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博客带动的新时代降临丹?吉尔默(Dan Gillmor) ,一个非传统记者,硅谷最著名的 IT 专栏作家,作为第一个写博客并发表在报纸网站上的主流媒体记者,由他首创的博客报道形式把主流媒体引入博客的同时使其自身成为草根媒体最忠实的传教士。 作为一个新媒体的热情拥抱者,丹?吉尔默从来都不缺少概念,他首先于 2001 年 9 月 28 日在其博客上提出“新闻媒体 3.0”的概念。 “1.0是指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ld media) ,2.0 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 (new media)或者叫跨媒体,而 3.0 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个人媒体或者叫自媒体” ,2002 年底,丹?吉尔默替他自己的
2、想法决定了一个概念“we media”,并于 2004 年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来阐述他的“自媒体(we media) ”概念,以他独特的洞察力和经验的前瞻性给我们描绘了这个由博客带动的参与式新闻业的新时代。 作者是一个优秀的记者,多次获得区域及全国新闻奖,使得这本类似于博客新闻史的书籍读起来饶有趣味。同时,作为一本描绘这种开放力量的书, We the Media从构思到成形再到流通都是一个交互的贯彻。2004 年 3 月 10 日下午,作者把序和第 1 章的草稿贴在
3、博客上,很快邮箱2里塞满了邮件,欧莱礼把全书电子版公布在网上,并为作者开通相应的博客,吸引了众多反馈,台译版的博客中是丰富多彩的征名、写序和试阅活动。书里提供了丰富的链接资讯,让你的阅读无限延展,书外聚合了众多的评论引用,让你的延展脑力激荡。 博客正在改变新闻业的面貌 这是一个关于进化的故事媒介的发展和新闻业的转变,作者的基本立场是,博客正改变新闻业的面貌,新闻不再是媒体组织和专业记者自上而下广播(broadcast)的过程,而是受众、记者、编辑共同参与的自下而上的“互播(intercast) ”过程,对话(conversation)将成为新闻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新闻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
4、将日益模糊,大众传媒结构将变成某种更有草根意味和深化民主的东西。这种改变不是破坏的而是建构的,丹?吉尔默提倡的是改革大媒体(big media)而非埋葬它,重建而非颠覆,受众将作为一个积极的建设者投身未来的新闻业。书中这样描述个人媒体时代的景象:“你的声音是重要的。如果你有值得说的,人们会倾听。你可以做自己的新闻,我们都可以。 ” 全书共包括十二章,大致可以分为四块,第一块前三章分别为“鉴往知来” 、 “读写双向互联网”和“门槛下降” ,详细地介绍了博客新闻的前世今生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作者历数从富兰克林开始的宾州报作3为个人新闻业的起源,将这种自由的传统从美国建国初期一直延展到媒介百花齐放的新
5、时代,再详细叙述了由网络科技促成由恐怖事件激发的草根媒体成为可能, “门槛下降”一章则详细叙述了由技术和媒介带来的形势的转变,列举的丰富的实例展现了个人和组织机构、媒体和受众的手忙脚乱。 第二块四五六七这四章分别从新闻制造者、人民、专业记者和传统受众四个角度描述了博客带来的革命。对于新闻制造者来说,来自于网络各处的新闻与评论已经是新闻的事实,所以信息的公开才是最好的解释,这让整合行销更加精致;对于人民来说,开放源代码风格的政治活动给了他们由下而上走到中心的可能;对于专业记者来说,必须认清与利用大众的知识,读者整体知道的一定比媒体专家更多,新闻业必须融入这样的演化没有选择;对于传统受众来说,当代
6、新闻时代,他们第一次拥有了掌控权,受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 第三块三章分别从科技、法律和文化三个方面告诉我们博客正在往某个方向前进。正是技术工具简单得不行,才使得草根新闻业有所前景,RSS 让受众可以挑出新闻来,也培养了受众与博客的约会意识,Technorati 使得所有的信息源汇聚成一个巨大的网,组织成一个价值无限的附加品。科技给了我们一个世界,法律和文化准绳却对这个过程充满异议,第九章和第十章中作者分别从道德和法律角度深入讨论了博客信息的可信度以及可能带来的诽谤指控,信任度是一个媒体存在的根本,4只有厘清这些基本的准则之后我们的实践操作才可能成为某种规范。 全书的最后两章,作者再次把笔触
7、及现在,第十一章“帝国大反击”作者敏锐地感觉到“镇压已经开始” ,大媒体的力量无时不刻都在寻找各种方式重新夺回垄断的资本,作者用事例详细描述了政府、大型电信公司、娱乐公司等著作权垄断结盟正让我们重新回到媒体集团大量控制的局面,以及个人和集体如何来反抗他们。作者以短短数页的第十二章“做我们自己的新闻”结束了全书, “你可以做自己的新闻,我们都能,我们开始吧” 。 博客产生的社会影响 博客也开始渗入中国,并且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2002 年 8月“博客中国”开通,全面引入“博客”概念并展开应用实践。木子美让“博客”概念走向大众,博客大赛让“博客”文化走进主流媒体。我们必须看到,和美国不同的是
8、,中国真正在政治舆论上起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博客几乎还没有,中国的博客空间充斥着自娱自乐的心情日记,但是随着博客数量的不断增多,必定会在某一个点上带来质的变化,博客传播方式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们传统上对于“记者”和“新闻”概念的定义。 美国法院正在努力解决一个问题:宪法第一修正案中规定的新闻自5由是否也适用于博客?在美国,正如书中反复提到的,一些博客已经是事实上的记者他们采访、写稿子、对当前发生的事件发表评论,不久的将来法院也许会被迫拓展对新闻媒体的定义。在中国,我们首先需要回答的是:博客属于新闻记者吗?这样的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中国的博客圈一部分是依然掌握着话语权的精英博客,一部分是众声喧嚣的大众博客,偶尔俩通过眼球争夺跳出来的也是依赖自我暴露获得的点击率,书中所描绘的一切显然离中国还比较远。 我们应当注意到,全书几乎通篇讨论的都是美国经验,可是,在媒体网络化的今天,先行者的经验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也是不无裨益的。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丹?吉尔默说我们即媒介, We the Media让我们以最简单的方式了解了这一趋势,给了我们对于未来新闻业无限想像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