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再思考摘要: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形成于民间并且在民间流传,包含多种音乐体裁,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灵魂。民间音乐同时也是其他音乐产生的根源。由于民族音乐产生并生长于群众生活之间,最贴近大众人民的真实生活,因而民间音乐也是记录社会生产、生活以及发展变化的活化石,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本文首先分析当前我国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现状。阐述加强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现状 传统民间音乐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着眼于地域文化分类,是民间智慧和乡土习俗结合的产物,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并在民间成长,经过历代的发展流传至今,
2、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俗、社会意识和宗教信仰等,既体现了民族音乐的共性又包含了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性。但在当今信息化和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而临着重大的危机和挑战,下文就针对传统民间音乐传承展开探讨。 一、当前我国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现状 2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不断入侵,受到一些现代人的热衷和吹捧,追求新潮流新的艺术形式在一时间成为时尚,而忽视了本民族的艺术精华。虽然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仍在流传发展,但民间音乐在社会上的作用和地位已慢慢被淡化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精神享受
3、,各种先进的电子音像制品开阔了人们的音乐视野,简单直观的民间音乐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了。许多地方民风淳朴的原生态民歌在新生代中传唱越来越少,只有在极少数的穷乡僻壤才可听到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甚至一些少数民族音乐像苗族飞歌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等一度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在一些大的音乐院校中学生对传统民间音乐的了解甚少,学校对传统民间音乐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因而,要求新一代的文艺工作者深入了解民间音乐的精髓,保护优秀的文化遗产并不断创新发扬民间音乐,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推进我国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
4、和发展的基础,加强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有利于促进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不断传承的同时推进音乐文化的创新,维扩我国民间音乐的多样性和个性,在很火层面上维护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引发人们对音乐文化的探究,不断思索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歌的转型形式,继续继承和创新发展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实现整个3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促进地域文化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面对蒸蒸日上的文化产业,旅游业市场也在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也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关注,随着文化扶贫战略的有效实施,国家加大了对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政府加人资金投入利用地域民族
5、音乐文化特色来推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对原生态传统民间音乐的追求,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 1.加强对学校传统民间音乐的教学。做好音乐教学工作对于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民间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的展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将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纳入学校音乐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充分体现传统民问音乐的奥秘,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充分做好学校民间音乐教学工作,重视民间音乐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使我国的传统民间音乐得到真正意义的传承和发展。 2.加强民间音乐的宣传工作
6、,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政府要加强对传统民间音乐的宣传工作,积极鼓励人们接触和了解民间音乐,并不断地去学习和研究传统的民间音乐。建立完善的民间音乐保护机制,运用现代的技术方法记录原生态的精华,不断地将其融入到音乐创作中,使4我国的民间音乐更富有感染力,建立民间音乐文化馆,并向大众开放,增强人们对传统民间音乐的重视度。 3.加强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做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文艺工作者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文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培养各级文艺工作者对民歌的科学态度,正切认识加强对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来做好传统音乐的传承工作。 四、总结 传统民间音乐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民族风情,而对文化的入侵和先进的现代化电子音像制品的冲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性,加强对民间音乐的宣传力度,建立一系列的保护机制,重视学校民间音乐教学工作,做好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从根本上做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工作。 参考文献: 1段桥生,米瑞玲,漫谈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艺术研究2004 年 02 期 2王艺霖,我国民族声乐的继承与发展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7 年 3尹萍,试论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 0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