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对小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探索摘 要:小学生音乐教学面临着许多困难。本文从培养聆听、创设情境、培养节奏和音准、以及借助其他艺术形式来提高音乐教学效果论述,很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 音乐感知 探索 我们知道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形成,是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与积累来实现的。因此,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应该以情感为主线,经常采用唱游律动、品味欣赏等方法,让学生多听多想多做,加强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正确感知和理解,并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和表现情感时的音响特征,再加上一定的理论知识,听音乐时自然就会有一定的感知能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呢?下面我谈
2、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聆听的能力。 音乐艺术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对自然的一种反映。音乐作品是以自然和社会中美的声响、节奏、旋律作为基础的。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充满着各种音响,许多乐曲中有描绘动物、交通工具、自然现象等象声的音乐语汇。因此,我们要经常教育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倾听大自然中的声音,包括倾听人体的声音,日常用具的声音,乐器的声音,周围环境的声音。 2在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欣赏中一切感情体验都要以音响感知为基本。也就是说,欣赏者要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配器以及曲式结构进行反复的倾听和感知,才能具
3、体感受到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时,要把聆听放在第一位,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学生听,通过每一首乐曲使聆听者每听一次就受到一次感染,增加一次记忆和联想。 其次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古人云:“凡音之起,由心生也。 ”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想象,锻炼思维,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作品。如欣赏琵琶独奏天山之春时,由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学生对维吾尔族的民俗风情了解甚少,因此对乐曲所表达的天山的秀丽风光难以理解和想象。教师用幻灯片放映天
4、山春意盎然的迷人景色,让它与舒展宽广的优美音乐融为一体,学生就会被深深地吸引住。当画面上出现维吾尔族人民打起手鼓,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时,学生们的情绪就会被感染,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跳起来舞蹈。 第三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准感 。万物之始,先有节奏。对于低年级学生首先应培养他们的节奏意识,让他们感到音乐是美好的,但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因为它有一定的约束节奏。绝大多数孩子都有一种天生的节奏感,或者说节奏的本能,孩子的这种本能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挖掘、培养和提高。比如一年级第四课中的编创活动,是一条三声部复习巩固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节奏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看画面讲故事来3引起学生的兴趣。 严格的学生音准训
5、练,是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基础,也是唱好歌曲旋律的前提。低年级学生由于缺乏音高概念而影响音准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方法对学生进行音准训练。一是借助柯达伊手势,进行音阶上各音的有序教学;二是上下行曲调的反复模唱;如:? 金色太阳出 来了。 月亮月亮不见了。 三是标注旋律线,凭借视觉预感音的高低; 四是游戏的方式,用曲调填充法,培养内在听觉。如:听音游戏“谁在唱歌” , “到小猴家去” 。 第四要借助其它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一是借助诗词艺术形式感知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艺术形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内涵的理解。例如,在中国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中,我
6、在对该作品风格、旋律、特点等简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便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以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部4分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 ” 让学生在吟诵朗读中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和旋律美,从而感受音乐美;二是通过画面让学生感受和欣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图画是展现形象的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展示图画,加上音乐渲染,用视角、听觉刺激学生,再现形象,把作品中一串音符变得形象了,具体了,有感情了 。例如, 门前有条小溪流这首歌曲展现的是家门口的清清小溪,歌颂的是春回大地的苗岭的清秀和美丽。在教学时,我先由轻到重播放“哗哗”的小溪流水声。而后挂出小溪流水图画,配以歌曲旋律,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春光明媚、溪水潺潺的小溪边。学生感受到了美,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中国新一代杂志社:审美素质教育时事出版社; 2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系列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