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当代中国“山寨”文化解读摘要:“山寨”是一个当下流行的文化现象。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下, “山寨”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本文主要从“山寨”一词的源起、 “山寨”与主流、精英文化之间的关系、 “山寨”一词的语义泛化这些角度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山寨”文化进行延展性的思考,力图从多角度对“山寨”文化进行解读。 关键词:当代中国;“山寨”文化;草根狂欢;审美文化;伪创造性;抵制;认同;文化现象;语义泛化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一、 “山寨”的概念与语义泛化 在中国, “山寨”是一个有渊源的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山寨”有这样的解释:“山寨者,绿林好汉占据之山中营寨,它
2、是朝廷正规体制之外的小政权,在官方地盘之外自立为王。 ”现在流行的“山寨”一词是一个粤语词汇,最初指民间手机行业对名牌手机的模仿生产。这类生产整合了品牌手机开发出的各种功能。制造出功能齐全、价格低廉的手机。但因其生产的不是正规品牌,出身有点“野” ,因此被称为“山寨”手机。其主要特点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这个词后来扩展到指代任何模仿产品或行为,成为一类以模仿为特征的经济现象的命2名。 “山寨”最初所指的产品生产只是一个开端。在短短几年之间, “山寨”这个词汇在诸多文化领域迅速扩散。2008 年,以“山寨”命名的文化现象达到了一个极致。Google 公司发布了 2008 年度中国搜索热门词汇
3、(Chinese new hot words)排名,这些词汇反映了过去一年中发生在中国的重要事件和现象,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山寨” 。在 2008 年 12 月 3 日,作为政府官方媒体的节目新闻联播也提及到了“山寨”一词,对其做了如下简单的评价:“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目前, “山寨”一词存在着的语义泛化的情形。 “山寨”一词不仅具有语言的魅力,同时也在不断的传播中,将自身词义的所指和能指玩得娴熟而不露痕迹。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力量正在悄然地不断改变文化的公共空间, “山寨”在自身的流行中,语义已经悄然改变。恰恰是这种改变,它有可能为改革政治和革新文化带来某种
4、新的契机。 “山寨”一词正在经历着语义泛化的情形。应当说,作为一个在网络和民间首先兴起的概念, “山寨”其实并没有被准确定义。因为“山寨”的草莽性,它不需要一个被正名的概念,而是在自身流行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概念的语义泛化过程。 “多元竞争的价值观念是山寨进人流行最高潮阶段表现出语义含混的重要原因。 ”这种语义泛化的例子在汉语的发展中其实屡见不鲜。 “山寨”已经由开始的手机制造的作坊延展至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化上尤其突出。 “山寨”服装、电子产品依旧延用了“山寨”最初兴起时的含义。当“山寨”在文化领域中扩展的时候,语义被拓展为了以下的理解:只要不是创意的原始发起者(有模仿原型)和3制作人员
5、不是专业的人员、流通方式不是通过正规的制作而进入到社会性生产和流通环节、承担的责任是草根复制、模仿、DIY、恶搞、内容俗化只要符合其中任何一个语义,都能以“山寨”冠名。 因为“山寨”的火爆,作为一个流行词, “山寨”一词的语义拓展其实是必然的。以“山寨”命名作为宣传的噱头,自然可以受到更多的关注。有的形式和内容不属于“山寨” ,但是心甘情愿地归属于“山寨”这个范畴,借“山寨”之名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也正是在强有力的媒体的号召力之下, “山寨”逐渐完成了由最初的对于民间仿胃名牌手机的一种蔑称,变成了具有泛指特点的词汇。虽然“山寨”的出现也伴随着它破坏原创性的隐忧,对于它对知识产权的忽视等问题。但是
6、就发展趋势来看, “山寨”作为平民阶层宣泄压力的一种方式,它其实是无害的。它在不同领域的扩散,其实也完成了一个自己由贬义语体色彩向中性甚至是褒义语体色彩的转变。据它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个文化现象还将在一定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发挥它的影响和作用。用“山寨”去标识某种现象和某个人群已经显得不再那么恰当,它不再只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存在于中国社会文化之中,成为大众文化中具有自已独特之处的文化症候。 二、 “山寨”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 说到“山寨”文化,可以有很多的词汇与之有关联。有两点最为主要、最能切近“山寨”文化的内核,那就是它的草根性和“伪创作性” 。4下面就对“山寨”文化的这两个特
7、点进行分析。 说到草根,不得不提为草根崛起提供广大平台的大众文化。 “山寨”一词在网络的助推下开始蔓延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不仅是后现代主义去社会化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同时也宣告了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前面已经提到,在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山寨”一词的诠释,这个注解背后其实还隐含了一层含义:“山寨”就是占山为王、不受官方管辖的地盘。它对待官方、主流文化采取的态度是对立和抵制。现在流行起来的“山寨”文化非常传神地继承了这种对立和抵制。 “山寨”文化诞生之初,就因为这种遗世独立于正统之外,自成一体拒绝约束的姿态而广受推崇。“山寨”的粉墨登场,一开始就被认定是一种在民间兴起的大众文化形式。它的创造者是普通大众
8、,创作者的阶层属性使得这种文化属性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它的出现一改往日“文化”只与“精英”相关联的局面。带有浓重“平民情结”色彩、草根性、大众性、民间性、娱乐性、自发性、参与性的“山寨”甚至被看成是一次民意的集中喷薄。在这场义化狂欢中,大众的群体意识增强,参与的热情被激发。 “山寨”义化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它以自身的草根地位埘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进行反拨,并以自己为中心建立新的文化逻辑,应用这个新的逻辑构建属于自己的草根狂炊。 然而, “山寨”的出现也引发了关丁原创性和抄袭之间的争论。Google 公司在向世界介绍“山寨”一词使用的英文翻译是“copycat” ,中文的意思是“复印机、盲目模仿。
9、 ”目前,对于山寨的原创性和剽窃性的争论从没有停止过,但本义更倾向于认定它的特性为“原创性的匮乏” 。5它将主流和精英的义化进行了一次颠覆性和消解性的重组,重组的过程是一次创作性的活动。不过,从山寨的成品我们却不难找到主流和精英文化的原型。能找到原型的重组,体现出的是一种“伪创造性” 。有人认为, “中国山寨文化的原罪在于它还没有足够的野性、个性、主体性,在于它尚只有借来的外衣,在于它还没有自己的灵魂和心脏。 ”“伪创造性”这一点恰恰也为对“山寨”现象持批评态度的人留下了抨击的诟病。 不管是草根狂欢,还是“山寨”的“伪创造性”都隐含了这样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那就是“山寨”文化与主流、精英文化之
10、问的关系。“山寨”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它与主流义化、精英文化之间关系的衍变可以说经历了一个由对立到暧昧共生的过程。 由于长期的政治化倾向的压迫,至 20 世纪 80 年 代以后,人们的娱乐需求在不断膨胀。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主流义化、精英文化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在今天, “山寨”文化作为大众文化巾的一种形式,从它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关系中,可以窥见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者之间火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互相“抵抗” ,而是已经微妙地丌始相互接纳与融合。这里的“反抗”一词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山寨”的这种反抗可能足弱辨的,是不彻底的,甚至可能足对主流、官方意识形态的认
11、可。 “山寨”文化来源于草根、也面向草根,它给庞大的草根阶层带来了一种选择:抵制主流文化价值的可能性。但是草根通过模拟主流的方式进行娱乐,恰恰说明了主流文化符号及其所标识的阶级身份存今日中同的强大话语能力。在这种一切向巾心看的语境下, “山寨文化不可能具有真止的山寨忡只有当山寨文化的创造者忘6掉巾心、蔑视中心、忽略中心而强调自己的地方性和个人性时,山寨文化才能真正山寨起来。 ”模仿和戏谑是在默认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权威性,是为了能获得与主流文化一样受人注日的阵地。 “草根人士对中心、主流、精英的模仿客观上推动了后者的增殖、播撒、再生产。只要分析山寨春晚的运作过程,我们就可以清晰地领受到这种复制
12、对主流的增殖、播撒、再生产机制:几个民间人士欲排演自己的春晚,貌似向央视叫板,但实际上却将央视春晚当作了原型、榜样、目标。 ” 有意思的是,现在我们正面 I 临着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同美学之间的壁垒虽然还在,还在各自标榜着所代表的阶级,但是一种美学战胜另一种美学已不可能,出现的是一种混杂的美学。在大众文化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必然会出现大众文化与主流、精英文化的相互交融。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它们会在某些具体的语境之中,相互补充。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大众文化迅速壮大,成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在面临到大众文化冲击的时候,主流
13、文化和精英文化也做出了调整。为达到动员社会和教化公众的主流文化,为尽可能赢得和征服最大量的公众,作为官方的主流媒体也开始借鉴有效的娱乐手段,赢得最佳的社会效果。而精英文化“承袭 20 世纪 80 年代理性沉思传统和从事形式试验的那部分精英文化人从广场退向书斋,另一些精英文化人则不得不暂且放弃孤芳自赏旧习,努力向大众文化吸取成功的娱乐手段,以便传递独特审美体验,或者通过言语的狂欢获得个体的满足,从而也带有了娱乐文化的特性。 ” 7从主流、精英文化对于大众文化最初的抵触,到之后的融合,都表明了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大众文化的出现打破了主流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它使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开始反思自己,认识到
14、运用多种文化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受众需求的重要性。 “山寨”因其“草莽”出身,在全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人们对此各执一词,褒贬难定。在面对山寨文化这种现象时,主流和精英文化表达了对山寨“伪创造性”等问题的忧虑。部分来自主流和精英文化层的声音认为:“山寨”文化的命运亦如“山寨政权”一样,最后只能走向被招安的命运。但是对“山寨”正面的肯定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而且更多的是对“山寨”文化持以一种比较乐观的态度。作为目前大众文化最典型的“山寨”文化现象,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对立,而是一个有层次的相对无等级的文化概念(最初面向的是草根阶层,但是最后发展到任何阶级、任何身份都能参与其中)。商
15、业的根本利益需要打破消费活动的等级限制,这种文化之间的暧昧状态也在说明某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其实“是一种心理代偿,是在娱乐中虚幻地满足自己无法实现或无法成功的商业投机的需要。”“山寨”消解的不仅是文化的含义和等级,也消解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三、后殖民语境下的“山寨”文化流行现象思考 “山寨“的出现,其实也是和文化形态的中心边缘的格局有关的。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欧洲也曾经出现过中8国产品的“山寨热” ,而且还盛行了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 18 世纪以前,中国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水平与西方相比一直都遥遥领先。17 世纪,由于新航道的开辟,更多的中国产品涌人欧洲,整个欧洲陷人了长
16、达百年的“中国热” 。这个热潮一直延伸至欧洲王公贵族的阶层。中国元素在当时欧洲成为了品位和地位的代名词。宫廷里面挂着中国图案的装饰布,只有在宫廷里才能看到的中国瓷器被视为珍玩,王宫里的贵妇纷纷摇起了中国式的扇子,巴黎街头出现了中国的轿子在 16、17 世纪,中国作为世界上经济以及文化强国,成为其他众多国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所以,不管是中国现在的“山寨”热,还是欧洲的中国产品“山寨热” ,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势:经济发展的强弱趋向决定了文化意识形态上的中心与边缘地位。也许正如学者王岳川所说:“只有自己在获得正确的阐释角度,健康的阐释心理,以及对对象(西方)和自我(东方)的正确定位,才可能真正进入
17、身份确认的时期。 ” 在当下中国,人们为什么愿意滥用“山寨” 、欣然选择用“山寨”这一符号去标示各种文化客体?若从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转向物象之间以及不同的文化形式之间的社会学意义角度出发,就会发现,这种文化现象背后蕴含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以“山寨”命名的热情恰恰说明了当代中国文化生态和文化态度的某些特色。 “山寨”语义在中国后殖民主义时代的语境下完成了泛指的拓展。 “山寨”文化与主流、精英文化之间的暧昧关系,能够拓展联想到中国现今的一些文化现象。 “山寨”是一种发展的模式, “山寨”的发展也印证了一种社会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说是一种“山寨”模式。现今,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西方文化、中国的乡村9
18、文化之于城市文化,都出现了类似于“山寨”发展模式的特点:对于中心文化又抵制又认同的趋向。 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文化的全球化应该是在尊重和保持文化个性基础上对人类文化个性的发扬和推广的,是在保持差异性前提下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也是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双向互动。但是,在现实的发展中,文化全球化的问题矛盾丛生,其中的核心矛盾是“文化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矛盾” 。全球化固然为中国大众文化带来诸多有利因素,但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压力:一是受到外来大众文化的强烈冲击;二是在实现国际化发展方面所遭遇的西方文化标准的阻力。 中国本是一个受封建体制与思想长期统治的农业国家。在几千年来的历史中,传统的思想与传统的农业的
19、关系密不可分。近代以来的中国,从迫于西方枪炮的压力被迫打开国门,到新中国建立后所经历的变革,直至中国主动打开国门面向世界发展,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一直经受着多种体制、思想等变革带来的剧烈阵痛。现在的中国面临的是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不可避免的扩张,以及中国在这种扩张中在短时间内完成的经济和文化上的突变。但是,不可否认的 是,现代性以及现代文明在中国的落地深根,对于其本身而言是没有任何参照系的,只能以复制和模仿西方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由传统向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蜕变。这就是本论文想在这里探讨的延伸主题: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山寨模式” 。中国的乡村对于城市文化的模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于西方文化的模仿,似乎都逃脱
20、不了向中心模仿、向中心看齐、根据自身特点对主流模式学习并进行重组的命运。 10“山寨”文本生产和消费再现了中国社会的经济上的巨大贫富分化状态,以及处于边缘位置的一个庞大群体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匮乏感,和向中心移动的强烈诉求。中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文明已无还手之力被动地卷入到了这场大潮中。不高的消费能力和有限的受教育水平使占中国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国非城市人口,往往成为“山寨”商品和“山寨”文化的最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和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使得这个庞大的群体必然会对外部世界产生一种强烈的了解欲望。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乡土社会自身的民间文
21、化因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而销毁殆尽,但他们又没有能力、机会进入主流文化的中心区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体现的是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崇拜和陌生感;另一方面,主流文化对于他们未必完全接纳,甚至出现了歧视和排挤。这个庞大的群体常因这种对主流文化的陌生感和被主流文化排挤的状态受到主流文化的观看和嘲笑。因为这种表达被表现得隐秘,所以就连群体本身也默认了这种客体化的观看位置而自娱其中。比如,这几年的官方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晚会中最受欢迎的当属赵本山的小品。虽然他的小品创作不乏针砭时弊的内容。但在他被称为经典的几个节目中,他和搭档扮演的中国东北农民,以在主流、精英文化面前展现出的一些愚昧无知供观众取乐。而在赵本山的一些节目中所被嘲弄的阶级贫下中农,在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期,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中,曾经是这个国家阶级成分中最受到尊崇的出身背景。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开始对这个现象进行分析。赵本山受到社会各个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