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师外道与原始佛教对比思想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92762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师外道与原始佛教对比思想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师外道与原始佛教对比思想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师外道与原始佛教对比思想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师外道与原始佛教对比思想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师外道与原始佛教对比思想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六师外道与原始佛教对比思想研究摘 要:本文用逻辑与历史方法分析六师外道与早期佛教的联系与区别。六师外道与早期佛教在批判婆罗门教思想方面是一致的,但是他们区别是主要的。本文重点分析了他们对人生和世界事物的本体、轮回解脱和伦理的不同认识。 关键词:婆罗门教;六师外道;原始佛教;关系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315-01? 公元前 2000 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雅利安人征服北印度后,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混合。以雅利安文化与西北印度的土著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婆罗门教。婆罗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以婆罗门祭师为中心“四种姓”来规范社

2、会,认为四种姓划分是神意,而且是永恒,人们遵守则得福,反之则得罪。这样婆罗门教形成了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公元前六五世纪,印度各种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与婆罗门教相对立主要的的沙门思潮六师外道和原始佛教。六师分别是: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舍罗、婆浮陀?伽旃那、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散若夷?毗罗梨子、尼乾子?若提子。原始佛教也是当时重要的沙门思潮之一,原始佛教具体时间是从公元前 530公元前 370 年,它主要指佛陀及其最2初弟子和信众所信奉的佛教思想。 六师外道与原始佛教在反对婆罗门教方面相同之处:第一,他们都反对婆罗门教的最高主体梵和婆罗门至上地位。除了婆浮陀和尼乾陀反对不

3、彻底,提出命我和命,他们都主张无我论。阿耆多认为离开身体独立的“我”是不存在。这个身体也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富兰那、散若夷和末伽梨采用怀疑方式,而原始佛教认为众生是五蕴因缘和合而成的假我,无主体性。第二,六师外道与早期佛教都反对婆罗门教祭祀万能和他的伦理观。阿耆多、富兰那和末伽梨比较彻底,他们不仅否定婆罗门善恶观,而且否认善恶轮回的存在。 六师外道与原始佛教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区别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一、六师外道和原始佛教对轮回解脱和因果关系的认识 富兰那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发展都是偶然的。 “若以利剑脔割一切众生,以为肉聚,弥满世间,此非为恶,亦无罪报”?从长阿含经中,可

4、以看出他认为众生的存在状态是自然,否认业报轮回。婆浮陀学说与末伽梨的学说很相似,认为人生一切都是有命运决定,人的生活不受外在因的主宰,人自身对这些都无能为力,否定善恶因果报应和三世轮回。阿耆多主张断灭论,认为人与世间事物的基础是由四大元素组成,除了地、水、火、风四大原素,不承认其它任何东西的存在。一旦人死去,人身上的固体复归地,液体复归水,热量复归火,气体复归风,官能复归空。认为人生无因无果,无善无恶。散若夷主张一切法不需修,道不需求,经八万大劫,自然而得的宿命论。而尼乾陀认为人的3身、口、意造作都会产生业,有意或无意都必然有果报。尼乾陀主张宿因论,主张现世所受苦乐都是由宿业决定,所以他主张灭

5、漏,苦行来解决生死轮回。原始佛教也主张世俗人的行为会留业。佛陀提出了缘起业力因果理论,认为人生也是处于一种因缘中, 中阿含经 “若有此则有彼,若无此则无彼,若生此则生彼,若灭此则灭彼”?,缘起的事物和人生都是有为法,是假有,幻有的。 “我“是五蕴和合假名安立的一个概念,人体本身本无一个独立的自我实体。因此,我是名言中有,缘起中有,不是自性有。在轮回解脱方面,佛陀认为人生之所以陷入六道轮回的痛苦,是因为人有贪、嗔、痴三毒,形成我执、法执之无明,才有生死轮回。为了解脱轮回,佛陀提出戒、定、慧三学,来消除贪爱之无明。佛陀还提出了四谛,主张世间本来无常无我,而人们认为世间事物是常、有我,形成不能最终满

6、足的贪爱,导致八苦。 原始佛教和尼乾陀?若提子都提到业,但他们对业的认识是不同的。尼乾陀认为人的身、口、意造作都会产生业,有意或无意都必然有果报。佛陀反对这种完全机械业报论, 思经说明了这一点, “若有故作业,说彼必受其报,现世受,后世受。不故作业,说此不必受报”?,无意造作的业,不引发果报。尼乾陀主张人们的行为都会产生业,进而束缚自身,要解脱就要灭业。而佛陀根据造业人的心是否有烦恼把业分为有漏业和无漏业,有漏业指未出三界的凡夫以有烦恼污染的心所作的善、恶业。无漏业指出了三界的圣人,以超越烦恼的清净心所作的身口意三业。佛陀认为有因必有果,业必受报,果报丝毫不差,而且自己境遇是由自己的业所决定,

7、自作自受非关鬼神,不应怨天尤人,何时报,则须4具足因缘。 “为善获其善,作恶受恶报;为恶及其善,随人之所习,非先灵所为,造之者心,成身口矣” , 增一阿含经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二、六师外道和原始佛教对人生和世界主体的认识 原始佛教主要探讨人生现象以及与人生生死解脱有关的问题。对社会各派提出的思辨性和世界起源问题采取“无记”态度。当时主要有“十无记”和“十四无记” ,根据布砣婆楼经记载,十个问题是:“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间有限、世间无限、我身是一、我身是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亦有亦无,如来死后非有非无”?。但是,佛陀采取无记与六师中的散若夷对一切问题都采取怀疑不同,比如,在人生问题

8、方面,佛陀明确认为人生是苦。 六师外道在反对梵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婆浮陀、末伽梨分别提出了七元素论,十二元素论。他们认为世间都是由元素组成,各种元素构成形式是自然的、机械的。富兰那、阿耆多的断灭论和散若夷的不可知论,他们理论否认了梵和六道的存在,这是对宗教破坏性的否定,失去了宗教神圣性,成为庸俗无神论。原始佛教也被婆罗门称为无神论,正如“在雅典法官的眼里,苏格拉底是个无神论者,然而他甚至没有否定过希腊诸神,只是主张信仰比赫惟斯托斯和阿佛洛狄忒更高的东西”?。也就是说,佛教对婆罗门教梵的反对有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然而六师的无神论与佛教的无神论的本质是不同的,早期佛教对梵的超越不是破坏

9、性的否定,并没有否认梵和六道的存在,而是对之抛弃,因为梵是三十三天和六道之一,还有生死轮回,梵不具有终极的品性,众生依之不能解脱。 5三、六师外道和原始佛教对伦理道道的认识 六师外道和原始佛教都反对婆罗门教的善恶观遵守婆罗门教教义则为善,反之为恶,但是他们之间的伦理观是不同的。富兰那主张众生存在状态是自然的,没有因果关系,否认善恶报应观念。末伽梨、婆浮陀、阿耆多的思想与富兰那的思想很相似,都否定善恶报应,被人们称为邪命外道。而散若夷对一切问题都持不可知论,对善恶问题不回答,尼乾陀?若提子主张苦行。他的伦理直接来自于他们业的理论,认为苦行是消灭旧业更为迅速,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他们对社会并不关

10、心。原始佛教根据业力因果提出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四字偈。诸恶主要是指十恶业,众善主要指十善业;根据缘起论提出了种姓平等、普度众生伦理观。普度众生要求我们用慈悲心爱护万物,因为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一切事物都是无常、无我,从中产生的差别,而其中的自性是相同的。 总之,六师外道与原始佛教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理论对婆罗门教进行批判,动摇了婆罗门教的社会权威性,促使婆罗门教不得不进行思想理论的改革。而且不同思想理论的交流丰富了印度思想宝库,提高了印度人民的思维水平。 ?慰嘉南祝? ?1长阿含经第一卷, 大正藏第 17 册第 108 页上. ?2大藏经第 26 册第 562 页下. ?3大藏经第 125 册第 826 页中. ?4姚卫群著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62006,第 134135. ?5麦克斯?缪勒著,金泽译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第 2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