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一桩修复,看清宫做钟处的发展流变编者按:亓吴楠,故宫宫廷钟表修复师的第四代传人,其参与修复的一对乾隆时期的铜镀金乡村景色水法钟不仅珍稀,而且修复难度极大。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一段清官做钟处的兴衰史,与一种延续御钟生命的使命。 自鸣钟,自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后,就以其精密的构造、巧妙的设计一直备受宫廷的青睐。从万历皇帝赞誉为神物,到顺治皇帝的“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这种来自西洋的奇珍被众多帝王喜爱、把玩,而乾隆皇帝对自鸣钟的痴迷几近疯狂,他不遗余力地收集各种奇钟异表,并多次下旨广东海关官员,让他们不惜重金购买西洋钟表,并在宫中亲自指挥制作,使钟表的收藏和制作达到了有清一代的高潮。乾隆一朝,授意
2、购买、制造、改造钟表的谕旨比比皆是。 为迎合乾隆皇帝对奢侈豪华生活的追求,粤海关监督等官员不断花费巨额银两,向英国购买或订做钟表进贡内廷,由此中国便成为了进口英国钟表的主要国家。在今天故宫博物院现存的钟表中,以英国钟表数量最为丰富,工艺最为精湛,转动玩意最为奇巧。这些英国钟表造型美观、工艺精致、色彩华丽、题材广泛,多以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的亭台楼阁为造型,也间有欧式建筑造型。钟内设有人物、动物、变花、转花、水法等转动景观,并以大自然及田园风光为背景。它们大多数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作为装饰题材,反映了西方人迥异于东方的审2美情趣。同时,为了迎合东方人的审美需求,英国还制造出融中西方艺术于一
3、身的钟表。 修复,让御钟的演奏再次亮起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众多英国钟表中,有一对铜镀金乡村景色水法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对大型钟表。由于年久失修,破损极其严重。为迎接故宫建院 90 周年,钟表修复室决定花费一年时间将其彻底修复完成,恢复其所有运转功能,使其华贵面貌恢复如初。 此钟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三套系统的走时打点打刻的计时仪器,每隔 15 分钟钟表都会自动打刻,到整点时打刻报完后,随即开始报时打点。 修复前首先要拍照存档,然后将钟表拆解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进行修理。上部的走时机芯为三套系统,跟通常的三套木楼钟机芯类似,将其全部拆解,经清洗后进行修复组装,经调试后达到准时打刻打点即可。中部
4、包括纺车旋转、水轮风车运转、两部分多排水法,以及转鸭、狗叫及大小鸡啄米扇动翅膀等表演景观,其中纺车、水轮风车、水法都是通过齿轮间的传带来进行运转的,而转鸭、狗叫、小鸡啄米等是靠拨轮对其下方的连杆装置反复拨动进行运转的,修复时必须清除连杆间的锈蚀,还有连杆与动物体内运动连接点的有效距离,以避免因锈蚀带来的摩擦阻力,及影响各种动作的表演幅度。 下层是整个机器的核心部分,分为两个动力系统。左侧是音乐动力机芯,它负责运转时所发出的各种音乐以及底部双道门的自动开关,同时还负责中部的自开门装置。右侧机芯为总动力系统,主要负责底部五3面水法与前左右三面跑船与跑人的表演,与此同时还带动中部的纺车旋转、水轮风车
5、运转、两部分多排水法,以及转鸭、狗叫及大小鸡啄米扇动翅膀的各种动力表演。总之,机械之复杂,表演之繁多,是世界上极其少见的复杂钟表之一,堪称为极品钟表中的极品。 下部的修复首先将下部左侧的音乐动力机芯拆除,经过清洗修复,将其放回原位,同时将它负责运转的底部双道门自动开关和中部的自开门装置连接在一起,经过反复调试,必须达到一个精确的位置才能做到音乐奏起,中下部门开启,音乐关闭,门恰好关闭,要做到分秒不差方可。然后将其右侧机芯进行清洗修复,同时也要将底部五面水法与前左右三面跑船与跑人进行清洗调试,水法与跑人修复后必须先装入底部,用手感知其灵活度,如运转自如为佳,如运转吃力,必须找出摩擦阻力所在,经打
6、磨、抛光、上油、调动位置等一系列操作,直至运转自如为止。同理带动中部的纺车旋转、水轮风车运转及两部分多排水法的所有传动轮,都要做到以上效果才行。由于转鸭、狗叫及大小鸡啄米扇动翅膀的各种动力表演需要拨动连杆,这就需要强劲的动力,由于旧发条老化,我们更换了新的订制发条,解决了发条无力带动各种表演的难题。由于底座底板为木质材质,受温湿度影响极大,一旦热胀冷缩都会影响底部机芯与各个连接装置的位置,就会造成齿轮远离或挤靠等现象影响钟的运转,因此我们在底座底部打眼穿棍加以固定,尽可能减少其大幅度变化。但归根结底恒温恒湿是对钟表最好的保障。 通过近一年的繁复调试,这两件水法钟终于褪去历史的尘埃,随着音乐响起
7、,各个部件表演依次开始,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气象。渊源,4清官做钟处的兴衰 由于帝王的青睐,仅通过海外的购买已不能完全满足宫廷的需求。清宫于康熙十九年(1680) (一说康熙三十年(1691) )在内务府下属的造办处专门设置了负责钟表制造、修复及保管的机构做钟处。起初设在养心殿,后移至慈宁宫茶膳房及白虎殿后,雍正年?g 部分迁于圆明园六所。 做钟处前身是自鸣钟处。自鸣钟处位于紫禁城乾清宫东庑之端凝殿南,因其地收藏西洋钟表得名。自鸣钟处设立准确时间无法断定,但文献记载表明,它设立的下限是在康熙时期。 做钟处一词首见雍正元年话计档。大量档案表明,由制钟作坊发展成为做钟处经历了一定的过程。从雍正元年(
8、1723)至乾隆四年(1739)八月前,所有制作钟表事宜都列录在自鸣钟处下,而不是做钟处下,便可以说明这一点。至于其脱离自鸣钟处成为独立机构,肩负起宫中钟表制作职责,已是乾隆四年八月以后的事了。从此自鸣钟和做钟处各负其责,互不管辖,成为并存的两个机构,都录属于内务府造办处。做钟处不仅是皇家的御用作坊,也是中西自然科学交流与融合的一个重要场所,皇帝也时常光顾。那么,这些做工精巧的钟表又是出自何人之手?通过翻查档案资料可以发现,1693 年康熙从国内外召集优秀的工匠到皇家的御用作坊供职,从那时起做钟处人员也在逐年增多,中西工匠开始在这里共同工作,人员构成逐渐形成了如下的组合。 一是由国内各地钟表制
9、作中心选派优秀的工匠到皇家供职,尤其是5广州钟匠。据广州博物馆人员考证, “广匠是由广东督抚挑选至宫内服役的做钟能手,乾隆时期,广匠一般每月钱粮四、五两,口分银(饭银)二、三两。个别广匠进京安家时,给安家银八、九两。广匠一般是终身服役,到六十岁方可离去,如果因病或某种原因中途退职,由广东督抚另选钟匠顶替。 ”当时广州有大批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工匠,他们制作的钟表一部分供朝廷使用,另一部分是市场上的时髦商品。现在宫中收藏的亭、台、楼、阁等造型的广州精品代表了广东工匠最高制作水平。这些来自广州、江浙一带做钟能手应是做钟处的技术骨干。 二是做钟太监,他们是宫中最早向西方传教士学习自鸣钟机械结构和维修的技
10、术人员。在明朝末年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所进贡品中,最令万历帝感兴趣的就是自鸣钟,计有大小两座。万历帝钦定钦天监的四名太监去跟利玛窦学习钟表技术,但做钟处太监人数不多,他们会按照各自的职官和职掌各行其责,起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作用。 三是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他们是御制钟主要设计人员和技术指导,是做钟处技术人员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法国人沙如玉在雍正六年七月二十五日(公元 1728 年 8 月 30 日)抵华,在巴多明(Dominique Poeenin,1665-1741,法国人)推荐下,第二年春天被召入京,雍正七年(公元 1729 年)三月初九日,首领太监赵进忠傅怡亲王谕:“著西洋人沙如玉在造办处做自鸣钟
11、活计,钦此。 ”终雍正一朝,沙如玉一直在造办处供职,档案中多处记载了他制作钟表的情况。根据中国皇帝的需要,沙如玉发明了报更自鸣钟(简称更钟) ,在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书中就记载了造办处各行业的名手,其中做钟处在不同时期也有一部分欧6洲钟表专家在宫中供职记载。总之,一批批欧洲传教士来宫中供职,对成功创建做钟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到 1736 年在他们指导下的工匠就有百多人。 由于皇帝亲自参与和督导以及皇家巨大财力的支持,做钟处的钟表制造水平迅速提高,至乾隆时期,迎来中国宫廷钟表业最辉煌的时代。现留存下来的御制钟也以“乾隆年制”的居多。仅乾隆十一至二十年间,做钟处生产钟表就能达到四十四件之多,而这
12、些御制钟件件都是精品。 嘉庆以后,做钟处逐渐衰落,制钟较少。直到 1924 年,溥仪出宫后做钟处结束其使命。但仍有少数维修人员在宫中从事古钟表的保养与修复。而他们成为了日后故宫博物院钟表修复师的鼻祖。传承,守护宫廷钟表的生命 据故宫博物院历程一书记载, “在 1925 年故宫博物院刚成立的时候,还没有设立多工种的修复机构,只是在古物馆内有少数几个人,从事裱画与钟表,小件硬木器的修复工作” 。 从这些记载可以充分证明古?表的修复工作一直在继续,而徐文磷老前辈,他作为第一代传人,将古钟表研究与修复技术传承下来,并先后培养了徐芳洲(徐文磷之子) 、白金栋、马玉良、陈贺然四位学生,他们是宫中修复古钟表第二代传人。 1960 年又在原文物修整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文物修复工厂,各专业已有较大发展。进入 60 年代以后,先后有秦世明、王津、齐钢女士师从于马玉良先生,他们应是第三代传人。 至今经钟表室修复的古代钟表都已得到了有效保护,正如故宫郑院7长在故宫钟表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宫中大量钟表藏品都是各国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产品。 “尤为可贵的是多数至今仍能正常使用,这还得感谢故宫博物院几代人认真钻研并勤奋敬业的钟表维修人员。 ” (编辑/雷焕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