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汉玉器浅说中国的美玉崇拜.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88689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秦汉玉器浅说中国的美玉崇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秦汉玉器浅说中国的美玉崇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秦汉玉器浅说中国的美玉崇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秦汉玉器浅说中国的美玉崇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秦汉玉器浅说中国的美玉崇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从秦汉玉器浅说中国的美玉崇拜【摘要】玉器是中国特有的、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玉器所代表、反映与象征的是中国文化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貌,并且具有广博、精深和含蓄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是其它工艺美术品难以比拟的。本文以古玉发展期秦汉玉器为切入点,浅析纵贯中国数千年的美玉崇拜的渊源。 【关键词】玉;玉器;玉文化;美玉崇拜 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就一直存在着。一个人在生前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求得长生;等到这个愿望破灭以后,就退而求其次,希望自己的尸体不腐朽。让自己身后不朽的目的可能有两种:一是将来可以再生;二是在阴间继续享福。这两种目的,都首先要求尸体能得到妥善的保存。为让自己身后不朽,古代的埃及

2、人和中国人都想了不少办法。有两种办法是在全世界都闻名的:埃及人是把死者制成“木乃伊” ;中国人是给死者穿上“金缕玉衣” 。我至今都不明白,为什么古代埃及人和古代中国人在希望保存遗体的想法上不约而同,但在具体方法上何以完全不同。揣度其原因,大约是:古代埃及人要制作“木乃伊” ,必须除去死者体内的五脏,这一点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是相悖的;而古代中国人以为玉能够使人不朽的观念,也是埃及人所难以理解的。 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带有神秘色彩的。这种观念,从古到今都没2有什么变化。古人既然将这种温润坚实的石头比诸君子之德而加以崇拜,用玉制成的各种器物当然也含有灵性。 然而,迟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才在总结

3、前人认识玉的基础上,提出对玉的科学性解释。 说文:“玉,石之美有五德者。 ”将玉确认为:玉的本质是石;玉是美丽的石;玉有五种道德品性。至于第三项内容,则是予玉以五种道德品性(仁、义、智、勇、洁) ,属于哲学价值取向,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爱玉、崇玉的思想感情和历史传统。周礼?春宫?典瑞:“共(供)其玉器而奉之”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 。二说可以看成“玉器”这一专用语词的最早依据。1 后来这句名言用来喻人,好比人,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教导和培养是很难成大器的。由此可见古人十分注重人的品性和才能的培养。 目前出土的秦代玉器非常少,所以秦代玉雕艺术面貌还有赖于地下考古的新发现。汉代玉器奠定了中

4、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尤其崇尚白玉,大量和田玉进入中原,白玉通透的质地看似洁白无暇,如君子纯洁的品质以及汉人对人素养的一种期待。 汉代是华夏传统文化确立的时期,玉器在其中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的淇奥篇咏道: 瞻其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g 兮,赫兮?I 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2 诗中把卫武公的文采与品德比喻成像角牙一般切磋过,像玉石一般3琢磨过那样高洁美好。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从此便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曾见明人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三“玉五德七德”条云:五经通义云:温润而泽,又似欲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又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

5、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是曰智、仁、义、信、礼者,玉之五德也!礼记曰:“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x 然,乐也;瑕不掩瑜,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是曰仁、智、义、礼、乐、忠、信者,玉之七德也!顾君子比德于玉也。3在传统艺术品中,没有什么能像玉那样同道德紧密联系。唯有玉,一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象征。古人对玉进行具有哲学意味、伦理意味的解释,这种自然的趋势毫不奇怪。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方形石器演变为圭而被天子、王侯专用时,当圆形石器演变为璧而成为祭祀天地的礼器时,玉器本身自然就有了超出自身的特殊意义。君子用玉来比喻德,实际

6、上是以玉来比喻自己,因为只有他们才拥有最高贵和最昂贵的美玉。4 儒家要求“玉不去身” ,要求“比德于玉” ,要求“守身如玉” ,要求“宁可玉碎不愿瓦全” ,都表现出儒家的两重性强大和虚弱。他们是强大的,他们把他们的理念或教义扩大到一切地方,哪怕是小小的玉,也被他们用来作为步道的工具;但他们又是虚弱的,他们知道自己的思想同人们的自然需求相对立,所以不得不处处设防,提醒人们不要忘了他们的谆谆教导。玉作为儒家修身养性的“辅助教材”是这样发挥作用4的。因为宣扬只有君子才配佩玉,玉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所以君子们纷纷以佩玉为荣,从而增强了君子们的道德自信心。孔子把儒家思想渗透到玉这种无知无觉的材料当中去,

7、实际上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社会所面临的深刻危机。一方面是不可阻挡的“礼崩乐坏”的历史潮流,另一方面是坚决要求“克己复礼”的主观努力。孔子把他的道德观念灌注于并无生命的玉石之中,其实并不代表他的强大,而是出于他的无奈。如果一切社会秩序依然如孔子所想象的那样井井有序,他还有必要这样处心积虑的通过玉来到处宣传他的社会理想吗? 秦汉基本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各项制度(政治、文化、生活、礼仪等) ,又因为在汉代“独尊儒术”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之下,玉、玉器、玉文化(儒家玉文化崇拜理念)及其代表的:尊礼仪、尚道德、崇美德、重温良,特有的文化精神由此传承下去。人们对玉器的崇拜达到痴迷的程度,物质上对玉石的追求主要

8、是华夏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将玉与人性相结合融会贯通,水乳交融的结果,而玉石作为精神文化影响才是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极具本质性的特征是阴阳二元文化及其“中和”思想,而“阴柔”又是它的主要文化内涵。玉的本质是坚利、厚朴和温润;而温润(阴柔)是其特质,因此,玉和玉器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相一致,加之玉器的产生、发展贯穿了中国文化史的全过程。因此时至今日,国人崇玉在文化史中仍占有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玉璞风华 书海出版社 2004 年 4 月第 1 版 52 赏玉与琢玉 百花文艺出版社 刘道荣 王玉民 崔文智著 3 古代玉器通论 紫禁城出版社 尤仁德著 4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3 注释 1古代玉器通论 紫禁城出版社 尤仁德著 2 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诗经 袁世硕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3 3赏玉与琢玉刘道荣 王玉民 崔文智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p45 4 转引自玉璞风华 书海出版社 2004 年 4 月第 1 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