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斯卡拉蒂,A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 (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2) ,( 1) 是 意 大 利 牧 歌 的 奠 基 人 , 牧 歌 领 域 的 集 大 成 者 。 ( 2) 是 写 作 有 情 感 的 旋 律 , 摆 脱 宗 教 的 束 缚 的 新 音 乐 倡 导 者 。 (3) 将 不 同 的 乐 手 ( 包 括 一 些 游 吟 诗 人 ) , 召 集 起 来 演 奏 , 埋 下 了 民 间 音 乐 的 种 子 ,也 是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第 一 位 乐 队 指 挥 。 ( 4) 提 出 了 “两 种
2、常 规 ”的 思 想 。 他 在 1605 年 第 五 册 牧 歌 集 的 前 言 中 谈 到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的 复 调 传 统 , 即 “古 代 风 格 ”, 可 称 为 “第 一 常 规 ”( prima prattica) , 而 他 自 己 所 采 用 的 新 的 作 曲 手 法 可 称 为 “第 二 常 规 ”( second prattica)。 他 强 调 作 曲 家 在 运 用 “第 一 常 规 ”时 , “和 声 ( 指 复 调 音 乐 ) 是 歌 词 的主 人 ”, 即 形 式 第 一 , 内 容 第 二 ; 而 在 “第 二 常 规 ”中 则 相 反 , “歌
3、 词 应 成 为 和 声 的主 人 ”, 即 内 容 第 一 , 形 式 第 二 。 在 歌 剧 的 创 作 上 , 蒙 特 威 尔 第 首 先 使 用 了 减 七 和 弦 ,大 胆 地 使 用 了 转 调 和 半 音 音 阶 , 在 乐 队 伴 奏 上 , 他 首 创 了 弦 乐 器 的 拨 弦 和 揉 弦 的 技 巧 。威 尼 斯 乐 派 使 歌 剧 走 向 社 会 , 并 使 其 走 上 了 “花 腔 ”加 花 演 唱 的 道 路 , 他 们 追 求华 丽 的 演 唱 技 巧 和 声 音 效 果 , 他 们 以 高 超 的 声 乐 技 巧 出 现 在 舞 台 上 , 引 起 了 阵 阵
4、狂 热 。这 种 戏 剧 性 的 宣 叙 调 和 咏 叹 调 使 Bel canto 的 演 唱 获 得 了 更 大 的 表 现 力 。 ( 5) 歌 剧 奥 菲 欧 是 自 歌 剧 诞 生 后 第 一 部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歌 剧 , 它 使 歌 剧 艺 术 从 此 进入 一 个 成 熟 的 发 展 期 。蒙 特 威 尔 第 创 立 了 威 尼 斯 歌 剧 乐 派 , 为 早 期 意 大 利 歌 剧 奠 定 了 基 础吕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 年( 1) 创 造 出 一 种 被 称 为 “抒 情 悲 剧 ”( Tragedie lyrique) 的
5、 法 国 歌 剧 形 式 。 ( 2) 在 歌 剧 中 采 用 了 与 意 大 利 歌 剧 序 曲 相 反 的 “慢 快 慢 ”法 国 式 序 曲 。 ( 3) 在 歌 剧 中 大 量 运 用 芭 蕾 , 服 装 华 丽 。 ( 4) 歌 剧 采 用 法 语 , 以 有 伴 奏 的 宣 叙 调 代 替 意 大 利 式 的 干 念 宣 叙 调 , 使 宣 叙 调 具 有 歌唱 性 ; 歌 剧 中 大 部 分 用 宣 叙 调 , 很 少 用 咏 叹 调 。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 1) 他 的 歌 剧 继 承 了 吕 利 歌 剧 音 乐 的 特 征 ,
6、以 宣 叙 调 为 主 , 在 咏 叹 调 中 朗 诵 般 的 音调 亦 多 于 旋 律 性 强 的 歌 唱 。 ( 2) 歌 剧 的 音 乐 结 构 同 样 是 独 唱 、 合 唱 及 器 乐 间 奏 的 结 合 , 芭 蕾 是 其 中 必 不 可 少 的因 素 ; 器 乐 多 为 分 段 性 插 曲 , 每 个 小 曲 自 成 一 体 , 便 于 舞 蹈 的 进 入 ; 他 把 法 国 戏 剧 音 乐固 有 的 装 饰 性 和 娱 乐 性 发 展 到 顶 峰 。 ( 3) 在 和 声 处 理 上 打 破 了 传 统 的 法 则 , 使 用 减 七 和 弦 , 远 关 系 转 调 ; 和 声
7、 化 处 理 和管 弦 乐 的 运 用 比 吕 利 更 突 出 , 奠 定 了 他 在 法 国 歌 剧 领 域 作 为 吕 利 后 继 者 的 地 位 。 ( 4) 著 有 和 声 学 、 音 乐 理 论 新 体 系 、 和 声 的 产 生 ( 1737) 、 和 声 原理 论 证 ( 1750) 等 有 关 和 声 学 的 书 籍 , 阐 述 了 和 弦 以 泛 音 为 基 础 的 理 论 。 他 根 据 泛音 原 理 构 建 了 大 三 和 弦 , 扩 展 了 和 弦 的 结 构 : 七 和 弦 、 九 和 弦 、 十 一 和 弦 ; 提 出 了“基 础 低 音 ”的 概 念 以 及 转
8、位 和 弦 的 结 构 , 确 认 了 音 阶 中 主 音 、 属 音 、 下 属 音 在 和 弦中 的 支 柱 关 系 , 从 而 构 建 了 和 声 体 系 , 使 之 成 为 近 代 和 声 学 理 论 的 基 础 。亨 利 普 赛 尔 ( Henry Purcell,1659-1695) 普 塞 尔 是 巴 洛 克 时 期 最 伟 大 的 作 曲 家 之 一 ,他 也 是 所 有 最 伟 大 的 英 国 作 曲 家 之 一 。第四章 巴罗克时期音乐复习题时间:音乐史中通常将 16001750 年这一百五十年的历史称为巴罗克时期。即从第一部歌剧诞生开始到巴赫去世为止。二、巴罗克音乐的风格
9、特征? 巴罗克时期是复调音乐发展的全盛时期,也是向主调音乐转型的时期,其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奏低音 (thoroughbass, basso continuo,又称数字低音):即作曲家在创作时只写旋律和低音,在低音旁用数字标出该音在和弦中的位置,然后演奏者根据这些标识,即兴地把和声填上去(例如:低音旁标记数字 6,表示在该音的上方奏出六度音程,演奏者还会根据当时约定俗成的原则同时奏出一个三度音,构成三和弦的第一转位) 。一般低音用大提琴、低音提琴或大管等乐器演奏,而键盘乐器、琉特琴则填充和声。此外,由于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和所作装饰加花的不同,他们对乐曲的具体处理也会不同。通奏
10、低音流行了一百余年之久,因此巴罗克时期也被称为通奏低音时代。通奏低音是巴罗克音乐的标志性特征,它的产生导致了和声学的诞生,和声体系的形成又促使大小调体系的产生,从而结束了教会调式时代。 2、协奏风格(Stile concertato):“协奏”原指独唱与合唱团之间的对比效果,后来它被运用到器乐作品中,一个乐器与一组乐器、一组乐器与乐队时而独立演奏,时而共同演奏,形成了特殊的对比效果。这种风格是巴罗克时期管弦乐作品的常见特征。 3、即兴处理:巴罗克时期音乐的鲜明特点体现在它的即兴风格上,主要表现在和弦的填充性处理,装饰处理,主题变化和终止式运用等方面。 4、情感因素:17 世纪的作曲家希望在音乐
11、中更多地注入情感,因此从音乐的各种素材着手,进行探索和试验,寻求音乐表现各种情绪和情感的方式和手段,于是音乐史上首次出现了表示作品速度和情感的标记,如:adagio、allegro 、piano 、forte 等。不过,当时的这种情感与后来浪漫派音乐家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它是一种普遍意义的情感因素,一种整体意义的情感形式。 第一节 歌剧(opera)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歌剧的剧本称为 Libretto,音乐形式包括:咏叹调(aria) 、宣叙调(recitative ) 、重唱、合唱(chorus) 、管弦乐、主导动机、序曲、幕间曲,以及舞蹈(ballet)等。1、佛罗伦萨歌剧传 统 的 童 声
12、或 假 声 已 不 能 满 足 现 实 的 需 要 , 一 种 强 调 充 分 的 呼 吸 , 丰 满 、 明 亮 的 共 鸣 ,清 晰 真 切 的 咬 字 及 宏 亮 而 致 远 的 音 质 的 演 唱 要 求 被 提 出 。 他 们 不 仅 创 作 歌 剧 , 而 且 还 要不 断 地 对 演 唱 、 发 声 的 技 巧 进 行 研 究 。 于 是 , 随 着 达 芙 妮 、 犹 丽 狄 契 等 抒 隋音 乐 剧 的 诞 生 而 产 生 了 代 表 佛 罗 伦 萨 乐 派 风 格 的 演 唱 要 求 : 在 自 然 、 朴 素 的 演 唱 基 础 上要 求 甜 美 、 柔 和 、 典 雅
13、, 旋 律 优 美 抒 隋 给 人 以 舒 适 之 感 。 (1)第一部歌剧:是 1597 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尼(Dafne),由于该作品的乐谱只留下残片,所以人们通常又把 1600 年上演,保留完整的,由利努契尼写脚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优丽狄茜 (Euridice )作为最早的一部歌剧。 (2)早期歌剧的特征:脚本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后来又加入历史题材。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为吟唱的宣叙调形式,音域不宽,节奏自由,有少量的乐器伴奏,也使用合唱2、罗马歌剧 (1)代表人物及作品:罗马作曲家卡瓦莱里(E.Cavalieri,约 15501602)创作的灵魂与
14、肉体的体现 (La rappresentazione di Anima,edi Corpo)于 1600 年 2 月上演,该剧为罗马歌剧奠定了基础。 灵与肉的体现实际上被史学界视为清唱剧,具有歌剧的雏形,内容涉及宗教道德方面。 (2)特征:注重歌剧场面的壮观给人带来的愉悦,加入了华丽的舞台设计、机关布景和芭蕾场面,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结束。 3、威尼斯歌剧 在 17 世 纪 的 歌 剧 史 上 , 蒙 特 威 尔 第 创 立 了 威 尼 斯 歌 剧 乐 派 , 为 早 期 意 大 利 歌 剧 奠 定了 基 础 。 如 果 说 佩 里 和 卡 契 尼 是 歌 剧 音 乐 抒 隋 的 创 始 人 ,
15、 那 么 蒙 特 威 尔 第 则 是 音 乐 戏 剧性 的 创 始 人 , 可 以 说 歌 剧 诞 生 在 佛 罗 伦 萨 , 发 展 在 威 尼 斯 。 蒙 特 威 尔 第 创 作 的 宣 叙 调 加大 了 乐 队 伴 奏 的 比 例 , 丰 富 和 烘 托 了 独 唱 的 气 氛 , 他 的 第 一 部 歌 剧 奥 菲 欧 与 佩里 和 卡 契 尼 的 犹 丽 蒂 契 来 自 于 同 题 材 , 而 他 写 出 了 戏 剧 性 的 悲 剧 效 果 。(1)第一个歌剧院的建立: 1637 年在威尼斯建立的第一个歌剧院圣卡西亚诺,使歌剧从贵族沙龙和宫廷走向市民阶层。 (2)代表人物及作品:16
16、07 年,威尼斯歌剧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完成了歌剧奥菲欧的创作,歌剧题材与利努契尼的优丽狄茜相似。在剧中,蒙特威尔第凭借他在牧歌和宗教音乐创作方面的丰富经验,结合运用 16 世纪音乐宝库中的各种手段,使奥菲欧成为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3)特点:在歌剧中大量采用咏叹调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发,对美声唱法加以重视,很少用合唱形式,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4、那不勒斯歌剧 (1)朝正歌剧方向发展: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始于 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定型为正歌剧(Opera seria) ,这种歌剧的影响力一直延伸到了 19 世纪。它常以虚构
17、的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而且由于对美声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的强有力肺活量又带有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阉人”歌手盛行起来。 (2)代表人物及作品:那不勒斯乐派代表人物 A.斯卡拉蒂(Alemandro Scarlatti,16601725)在声乐抒情调的基础上创作自由发展的咏叹调(aria),给予美声演唱以广阔施展的天地。代表作为泰奥多拉 。 (3)特点(也是正歌剧的特点): 在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 在结构形式上:由原先的五幕歌剧变为紧凑的三幕结构,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喜剧性的幕间剧(Intremezzo,在舞台口表演) 。由极具个性的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
18、)开场,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进行,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 两种不同的宣叙调:一种是干念式宣叙调,用于较长的对白或独白,独唱声部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另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它善于表达复杂情感,同时也在戏剧性的紧张场景中使用,独唱由乐队伴奏。 返始咏叹调:这种咏叹调是 ABA 三段体形式,作曲家通常不再把再现的 A 段写出,而只在 B 段的结尾处标记 da capo,意为从头反复,故作“返始”之意,并在结尾处标记Fine(意为结束) 。 那 波 里 乐 派17 世 纪 下 半 叶 , 意 大 利 的 歌 剧 被 那 波 里 歌 剧 乐 派 所 取 代 , 同 时 也 为 Bel canl
19、0的 演 唱 提 供 了 更 广 阔 的 天 地 。 其 中 包 括 A斯 卡 拉 蒂 。 A斯 卡 拉 蒂 是 一 位 颇 有 才 能 的作 曲 家 和 歌 唱 家 , 他 创 作 的 歌 剧 具 突 破 性 , 使 美 声 从 此 走 向 一 个 新 的 发 展 阶 段 , 而 且 也逐 渐 形 成 了 那 波 里 的 美 声 风 格 : 重 视 声 音 的 明 净 、 优 美 的 音 质 和 华 丽 的 声 韵 效 果 。 同 时 ,他 还 为 社 会 培 养 出 了 许 多 教 授 美 声 的 教 师 。 五、法国早期歌剧的形成与发展、特征及代表人物? 1、形成与发展:法国歌剧无论在语
20、言或乐曲的表现上均有别于意大利歌剧。最终于 1659年诞生了法国的第一部歌剧,它是由 R.康贝尔(R.Cambert ,16281677)创作的在巴黎上演的波莫纳 ,这部作品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歌曲组成的具喜剧风味的田园剧。17 世纪时,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法国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歌剧,这是一种把宣叙、歌唱、芭蕾融为一体的称为“抒情悲剧” (Tragedie lyrique)的法国歌剧形式。 2、抒情悲剧的特征: (1)歌剧题材一般选自历史、神话。 (2)歌剧序曲由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的风格改为“慢快慢”的法国式序曲形式。 (3)宣叙调带有歌唱性,而咏叹调则带有朗诵性,不突出宣叙调与咏叹调
21、的对比。 (4)歌剧中插入芭蕾舞场面,使歌唱与芭蕾艺术融为一体,并重视合唱及管弦乐的作用。 (5)歌剧旋律由于受到舞曲的影响,音域窄,乐句方整,音响华丽。 (6)不用阉人歌手。 1、德国第一部歌剧和第一座歌剧院: (1)1644 年由哈斯多夫(G.Harsdoffer )撰写脚本,斯塔登作曲( S.T.Stden,16071655)的西勒维希 (Seelewig)被史学家认为是德国现存最早的歌剧。由于这部歌剧是对白与分节歌形式,所以也被称为歌唱剧(Singspiel) ,它是德国本土最早的歌剧形式。 (2)1678 年在汉堡建立了德国第一座歌剧院,于是德国的歌剧艺术事业以汉堡为中心就此展开。
22、2、代表人物及其歌剧创作的特征: 凯塞尔(R.Keiser,16741739),他从 1695 年起担任汉堡歌剧院的首席作曲家,创作了 100多部歌剧,取材于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或生活喜剧。他的歌剧受法国和意大利的影响,总体特点是: (1)歌剧的题材有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和喜剧性内容等。 (2)歌剧大部分的形式具意大利风格,但不同的是,宣叙调用德语演唱,咏叹调用意大利语演唱。 (3)旋律常常与德国民歌相联系,一些大众性质的歌曲被融入到歌剧音乐中。 (4)不用阉人歌手。 凯塞尔之后,亨德尔(Handel)、玛特逊(J. Matteson)、泰勒曼(G. P. Telemann)等人的作品相继演出,曾
23、轰动一时,但在意大利歌剧强大势力的影响下,德国歌剧逐渐衰落。 七、英国的假面剧和早期歌剧的发展 1、假面剧的简况:假面剧因演出时戴假面具而得名,其形式为歌唱、说白、舞蹈、合唱、器乐和朗诵调等,舞蹈是剧中最重要的成分,其次是布景,最后才是脚本与音乐,剧情常用对白形式。1656 年类似于意大利歌剧的戏剧才在英国产生,英国歌剧作品不多,大多参照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而作。 2、普赛尔及早期歌剧的特点: 英国的第一部歌剧通常被认为是围攻罗斯特 ,它是 1656 年由五位作曲家共同谱曲完成的,其中的对话完全写成宣叙调式的段落,但是音乐部分已经遗失,仅留下脚本。我们至今还能看到两部英国早期的歌剧,一部是布鲁
24、(John Blow,16491708) 于 1684 年作的维纳斯和阿多尼斯(Venus and Adonis),另一部是普赛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 于 1689年创作的迪多与伊尼阿斯(Dido and Aeneas),这两部歌剧都受到法国和意大利歌剧的影响。真正使英国歌剧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是普赛尔,他的歌剧有以下特征: (1)在声乐方面与意大利歌剧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但用英语演唱。 (2)在器乐方面和法国歌剧有相通之处,用通奏低音形式,但旋律与英国的民歌紧密相连,没有炫人耳目的华丽音响,音乐细致地刻画剧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简述许茨? 1、人物简介 许茨(H.Sch
25、tz,15851672 ) ,比巴赫早出生 100 年,是巴赫之前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管风琴家。与同时代其他作曲家不同的是,他基本上不把圣咏或众赞歌作为创作素材。许茨有 500 多部作品被保留下来,它们是融合了意大利风格和德国风格的宗教音乐,其风格为巴罗克晚期的德国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许茨死后长期被忽视,直到浪漫主义时期(1830 年前后)才被门德尔松等人重新发现,加以推崇。 2、代表作品 宗教声乐作品大卫诗篇 、 耶稣复活的故事 、 圣歌集 、 圣诞清唱剧 、 基督临终七言等。 3、艺术成就 将意大利风格移植到德国传统的复调音乐中,他的宗教音乐作品成为巴赫之前的最高典范,为巴罗克晚期的德国音
26、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十一、简述泰勒曼? 1、人物简介 泰勒曼(G.Philipp Telemann,16811767)处在巴罗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当时德国最重要的作曲家、管风琴家。他注重旋律写作的主调织体而常常抛开精致的对位技法,强调轻盈优美的旋律、明快对称的节奏、不臃肿浮躁的伴奏。他在那个时代被看作是“前卫”作曲家。作有 600 首意大利风格的序曲,44 首受难曲,12 套礼拜乐,40部歌剧及一些管弦乐、室内乐作品。 2、艺术成就 (1) 提倡音乐要接近民众,要为多数人而创作。 (2)他的创作突出主调音乐的特点,促进了音乐从巴罗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时期的过渡。 (3) 从事社
27、会音乐教育工作,培养市民的音乐素质,创立了大学生音乐社团,把教堂音乐搬上市民阶层的舞台二十八、简述库普兰与华丽风格? 1、人物简介 库普兰(F.Couperin,16681733 )是巴罗克时期古钢琴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作曲家。与德国的巴赫家族相似,法国的库普兰也是一个音乐家族,17-18 世纪相继出现了好几位杰出的音乐家,其中最优秀的是弗朗索瓦库普兰,被誉为“大库普兰” ;他的作品涉及弥撒曲、经文歌、康塔塔、室内乐等,写过许多带标题、非组曲结构的小品,立意鲜明,风格清新流畅,具有法国宫廷艺术典雅、细腻、精美、灵巧的趣味。 2、代表作品 羽管键琴曲集 (四卷) 、 莫尼克小姐 、 收割者 、 蝴蝶
28、等,还有著名的羽管键琴演奏法 。 3、艺术成就 (1)华丽风格的倡导者。音乐精致、单薄、小巧玲珑、富有女性美,同时也具有宫廷装饰性的风格;他的作品对理查施特劳斯、勃拉姆斯等浪漫派音乐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2)在羽管键琴的指法、触键方式、装饰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尤其对巴赫产生了影响。4、华丽风格(plant style ) 18 世纪 20 年代以后,法国的王公贵族们从追求权利转而追求豪华奢侈、空虚无聊的精神享乐,洛可可(rococo)艺术就是该现象在这个时期的典型反映,它表现为旋涡形的线条和华丽、精致的装饰风格。洛可可风格的绘画作品中,题材多为贵族阶层的享乐生活和男欢女爱的内容;让安东尼华多
29、是洛可可绘画的奠基人,代表作为发舟西苔岛 。受当时宫廷美学观念的支配,与绘画中的洛可可艺术相对应,古钢琴音乐中也出现了这种典雅、细腻、精美、灵巧、富有趣味的华丽风格。华丽风格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先声,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兴起,很快被古典主义风格取代。 康塔塔(cantata)的简况? 1、含义:康塔塔是一种包括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和管弦乐的多乐章声乐套曲。在形式上,它与清唱剧相似,但规格较小,内容简单,侧重于抒情,不一定采用宗教题材,它常常以序曲开始,合唱结束。 2、由来及其发展:康塔塔于 1600 年前后诞生于意大利,它是与清唱剧平行发展的体裁,后来在德国盛行一时。在意大利,canta
30、ta 一词最初泛指声乐作品,与器乐曲 sonata 对应,最早使用康塔塔一词的是意大利作曲家阿格兰迪(A.Grandi,15751630) 。早期的康塔塔在罗马流行,A.斯卡拉蒂是当时最多产的康塔塔作曲家;后来康塔塔流入欧洲的其他国家,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作曲家用本国的语言进行康塔塔的创作;1700 年以后,它在德国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在巴赫的创作中达到顶峰,著有农民康塔塔 、 咖啡康塔塔 、 复活节康塔塔等;巴罗克时期之后,康塔塔逐渐衰落。 3、两种形式:通常康塔塔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家庭社交场合表演的小型康塔塔(可以是一首咏叹调) ,称为室内康塔塔;第二类是有管弦乐队伴奏的,在特定场合下演唱的大型康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