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西南大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简 报第三期西南大学教务处(总第 3 期) 二 OO 六年六月二十六日本 期 目 录什么是大学校园里的人文精神? 1大学之道论大学教育的人文精神 2美国大学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借鉴 6重塑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 9Flash MX 动画制作实例教程 10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区别 22西南大学关于授予田鹏等第一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优秀学员称号的决定 232什么是大学校园里的人文精神?大学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像耶鲁大学,理工科在美国仅仅是二三流水平,但一直被视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关键在于她为学生所提供的人文教育。杨振宁讲,如果一个大学的系在
2、国际上排名前二十就是一流,这话不假。但即使有若干这样的系,没有良好的人文教育,大学还不可能是一流。那么,什么是人文教育?简单地说,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教育和训练有所不同:训练是传授某种技艺,教育则是要给人提供某种精神品质。大学就是要为年轻人建立一种精神的故乡,使他们在万变不息的世界上闯荡时,有一种内在的资源。马友友说,12 岁到 22 岁这段时间,是一个人建立自己的“精神账户”的时间,以后一辈子都要回到这个账户上“提款”。学到的知识是可以忘掉的。但培养的品性却不可能被忘掉。这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教育的目标。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大学改革,常常忘掉这个根本。举个例子。在目前大学改革的讨论中,有一
3、派学者提出:像北大的中国文学、中国史等等,水平本是世界一流,如今的改革,使这些系受到冲击,结果是我们本来就不多的世界一流的系也会因改革而减少。缺乏本土文化的教育,学生将丧失自己的文化自信。这里关键的是,即使这些领域确实有世界第一的水平,难道他们就能够等同于人文教育吗?把中国文化等同于人文精神,使许多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回避了他们自身面临的一个危机:中国文化和我们现在年轻人所需要的精神资源究竟有多大关系?研究中国文化的人,为下一代的精神成长,究竟能够提供什么?你要培养年轻人思考人生的能力,是让他们读理想国、跟着苏格拉底的质疑和挑战自己去想问题呢,还是在论语中找一些现成的道德训诫?教孩子如何做人,是
4、让他们读富兰克林自传呢,还是曾国藩日记?培养孩子的感性,是战争与和平好,还是红楼梦好?富兰克林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子,他活着的时候,即使在欧洲文化的中心法国,就已成为一个文化偶像。但他的自传,表达的却是所谓“小店主”式的生活哲学。像“省一分钱就是赚一分钱”这样的忠告,人人都可受益。他告诉你怎么勤俭自律,怎么使日常琐碎的生活的每一分钟都具有意义。想要了解美国为什么从一个蛮荒之地成为当今雄视于世的“世界帝国”,不读这本书你是不会懂的。我相信大部分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富兰克林那样的人,而不是什么贾宝玉、林妹妹。不管红楼梦有多么伟大。可惜的是,像富兰克林自传这样的书,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几乎已经被
5、忘掉了。讲人文精神似乎非国学莫属,大家忘了在中国之外,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丰富得多。目前那些强调“文化断裂”的危机、要重建民族的文化自信的人,多多少少表露了自己的心理病症。什么人爱谈自信?没有自信的人最爱谈自信。因为这对他们才成为问题。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常常会让下一代也缺乏内在的安全感,乃至误人子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美国加州某个黑人学区,在讨论学校的课程问题时,不少要“民族文化自信”的人提出:学校教一本白人写的书,就得教一本黑人写的书。苏格拉底、培根、牛顿、哥白尼、康德、马克思、爱因斯坦,你就数吧。这些白人太多了。你得找一大堆这样的黑人出来,找不出来,这些白人的书也就不能教。否则,就成
6、了在白人的强势文化面前丧失了自己文化上的独立自主,让人家给“殖民”了。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成长的黑人孩子,心智发展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读这样的故事,你会觉得心寒。但是,这并不仅仅是人家的事情。这也是正在当前中国文化界改头换面地发生的事。什么独立自主呀,民族自信呀,结束留学运动呀,等等,都体现着对优越的异文化的恐惧,生怕自己被人家吃了。3你能指望在恐惧之中培养自信的人格吗?教育是学生同人类伟大的心灵间的对话。而大多数伟大的心灵,存在于我们所界定的中国文化之外。只有找到熟悉这些伟大心灵的人,才能养育真正的人文精神。大学之道论大学教育的人文精神陈清春摘要: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的普遍正义,是
7、大学教育的灵魂。重建大学的人文精神要树立“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办学目标,为人文精神的形成提供自由宽松的思想环境,建立有效的人文教育机制。同时,要注意吸收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关键词:大学教育;人文精神;传统文化;教育改革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的精神体现在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八条目中,即以修身为教育之本,以止于至善为教育目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为己”之学强调个人品德的完善、独立人格的养成和内在精神快乐的追求,以成就自己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为教育的根本目标,相当于现在的“德育”。但德育在现在的大学事实上已经蜕化成为政治教育,而政治教育不是德育,也代替不了德育
8、,可以说德育早就边缘化了。现在有的学校提倡修身,开设修身课,有这种意识当然很好,不过提出的思想基础、出发点、实施方式和效果值得怀疑,因为德育需要建立在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长期积累的优秀成果上的,是人的普遍价值的民族性体现,不能离开文化的具体形式去凭空创造,也不能当作一门具体学科从外部移植,当然更不能搞复古主义那一套。然而,近百多年是革命和改革的时代,所革所改的对象主要就是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早就变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悠久,一所学校是百年老校,价值就在于有传统,只讲改革创新而不讲继承保守,把传统丢掉了,历史再长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可自豪的。改革应当针对僵化的制度和腐朽的观念,特别是
9、教条主义的那些东西,而不应当针对已倍受摧残的传统文化了。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整理、吸收和消化,将其中积极的有生命活力的因素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是把传统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融入大学的教育实践。这不仅仅是为了继承传统,而且更是现今的大学教育缺乏和急需的。例如,人们常关注的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就是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有机组成部分。有的人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以竞争为主,需要加强的是专业技能和实用技术,而传统教育仅仅是过时的传统道德教育,应当丢到历史垃圾堆去。这种看法是极为片面的,传统教育尽管以德行养成为最高目的,但并不只是道德教育,更不只是道德教条的教育,而是包括
10、技能、情趣、艺术、体质在内的全面性教育,相比而言,我们现在的教育才真正是片面的。如孔子四科有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六艺有礼乐书数射御,内容非常丰富,几乎囊括了当时的文化全体;又如传统的诗教,讲究“诗言志”、“兴观群怨”、“温柔敦厚”,涉及到高尚完美的心理、人格、气质的养成;就是似乎枯燥的礼教也有可借鉴的丰富资源,因为习礼过程在古代教育家看来还有舒张身体和坚固筋骨的功能,也就是具有做体操与培养文雅动作行为的作用,这些岂是道德教育所能概括了的。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则更鲜明地对照出传统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且不论追求实用技能与技术的趋向在大的方面造成由于忽视科学基础的教育和研究对国家长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隐
11、患,就是在具体的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方面带来的弊病也是非常明显的。就业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广泛的交往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做基础,不然很难适应现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现4实。过去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一生中生活和工作很少有大的变化,而在现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社会,如果缺乏健康的人格和全面的心理素质,就会带来大量的个人和社会问题,这就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责任。因此传统以德行统领的个人全面素质教育模式就显示出它的现实意义。也有些人虽然承认个人精神素质和德行的重要性,但又觉得德行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必然联系,认为两者要分开进行,从而在专业教育中排斥人文道德教育。这其实也是片面的做法。
12、具体怎么样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当然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不能因人文教育影响和降低专业教育,但在指导思想上决不能把它们当作两回事。古代的工匠和艺人在收徒授艺的过程中基本上就是以德行为首的,就小处说是职业道德,就大处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近年来大量披露的学术腐败、官员腐败、医疗腐败问题以及食品卫生问题,在一个健康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而我们早就见怪不怪、熟视无睹了。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无疑与社会整体上缺乏人文道德意识有关,而现代教育漠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难辞其咎,应负主要责任。进一步说,以担负道统自命的古代知识分子还是政统的引导、制约和监督力量,他们不仅担负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责任,而且还
13、参加实际的政治管理和改良社会活动,并以学术研究活动探索与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中坚。我们现在强调建设民主与法治的国家,也应当继承这一“士”的优秀传统。这就是说大学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当是各类专业人才,而且也应当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著名学者梅贻琦说大学不是有“大楼”之谓,乃是有“大师”之谓,我们也可以说大学不单是有“大师”之谓,乃是能培养“大人”之谓。“大人”是什么人呢?就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
14、而为一焉。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也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可见,“大人”之“大”在于他能实现人所固有的普遍内在价值,大学教育的根本在此,否则配不上“大”的称号。人的内在价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无论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因此,顾炎武区分开“亡国”与“亡天下”,只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不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为“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人性泯灭、道德意识丧失、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的沦落就是亡天下,这是无分于时代、地域和民族的,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是所有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想追求和建立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就必定要以人的普遍内在价值为依据,不能简单地从各个文化、宗教、
15、民族的伦理规范中寻找共同的戒律,因为所有戒律都具有历史性和境遇性,而人性是永恒的,只有在境遇中具体体现人性的戒律才是有生命的;人的内在本性要通过内向反省来认取,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仁义忠恕”之道可以为普世伦理的建立奠定人性论基础,这已经涉及到具体的伦理学问题,在此不必深论。近来,“以人为本”的提出、人权入宪的事实表明国家对人的普遍价值的承认和保护,可以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突破并超越了陈旧的思想体系。高等教育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以政治教育代替人文道德素质教育的状况,特别是在本科层面上建立独立而有效的人文教育体系,同时在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贯彻人文道德教育。如新闻专业要追求新闻的真实性,而不能炒
16、作新闻、混淆视听;法学专业要追求正义的实现,而不能不辨是非、一味钻法律空子。总之,每个学科都有其“道”,也就是都有其学科精神和职业道德。学科精神和职业道德以人性为基础体现了人的普遍价值,是人文精神的重要部分,但人文精神是个更广泛和全面的概念,它以人性的自觉与实践为核心贯穿在人生与社会的各个层面。一方面,在个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人文道德素质的人不会为了一己的私利干出伤天害理的事5情:农民不会种出连自己也不会去吃的蔬菜粮食;商人不会偷税漏税、不讲信用;医生不会收取红包回扣、见死不救;官员不会贪污受贿、玩忽职守。另一方面,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人文道德素质的人又是正义的守护者、权力的制约者和
17、现实的批判者。如果没有正义,一个社会就无法维持,而正义的呼声与实现是人性的力量和文化的功能,文化则通过知识分子对权力的渗透和制约起作用。权力必须得到约束和监督,没有限制的权力必然导致社会的崩溃。在宪政尚未有效建立的时代,对政权的平衡主要依赖宗教和文化的力量。中国古代文化以儒家倡导的“道义”为灵魂,以“名教”为形式对政权进行规导、制约、监督和调节,起到象西方的宗教一样的政治作用。君权在表面上似乎没有限制,生杀予夺任由君主之喜怒,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君主只能“替天行道”,即遵守“道义”,否则就是“无道”之君,从而丧失权力的合法性。“道义”及其具体的“是非”准则是人的普遍固有价值的体现,是知识分子
18、立身行事的法宝,不是任何强权所能垄断和取缔的。秦始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试图用权力代替道义,用专制主宰是非,结果二世而亡,给后世统治者留下深刻的历史教训。柏拉图的“哲学王”理想曾激起无数知识分子的渴望和幻想,但他们不知道“哲学王”成为现实之日,就是他们的噩梦来临之时。政权一旦垄断了哲学,哲学就会堕落为暴政的工具;哲学若是拥有了权力,权力就会无限膨胀,失去控制。“哲学王”在实践中不仅会使政权成为独裁与暴政,而且会使“正义”异化为吞噬人的生命和灵魂的巨兽。西方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时代、法西斯文化专制的时代之所以是人类文明史的黑暗时代,就是因为宗教和文化失去了独立性,被权力所玷污造成的恶果。在我
19、国,孔子幸亏仅是“素王”,否则也难免象王莽一样声败名裂;他能取得不可替代的伟大的历史地位,成为知识分子效法的楷模,就在于他表达了人类的普遍价值和社会正义,是文化的集大成者和独立精神的体现。文化的独立性是知识分子获得独立性的根据,而当伟大的政治领袖兼任伟大的思想导师的时候,知识分子就只能沦落为附在某种皮上的毛。丧失独立性的知识分子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仅仅是专业人员和一般文人,因为真正的知识分子还是现实的批判者,独立性是实现批判功能的必备前提。现实社会总是有缺陷的,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屑于为讨好权力歌功颂德、用理论粉饰现实,他总是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格思考现实、揭露问题,对社会不合理现象、
20、腐化现象进行无情的批判,并找出解决办法、指明方向。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依赖于文化的独立性,文化的独立性在于体现人的普遍本性的人文精神的独立性。人文精神是文化的灵魂,是知识分子的灵魂,同样也是大学教育的灵魂,能不能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各类人才应当是衡量大学教育成败的决定性标准。一所大学,不是想有“大师”就能有的,但如果要锐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一定能培养成的。现代社会尽管对权力的制约和对正义的维护主要靠健全的民主制度,然而制度的建立与运行离不开人的精神素质。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与近代启蒙主义的兴起和宗教势力被迫退出政权是同步的,文化的独立性及其人文主义精神是西方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知识分子
21、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的反省和批判又是西方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种种问题,如民主政治的建立、法治国家的实现、文化事业的繁荣和社会风气的扭转,在在需要大量具有人文精神素质的各类专业人才,加强大学人文精神素质的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可叹的是,现在的大学教育却难孚众望。众多的大专院校正沉溺在建大楼、扩地盘、上层次、抓效益等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氛中,把本已淡漠的大学之魂冷落一旁,屈从于世俗功利主义的浊浪下,丧失了自身的尊严。怵目惊心的教育腐败、层出不穷的学术违规和学生学习中的弄虚作假、论文抄袭现象,难道不是大学灵魂沦丧的征兆?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想要跨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无异于缘
22、木求鱼、痴心妄想。因此,重建大学的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6首先,确定“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和造就具有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为首要目标。大学的管理者在思想上要认清大学的性质、作用和地位,认识到大学是传播和创造文化的重要领地,而所有文化都以体现人的普遍价值、社会正义和美好理想的人文精神为灵魂,就是说都是“以人为本”的;“以人为本”应当成为大学办学的最高宗旨。尤其在我国,由于缺乏深厚的宗教传统和普遍的宗教组织,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级文化教育机构,而且还是道义的担负者、理想的发源地和心灵的守护神,具有其他组织机构所没有的纯洁、崇高、超脱和神圣的独特地位,对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
23、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现在应当对大学教育的办学思路和目标做深刻反省,不能刚从政治运动的折腾中摆脱出来,就又淹没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不能只顾追求规模、档次、排名却忽视了大学教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事实上,大学的声誉、质量和贡献最终要建立在具有人文精神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建立在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培养上。其次,提供大学人文精神形成的必备条件。人文精神是文化长期发展的产物,但人文精神并不只是理论知识层面的东西,而是活在人的精神、品格和实践中的东西,如道德素质不是道德知识的理论认识,而是通过具体个人的道德实践表现出来的人格品质。所以,人文素质教育关键是有人文精神之个人的形成,而不是人文知识的传授与
24、学习,即不能等同于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精神的形成首先表现为思想大师的出现,这是个自然的过程,不可能由计划催生出来,但大学可以为大师的出现提供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自由宽松的思想环境。蔡元培主持北大时,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方针,在短期内迅速聚集并造就了众多的思想大师和学术大师,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至今为人们所称道。旧北大、旧清华的办学思路、模式和机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为今天的大学改革所参照,而自由宽松的治学环境尤当首先效法。因为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形式和类型,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多元性,在如今世界文化多元互动的环境下,思想自由无疑是创造新思想、诞生新大师的先决条件。在没
25、有思想大师的时代,人们靠基本的良知和文化熏陶维系人文精神;在思想大师出现的时代,人们的人文精神就会得到充实、提高与发扬,从而使社会风气得以净化,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同样,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也需要自由宽松的思想环境,而且还要有与人文精神形成相应的教育机制提供保障。第三,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有效的人文教育机制。人文素质教育虽然不等于人文课程教育,但人文课程教育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因为人文精神主要是依靠人文知识负载和传达的。以前除了文科院系外,担负全校人文教育使命的主要是“两课”教学,现在大多理工类院校纷纷设置人文学院,积极寻求加强人文教育的有效模式。可是,其中有些院校的目的仅是为了建立独立的
26、人文学科以求成为综合性大学,而不是为了全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然而, “两课”教学的局限性早已暴露无遗,探索和建立全校范围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文教育机制已经刻不容缓。在目前情况下,可先做以下几点工作:一、对“两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突出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因素;二、选定一些人文基础课程为全校通选课或必修课;三、各专业设立反映本学科学术精神和职业道德的课程;四、形成经常性的名师交流和讲座制度;五、鼓励教师或学生成立独立的学术和文体社团组织;六、建立高水平的学生心理、生活、学习和就业辅导咨询机构,等等。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比较吸收,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逐步健全完善而有效的人文精神素质教育
27、机制。最后,要特别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遗产必将在人文精神教育的重建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新时代人文精神的形成是否以传统优秀文化为主要资源决定着新的民族时代精神建设事业的成败。上个世纪前半期出现的众多思想大师、学术大师和科学大师多数具有深厚的传统文7化背景,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惊人的学术成就并成为令人景仰的大师就在于他们是具有人文精神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在他们身上聚集了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结合的精华。而上世纪的后半期至今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师,整个社会不仅政界、商界而且学界的不良风气有增无减、精神失守;深究其因,也许过去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批判是最重要的原因。- 朱熹:大学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
28、87 年,第 1 页。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968 页。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 ,岳麓书社,1994 年,第 471 页。美国大学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借鉴美国拥有为数最多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些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植于现代的美国文化,同时又融和了世界的优秀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大学文化尤其是人文精神。笔者在美国学习、考察时,亲自感受了体现在每一个个体尤其是大学生身上的独特的人文精神。思考这些人文精神,对于我们今天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一、美国大学人文精神的思考美国一流大学非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并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细节上体现出来
29、。1尊崇个性的精神美国文化是一种同一性和多元化并存的文化,它强大的包容性,使得生活在美国社会的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阶层人们能够相处在一起,同时又使得美国文化在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得到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美国文化,尊重个性、崇尚个性就成了其文化特色之一。美国社会鼓励个性的发展,评价人才的标准也是多样化的,人们不会要求自己和他人一样,而是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来发展自己,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且人们不会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或因为别人不认可而看低自己。相反,他们看重的是自己的感受,他们会因为自己喜欢而乐在其中。在大学里,个性化的特点尤为突出,不从众,不跟风,努力做自己想做的。这些特点反
30、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娱乐、甚至是服装、言行等各个方面。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领域里发展,学校的任务就是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学校除了对学生应修的学分有严格要求之外,没有整齐划一的要求;学校也会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会将学生的成绩公布,学生可以使用自己的密码上网查看成绩,了解自己在总体中的位置,但看不到其他学生的成绩。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发言,表明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反驳教授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激发,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思想不受约束,不苟同他人的观点,追求个人发展和自我完善,表现得自信坦率、勇于创新。2团队合作精神8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
31、精细,几乎没有哪一项工作是可以不用和他人合作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团队合作精神是美国文化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美国大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学校在很多方面体现出这一特点。比如在课堂上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之一是不少教授喜欢将学生编成学习小组,将一个任务分配下去,小组再进行分工,每人负责一部分工作,最后根据小组任务完成的整体情况给小组成员打分。完成得好,大家都得高分。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必须齐心协力。这种团队合作,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何尊重他人的意见并从中取长补短,体会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和他人合作。3义工精神美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它不仅根植于源远流长的欧洲文明,而且带有浓厚
32、的宗教色彩,基督教文化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说”,认为人生下来就有罪,只有多做善事才能自我拯救。受这种文化的影响,美国人认为,为他人服务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荣耀。因此,美国社会提倡义工精神,孩子从小就要学习为社区或各种有需要的人服务。很多大学还将做义工的时数当作录取的一个条件,不少学校还把义工精神和正规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当义工。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一方面服务了社会,创造了社会效益,一方面又从中锻炼了自己,消化了所学知识,增强了自信和责任感,提高了能力,的确是一举两得。4独立精神美国文化一直都很重视独立精神的教育,并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在大学里
33、,看不到怨天尤人或游手好闲的年青人。不管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在大学里都靠自己。美国一流大学的学费很高,但有不少大学生都是靠自己解决全部或一部分读书费用,要么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要么课余或寒暑假打工赚钱来供自己读书,要么从银行贷款,将来自己还贷,完全没有中国家庭为了一个孩子读大学,全家省吃俭用而孩子却心安理得地享受的现象。二、中国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对比美国大学的人文精神,非常明显地看出中国的大学在上述几方面的相对缺失:没有鲜明的个性,缺乏对自我个性的剖析和思考,不知道自己应当如何发展,因而创新能力受到影响。再加上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大多把兴趣放在了比较次要的位置,结果是进人大学之
34、后,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动力都很有限,创造力就更不用说了;在合作精神方面,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重小我而轻大我,在集体工作中喜欢突出自己,较少考虑整体利益,个别大学生甚至个人主义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在自立性方面,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父母的过分呵护下,独立精神和自立能力都比较缺乏,读了大学,依然是一切靠父母安排,甚至稍有不如意便任性地发泄不满。上述人文精神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化的差异是基础,但大学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教育观念陈旧。虽然社会的发展使我们的观念已经有所改变,但我们潜意识里还有一种错误观念,即成功就应该是站在某领域、某行业的尖端。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9自己的短处,只
35、要人们能够扬长避短,都可以是成功者,可是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这样去思考。很多人都追逐同一个目标,结果只有少数人成功,多数人被认为是平庸。(2)办学思想的功利性。由于受商品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在办学思想上功利性严重,将经济尺度扩大到教育领域,一切以经济效益为评价指标,简单地对待教育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借口,大量开设所谓的实用课程,砍杀人文课程,错误地引导学生将掌握技能当作唯一目标,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及人文精神的培育,以致学生人文素质下降,道德水平滑坡,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一旦这些品质成了大学生的做人标准,就会导致大学生精神麻木,思想苍白,人文精神严重缺失。(3)大学教育
36、方式的单一、死板和教条。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人文精神是人文课程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而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内容也有些大而空,结果学生接受程度较低,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三、中国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文精神是一所大学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一所大学办学成功的原因之一。因此,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就是对大学发展生命的重视。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笔者认为,中国的大学应从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着手,来促进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为此,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理解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人文精神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精髓,反映着以人的自身发展为中心的社会要求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层面的追
37、求,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是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所在。美国之所以拥有那么多世界一流的大学,这些一流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广泛的认可,是与美国大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分不开的。美国的一流大学从管理者到教师再到学生,都把人文精神看成是一个个体所必须的基本素质,是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优秀的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因此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视不亚于对专业学知识的传授,这种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可以说是美国一流大学历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事实也证明,一个重视培育学生人文精神、注重学生人格健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大学,是有着长久生命力的大学,也是办学成功的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是意识到人文精
38、神的重要性,香港科大虽然定位于培养高科技和商务人才,但依然设立了人文学院,并将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科大办学仅十多年就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她成功地复制欧美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其中包括对人文精神的重视)而不走样。因此,我们的大学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无论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大学,都要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首位,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追寻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2将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是简单的说教就能够见效的。因此,人文精
39、神的培育应当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过程,应当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起一个如下框架:人文学科承担人文知识的教育和道德信仰体系的建立,其他课程寓人文精神教育于教学中。大学要克服功利思想,不应为了增加技能性的课程而削减人文学科的课程。在人文学科的10教学中,又要克服机械、死板、说教的教学模式,而应当更多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做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等问题的思考,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将外在的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做人准则,建立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从而奠定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同时,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将各种人文精神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美国从中小学到大学都没有思想品德
40、课,学校将这种教育寓于各种教育教学中,效果非常明显,而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都有思想品德、人生修养等课,但我们的很多学生并不懂得如何处理各种关系、如何做人,这是我们应当反省的问题。3以生活事件为契机,从细微处引导大学生体现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育应当见著于细微处,并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事件。引导大学生关心社会事件,投入社会生活是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最好方式之一,即便是为受灾群众捐助一点物资,为孤寡老人送一点温暖,为有需要的人献一点血,为成功举办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做一点义务工作,都能体现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并影响和带动社会其他群体,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重塑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北京工商大学
41、杨蓉大学教师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具有将追求学术成就、传授专业知识与国家、民族的振兴联系在一起的优良传统。人文精神体现在他们的人格、信念、操守以及道德规范之中。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社会变革时期,大学不是孤立的象牙塔,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体现在:(1)在处世哲学和行为方式领域,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奉献意识逐渐淡漠。在对理性精神的理解与实践方面,工具理性日趋膨胀,价值理性不断萎缩,一方面以数字化方式存在的科学技术作为自然万物呈现的惟一合理方式而受到崇拜,另一方面在终极关怀方面无所信、无所追求,信仰意识淡
42、化。 (2)以商业化的规则对自身价值进行衡量和重新定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商业化社会中,许多大学教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以能否带来经济效益作为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志。以“桃李满天下”为荣的观念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从而使大学教师这一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具有较强使命感和道德操守要求的职业日趋平庸化与泛商业化。 (3)在学术研究上,热衷于从事热点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带来较大市场价值的学科和项目,而对深入探索自然和人类奥秘的基础研究缺乏激情。作为教育者,大学教师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人格、处世哲学、价值观念等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大学教师本身拥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感召力,学生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真谛,领会到独立、批判,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因此,重塑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对当代中国大学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人类命运、生存意义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话语环境下,人文精神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在我国当代,重塑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不是传统文化意义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精神的恢复,而应当是符合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