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如何过“年下”.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93372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西南如何过“年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鲁西南如何过“年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鲁西南如何过“年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鲁西南如何过“年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鲁西南如何过“年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鲁西南如何过“年下”每逢春节母亲在北京都是按家乡的方式过年,每一项小小的仪式都勾起我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怀想 我的老家在山东菏泽市曹县,位于鲁西南黄河冲积扇大平原上,千百年来先祖们世代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地是黄河泥沙的沉淀,根本称不上肥美,但祖先们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在这块土地上也生活得有滋有味,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曹县境内至今还保留有莘?囟选?囟选?囟训刃率?器时代文化遗存。曹县古来曾分属楚、宋、鲁等国统治,但其文化主要还是深受儒家的影响和主导,时至今日,民风淳朴依旧,耕读传家的思想仍然在这块土地上传承。儒家重礼仪,所以家乡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说到老家众多的

2、传统民俗文化,在我记忆中最富特色的当属过年了。 腊八祭灶 年下来到 鲁西南的春节俗称“过年下” 、 “年关” ,由于是传统的农耕区,农民们忙完秋收就基本上没什么活干,记得我小的时候一入冬就盼望着过年了,尤其一进入腊月,真正的年味也就开始了。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传统的“腊八”节, “腊八”节源始于上古的“腊祭” ,就是农民庆丰收和感谢一年来神灵佑护的节日。我奶奶最善于熬“腊八”粥,她用红枣、绿豆、红小豆、大麦仁在小锅里用温火慢慢的熬,吃的时候再加上一小勺红糖或者白糖,那味道香糯可口,至今想起还让我直流口水。吃完“腊2八粥” ,年下就真的一天天的逼近了,俗语说“腊八祭灶,年下来到。 ” 腊月二十三日,

3、就是祭灶君日,简称“祭灶” ,灶君是主管一家大小事务的神,家乡习惯称作“灶王爷” 。家里供的灶王爷像一般都是乡间的木板水印的年画,画面正中是带着冕冠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旁边则是伺候的童男善女,整个画面花花绿绿甚是喜庆。灶君像大都供奉在厨房的风箱一侧墙上,像的两侧贴着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祭灶”这天,要给灶王爷上香、摆供,老辈人讲“神五鬼六” ,就是给死去的人上供要摆六个碗,而给神仙上供就要五个碗。碗里放的一般是酥鸡、红丸子、白丸子、假鱼、鸡蛋饼等,过去有的家庭困难,实在凑不够五样贡品,就将整棵的白菜放在碗里凑数,俗语说心到神知,虽然这对神有些不敬,但礼数绝不能少

4、,由此也可看出主家对神灵的一片真诚之心。除了贡品之外,还要用秫秸或者高粱杆扎几个八寸高的小马,将扎好的小马摆在“灶王爷”像前,面前撒些麸子,以备灶王爷上天时乘坐。主人在上香时一般还要祷告,盼望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保佑全家来年一年的生活起居平安无事!然后就将灶王爷的旧神像从墙上揭下来叠好,连同扎好的秫秸马一并用黄表纸烧掉,接着再将新请的灶王爷像帖在原处,这样整个“祭灶”活动才算是完满结束了。 年味在忙碌中浓厚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就开始蒸馒头了。按我们那一带的风俗,春节期间所有的馒头都要在这一天准备好。鲁西南一代把馒头叫“馍”或者“蒸馍” ,把蒸馒头叫“做(zou 四声)馍” ,小

5、时候家里每年春节来3的客多,往往家中做的馍要吃到正月十五。记得“祭灶”的当晚,父亲就将白面活好,盖在被子下醒,有时害怕面发不好,父亲夜里要起来好几次照顾被子下的发面。由于家里做的馍多,当年家里长邀请邻里“做馍”的能手帮忙,做馍的样式很多,除了馒头外,还有祭神的花糕、菜馍(馅一般用粉条、肉、白菜剁碎了拌在一起) ,这蒸的第一锅馍非常重要,将锅码好生馍,盖上用高粱梃子织成的锅盖子,为防止冒气,往往还要在上面压几块青砖,给土灶点火前,母亲一定要先给灶王爷上香,口中念念有词,保佑这第一锅馍蒸的又白又大。起锅时要燃放鞭炮,以驱除鬼祟,这第一锅馍主人是绝不能先吃,要取出最好的蒸馍敬奉神和祖先。母亲将拿在手

6、里的蒸馍不断地揪下一小块扔向空中,边扔边拖长了声音说着:老天爷、老灶爷、姑娘、财神都来吃了。言语到的,言语不到的都来吃了。做好馍后紧接着就是宰羊了,鲁西南一带居民地处黄河滩区,几乎家家喂羊,所以也养成了喜食羊肉的习惯。 “过年下”可以不吃猪肉,家里再穷也要备下羊肉,否则“年下”待客时就特没面子。家里有了羊肉,这过年的年货就算准备好一大半了,如果家中宽裕又喜爱吃猪肉,村中有人杀猪就再买上些,这个“年下”过的就更有滋有味了。接下来就是准备开始炸丸子、炸酥肉和炸假鱼,这些炸品一般都用作敬神和祖先的贡品。浓浓的年味便随着袅袅炊烟在整个鲁西南大平原上弥漫开来。 忙完这些活计后,大年三十已经来到了,三十的

7、上午必须要吃扁食(扁食是鲁西南对饺子的称呼) ,为的是“填穷坑” ,祈盼明年家中多进钱财,至于这个风俗的最初起源现在大都说不清除了,但美好祈愿却将4吃扁食的风俗留了下来。下午,过“年下”的一个重要的习俗就要开始了,那就是“座门对” ,也就是常说的贴春联。 老家一般称对联叫门对子,贴春联叫座门对子,早在几天前主人已买好红纸,请村上识文断字且能写毛笔字的人将对联写好,我在老家过年的时候,就与左邻右舍写过不少春联,今天想起来,也算是我的书法作品最早的展示吧。 “过年下”图的是喜庆吉祥,家里的牲口圈要贴上:六畜兴旺,粮囤要贴:五谷丰登,家里有自行车的也要在后座屁股上帖“日行千里”的吉祥语,至于家里的铁

8、钎,播种用的?e,粪筐、簸箕、舀水的瓢还有院子里所有的树木都要贴上一个红红的春子,跟着主人劳累了一年,也都图个吉利。当然对于有老人过世未满三周年的人家来说,是不能?N 春联的,俗语说“守孝难还礼,思亲免贺年。 ”家人要守孝三年期满后才能重新座门对。 祭祖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门对座好后,也接近傍晚了,这时家里的男人们开始准备到“林上”(指家族的坟地,可能是过去家族的坟地多栽植松柏等长青树木,年长日久终成参天大树,远远望去郁郁葱葱如一片森林所在,所以先人们就将“林”作为了宗族坟地的简称了。文革期间祖宗栖身的“林地”被砍伐毁灭殆尽,今天的家族“林地”也只有孔林一家了。 )给祖宗“上林”了。一般带着

9、六个碗的贡品,叠好的纸钱,长长的鞭炮,一个家族的男丁齐刷刷的跪倒在祖先的坟前,给赐予自己生命的祖先行三叩九拜大礼,“过年下”怎能忘了祖宗啊?论语学而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5矣。 ”是啊,能虔城地祭祀自己的祖先,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人一定具有醇厚的品德。 男人们“上林”回到家,勤劳的女主人已包好了供初一吃的素馅扁食,在主人住的堂屋正墙上帖上新请的“老天爷”的神像,并摆上五样供品,供品的内容比较丰富,鸡、鱼、蒸肉等上好的菜品。 “天”是中华信仰文化中的中心,在国人的心中是主宰人世间生灵的主神,统领人鬼神三界十方真宰,又称玉皇大帝,因为玉皇大帝姓张,所以鲁西南人尊称“老天爷”为“张玉皇” 。 拜年

10、乡村生活“嘉年华” 天渐渐地暗下来了,村里的小孩都穿上了新衣服,开始三五成群的在空地上燃放鞭炮。女主人们除了给供奉于堂屋里的老天爷和主签上香之外,还要给门神(在门框两侧吊上两小把柏树枝,以供插香)以及家里的磨、碾、石磙、粮囤、牲口槽甚至粪堆都插上一根香,望着冉冉升起的香火,心里暗暗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里的所有有门的地方都要用一根长长的棍子堵上,以防家中的钱财外流。院子里的角角落落则洒满芝麻秸杆,以防姜子牙的穷老婆的降临而给家中带来厄运。临睡前土灶的铁锅里座上水,篦子上码好第二天要吃的馍、花糕等物,这叫作“压锅” 。奶奶在世的时候,家中的禁忌很多,不许我们小孩说不吉利的话,比如死、穷、

11、丢东西等等不吉利的语句,至于这些禁忌的由来,今天虽已无据可查,但这却真实地记录了在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憧憬。 正月初一,在我的老家最讲究起早,大概在凌晨三四点钟,一家大小就起床迎接新的一年了。在长长的鞭炮声中,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头一6天包好的素馅水饺,在老家称为“喝汤” ,直到现在我还有吃饺子必须放在饺子汤里吃的习惯,否则干干的总觉着不是一回事,可见儿时养成的习惯将陪伴一个人的一生。吃完饺子后,在家族长的带领下,本族的男人们就开始给家族的长辈们拜年了,如果家中供奉有“主签”则要先给“主签”跪拜,然后再与长辈叩头。这样的拜年活动由近族铺陈到邻里,最后要走遍全村,凡是见到的人,按辈

12、分长幼,都要拱手说上一句“过年好”等吉祥话。如若邻里之间因琐事不和,到对方家里拜年则是调解旧怨的最好的一次机会。大家见面拜个年,一切的积怨便烟消云散了。今天看来,新春拜年活动无疑就是农村一年当中最为重要一次“嘉年华” 。亲戚多的人家一直能延续到正月十五,因为十五不过就还算是“年下” 。元宵节在曹县老家叫“过十五” ,这一天和大年初一一样,虽然不用起得那么早,但也要同样的放鞭炮,吃饺子,中午还要摆上家中最大的花糕祭神,晚上家人聚在一起吃元宵。这一天也是民间艺人在一年中不可多得的大展身手的?r 日,踩高跷、耍旱船、跑竹马、摆花供等忙的不亦乐乎。傍晚则在城镇大放烟花和燃放各式各样的花灯,一时十里八乡

13、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十六早上起来,将家中门框两侧的柏树枝全部取下来聚集到一起,在门口或路口点燃,村民们聚集到一起围拢烤火,据说可以祛百病。有时候还拿出白馒头在火上烤,吃了烤焦的馒头也可保佑病不缠身。每年的正月十六一过,这个年才算真的过完了,村人们也开始整理农具,准备开春的活计了,小孩子们在大人的督促下恋恋不舍地脱下新衣服放进柜子里,把没有燃放完的鞭炮偷偷地藏在枕头下,睡梦中又开始翘盼下7一个“年下”的到来了。 我离开山东曹县老家到北京已有二十多年了,也已有十多年没有在老家过“年下”了,每逢春节母亲在北京也都是按家乡的方式过年,每一项小小的仪式都勾起我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怀想,但愿下一年能陪母亲再回趟老家过一个“年下” ,重温一温那儿时的“嘉年华” 。 (作者系全国青联常委、文化学者,画家) 责任编辑 王海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