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孤独书生陆谷孙复旦大学终身教授、外文系博士生导师陆谷孙先生的家,在一栋三层红砖老宅的底楼,楼前没有门牌,只有手工涂绘的标志(斑驳的外墙上画的两个不规则的白圈,圈内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几辆自行车横靠在墙边,使人联想起不远处尘土飞扬的国权路上即将动迁的民房。室内的空调是窗式的,一发动,轰鸣声有振聋发聩之感。 每天早晨,陆谷孙从这里出发,到附近的公共场所参加“3860”人士的“全民健身运动”,到了黄昏,再从这里前往复旦大学校园内踱步。与许多知名教授不同的是,花甲之后,陆谷孙没有“退而不休”去做 CEO、社会名流啥的下海淘金。他还是坚持在学校讲课,“和学生在一起”;偶尔还会到小区门口的书报摊帮街坊守
2、一会摊,“和群众在一起” 。其余的时间,就是躲在家看看书、写写字,过“养老”的日子,并谢绝了大部分的社会活动。最近,华东师范大学的志愿者协会要给农民工子弟办个作文比赛,让陆谷孙题个字,他没去,但寄去了五百块钱,撂下一句话:“供你们筹委会零花用吧。 ” 消磨绚烂归平淡 关于这种态度,陆谷孙引用了哈姆雷特中的名句作解:“我可以置身在胡桃壳里,却是无限的主人。 ”他经常对学生说:有房、有车、有钱,生2活很好,但会迷失在丝绒樊笼里,淡忘了人的精神追求。大学生的平民意识非常重要,这和脑子里的精神贵族的积淀并不矛盾。他还写了一首七绝来言志:“偏向疏篱断处尽,亭亭常抱岁寒心,消磨绚烂归平淡,独步秋风无古今。
3、 ” 常人所知的是,陆谷孙是个能编英语词典,能写英语散文和论文,能教莎翁戏剧的英语教授。但绝少有人知道他还有点国学功底,传统的士大夫气节很浓烈。他的父亲陆达成,一位自学成材、能写古体诗文又精通法文的旧式文人。从小到大,文人风骨:对拜金主义的质疑、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对个人品德的恪守、对家庭社会的承担、不为浮华所左右等等特性,通过其父的言传身教深深融进了陆谷孙的血液中。 1980 年的时候,陆谷孙第一次去美国,他父亲的前老板董浩云(董建华之父)邀他做客叙旧,主动提出要送陆谷孙几件时髦家电做礼物。陆谷孙却拒绝了。他提出,他只要父亲在其手下供职时写下的中国航运史手稿,董浩云因此赞其“
4、达成(陆达成)先生家风不灭” 。 又有一次,在英汉大词典下卷本的征订会上,作为主编的陆谷孙在公众场合直言不讳:“我可以诚实地告诉各位,英汉大词典上卷,共1967 页,迄今发现的错误和缺点,约为每 100 页出现一次。 ”急得出版社领导差点抓狂。而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身份的陆谷孙,也经常在政协会议上“冒刺”,比如大学扩招、义务教育收费,高校评审制度等问题他都敢说敢提。 “我的体会是不讲假话(无害客套除外),尽可能多地讲真话。 ” 而陆谷孙对于目前自己这种妻儿移民国外,自己宁做光杆留守也不出国、离开复旦的状态,他对笔者做了如下解释:“像我这种人是不可能数3典忘祖的。偶尔去美国探亲几个月,但一到秋天,秋
5、虫叫了,我就开始想念这片土地了。故土对我的吸引力太大。我何必做外国人呢,我就是属于这片土地的。 ”语毕,笔者颇感铮铮风骨之气袭来。 孤独才能分泌出灵感 陆谷孙是那种无论在何种恶劣环境下都能够找到精神追求,享受“云上的日子”的人。 陆谷孙童年时,除父亲在外谋事,全家都在浙江余姚乡下。在穷乡僻壤之地,他惟一的精神乐趣就是在脑海中回想父亲给他讲的悲惨世界 、三剑客等中的故事情节,自己在幻想中扮演其中的角色,自娱自乐。或者来到江边,看着河面上由远及近飘来的残叶菜皮,冥思遐想。 1957 年,陆谷孙进入复旦大学外文系学习,他说当时大家都是抱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进入大学校门的,“在集体中劳动,投入火热
6、的生活,那你才是当年的大学生。 ”于是,几年的大学生活中,“学工学农”的劳动占去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年四季,春节在闹市推粪、夏天在麦田割麦、秋天在谷场挑担、冬天在厕所抓蛆。土钢炉前,灶前厨下、码头工地都留下过青年陆谷孙的身影。陆谷孙不仅能挑动百来斤的担子健步如飞,他还能从中得出“酱色的皮肤与隆起的肌肉,使人看到了劳动与力量之美”的审美情趣来。 这样艰苦的求学环境(在竹棚里上课),陆谷孙还是想尽各种办法学习。“就做了这些事情(劳动),所以在无数的类似事情里面,你就会感到学习4的宝贵,能够有时间让你学习真是应该好好珍惜。一束灯光打下来,埋头看各种原著,从小说到历史到传记。 ”“我看大学学习的本质就是
7、自学。极而言之,所有形式的学习的本质都是自学。 ”陆谷孙后来总结道。 1965 年,25 岁的陆谷孙走上了讲台。不久之后,陆谷孙因为在下乡劳动时背诵普希金的诗句加上与外文系的同事谈论纯文学而被人揭发。1970 年,为制止陆谷孙“放毒”,陆谷孙与他的老师被“造反派”差去编新英汉词典 。于是,编词典又成为了陆谷孙的精神宠儿,他想方设法搜集新资料,引入新词汇,在这件惩罚性的工作中创造了这本后来被英美专家评为“远东最好,也是世界范围内较好的双语词典之一”的词典。 “我觉得孤独可以分泌出灵感,可以催化你的灵感。 ”重提这些往事,陆谷孙说,他要提醒人们,应该重温知识分子的定义,不要忘了知识分子的担当。 留
8、一块独立的精神天地 除了编词典,陆谷孙讲授的“英美散文”与“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也是他的招牌。在当下英语学习功利化的状态下,在新东方、托福雅思、口译培训、翻译考试铺天盖地的围攻下,陆谷孙是不多的仍旧坚守英语学习不要放弃文学性,不要放弃思想性,不要放弃学术性观点的学者之一。他感觉,今天全民学英语,可是从可见可闻的不少英语样本来判断,水平却在下降。前辈学人梁实秋、钱钟书、林语堂等人,以英语写得一手漂亮文章,今天又有谁呢? 5在今年复旦外文系的毕业典礼上,学生一致认为陆谷孙是他们最崇拜的老师。同时,他的“莎士比亚戏剧”也是较受欢迎的讲座。可陆谷孙说,有什么好崇拜的,现在大四的学生逃课缺课
9、成风,学了三年英语,出去就马上想要兑换成现金,要拿四五千元的月薪。 “我指出了他们英语上的很多缺点,我觉得他们身上人文主义的道德激情没有了。外语教育,工具性强,技能性强,这样的学科不能没有思想。 ”陆谷孙对此很在意。他希望学生能多一点理想主义,少些现实主义,功利的因素也许会推动一个人一段时间,但爱好和痴迷才是最好的动力。 对此,陆谷孙又表示很无奈,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人人都要结婚、买房子、还房贷,功利性是大势所趋,有什么办法。 “但我觉得大学教育就应该培养这样的人,知识人,道德人,思想人,性情中人的综合体,如果大学能培养出求知欲很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那么就表示我们的教育成功了。 ”当他说出
10、这些话的时候,笔者立即嗅出了杨岂深、徐燕谋、林同济等复旦先贤的影子。 这种影子,对人文情怀的由衷的执著与坚守,从五四以来传承了近百年。它包括了“悲悯的情怀、道德的激情、求真的勇气、是非的界线、反省的敏感” 。如陆谷孙所说“知识分子需要有点儿穷而守高的精神,尤其应该保留一块自己独立的精神天地。 ”这大概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中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境界吧。 对话陆谷孙 6笔者:在您的一生中,哪些人对您的影响最大?可否简单地概括一下? 陆谷孙:我觉得在“做怎样的人”和“怎样去做人”方面,我的父亲是我的角色模范。他在旧时代是一个标准的规矩人,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11、抚养教育我长大,既是严父又是慈母。包括谆谆教育我一定要有精神方面的追求,而物质方面的追求适可而止,所谓“极俭可,略丰也可,大丰则不敢也” 。 还有一个是我的老师林同济先生,我喜欢莎士比亚就是受他的影响。他早年留美,英语很好,娶了个美国妻子。解放后,他全家统统都到美国去了,太太也离婚了,就他一个人不走,在上海伺候他的老母。这就是一种纯真的故园情结,他们讨厌那些把爱国主义放在口头上的论调。 笔者:听说您被学生选为复旦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从 1049 名同事中脱颖而出,很不容易啊。 陆谷孙:我感觉没啥,我如果受欢迎,学生到大四的时候也不会底气十足地缺课逃课成风。我有两点比较突出。第一,我比较透明,该
12、说的话我都说,比较本色;第二,我不摆架子也不文过饰非,比如上课讲错了就向学生承认错误。也许这些是我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地方。我比较老实、比较平民化,是一个倔强的中国老百姓。 笔者:您最喜欢怎么样的学生? 陆谷孙:我最喜欢的学生是读书有激情的学生。比如从我这儿借去一本书,两三天就读完还给我了,然后说,你把下一本借我吧。我最不喜欢的学生就是我借一本书给他,然后就没消息了,石沉大海。然后过了一个月,7他突然来了,说那本书我看了一点,还没全部看完,现在还给你。 我有一个学生,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上工作了几年,后来到复旦读英国文学研究生,现在又准备去美国读英国文学,兴趣在于英国知识分子传统的研究。她说,一天不读
13、书会面目可憎。但她也不是书呆子,会经常思考社会性问题。现在这样的学生就很少。这些学生很有毅力,目标单一,心无旁骛,不怎么在乎短期的功利。这样的年轻人每年找到一两个,就相当不错了。 笔者:那您认为你所说的“江湖英语”与“庙堂英语”的各自特点是什么?能否取长补短? 陆谷孙:那是当年某次我随口说说的。我认为“江湖英语”的优势在于对付考试。 “庙堂英语”,是把英语当成一门学科来学,成为一种终身爱好。就是学了英语以后多了一双眼睛,多了一双耳朵,多了一条舌头,甚至多了一个脑袋。它教你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当然,把“庙堂英语”改成“学院英语”也许会准确一点。 但你也不能否认“新东方”等“江湖英语”存在
14、的价值,比如有人去“新东方”去听两个礼拜课,最后师生洒泪而别。我就问我们的教师,你怎么教了两三年书,也没有与学生洒泪而别啊?可见新东方有其魅力和成功的地方,你不能否认它的优势与特点。据说学院派中,我是最早看出他们长处的人。 笔者:我们小时候看过你的翻译作品。而现在,我们已能基本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工具。纯粹的文学翻译,是不是已经不需要这样的专业。 陆谷孙:我觉得要保留的,中英翻译学术化、模式化、机械化,出外国8文学作品的出版社要关门,都是一些事实。但一个民族要把精神生活的精髓保留,不能没有文学。比如,最近的大地震发生后,人们马上就思考生死问题了,所以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莎士比亚,托尔斯泰,他们的东西都含有隽永的人生价值在里面。商品大潮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会有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思考生死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定会让文学不知不觉地进入生活,依我看,文学边缘化不会是永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