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博客年及其它10 年来,博客曾被誉为“传播媒介的未来” ,也曾遭受猛烈抨击,但博客确实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促进了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 7000 万个博客,全世界每一年新增约 12万个博客,平均每秒 1.4 个。 “查查看,你会大吃一惊。 ”这是纽约人戴夫?温纳(Dave Wine)10年在 SCRIPTING NEWS 网站上首创博客的第一个帖子,简短的一句话,波澜不惊的一个小创意,随之而来的却是个人话语权的一场数字革命。 英国卫报在今年 4 月报道说,ScriptingNews 网站 10 年前的这个首发站实际上创建了第一个网络“博客” 。其实博客这个词直
2、到两年之后的 1999 年,才随博客网站 的诞生而正式出现。Bloger 也是在 2002 年被引进到中国,被为译“博客” 。 10 年来,博客曾被誉为“传播媒介的未来” ,也曾遭受猛烈抨击,但博客确实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促进了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 7000 万个博客,全世界每一年新增约 12万个博客,平均每秒 1.4 个。 假如没有一亿人每天热衷于写 Blog,那么 Blog 可能不会成为目前互联网上最主要的应用之一。于是,不止一个人声称自己是第一个写 Blog2的人。到底谁才是第一个真正写 Blog 的人呢?是备受争议的 Dave Wine?是提倡打破旧
3、习的 Jorn Barger?还是网络日记作者、在线游戏专家 Justin Hall?或者他们都不是,而仅仅是把最原始的 Blog 加以改造了呢?至今也没有答案。回首来时路,谁是第一个写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将之概念化,推广出去。谁鼓动现今的 10 亿人成为博客,谁就是博客教主。 第五个新闻基地 2007 年 1 月,央视主持人芮成钢的博客火了,这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呼吁星巴克搬出故宫。这一呼吁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一时间,芮成钢成了炙手可热的博主,而星巴克则成为大家热议的品牌。最后星巴克已接到有关方面的指示,把窗户上的标识摘了下来。 2006 年正当中国全民博客浪潮方兴未艾,名人博客如日
4、中天之时,新闻博客以“两会”委员、记者、主持人纷纷开设博客在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卷起波澜。光是央视,就有小丫跑“两会” 、柴静“两会”观察、伟鸿看“两会” 、马斌读“两会” 、小崔会客等等。与此同时, “浙江在线”网站继 2005 年开通“两会博客”之后,再次在该网站所属的“浙江博客网”为正在举行的“两会”开设了专题博客。随后,人民网的“强国博客”则于 2006 年 3 月 1 日开通了“两会”博客应用服务,率先以代表、委员博客、 “两会”记者博客和博友博客形式,推动与会者与网民互动。报名参加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以实名制,3至少在其博客上发表四篇与“两会”有关的文章,畅谈其
5、在会议期间的见闻感想、提案议案或履职情况。博客缩小了代表委员、媒体与普通大众的距离,开拓了民主交流的新途径,普通百姓可以畅所欲言,代表、委员、媒体也可以听到广泛而真实的声音。 南方日报每日开辟“京粤博客”专版,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网络博客,但通过套用网络博客的元素和形态,记者手记“博客化写作” ,开辟富有情趣的“类图片博客” ,对政策的另类时尚解读,以及集纳网络博客言论等方式,充分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博客精神” ,并生动地凸显了党报以人为本的“亲民”姿态。 去年人民网的“两会博客”除了在当时传达民意之外,还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意义重大。在今年年初各地的“两会”期间,各地不少媒体都推出了“两会博
6、客” ,利用网络媒体沟通大会与民众,使人大代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代表。各地报纸都在地方“两会”期间开设“两会博客” 、 “会议博客”等。除了“两会”这个主题外,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 “省长博客” 、 “市长博客”都会与民众见面,并发挥其作用。 其实有不少话题都是从博客上引发出来的,也有不少猛料是从博客上抖出来的,甚至还有在各自的博客上开火交战的。私人博客为何能屡屡震动公共空间?博客是公共性的还是私人性的? 方兴东将“博客”这个概念引入到中国。他指出,博客是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结合体, “内容可能是以个人面貌示人,但是它却可以通过公共传播渠道去传播,体现的是私人空间的公共化” 。 博客虽然早在
7、 2002 就引进到中国,但大家公认 2005 年为博客的大众化元年,是全球互联网及博客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球博客4数量突破 1 亿,而在中国,截至 2006 年 8 月该数字已达 1750 万。单从国内博客数量相对中国网民总数就可知,博客用户已完全渗透到全体大众。博客在中国持续高速增长,意味着博客在中国面临井喷,实现了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过渡。这标志着博客正式从精英走向大众,开启互联网发展到真正个人化时代的帷幕,互联网也从商业化进入社会化阶段。 博客并未如最初的技术狂热派鼓吹的那样,刹那间占领网络阵地。对于博客的未来,方兴东表示,目前中国博客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的博客社会性将越来
8、越强,将体现更多的社会关系。 2006 年,博客成为了国内互联网业界的一大热点。当新浪、搜狐两大门户对弈博客平台之后,博客的红火程度已经是人人共知,余秋雨、余华、刘震云、陆天明、张海迪等这些重量级作家纷纷在网上开博客,开放式地和网友交流,并得到了新浪等网站在显要版面的力推。一大批草根拥有了自己的博客,影视明星徐静蕾因为超高的点击量成为博客圈子里的明星人物。前几年,博客还属于下里巴人式的自娱自乐,而现在,许多名人和高级专业人士的加入,彻底改变了博客的初衷展示自我和资源共享,而直奔商业目的而去。 当然,YouTube 的成功,使得“娱乐化”再次成为博客传播的神话。有了博客这个平台,诸如徐静蕾、韩寒
9、、李亚鹏等影视明星可以与普通公众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而且还可以通过博客这个平台进行互动交流,而这些恰恰是诸多网民的需求。旺盛的需求之下,博客平台的发展速度除了让人吃惊之外,也让一些博客站点品尝到了博客平台所带来的丰厚5回报。过去,很多互联网站点获取内容,通常要付费,有了博客平台,一些互联网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原创内容,而且不用担心版权的问题,这也为网站节约了大量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博客平台还可以为网站带来流量,而网站又可以把流量变成金钱。 呼吁博客文明 博客是互联网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它可以让普通人在网络上能充分地表达自己,日常生活也好,思想点滴也好,评论新闻也好,不拘文体,想到那儿就写到那儿,不用管
10、文章里面的语法与逻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截至 2006 年月底,中国博客博客读者在 7500 万以上,博客空间数量接近 3400 万。其中,平均每月更新一次以上的活跃博客作者达 770万。庞大的写作群体扩大了言论自由的范围,但是,纠纷、侵权、辱骂等等也相伴而来。一个虚拟的网名成了最好的保护伞,成了攻击别人而不被发现的坚强盾牌。众所周知,言论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无论是自诩言论自由最开放的美国还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对言论自由的规定和保护都有一个最根本的底线,即言论自由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博客已经成为一个令人不快的地方。美国高科技产业的一些知名人士正在制定博客行为守则,净化博客圈。他
11、们的提议首先是博主应当禁止访问者在他们的网页上匿名发表评论,而且在不面临审查的情况下就6能够删除令人不愉快的评论。 博客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信息传播形式,已成为了时尚、个性张扬的标签之一,大家纷纷“开博” ,畅所欲言。但是,中国有句老话:说话要负责任的!现在我们的网络环境不是不自由,而是太混乱。看一看网上的言论,随处可见谩骂、侮辱、甚至人身攻击的词语,有的甚至从事传播淫秽色情、宣扬邪恶文化等活动。2006 年 8 月,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判决南京大学副教授陈堂发状告博客公司案原告胜诉,引发此案的是一网民在自己的博客中对陈堂发进行了言语侮辱。此案被称为“中国博客第一案” 。 2006 年上海某高校一外
12、教在博客中大肆描写玩弄女性的过程,上海社科院一教授随后在博客中对“流氓外教”发出网络“通缉令” 。对网络通缉“流氓外教”的做法,专家称,如果让穿“马甲”的博客亮出真名实姓,还用得着这么费力去找他吗? 争议中的实名制 对网络博客进行实名制管理是中国网络博客未来规范发展的方向。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黄澄清公开表示,受中国信息产业部委托,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了提供博客发展决策参考的博客研究小组,该小组建议的博客实名制是有限实名、后台实名,即网民在向网站提供信息登记开设博客时使用实名,在博客写作中仍可使用网名。 此话一出立即引起博客的强烈反弹,认为这将造就更多“睡眠博客” ,7更有人担心,博客实名制的实施
13、会阻碍国内博客业的发展。著名博客、IT 观察联盟观察员林雨认为,博客实名制是手机实名制和网游实名制的一种生搬硬套,一旦实施,将使更多的博客成为“睡眠博客” 。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 ”这是句被口口相传,说了千百遍的“真言” ,精确地描绘出互联网的特点:自由和匿名。网民则认为,博客就是想写就写,如果采用实名制,博客言论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很可能打折。博客们还担心博客实名制管理后个人隐私的保护可能受到威胁。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6 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在近3400 万的博客空间总量中,超过 70的博客空间平均一个月更新不到一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睡眠博客” 。 博客进行实名制却受到其
14、他网民的拥护。 “博客已经俨然发展成为一种媒体形式,虽然是写给自己看的,但放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就插上了快速传播的翅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博客并不是某个人的所谓“私人领地” ,它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心所欲,它应该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性。 黑龙江省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元庆表示,一些人钟情于网络,是因为他们在网上感受到了一种没有限制、缺少问责监督的自由。在网络上,被侵权人固定证据是一个难题,因为通常是被侵权对象十分明确,侵权者则大多匿名攻击,被侵权人只能掌握对方临时的 IP 地址。根据规定,谁诉求权利谁就要举证,而网络举证十分困难,大量匿名信息的真实性很难确认,所以实名制的实行能让被
15、侵权者有的放矢,让“流氓外教”等无所遁形。 8“博客实名制”为什么会引发诸多网友如此强烈的反对呢?“实名制”真的有那么可怕吗?究竟是谁在畏惧“实名制”呢?真正畏惧“实名制”的,是那些对自己的言论没有信心的人,是那些企图利用网络的隐蔽性投机的人,是那些对法律和道德没有信仰的人! 博客的自由应该是以不剥夺他人合法权益、不损害公众利益为前提。在严肃问题的讨论上,证明自己是负责任的最好方法是采用实名制。网络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平台,我们在这里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心声。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道德和法律对我们的约束。 观察一下,新浪、搜狐等大型博客网站的点击排名,那些受大众欢迎的、被
16、大家追捧的博客无一不是“实名制”或“准实名制” ,即我们大家都知道博客背后的主人是谁。这种公开丝毫没与影响到我们对他们博客的喜爱和他们对博客写作的热情。 网络本是虚拟的,虚拟有虚拟的好处,也就有虚拟的弊端。一项新规的出台,必定会遏制其中的弊端,但也会将其中的好处扼杀掉。博客实名制的建立基础是自由和责任的平衡,没有毫无节制的自由,约束是为了发展,文责自负是一种责任。希望博客实名制带来的更多的是“遏制”而不是“扼杀” 。 后博客时代来临 当我们在 2005 年初还在鄙视新浪门户思想下如何办博客,新浪如何9不“草根” ,还在嘲笑“博客与 BBS 不分论” 。现在新浪博客成功了。新浪博客成就了社会精英
17、,也成就了无数个草根。博客平台的红火是缘于用户时下想借助网络成名的虚荣心这一需求,当诸多网民齐齐涌向博客平台时,当人们发现博客平台也不能满足自己成为名人的虚荣心时,众人还会对博客平台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吗?博客已经从网民的心目中开始淡化。 百度发布的 2006 年中国博客发展报告显示,全球中文博客数量达到5230 万,博客用户数达到 1987 万,博客用户增长数有小幅上升,平均每个博客用户拥有大约 2.6 个博客(也就是说,不少博主在不同网站拥有博客)。但实际上,每个博客用户拥有的博客数估计远不止 2.6 个。大量的中小 BSP(博客服务提供商) ,雇用大量低薪金的录入编辑,再加上搬家功能变得轻而
18、易举,使得每个人轻松即可拥有好几个博客。 其实,这在半年前就已经开始,很多名人不写博客了,有的甚至关闭了自己的博客。流言蜚语,以及人身攻击,使得很多名人视博客为“是非之地” 。博客贵在勤,贵在速,贵在记录自己某个时点瞬间的真实感觉、思路。然而,许多当年的博客精英每日一博变成每周一博,每周一博变成每月一博,最后干脆置之不管。忙,实际上只是写作疲软的代名词。 就在博客服务在推出之时,大家还在观望,接着就是你做我也做,门户也先后跟进。新浪利用在传统媒体的人脉关系,迅速树立起一个坚固的博客舆论堡垒。张朝阳说两三年搜狐博客可超新浪,尽管搜狐博客就产品而言甚至强于新浪博客,但想超越,已无可能。新浪博客的市
19、场10份额,使得全民博客写作在 2006 年达到了一个顶峰,其他 BSP 要想超越,可谓难上加难。 尽管有许多互联网新办企业正在建立自己的博客系统。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行业网站,正在邀请博客写手们入驻。唯一可以支撑博客用户继续增长的理由,就是中国互联网用户还会继续增长。但是,这一轮全民的博客写作巅峰已经渐渐过去,后博客时代已经悄悄来临。 在 2006 年,许多业界精英停博;未来每一天都会有无数个博客停止写作。现实的数据是,2006 年在近 2000 万的中国博客用户中,每个用户平均每 7.6 天更新一次博客,活跃的博客用户数(一周内有更新的博客)达到 302 万,即约 15.2的用户每周更新博客
20、,同时,大约 4.6的用户每天更新博客。在用户更新的博客中,约 42的博客文章在 500 个汉字(1000 个字节)之内,5001000 个汉字(10002000 个字节)的博客文章占约 16.5。 带宽的普及,视频播客的兴起,也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文字博客市场成为过去。传播形式更加便捷,视频创作方式比起码字的博客写作变得更加简易,以及数码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下降,都使得播客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博客写作。 博客的红火是一个特定时段的必然,这种红火不会长久,正所谓盛极必衷。2005 年2006 年迎来了博客写作时代的巅峰,但博客的这一波写作风潮已经过去,在未来这两三年内很难再找回像 2006 年这样的博客写作热潮。一个写作时代结束了,又一个写作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