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片”的风雅之道.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90996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人“名片”的风雅之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人“名片”的风雅之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人“名片”的风雅之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古人“名片”的风雅之道名片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是社会交往的便利工具,使用名片,省掉了初次会面时繁琐的问讯,能准确保留对方信息,避免了认错人、叫错名,同时交换名片也表示礼貌和尊重。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名片的“谒” 、 “刺”等,多用于官僚之间的交往与沟通。 “谒”,显示礼仪之重 战国的士人拜见各国诸侯、四处进行游说的时候,就将自己的姓名写在木片或竹片上。 史记?张仪传记载:“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谒”就是中国最早的名片。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沛县当亭长时,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到吕公家去贺喜,没有带贺礼,便假装“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1984 年,在安徽马鞍山发掘的东吴将军朱然

2、墓中,出土了 3 枚谒。这 3 枚谒是用木片做成的,长 24.8 厘米,宽 9.5 厘米,厚 3.4 厘米,谒面顶部中央写一个“谒”字,谒面有一大片空白,这就是书写贺礼钱数的地方。所以“谒”有时也可兼作“礼单” 。 谒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尊长通名时用的名片,通常用于比较庄重、正式的场合,平时在亲朋同僚之间使用的是一种比较简易的名片,做“刺” 。刺的出现比谒略晚,但至少到东汉时也已十分流行了。 2日本今天仍把名片叫“刺” 一般“名刺”是在简的开始处写明郡名、姓名并书“再拜” 。稍空后,再书“问起居”,然后在简的下部偏左侧,以小字注明乡里和本人的字。 以击鼓骂曹闻名的祢衡,曾写好一张名片,“深怀一

3、刺,”但他在许昌兜了一大圈,也没将名片递交出去。心高气傲的祢衡不屑与权贵往来,以至于他的“刺”日久褪色,字迹也模糊不清。 唐朝文人拜谒社会名流时,除了在名片上表明身份,有时还会写上自己的功名和个人简历,或附上几首得意的诗作,以期获得欣赏。到后来,又流行一种名为“手刺”的名片,有着固定的书写格式。手刺上不再过多地提及个人信息,只写要拜访人的名字、官衔、年月日,最后才是自己的名字。 东汉时发明了造纸术,开始有了纸的名刺。隋唐以后,纸张普及了,名片不再使用木片,改用纸张,于是,它的名称逐渐改称“帖”了。而刺传到日本后,也被日本人所接受,他们至今仍把名片叫做“刺” 。 “飞帖”与“接福” 南宋张世南在

4、游宦纪闻一书中,记录了他家中收藏的北宋秦观、黄庭坚等人所用过的名刺墨迹,其中秦观的名帖写的是: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 “正旦”表示这应该是拜年所用的名帖。当3时,名帖已开始具备贺卡功能,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云:“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佥名其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 ” 古代名片书写灵活,不仅有自我身份的介绍,还写有问候祝颂语,过年时可兼作贺年片用。 明清时名片成了交际往来的常用之物,每到春节,一些士人就差遣仆人拿着名片四处拜年,自己并不亲自前往,称之为“飞帖” 。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亲笔手书更显风雅 因名帖使用频繁,出现专门盛装名片的盒具:拜帖匣,又称拜匣。此物长约一尺,宽仅三四寸,因其长而扁,故曰匣。拜帖匣的制作也非常考究,通常选用红木,精致者多用紫檀、黄花梨等贵重名木。 早期名片与近现代名片的重要区别是用手写而不是印刷。自己亲笔手书,表示敬重,同时显得风雅,古人的名帖往往就是书法杰作。清代人的名帖已经不同于以往的手写,而是写好楷书,镌好木戳,印在梅红纸上。清末,随着摄影术的发明,一种照片名片曾在中国上层社会广泛流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