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戏曲传播的时代背景.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87249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中国戏曲传播的时代背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世纪中国戏曲传播的时代背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世纪中国戏曲传播的时代背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世纪中国戏曲传播的时代背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世纪中国戏曲传播的时代背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 世纪中国戏曲传播的时代背景摘 要:20 世纪戏曲传播离不开其特殊的背景。支撑 20 世纪中国戏曲传播的社会背景主要体现在变革的主调、现代传媒的兴盛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三个方面。20 世纪变革的主调把戏曲艺术引入现代社会,成为社会话题广泛传播。现代传媒的兴盛使戏曲传播摆脱了以往单纯的人际实有空间,找到了新的传播渠道和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20 世纪戏曲传播伴随着本时期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与结果,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戏曲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组织形式和传播形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关键词:戏曲艺术;变革;媒介;社会结构;戏曲传播;背景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一、变革的主调 1840

2、 年(清道光二十年) ,是安宁的中国出现危险信号的一年。这年六月,英国远征军因鸦片输出受阻而封锁了广州珠江口,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 以自然节奏为支撑而形成的农耕文化社会中的中国人的生活是安宁的。在这种自给自足、不需要太多往来的封闭环境中,中国人“乐天知命”的人生观中蕴藏着对于享乐的追求。这种追求与英国商人和一批中国奸商对于利益的追逐相贯通,加上大清帝国的积弱与保守,使来自西洋的鸦片获得了在中国土地上输入的机遇。 2但这种药品腐蚀的是国人的身体,消耗的是中国的白银,一旦流行,就可能使中国文明被彻底击垮。因此,一部分志士仁人就开始发出反对鸦片的呼声。时任鸿胪寺卿的黄爵滋在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中直陈

3、“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 ”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在钱票无甚关?K 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中指出:“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钜,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因此,一场以鸦片为导火索的战争爆发了,中国的国门也因此而被强行打开。 国门的打开迎来的是国家未卜的前途和命运,西方列强争相涌进、一项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场场反侵战役的失败使清政府开始感到无力招架,社会变革不可避免地开始了。面对“野蛮”而又陌生的西方文化和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传统文化,中

4、国到底该怎么办?从政府官员到知识分子都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因此,从近代开始,守住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全盘西化一直争论不休。从“洋务派”所提倡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戊戌变法”所提倡的变法维新的革新运动,这场争议后以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为总结,奠定了中国社会在整个 20 世纪的发展基调。 纵观 20 世纪,无论中西文化之间的对立如何尖锐,从整体上来看,我们的国家走了一条中西文化相结合的路子。 而事实上,西方文化的引入,是传统的中国农耕文化所难以抵御的。3这种难以抵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民主思潮的必然趋势、科技革命的不可避免和世界文化融合的强大需求。 从 19 世纪末的改良运动,

5、到 20 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成为 20 世纪中国变革的两架马车。民主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新型国家,科学冲击着封建观念,各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各种科学观念和技术的引进都体现出科学对于整个 20 世纪中国发展的推动。世界文化的融合也是影响 20 世纪中国的重要因素。科技革命的浪潮推进了新型经济形式的产生。科技革命自 19 世纪中叶开始就一直影响着中国。西方列强的东进与科技革命带来的新型经济形式的要求密切相关。无论是以战争、外交的形式,还是以其他形式,科技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冲击都与新型经济不无关联。禀赋传统农耕文化的中国在 20 世纪被民主、科技、世界文化的交融所包围,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

6、中国的变革成为必然。 但变革并非轻而易举之事。观念和习惯的革新是变革中的中国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自 19 世纪末期的改良运动到 20 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担负起启蒙的先驱。变革是有主调的。这种主调集中体现于一大批知识分子对于农耕文明支配下的传统的不同态度。戏曲艺术是在农耕文明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从内容、形式到演出模式,都携带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诸多基因,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强大的影响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针对戏曲艺术的态度就成为在观念上影响 20 世纪戏曲传播的主调。 19 世纪末,以严复、梁启超、陈独秀等人为首的知识分子因戏曲艺术的广泛社会影响而把戏曲定位为开

7、化民智、改良社会的工具。为了让4戏曲发挥此种担当,他们也提出针对戏曲自身的改良意见。例如 1904 年9 月 10 日,陈独秀(三爱)在安徽俗话报第 11 期发表的论戏曲一文中就提出从“宜多新编有益风化之戏” 、 “采用西法” 、 “不可神仙鬼怪之戏” 、 “不可演淫戏” 、 “除富贵功名之俗套”等五个方面改良戏曲。这种看法代表了改良派人物对于戏曲艺术的基本观点。在这种观点的推进下,许多戏曲艺人开始编写新戏,如 1903 年,汪笑农改编的京剧博浪堆写张良与朱极谋刺秦始皇的故事,以讽清政府之暴虐。戏曲舞台也出现了时装剧,如 1905 年谭鑫培和田际云同台演出时事京戏惠兴女士 ,揭露清政府之腐败。

8、1913 年 7 月,梅兰芳首次赴上海演出,观摩了夏月珊、夏月瑞等人演出的时装京剧,结识欧阳予倩等人,产生编演时装新戏的想法,回京后着手准备编演孽海波澜 ,于 10 月中旬,在北京天乐园演出。此后,他还排演了宦海潮 、 一缕麻 、 邓霞姑等时装京戏,直到 1918 年春,梅兰芳排演了最后一部时装京戏童女斩蛇。戏曲舞台也吸收西方戏剧舞台的装置和表现方式,如 1908 年 7 月,中国第一个具有新式设备的剧场上海新舞台在上海创建。该舞台是由京剧演员潘月樵、夏月润、夏月珊与上海信成银行协理、曾任同盟会干事的沈缦云等集资创建,地址在上海南市十六铺。该舞台首次将茶园改为新式剧场,将带柱方台改为半月形的镜

9、框式舞台,并将灯光布景运用到戏曲舞台。戏曲改良运动较早推动了戏曲的现代化的萌生。但这种现代化仍然停留于尝试阶段。 20 世纪初期“五四”运动中,以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以严厉的态度评价戏曲,直接把戏曲作为封建文化的代表。19175年 1 月 1 日,胡适在新青年第 2 卷第 5 期发表文学改良诌议 ,提倡白话文。1917 年 2 月 1 日,陈独秀支持胡适的主张,于新青年第2 卷第 6 号发表文学革命论 ,提出三大主义:“一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为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为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

10、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又认为“文学当以宇宙、人生、社会为构想对象,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白话文为文学正宗,以白话文为文乃天经地义之事。 ”接着,北大教授钱玄同表示支持。于是,文学革命就由几个留美学生的课余讨论,变成国内文学界热烈讨论的课题。从此,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7 年 3 月 1 日,钱玄同在新青年第 3 卷第 1 号发表寄陈独秀 ,支持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并严厉剖析戏曲之弊病。他认为京剧缺乏理想,文章不通,称不上是戏剧。说中国旧戏重唱,且脸谱离奇、舞台设备幼稚, “无一足以动人情感” 。指出旧戏编自市井无知之手, “拙劣恶滥” 。1917

11、年 5 月 1 日,刘半农在新青年第 3 卷第 1 号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 ,主张戏曲要用当代方言,以白描笔墨为之,改良发展皮黄戏,昆剧应当退居。 针对新文化运动主将们的言论,深谙戏曲精神的学者也及时予以反驳。1918 年,张聊公(张厚载)发表民六戏界之回顾 ,盛赞梅兰芳古装新戏,大谈昆剧之复兴。1918 年 12 月 1 日, 春柳杂志在天津创刊,主要发表文明戏、戏曲剧本和评论文章。天鬻子在春柳第 1 年6第 1 期发表昆曲一夕谈 ,认为昆曲“于中国现今歌乐中,为最高尚优美之音” ,提倡振兴昆曲。1918 年 6 月 15 日,张聊公在新青年第 4卷第 6 号发表新文学及中国旧戏 ,反驳胡适、

12、刘半农、钱玄同的戏剧观,认为要对旧戏进行改良,必须“以近事实而远理想” ,反对理论空谈。同期“通讯”栏发表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陈独秀的辩论文章,认为中国旧戏的脸谱和武打均为“国人野蛮暴戾之真相” ,中国旧戏“囿于方隅,未能旷观域外” ,中国要有真戏, “自然是西洋派的戏,决不是那脸谱派的戏” ,主张要把旧戏“全数扫除,尽情推翻” ,以便推行“真戏” 。 19 世纪末的改良派人物直接把戏曲艺术引入社会话题。这个话题在20 世纪初“五四”运动之时被强化,贯穿了整个 20 世纪。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曲改革运动、 “文革”时期样板戏的流行、20 世纪 80-90 年代改革开放后对于戏曲的讨论均是这种话题

13、的延续。这种话题伴随着整个 20 世纪中国的变革主调。戏曲艺术的传播正是在 20 世纪中国变革过程中进行的。从上述情形来看,在 20 世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变革成为最强有力的声音,伴随着这种声音,戏曲也在变革中传播着自身。20 世纪戏曲的传播首先因变革被引入社会话题,在各类媒体上广泛传播。其次是在变革主调的影响下,戏曲从自身的艺术形式上进行革新,从而在适应社会变革的过程中被注入现代观念,并渗入到现代媒介进行传播。 二、现代传媒的兴盛 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和精神呈两极体现。在物质方面,以衣食住行7为主的、为了民生的文化被当作最为实在的文化。这种实在性体现在对于衣食住行的最为直接的满足,而没有在这

14、些基本生存问题上展开想象,从工具革命方面提升物质生产能力。而在精神方面,儒、佛、道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把过于物质化的文化引入高度的精神境界。人们在这种境界中反省沉思,但这种境界也仅仅落实到人的精神层面即儒家所谓“内圣外王”层面,却没有借助这种精神境界产生出促进物质生产高度发达的有效机制和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新型通道。 高度物质化和高度精神化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两极,但在这两极当中,没有产生出把两极高度融合的、可以大幅度地减轻、替代人力的工具,尤其没有产生出在信息生产方面卓有成效的传媒工具。似乎中国文化很不重视信息的作用。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唯一缺席的是真正的传媒文化。 在中国农耕时代,除了造纸和

15、印刷术之外,传媒文化可以说是个空白。发达而又成熟的文字、中国文化对于文字的强大依赖直接推动了造纸业和印刷术的产生。在古代中国后期,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文明的传播都高度仰赖于纸张和印刷术。中国古代衡量知识分子的最低标准就是“识字” 。不识字,就是文盲,就无法在较高的社会阶层中生存,更无从“治国、平天下”了。因此,当我们回望中国传统文化之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浩如烟海的、主要由文字记录的典籍。我们根本无法找到反映我们传统文化的报刊、声音和影像资料。而中国报刊、声音和影像资料的批量产生是在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现代传媒业的传入才开始的。 1822 年,在澳门取得政权的巴波沙(Artur Tama

16、gnini de Sousa 8Barbosa)与医生阿美达(Jose da Almeida Carvalho e Silva)创办蜜蜂华报 ,以社论、读者来函形式攻击辖区内的葡萄牙保守派。同时,蜜蜂华报作为澳门议事会的政府公报,报道澳门与葡萄牙的政治变化、清政府对政治变化的反应、转载国际新闻和港口的船期班次等。 蜜蜂华报逢周四出版,由澳门官印局负责印刷,铅印。这份报纸被认为是在中国出现最早的由外国人办的报纸。1823 年 12 月, 蜜蜂华报停刊。1824 年 1 月,葡萄牙保守派发行澳门钞报取代蜜蜂华报 。1872 年(同治 11 年) ,由英国商人安纳斯托美查(E Major)在上海创办

17、的申江新报 (即申报 )是中国近现代影响最大的日报。1895 年(光绪 21 年) ,中国的维新派出版的报纸中外纪闻也是当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1897 年 10 月 26 日,维新派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1898 年 12 月被迫停刊。 国闻报发表大量维新主张,亦属中国现代报刊的先驱。1897 年,主要用于传播基督教福音的广学会(原名同文书会)由英国传教士韦廉臣(Alexandre Williamson)在上海创立,标志着现代出版业在中国的产生。 1839 年 8 月 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 ,标志

18、着世界上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的诞生。而摄影术最早是在 1844 年传入中国的,当时的法国海关总检查长于勒埃及尔(Jules Itier)时任清政府两广总督的耆英拍摄了一张照片,标志着摄影术在中国的出现。1844 年,耆英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亦曾提到英、法、美、葡四国使臣曾向他索取“小照” ,他将 4 份“小照”分别赠给他们的事。耆英虽为清室贵族,9但思想较开放,较早地接受当地被某些人称为能“收魂摄魄之妖术”的摄影术,并将其应用到外交活动中。 现代报刊和出版业、现代摄影技术的产生使文字和图片信息得以迅速流传。中国戏曲借助现代出版业和现代摄影步入现代大众传媒领域。例如,早在 1872 年旧历

19、5 月 13 日, 申报就首次刊登了传播戏曲信息的广告,预告上海戏园上演的京剧剧目。在现代大众传媒领域中,出版业以戏曲历史、戏曲理论、戏曲剧本、戏曲掌故、戏曲评论、演员传记、演出信息为主,摄影图片以剧照、广告为主,成倍于中国传统戏曲传播信息的戏曲信息量借助报刊、图书和摄影广泛传播。 世界上最早的录音装置是 1877 年爱迪生(TAEdison)发明的。该装置将声波转换成金属针的振动,随之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蜡管的锡箔上。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的轨迹行进时,便重放出爱迪生刚刚朗诵的诗句:“玛丽抱着羊羔,羊羔的毛象雪一样白” 。20 世纪初,唱片技术传入中国。1908 年,法国商人乐浜生在上海开设了百代

20、唱片公司。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和日本商人在上海联合经营胜利唱片公司。此外,还有中国商人合资经营的大中华唱片公司。唱片业在中国一开始就关注到戏曲艺术。1908 年百代公司成立后,其发起人乐浜生就招聘宁波人张长福作助手,邀请中国著名艺人灌制唱片。艺人当中,有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张毓庭、刘鸿声、汪笑侬等,后来百代公司又录制了京剧四大名旦的节目以及一些地方戏。戏曲的两大欣赏点一个是以声音为主的唱腔,一个是以形象为主的舞台表演。唱片业的发展,使戏曲唱腔脱离了舞台本位传播,借助新型声音10媒介传播得更加深远,戏曲传播的自由度也大大增强。 1895 年 12 月 28 日,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卡布

21、辛大街 14 号大咖啡馆中播放自己制作的影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1896 年(光绪 22 年)8 月 11 日,上海徐园“又一村”的电影放映行为标志着电影在中国着陆。1905 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人独立制作电影的开始。电影一传入中国便与戏曲联姻,绝非一种缘分,而是因为中国人一开始就把电影与戏剧连接起来看待,譬如早期国人把电影称作“影戏”就是明证。自定军山之后,中国在 20 世纪拍摄了大量的戏曲电影。据统计,自 1905 年至 2000 年,中国拍摄的戏曲电影共计 339部。戏曲电影是戏曲在电影艺术发展过程中与电影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电影。因此,电影艺术不仅以纪录

22、片的形式传播中国戏曲,而且还与戏曲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电影以其视听综合特性把戏曲艺术以独特的形式呈现在银幕上,借助院线、录像带、光碟广泛传播,对于戏曲的普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1920 年,美国第一商业广播电台 KDKA 在匹兹堡、宾夕法尼亚开播,标志着世界广播史的开始。广播电台通过电波发射和收音机接收,把声音传播给用户,这在传媒史上是一大革命。1922 年,美国人斯奥斯邦(EGOsborn)以日本华侨的资本在上海注册了一家中国无线电公司 ,并与大陆报合办了中国第一家无线电台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呼号 XRO。1923 年 1 月 23 日晚上首次广播,节目以音乐娱乐为主,标志着中国大陆广播业的开始。此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广播也蔚然成风。1926 年,刘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