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两宋时期辽、金、西夏的歌舞及其与汉族的交流摘要:南北宋统治期间,在中原以北的广大地域内,各个游牧部族逐渐强大起来。并先后建立了以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南北两宋先后形成了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西夏的对峙局面,由此形成了汉族与多个少数民族歌舞长期并存和交融的特殊局面。 关键词:两宋;辽;金;西夏;音乐;歌舞;艺术创作;艺术交流 中图分类号:J709 文献标识码:A 南北宋统治期间,在中原以北的广大地域内,各个游牧部族逐渐强大起来,并先后建立了以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它们不但与两宋先后形成了北宋一辽一西夏、南宋一金一西夏的对峙局面,甚至多次强人中原,对汉族
2、政权和汉族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融合,由此形成了汉族与多个少数民族歌舞长期并存和交融的特殊局面。 一、辽的歌舞及与汉族的交流 辽是东胡的一支契丹族,在东北亚洲地域内建立的政权,它与五代相始,与北宋相终。公元 961 年,辽太族耶律阿保机正式废除了部2落联盟的旧制度,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国号契丹,辽太宗会同元年(公元938 年)正式称国号为辽。此时的宋朝已经失去了对于周边地区的控制能力,契丹族乘机向长城以南黄河地区发展,采取优待汉族有才之士和精于工伎之人的政策。其先后与北方大漠之蒙古部族对峙,管辖着西夏等国,灭掉了渤海国并征服朝鲜 jE 部半岛,梳理东西交通,得取燕云十六州,发展成为“东至于海,
3、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今蒙古克鲁伦河),南至南沟(今河北南部的北沟河),幅员万里”的大帝国。 辽统治下的不仅有契丹族人,还有汉族人和其他许多过着游牧生活的少数民族人民。辽的统治者根据各个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即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人,以汉制治汉人。 ”在文化上,辽一方面学习儒术,实行科举,吸收利用汉族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又创立本国文字,记录本国历史,注重本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延续。在音乐歌舞方面,辽人同样采用了这种“双管齐下”的方针策略。 1、得晋承唐的音乐歌舞 辽史?乐志载:“辽有国乐,有雅乐,有大乐,有散乐,有饶歌,有横吹乐声气、歌辞、舞节、征渚太常
4、,仪凤、教坊,不可得。 ”其中国乐可能指的是契丹本民族的传统音乐,而辽的雅乐、大乐、散乐皆传自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 辽史?太宗本纪记:大同三年(公元 949 年)三月“壬寅,晋诸司僚吏、嫔御、官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悬、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 ”3这表明契丹灭晋后建辽国,是将后晋代表统治权利的各种物器、人员带到了皇都,其中也包括音乐方面的乐工、乐器。历史上后晋的音乐源于唐,因此,辽在音乐上可以说直接吸收了唐以来的汉族文化之遗制。 辽的雅乐是第二代国主太宗耶律德光于大同元年(公元 947 年)灭后晋,得到后晋的太常乐谱和宫悬乐器之后才开始正式依汉制建
5、立的。 辽史卷五四乐志载:“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将还,得晋太常乐谱、宫架乐架,委所司先赴中京。 ”宋史卷一百二十六乐志也说:“晋开运末,礼乐之器沦陷。 ”辽代初期雅乐所用的十二和乐本源于唐代,经梁、后唐、晋,传至辽,辽宫廷后又将其改为十二安乐 。辽史卷五四乐志说:“唐十二和乐 ,辽初用之” , “辽十二安乐 ,初梁改唐十二和乐为九庆乐 ;后唐建唐宗庙,仍用十二和乐 ;晋改为十二同乐 。 ”辽朝十二安乐的用场分别是:祀天神奏豫和乐 、祭地祗奏顺和乐 、享宗庙奏永和乐 、奠玉帛奏肃和登歌 、入俎接神奏雍和乐 、酌献饮神奏寿和乐 、节升降奏太和乐 、节出入奏舒和乐 、举酒奏昭和乐 、以饭奏休和乐 、皇
6、后受册奏正和乐 、太子出行奏承和乐 。 辽史?乐志说:“辽雅乐歌词,问阕不具。 ”因此,其歌词未见记载。 辽雅乐所用之“八音器数,大抵因唐之旧制” ,金类有镩钟,石类有球磬,丝类有琴、瑟,竹类有?a、箫、篪,匏类有竽、笙,土类有埙,革类有鼓、鼗,木类有祝、敌。如此,辽代雅乐承袭唐代是十分清楚的了。 辽宫中的大乐是从后晋传人辽的唐代宫廷燕乐,主要是指张文收所4作的唐代坐部伎中的宴乐四部而言,内容包括景云乐 、 破阵乐和承天乐 。据辽史?乐志?大乐载:“辽国大乐,晋代所传。虽见坐部乐工左右各一百二十人。盖亦以景云遗工充坐部。其坐、立部乐,自唐已亡,可考者唯景云四部乐舞而已舞二十人,分四部:景云乐舞
7、八人;庆善乐舞四人;破阵乐舞四人;承天乐舞四人”这四部乐舞所用的乐器有玉磬、方响、?o 琴、筑、卧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小五弦、吹叶、大笙、小笙、筚篥、箫、铜钹、长笛、尺八笛、短笛、毛员鼓、连鼗鼓、具等二十三种。上述四部乐的舞人编制与唐代坐部伎“燕乐”部的编制完全相同。唐人杜佑作通典时,已经提到当时“坐部” “立部”诸乐舞都已失传,仅存景云乐为代表的这四部唐代小型燕乐,它们被保存在辽的宫廷,可见辽对继承中原汉族传统乐舞的重视。 据辽史?乐志?散乐载:五代十国后晋“天福三年(公元 938 年)遣刘煦以伶官来归,辽有散乐盖由此矣。 ”可见辽朝的散乐是五代十国时期由中原传人后
8、才有的。同书又载:“今之散乐俳优歌舞杂进,往往汉乐府之遗声。 ”这就是说辽的散乐融汇有谐戏、歌舞等多种形式,且是源于汉乐府的。辽的散乐主要用于宫廷宴会庆典之中,如辽册封皇后的典礼, “呈百戏、角抵、戏马以为乐” ;庆祝皇帝生日,有各种器乐演奏、歌唱,还有“杂剧进” 、 “歌曲破、角抵”等;举行宴会招待宋使来朝,也有器乐演奏、歌唱, “杂剧进” 、 “角抵”等。从这些辽史?乐志中的记载来看,辽朝散乐的形式主要包括:百戏、角抵、戏马、筚篥独奏、琵琶独弹、笙独吹、筝独弹、鼓、笛、筑演奏、歌曲演唱、曲破表演等。5所用的乐器有:筚篥、箫、笛、笙、琵琶、五弦、箜篌、筝、方响、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
9、鼓、拍板等十六种。 与辽同时代的北宋太常博士梅尧臣曾多次派人出使辽朝,他在嘉祜元年(公元 1056 年)为贺契丹国母正旦,派祠部员外郎刁景纯使辽。梅尧臣在送刁景纯学士使北的诗中咏道:“尝闻朔北寒尤甚,已见黄河可过年。驿骑?V?V 持汉节,边风惨惨听胡笳。朝供酪粥冰生碗,夜卧毡庐月照沙。侍女新传教坊曲,归来偷尝上林花。 ”从这首诗所反映的情况来看,辽朝一直以来都有学习汉族音乐的传统。清代陆长春在辽宫词中也赋诗唱道:“沙腊婆陋习教坊,钧天仙乐舞霓裳。明朝记是千龄节,新试宫袍进寿觞。 ”辽朝不仅仿照汉唐的音乐制度、机构设置,还习得了唐的著名歌舞霓裳羽衣舞 ,并在节日庆典中演出。辽朝还曾经派舞伎专门学
10、习汉舞,可见辽汉文化交流 的密切。耶律楚材在诗赠蒲察元帅的第五首道:“筵前且尽主人心,明烛厌厌饮夜深。素袖佳人学汉舞,碧髯官妓拨胡琴。轻分茶浪飞香雪,旋擘橙杯破软金。五夜欢心犹未已,从教斜月下疏林。 ” 辽代遗存的文物中,有一些乐舞形象,为我们了解辽与汉民族的艺术交流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河北宣化出土天庆六年(公元 1116 年)辽墓壁画有散乐图 ,图中后有由十一人组成的完整乐队,中间有一矮小身材的舞人,戴幞头,身穿袍,脚穿靴,脚跟着地,脚尖离地翘起,腰束带,双臂斜抱肘于胸前,上身右倾,向左侧腰,舞态从容。这幅散乐图与宋代元符二年(公元 1099 年)河南禹县白沙的赵大翁墓出土的乐舞壁画上的舞人装
11、束几乎完全一样,这足以见证二者之间关系之密切。这幅宋6代壁画乐舞场面的排列,基本与唐代一样:乐人分两边,成八字形,舞人在中间表演。 2、洒脱率性的辽朝蕃乐 辽朝的蕃乐包括了“国乐”和“诸国乐” 。国乐,可能是指辽国从部落时期经过契丹建国时期一路发展起来的本族音乐而言。 辽史?乐志载:“辽有国乐,犹先王之风。 ”契丹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是婚、嫁、娶,还是祭祀、礼仪、节日活动,都要唱歌跳舞。圣宗耶律隆绪“幼喜书翰,十岁能诗,既长,晓音律,好绘画。 ”据契丹国志?圣宗纪载:圣宗于“律吕音声特所精彻,与番汉臣下饮食皆能昼夕,复尽去巾帻,促席造膝而坐” ,席间“或自歌舞,或命后、妃以下弹琵琶、送酒
12、。 ”契丹还流行一种用海青猎天鹅的习俗,届时,以皇帝为首,群出打猎,称为“春捺钵” 。 辽史?营卫志云:“有辽始大,设制尤密。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 ”辽的捺钵分春、夏、秋、冬四季,春捺钵是其中纵海东青捕天鹅的一种。当猎罢归来,即立帐宿营,晚上在牙帐内由乐工执“小乐器”伴奏歌舞助兴为乐。辽人的歌舞真可谓是无处不在、随性而生,甚至于在临死前也不忘此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经对“逆党三百余人” ,在判刑前“以人命至重,死不复生,赐宴一日” ,并准这些人“酒酣,或歌,或舞,或戏射、角抵,各极其意。” 此外,在迎接南来的宋使时,辽也用本民族乐舞相迎。宋张舜民画墁录载:“契丹侍南使,乐
13、列三百余人。舞者更无回旋,止于挫7顿,伸缩手足而已。 ”为了显示国威,契丹排列了三百多人的庞大乐舞队,但在文化较先进的宋人眼中,契丹民族的歌舞,没有高难度的旋转等动作,只是顿挫、伸缩手足罢了。而恰恰是这两句简单的描写,绘出了北方少数民族歌舞豪迈、粗犷,节奏鲜明,动作流动的线条有棱有角,时伸时缩的特殊风格。五代契丹画家胡壤所绘卓歇图中著常服的舞人,正是这种“止于挫顿,伸缩手足”的契丹风味的歌舞形象。 至于契丹族歌舞的具体形态,南宋姜白石的契丹歌中说到:“大胡牵车小胡舞,弹胡琵琶调胡女。 ”这说明契丹的民间歌舞是随车而动的,使用的是民族乐器琵琶。这首契丹歌是与辽同时代的姜白石所作的,他在契丹歌题下
14、的原注曰:“都下闻萧总管自说其风土如此” ,因而其中的内容应该还是较为可信的,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另据陈?D乐书载:契丹的民间歌舞,表演时“歌者一、二人和” ,即一人唱二人帮腔,伴奏乐器只有一支小横笛、一个拍板和一个拍鼓,歌、舞、乐“其声喽离促迫” ,可见这是一种速度较快的民间歌舞。契丹还盛行一种叫银貂舞的歌舞,亦称契丹舞 ,以明快、刚健和粗犷的风格见长。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看了银貂舞后,作诗道:“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 ”诗人范成大也有类似的诗句流传:“休舞银貂小契丹,满座宾客尽关山。 ” 辽契丹还有踏锤歌舞,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王曾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 1012 年),以国信使
15、的身份出使辽朝,恭贺辽圣宗的生辰时见过这种歌舞。踏锤是源于被辽所灭的渤海国的民俗,是一种集体随歌而舞的歌舞活动,风格回旋宛转。 8辽代本民族的巫舞甚为盛行,在许多礼仪中,如“祭山仪” 、 “瑟瑟仪”中均有歌舞相伴。契丹族的发祥地是木叶山,因而契丹族常要在这里举行祭山的仪式和歌舞。仪式进行时,中间种植君树,前面种植群树以象征朝廷大臣,又平行种两树,作为神门,祭祀时杀牲悬挂在君树上,由巫在旁致辞,然后合着音乐绕树拜舞。这是契丹族原始宗教观念的反映,对于民族发祥地高山和密林的崇拜,对自己氏族祖先的崇拜,也是契丹族统治者对奴隶制政权永固的祈愿。 “瑟瑟仪”是一种求雨的歌舞,并结合射柳,如果三天后雨下来
16、了,就赏赐掌管礼仪的大臣马匹和衣服,如不下雨,就要拿水泼他、此外还有祭先族的“柴册仪” 、 “告庙仪” 、 “谒庙仪” ,祭太阳神的“拜日仪” ,祭火神的“岁除仪”等,都有巫的歌舞参与其中。 辽朝的“诸国乐”主要是指别国使耆到辽国时在宴会席上所表演的乐舞而言。辽宫廷举行宴会招待各国使节时,为了向辽帝表示敬意,各国使节照例要相继起舞祝酒。如辽太宗会同三年(公元 940 年),后晋宣徽使杨端、王眺等及各国使臣朝见辽帝,辽帝太宗在便殿上赐御酒宴。杨端、王眺起来向辽帝敬酒,同时表演歌舞, “上为举觞极欢” 。同年端午节,辽朝臣百官和各国使节都来向辽帝祝贺,按惯例设宴饮,辽帝命回鹘、敦煌两国使臣表演本国
17、歌舞。 二、金的歌舞及其与宋的交流 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女真族在战国时称为“肃慎” ,原居住在长9白山和黑龙江流域,在隋唐时被称为“?H” ,在辽统治时期称“女真” 。女真人曾经长期受到较早建立政权的辽国的统治,并不断受到其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于是,女真族于公元 1114 年发动了反辽战争,并于 1115年在其首领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足年夏历正月元旦,金太祖阿骨打称帝,建立了一个封建制的国家,国号大金,定都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金建国之初,先与北宋联手灭辽,后又利用北宋的昏庸、软弱南进,攻而灭之,并以汉水以北沿线、淮水沿线为界,形成了与南宋王朝历时一百余年的亦和亦战的
18、对峙历史。公元 1234 年金在蒙古和宋军的联合进攻下灭亡。 在乐舞方面,由于长期处于辽的统治之下,金秉承了辽重视向中原学习汉族礼乐制度的传统,而其具体方法则是直接吸收宋代的乐舞文化,同辽的间接接受唐代乐舞制度有所差异。同时,金还注意吸收其它民族,如“渤海国”等的乐舞文化,和发展本民族自身的传统歌舞。 1、丰富多元的金代歌舞 金的宫廷音乐制度并非建国伊始就一并齐备的,而是在其不断接受宋的先进文化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和完备的。正如金史?乐志载:“金初得宋,始有金石之乐,然而未尽其美也。及乎大定、明昌之际(公元 11611196 年),日修月葺,粲然大备。 ”金太祖天辅五年(公元 1121年)金得到
19、了北宋的礼乐、仪仗、图书、文籍,开始置办雅乐,到第五代国主世宗、第 六代国主章宗之际,设置了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宜的太常官署,掌有郊庙祀享、大宴、大朝会、宫县悬二舞。除了太常之外,10金也设置有掌教俗乐、管理岁时宴享的教坊官暑,教坊之下则隶有铙歌、鼓吹、散乐、渤海乐和“本国旧音” ,即本国乐等。这一整套的宫廷音乐机构设置同北宋几乎完全一致,可见金在音乐制度上沿袭了中原汉代的惯用体系。 金的雅乐亦是同宋代相类似的。金朝的雅乐是第二代国主金太宗完颜晟取汴京后,获得宋代的仪章钟、磐乐箕,自此,金朝有了中原的雅乐。金朝雅乐凡大祀、中祀、天子受册、肆赦、受外国使贺时皆用之。每到这种场合,就按照中原的传统
20、,设四面宫悬钟磬,艺人手执笔?a 翟跳“文舞” ,手执朱干、玉戚跳“武舞” ,所使用的乐器也与宋基本一致,因为这些乐器原本就是从北宋之手中强行夺取的。金朝的历任统治者还效仿中原皇帝对待文武舞的作法,每位国主统治期间均要改动文武二舞,以使其更能体现当世君主的文功和武德。比如,第三代国主金熙宗年间(公元 11411148 年)的文舞为仁丰道治之舞 ,武舞为功成治定之舞 ;第四代国主海陵王完颜亮在贞元年间(公元 11531155 年)改文舞为保大定功之舞 ,武舞为万国来同之舞 。 在金朝的雅乐中,还保藏有中原春秋战国时期的八佾乐舞, 金史?礼志载:“大乐令设宫县乐南?猛饷胖?外,八佾二舞表于乐前,又设采茨乐于应天门前。 ”“大乐令帅工人布于宫县之内,文舞八佾立于县前表,后武舞八佾各为四佾立于宫县左右,引舞执纛等在前,又引登歌乐工由卯殿而升,各就其位,歌、击、弹者坐,吹者立。 ”这些记述说明了八佾舞表演的地点和文武八佾具体的表演位置,并显示了它表演时有歌、有击奏乐器、弹奏乐和吹奏乐器。由此可见金对宋代中原文化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