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 面向全球的中国.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489634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国崛起 面向全球的中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国崛起 面向全球的中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国崛起 面向全球的中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国崛起 面向全球的中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国崛起 面向全球的中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大国崛起 面向全球的中国中国加入 WTO 五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国崛起电视纪录片,这两者加在一起,的确标志中国更进一步面向世界了。从元朝开始的海禁,虽然在不同朝政时期有过放松,但直到 1840 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基本是对外封闭的。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被迫开放,但在清代结束之前,那种开放似乎从没情愿过。1978 年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才是真正主动的,是划时代意义的政策举措。2001 年加入 WTO,进一步将主动开放固定为核心国策。 入世后,外贸额从 2001 年的 5000 亿美元到 2006 年超过 15 万亿美元;出口市场从以美国、日本、东亚和西欧为主扩展到拉美、非洲、中东和中亚,在全世界

2、铺开;从吸收外资进入到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际事务中成为积极参与的利益相关者。即使从大国崛起的播放本身看,中国主流社会终于以更正面的眼光接受、了解中国之外的世界。相对晚清之前的中国,甚至跟 1980 年代相比,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上一个举足轻重的成员。 过去 5 年的成就当然可以列出很多,但在这里我们不妨把视角放在中国所面对的未来世界。在中国进一步走进世界之时,挑战是必然的。那么,今天的世界跟过去 28 年有什么差别?外贸格局有哪些变化?哪些因素会阻挡中国的进程?中国的国际理念到底应该是什么? 2自由贸易理念面对挑战 随着中国出口市场的扩大,国际阻力和国内压力同时在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在国际和国内都

3、呈抬头趋势,最近多哈回合谈判失败,民主党重新控制美国参众两院,西欧失业率上升;在中国,2006 年围绕国家经济安全争论的再现,这些都是对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挑战。但是,中国的就业压力不仅要求保住现有的国际出口市场的份额,而且必须扩大外部市场,必须有更自由的国际与国内贸易环境,否则,在内需难以上升的情况下,连现存的制造业以及相关行业的就业都难以保住。 当然,如何向世人解释自由贸易的好处,这本身是中国政府面对的永久挑战,在国内外都如此。比如,不只是在中国、美国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抱怨全球贸易对他们的影响,而且连一直靠国际贸易谋生的香港地区也都有人抱怨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不平衡。2006 年 5 月在

4、香港的一次会议上,笔者跟一位叫热娜的耶鲁大学校友聊全球化的问题,热娜女士 50 岁出头,她在香港做基金经理 20 年左右,身在全球化的前沿行业。但,她对全球化非常不满,说全球化只是让西方受益(当然,西方人会认为他们也是全球化的受害者,说他们因全球化失去工作,等等,那又是一个话题),而没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好处。我要她举例说明,哪些国家没有从全球化中受益。 热娜女士举的第一个例子是柬埔寨,说柬埔寨根本没有因全球化而使其处境改善。我说,柬埔寨的遭遇正好说明全球化的好处,因为是柬埔寨选择不参与全球化,所以柬埔寨没有发展,继续在中世纪社会中挣3扎,而中国的经济在腾飞。 热娜女士的第二个例子是中东国家,说中

5、东国家的石油被这么便宜地卖给了西方国家,所以他们在全球化中吃大亏。我说,正好相反,这恰恰证明了中东国家从全球贸易中得到太多好处,因为如果不是西方从16 世纪开始的跨国贸易,如果不是从 18 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储存在中东地下的油怎么会那么值钱,一桶油值 60 多美元?而中国地下的水和其他东西则几乎一文不值,中国要靠制造业打工才能赚钱,而且是赚那么一点薄利?!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印度、韩国人才更应该抱怨,这些国家的人要那么辛苦才赚一点钱,而中东人几乎什么都不必做却这么富!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句大白话真是再确切不过了。贸易的好处这么难以理解,这当然不是新鲜事,我们中国人抑商几千年,

6、原因也是总认为市场交易是零和博弈,买方赚的必然是卖方亏的,反之亦然。如果要说我们对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好处已有共识,对西方给中国的贡献也有共识。那么,中国从全球化中得到的好处有多少呢?这种好处当然很难精确量化,最简单的办法是看一些大的变化。 今天中国需要一个全球自由贸易环境,我们面对的挑战跟 1800 年英国面对的一样:一方面需要从国外进口各种资源,另一方面要继续开发海外出口市场。再者,中国跟当年的英国一样,也已积累了相当的经济实力,有能力面对国际竞争。不同的是当年英国的出口压力是由于新的机械化大生产所致,它的人口很少,需要国际市场购买其工业产出;而中国是由于有世界上最大的廉价劳动力。仅仅为了解

7、决就业问题,中国也必须保证有极大的出口市场。 4如今,美国已是世界经济最强,从某种意义上讲,它需要做的是守住其经济地位,甚至可以在某些行业或企业中采用贸易保护政策,这也不一定对其经济有太多伤害;而中国则不同,中国有了目前的实力之后,更应该希望其他国家都开放,自己当然要坚持开放,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 中国应该以自由贸易定义未来的外交政策,寻求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域,跟东南亚、刚刚跟巴基斯坦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就是一个极好的起点。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才能进一步增长,也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磨炼出真正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并在国内进一步推动有利于市场持续发展的制度变革。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 2001 年入世后

8、最大的变化之一应该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海外投资并购,2000 年时中国的境外并购额为 18 亿美元,2004 年为 48 亿美元,2005 年 62 亿美元,2006 年要超过 140 亿美元。在海外并购规模上,200;5 年之前没有一个项目超过 10 亿美元,而过去一年时间里有 4 个超过 10 亿美元,尽管中海油对尤尼科的收购不成功。2002 年前的并购90以上在能源和资源行业,但现在不到一半在这些行业,制造业、电信和零售业也在并购范围之内。在并购结构安排上也有大的变化,以前是中国公司独资现金收购,而且喜欢收购 100的股权,但现在也开始用中国公司的股权作部分支付(比如,联想收购 IBM

9、个人电脑就如此),海5尔虽然收购美国的梅泰戈公司未成,但其创意较大,当时有美国两家私人股权基金参股一起收购,这些结构创新不仅在管理经验、资金以及风险分摊方面帮助中国企业,而且对于在美国或其他目标国的政治攻关以及文化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些安排可以大大增加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成功概率。这些新趋势象征着中国公司的海外并购正在走向成熟。不过,虽然 1 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正等着被投资使用,中国公司的海外路还很漫长,全国 2006 年才有 140 多亿美元的海外并购,中国企业成为有规模的跨国公司还需些时日。但是,过去两年中国企业的海外经历已足以显示出中国正面临的挑战。首先,中国目前有足够规模出去的还

10、是 国有企业或国有背景企业,而且银行都是国有的。从 2005 年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争论中看到,这给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政客提供了将中国企业的收购运作政治化的理由,他们指控这种并购非商业行为,而是企业作为国家代理人的国家行为。解决这一挑战的办法有几个,其一是进一步将国营企业民营化,这本来也是中国的国策,只是进程应加快;通过政府建立专项基金以贷款形式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最近要成立的50 亿美元非洲发展基金就是一个好开端,其他专项基金也可出台。 因此,政治文明是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国际软实力的办法,除此之外,其他的运作都难以改变中国国际形象的基本面,政治价值上的趋同也是人类的必然趋势。这跟封闭时期的中国不一

11、样,那时不管中国有什么制度、是怎样行使权力的,对别国人来说只有道义上的兴趣,但没有直接涉及别国利益。可今天不仅有道义上的兴趣,其他国家更有直接相关的6利益。 中国金融业的开放 中国金融业在逐渐对外开放,金融企业也在寻求海外机会。在银行业,经过几年改制,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在近三年分别在香港上市,以此带功国有银行的根本性结构改革,提升它们的商业化程度、效率和竞争力。深发、浦发、广发等银行也相继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以改变管理层格局和银行经营风格。基金管理业、保险业、证券业通过合资形式引入境外合作伙伴,将国际基金、保险、证券业的商业模式带入中国,加快中国相关行业的发展速度。这些举措

12、也并非没有争议,但是,即使是在改制、在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过程中中国要付出一些代价,如果在发展时间和速度上中国能赢得时间、快速提升中国金融企业的竞争力,这种代价当然值得。 在通过引进境外合作伙伴加快中国境内金融业和证券市场发展的同时,中国利用境外资本市场的速度和程度也在 2001 年后有很大改变。2001 年中国企业从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1251 亿美元,其中从香港股市融资8,5 亿美元。在 2002 年共融资 961 亿,其中从香港股市融资 22 亿美元。在 2003 年共融资 1357 亿,其中从香港股市融资 65 亿美元。在 2004 年共融资 4361 亿元,其中从香港和美国股市融资 45

13、2 亿美元。2005 和2006 年,境外融资的占比超过 85。 由此我们看到,在境内股市加快发展的同时,中国企业不能坐等,7创业者也不能等境内资本市场发达了再说。从现代化程度上,日益上升的金融开放度让中国企业能搭上香港、美国已发达的资本市场的便车。我们知道,发展资本市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社会成本极高,让中国企业更多、更快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机会可大大加快中国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变,加速提升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境内股市优先照顾国企上市、对民营企业不太开放的情况下,给私人企业境外上市的机会尤为重要。 给中国企业、创业者提供更多境外上市机会的意义在哪里呢?其意义远非只是给他们提供融资机会

14、,实际上,股权市场有着鼓励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创业精神、开拓全新的创业文化的根本性作用。如果能到活跃的股权交易市场上市,创业者不仅能立即发现财富的价值,而且如果他们想要,还可随时变现一部分、甚至全部。这种加快了的财富实现手段不仅催生了美国过去一百多年的创业、创新文化,而且也正在改变中国的创业创新景象。如果没有股票市场这一加快财富实现速度这样的机器,美国不可能有 20 多岁就成亿万富翁的盖茨、戴尔等等这样神话般的财富故事,过去 100 多年里是一个个这样的故事激发了千千万万个美国年轻人去创新、去创业,美国人的创新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股市激励出来的。 也正因为中国创业者在过去几年也能到美国、到香港

15、上市,才有了33 岁成为亿万美元富翁的江南春、57 岁成为亿万美元富翁的李彦宏,还有施正荣、张朝阳、沈南鹏等等新一代中国财富故事,他们是中国经济的未来。如果没有到境外上市的机会,不仅仅他们的亿万财富可能要许8多代才能实现,也可能永远实现不了,更不可能激励千千万万个中国年轻人去挖空心思想去创业、去创新,他们都想试一试。自主知识产权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在刚播出的大国崛起中,我们看到德国、前苏联也崛起过,跟美国、英国式的崛起相比,前者靠的是银行,而且是国有银行和国有制,不是像美国、英国那样靠民间自由的资本市场,结果是德国和前苏联的科技创新都用于军事,用于发展对世界有破坏性的国力上。尽管当年苏联的科

16、技也很强,但到今天我们见不到前苏联留下的任何科技,他们的科技没有提升人类的生产力,也没有帮助改善人们的生活。 以史为鉴,我们要避免德国、前苏联的故事在中国重演,进一步让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向民营投资者开放,建立良序的民间资本市场(而不是国有控制的金融体系),也进一步把境外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开放,这是避免那些坏的历史故事在中国重演的具体步伐。 中国的希望 曾经辉煌的民族总有一种情结。这个情结指的是,我们曾经辉煌,所以总有一天我们自然会再辉煌,好像真的“风水轮流转” 。遗憾的是,不仅曾经辉煌的位于今天墨西哥领地的玛雅民族已经消失,而且即使从大国崛起中的九个国家看,两千年前辉煌的古希腊、古罗马,还有更早的埃及等等,没有一个再辉煌过,所以简单意义上的“风水轮流转”不成立。 9认识到这些很重要,因为这更能让我们今后以理性建设者、以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的身份分担世界秩序的责任,并让我们认识到改革中国的制度结构并真正实现宪政法治,让世人不用对中国的崛起担忧,这些是中国起码该做的。这样做的回报是使中国能真正崛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