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历史课教学贴近生活的尝试中图分类号:G633.51 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179-01 历史学科是一门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充满智慧与情感的学科。但反思目前的历史教育,尽管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日新月异,我们的历史课堂总体仍脱离不了枯燥乏味的感觉,学生总体还是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更不喜欢历史考试。这中间虽然有诸多原因,比如教材的宏大叙事,缺乏血肉;学校的重理轻文;社会的急功近利而漠视历史教育的功能等等。但笔者认为历史课堂中,远离学生的个人生活,缺乏对现实社会的关注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本文就此问题,愿与同仁一
2、起探讨“在历史课中,如何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密切关注现实。 ” 首先,历史课堂要注意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物相结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假如我们多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感受,并经常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才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并由这种历史认同感引发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饶有兴味地走进历史课。 比如讲到现代史时,由于距今年代不远,曾经见证过历史的老人大有人在,就可以尽量多地让学生去调查真人实事。讲“文化大革命”这2段历史时,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向家人、邻里了解有关文革的情况,搜集有关“文革”的图片、实物。课堂上则设
3、计一系列问题:如“文革”发生的原因;如何看待“红卫兵运动” ;文化大革命能否称得上是一场真正的群众运动,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等。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互相交换材料,谈看法,谈认识。当这些学生讲述着自己父母辈或者祖辈至亲至爱的人的那段往事时,他们真正地用心感受着历史,用情体味着那个狂热而扭曲了的年代。那些从实际生活中获来的历史信息就这样强烈地震撼感染着他们,而这种效果凭教师抽象空洞地说教是不可能达到的。 其次,要多利用学生能充分感受的乡土史料。杜甫诗曰:“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对家乡都怀有最美好的感情。而乡土历史从学生身边的事讲起,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易引起学生注意,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
4、兴趣。在讲授我国古代史的不同时期,适当插入我县和我市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和他的道德经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和吴广;东晋时指挥淝水大战的谢安、谢玄;清末的袁世凯等,并组织学生到太昊陵参观访问,深刻感受当时的那段历史。 再次,历史课堂要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心理学研究证明,中学生求知欲强,思辨能力已初步发展。他们关注时事政治和国际关系,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而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理解古代社会的钥匙就是现代社会。给学生适当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既使之兴趣盎然地学习历史,又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知识面的拓宽和思维境界的升华。因此融会时事教授历史
5、,3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充分展现历史学科真正的活力。另外,从思想教育功能的实现上看,历史教学只有结合时事,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截取一部分给现实以参照和借鉴,才能充分发挥其史鉴功能,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有效地解答现实问题,展望未来,使历史之树常青不衰。比如我们在讲“南京大屠杀”时,在充分揭露、陈词痛斥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血腥暴行之余,既要分析这一事件发生的内外原因、严重恶果,还要联系现实指出近几年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幽灵仍在徘徊。否认南京大屠杀,不断篡改教科书,歪曲侵华史实;日本政要则连续参拜靖国神社等。中日之间尽管有近代的民族仇恨,但毕竟有一千多年
6、的友谊,展望未来,为两国共同利益之计更应发展友好关系,但这需要两国人民及其政府的共同努力。我国提出“牢记过去,不忘历史;维护和平,展望未来。 ”而日本否认历史,不正视现实只能导致中日关系的紧张和恶化,同时也遭到国际舆论的批评谴责。 最后,在课堂上,要将历史现象与当今社会现象进行类比,用历史认识指导对今天社会现象的分析。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现代教育必须使学生取得现代意识,学会现代技巧,感受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梁启超在论及历史研究的目的时也说:“历史的目的是在将过去的真实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源。 ”历史是已消失殆尽的现实,很难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与其完全相同的原型,但是将历史现象与当今社会现象进行恰当地比较,总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使我们今天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或者其成功4的经验有助于我们现在的发展和创造。在这里,联系社会现象,不仅仅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史探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并为参与社会做好准备,从某种意义上,最后实现指导人生的目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作“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时,要注意不能简单地借古人古事类比今人今事。联系现实应在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只能做适当引申和点拨,有时甚至引而不发,切忌简单类比,更不能牵强附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