的桥梁,化危为安是可能的。 启动理论研究 2004 年,新闻发言人制度在逐步完善与步入正轨的同时,理论研究也继之而起。如果说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实战先行的话,理论的支撑与指导却是
11、该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根据笔者对国内新闻传播学术界多家核心刊物的统计,2004 年共登载这方面的理论文章十几篇,6其中新闻记者 、 现代传播更以专题的形式以示对该课题的重视。这些文章中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实证性研究;有实用性强、短小精悍的小文,也有对学术概念、法律理念的辨析;有研究人员调查思考后的结晶,也有新闻发言人在实践中迸发出的理性火花。 新闻记者开辟新闻发言人天地专栏,开办“新闻发言人实务系列讲座” ,较为系统地介绍相关理论及实用技巧,而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高校,也都有知名学者从事“新闻发言人制度”领域的相关课题研究并已取得初步成果。相信
12、随着“新闻发言人制度”实践的进一步深入,理论研究也会有更大进展。 2004 年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全面推开后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越开越多,形式大于内容的因素不能排除,培训班是否就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培训者的新闻发布水平还有待观察,似乎勤于实践才能保证培训成果。立体式新闻发布会不会造成某些信息多人发布而一些消息的发布又相互推诿。国新办近来提出新闻发布的“有限责任” ,其出发点是明确新闻发布的责任,但就中国的现状而言,新闻发言人的“无限责任”和争先恐后地进行新闻发布,群众会更为欢迎。“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相互关联,只有赋予新闻发言人更多的言说空间和权力,才能彻底解决新闻发言人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不言说”和滞后、迟缓、被动的症结。让我们共同期待2005 年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更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