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水门汀”谈上海话的演化过程摘 要: 上海话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精神。本文通过对上海话中存在的英语化、吴语化现象进行研究,阐述上海话的演化过程,并结合调查问卷分析当今中小学生口语中上海话的现状。 关键词: 上海话 英语化 吴语化 引言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因其“海纳百川”的海派精神闻名世界。而作?樯虾幕?的重要载体,起源于现松江区的上海话,历经时间的涤荡,出现许多外来词汇。钱乃荣先生曾说:“作为上海本土文化的根基,上海地域的语言文化是上海一方水土独自创造,是上海人民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 ”(钱乃荣,2005)鸦片战争过后,上海开埠,大量外商涌入上海,而江浙一带的
2、商人也来到上海“淘金” 。 “水门汀” 、 “阿拉” ,这些现在早已融入日常交流的词汇,在当时还是新鲜的外来词。 1.上海话中的英语化现象 1.1 成因 鸦片战争过后,上海作为最先开埠的城市之一,成为无数外国商人的“淘金乐土” 。大量外商的进入,不仅为上海这座还处在晚清统治中的城市带来了新奇的事物,而且为上海话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上海话中的“洋泾浜”就是由此而来的。这些“洋泾浜”虽然是音译过来的词语,2但十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上海方言的现况。 1.2 使用情况 (1)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没有秋虫的地方叶圣陶) (2)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枝
3、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 (竹影丰子恺) 这两句中的“水门汀”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cement” ,意为“水刷石地面” ,是一个典型的“洋泾浜”词语。 与之类似的还有: 老虎(天)窗:“屋顶之上加开的窗。 ”“老虎”二字源于英文“roof”。 (上海话大词典P.95) 开司米:“开司米”有两种意思:1)英文“cashmere”的音译,即克什米尔地区出产的细毛线;2)英文“kissme”的音译,即为“吻我” 。(上海话大词典P.77) T 恤衫:由英文 T-shirt 直接音译,意思是“短袖针织衬衫” 。 (上海话大词典P.78) 斯必灵锁:弹簧锁, “斯必灵”为英文单词“
4、spring”的音译。 通过上面这些词语,不难发现上海话中存在大量英语化词语。 “洋泾浜”可以说承载了许多老上海的回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话中的“洋泾浜“正慢慢淡出历史舞台。 2.上海话中的吴语化现象 2.1 成因 3由于上海位于东海之滨,是长江入海口,水陆交通便利,为上海与吴语区的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又因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精神,许多来自吴语区的人们汇聚于此,本身在语音、腔调方面就十分相像的语言互相交融,为上海话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加之,在上海开埠初期,宁波商人的社会地位较高,在近代上海移民中占据着优势,他们的方言就像一座方向标,影响着新上海话的形成。 (赵则玲,2012:12
5、1)而作为“吴侬软语”的典型代表,苏州话因其表演形式的多样性和权威性,对上海话有着一定的影响。 2.2 使用情况 (3)踏慢仔影戏要开格呀,此地踏到戈登路起码二十五分钟,慢弗得,阿拉呒啥关系格,踏惯哉,快点弗在乎。 (三轮车倪海曙) (4)老虎凳,绞刑架,我伲咬紧钢牙。 (奇异的书简?东方的明珠(二) 柯岩) 这两句中的加点词“阿拉”和“我伲”在上海话中都有“我们”的意思。但是,实际上“阿拉”并不是最传统的上海话。 “阿拉”一词最早来自宁波一带,在宁波方言中表示“我们” 。随着大量宁波人涌入上海,“阿拉”一词开始从中下层市民中兴起继而成为上海话的代表。 (5)叫前十年我伲陈家铜钿有,迭格亲眷朋
6、友好像出龙灯,到年初三清早晨,我外甥到娘舅家中拜新春。 (沪剧庵堂相会唱词) 沪剧作为海派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其唱词保留了老派的上海话发音。 庵堂相会一曲的唱词中出现了“我伲”二字。可见,最初上海话中的“我们”是“我伲” ,而“阿拉”一词从原来的宁波话逐渐演变成上4海话的“我们” ,印证上海话中存在的“吴语化现象” 。 同一个词在吴语区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解释。如“嗲”一字,虽然对于“嗲”的起源学界还有争议,但是,这个字却是吴语“同词不同义”的典型代表。上海话和无锡话的“嗲”是指“形容撒娇的声音或态度”或者“自以为优越而表现出得意或傲慢的样子”抑或“特别好” ,而同属吴语区的常州,对于“嗲”字有
7、不一样的解释,意为“什么” 。 3.调查问卷分析 课题组利用暑假向部分中小学发放中小学口语中上海话现状调查问卷以了解现在中小学生对于上海话的了解程度。 其中有一道关于上海话中存在的英语化现象的问题, “上海话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你是否知道一些上海话中外来语的例子?如水门汀、老虎窗” ,调查显示,有近 52%的小学生选择了“不清楚” ,而 60%的中学生“知道”这些外来词的意思。中学生了解上海话的主要途径为长辈,而小学生了解上海话的途径为网络和电视节目。通过调查不难发现,长辈的言传让中学生了解了更多的上海话词汇。 当被问及是否了解上海话的来源时,只有 11%的小学生能正确回答,
8、而 80%的中学生的回答是“不清楚” 。可见当代中小学生对本该是母语的上海话的认识十分欠缺。 在推广普通话的今天,不难在中小学校园中看到“推广普通话”的标语。然而,作为海派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海话却没能在中小学中得到推广,与社会大背景有关。如果这种趋势不能被及时“逆转” ,上海话就可能像满语一样濒临灭绝。 5结语 上海话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因此,上海话中出现了英语化和吴语化的现象。不过,通过问卷调查,不难发现在推广普通话的社会大背景下,上海话在上海中小学生的日常交流中逐渐失去以往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多的上海孩子不会说上海话、不知道上海话的来源。全球语系、语族、语支、语
9、种及其变体关系失衡,大语种越来越大,小语种则越来越小,通用语越来越通行,地区方言越来越孤岛化(梅德明,2014:3-10) 。 上海 2040 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到上海要建成一座人文之城。语言作为一座城市文化的载体,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抓紧对现在中小学生的上海话普及,届时对城市建设将会有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梅德明.大数据时代语言生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155):3-10. 2钱乃荣.传承上海话,就是传承上海文化基因N.解放日报,2005-7-28. 3钱乃荣,徐宝华,唐珍珠.上海话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赵则玲.宁波话与上海话比较及其历史成因J.浙江社会科学,2012(12):12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