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践行“棚改精神”的青年典范记棚改指挥部拆迁部部长、城建局副局长王双庆棚户区里建起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也垒起了老百姓心中一座座高耸的丰碑,铭刻着抚顺的“棚改精神”。望花区棚改指挥部拆迁部部长、城建局副局长王双庆就是诠释棚改精神的杰出代表。柔情似水,他把棚改居民当作衣食父母。2005 年初春,抚顺市棚改工程刚刚拉开帷幕,时任望花区创业园区党工委组织、纪检委员的王双庆被委以重任,担任望花区棚户区改造指挥部拆迁部部长。许多人为他捏了一把汗:刚刚而立之年,又从未接触过拆迁工作,他能行吗?棚户区改造是个系统工程,拆迁工作是先锋。刚一上任,王双庆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北厚棚户区 1194 户的拆迁工作。他深知
2、:房屋拆迁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发诸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只有以人为本,设身处地替棚户区居民着想,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努力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才能破解拆迁工作难题,做到和谐拆迁。北厚棚户区有一位下岗女工带个上学的孩子,平时靠打零工挣的钱,只能维持母子的温饱,家里没有一点积蓄。知道棚户区要动迁,由于拿不起扩大面积款,这位母亲常常以泪洗面。了解到她的难处后,王双庆和包保单位的领导一起,找到区工会等组织,争取到了一部分救助金,然后让这位下岗女工找亲朋好友2再凑了些钱,终于解决了这位女工“比天还要大”的难题。在拆迁部,同事们都敬佩王双庆对棚户区居民的热心和耐心。个
3、别棚改户喝完酒去找王双庆耍酒风,提一些无理的要求,有时候甚至扯他的脖领子,拍他的桌子,他还是笑呵呵地解答政策。同事迟丽君说:“双庆也是个大小伙子,也有脾气,可他就是不和老百姓急眼 ”。王双庆说:“我们拆迁部与群众接触最多,就要千方百计把党和国家对棚户区的关怀和温暖送到老百姓的心里。”2006 年 11 月 13 日,54 岁的原盘南社区居民李国芬离开了人世,带着牵挂,带着喜悦,也带着一份遗憾。她生前实现了一个心愿住进了棚改新居;她留下了一个遗憾要看看王双庆,当面道声感谢,送面锦旗。大道无形,大德无碑。王双庆用公仆之情,换得百姓之心。激情似火,他把棚改工作当作全部生命。刚刚从事拆迁时,工作千头万
4、绪。从 2005 年 4 月 14 日起,他就经常住在拆迁部,建立台帐,设计表格,录入微机,常常工作到后半夜,早晨天一亮,他再起来工作一会儿。饿了,就泡袋方便面;渴了,就喝口白开水;困了,就在沙发上和衣而卧睡一小觉。2006 年 9 月 26 日是古城子棚户区回迁户选房的日子,头一天晚上,一个上访户情绪激动,把拆迁部办公室的玻璃给砸了。为了真正体现“先交钱,先搬家,先选房”,不出现一点纰漏,他连夜再一次核对棚改居民选房的顺序。到了晚上,白天还是暖融融的屋子温度骤降,秋风透过没有玻璃的窗户向他袭来,吹得他瑟瑟发抖,可他聚精会神地坐在电脑前,不敢有半点分心。自从到3拆迁部后,在王双庆的工作日程表上
5、几乎没有了双休日和节假日。休息的两个半天让家人喜出望外:一个是 2006 年 5 月 2 日上午请了半天假,领着 4 岁的儿子去领一趟皇家海洋世界,满足了儿子的一个梦想;另一个半天是 10 月 1 日下午,他领着爱人和孩子看望了父母。但是,已经极度疲倦的他没有和父母聊上几句话就打起了呼噜,母亲看在眼里,心疼得直掉眼泪。王双庆走到哪里,手中都离不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棚户区改造的大事小情,棚改居民的所盼所求。在他的心里,棚改工作是“天”,棚改户的困难是比“天”还要大的事情。吃饭的时候,他会偶然想起什么事情,拿起笔,在笔记本记上写上一阵子;晚上睡觉,会猛然起身说上一句:“这个事情
6、马上就办!” 参加棚改工作一年多,他的笔记记下了三大本。初冬的瑞雪撒给棚改新区一片吉祥,温暖的新居传来老棚户区百姓的欢歌笑语。而此时,王双庆却躺在抚顺市中心医院的病床上,在与疾病抗争。高度的劳累、紧张,饮食、生活不规律,导致王双庆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在病床上,他还想着棚改工作,想着棚改居民家还没有解决的难题,不顾医生的劝阻,找来一个小板凳坐在床前的小桌前,一手打着点滴,一手还在核算数据。他感到这个时候躺在病床上是一种折磨,使一种浪费。医生可以让他的疾病有所控制和好转,却医治不了他的心病。拔下滴流的针头,他又跑回拆迁部,跑到棚改居民的家里。谁的心里装着百姓,百姓就会把谁刻上心碑;谁赢得了民心,谁
7、就会赢4得人们发自肺腑的掌声。由于王双庆出色的工作业绩,2007 年被评为省十大杰出青年,同年 4 月被组织上任命为望花区城建局副局长。心底无私,他把廉洁自律当作人生信条。起初,组织上找王双庆谈话让他去望花区棚改指挥部任拆迁部部长时,他没有同意,原因是他与棚户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要求“避嫌”。但是,组织上的信任给予他莫大的鼓舞:“我一定不会让群众戳脊梁骨。”自从到了拆迁部,王双庆跟爱人胡昕就有个“约法三章”:凡是不熟悉的电话不接;凡是为棚改说情的电话就说我不在;凡是到家送礼的无论是谁也不能收。在王双庆的眼里,钱买不到良心,也买不到一名共产党员的形象。五老棚户区张景玉老人没有给他送钱,王双庆
8、却给她办了一件“做梦都想办的事情”。老人和已经成年的儿子一起居住,动迁时为了少拿扩大面积款,没有要 45 平方米的房子,只要了 35 平方米的单间。儿子有个处了多年的女朋友,就等着乔迁新居结婚,小两口在屋里住,老太太住在厅里。省点钱,好给儿子结婚用。房子下来后,钱是省了,可发现厅里根本放不下一张床。老人找到王双庆,请求换个厅里能放下一张单人床的房子。按规定,选房后绝对不能换房,别说要扩大面积。可了解到老人点实际困难后,王双庆应该以人为本,就找到领导反映情况,最终让老人补了扩大面积款,给调剂了一处 45平方米的单间,使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居。困难是试金石,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本色。面对“天下第一难”的动迁工作,王双庆迎着困难走,顶着压力上,让敬业的廉政之风公仆之情凌风飞扬。九百多个日夜奋5战,一万多户居民顺利搬迁,矛盾的漩涡里,王双庆挺直了一个青年干部的腰杆。在这个舞台上,王双庆用行动诠释了“棚改精神”的内涵,诠释了一名青年党员应有的品德,诠释了当代青年应该具备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