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金沙遗址语音导览词1 金沙概述发现于 2001 年 2 月 8 日的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的西部,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蜀文化遗址,也是古代蜀国继三星堆之后的又一个都城遗址所在。金沙遗址被评选为“2001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也被誉为本世纪初中国第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经过几年来的考古勘探与发掘,目前已经基本确认金沙遗址的分布范围在5 平方公里以上。遗址内已经发现了大型宫殿式建筑、祭祀活动场所、一般居住区、墓地等重要遗迹现象,出土了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等珍贵文物 6000 余件,还有大量的陶器、象牙以及野猪獠牙和鹿角等。从遗址的规模和遗物的等级分析,金沙遗址应是继三星堆王国之后,商
2、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代蜀国的又一个都邑所在。金沙遗址的发现,对古蜀文化的起源、发展和衰亡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迷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可以说金沙遗址再现了古代蜀国的辉煌,复活了一段失落的历史,揭示了一个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代文明。2 陶小平底罐这是三星堆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从成都平原到湖北西部及陕西南部地区均有出土。金沙遗址早期发现的陶小平底罐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同类器基本相同。后来逐渐发生变化:一部分器身变高,演变成泥质陶小平底罐,另一部分则变小变矮,逐渐变为金沙遗址最典型的器物-尖底盏。小平底罐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沙与三星堆遗址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3 陶盉陶盉是
3、夏代二里头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为一种温酒的器具。在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也有大量发现,它应来自于中原地区。古蜀人并没有完全照搬,对其外型进行了改造,即在古蜀文化中最常见的小平底罐上加上三个足、一个把手和一个流,成为一个类似于中原二里头遗址,又有自身特点的陶器。在金2沙遗址早期之后,这种陶盉就消失了。4 祭祀活动场所祭祀区的发掘从 2001 年初就开始了,从现有的现象分析,这里是古蜀王国一处专用的滨河祭祀场所,它沿着古河道的南岸分布,面积约 15000 平方米。古蜀人最初很可能是在河岸上进行祭祀,仪式结束后将祭品埋在河滩上,用土进行敷盖。下次祭祀仪式后又将祭品掩埋,层层垒叠,从商代晚期直至春秋早期
4、,经历了长约 500 年的漫长岁月。目前祭祀区里已经出土了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等文物达 6000 余件,还有大量珍贵的象牙、陶器和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鹿角等,是目前金沙遗址五平方公里范围内,出土遗迹最为丰富,遗物等级最高,数量最多的一处遗迹。5 金器黄金从古至今受到人民的珍爱。早在相当于夏代的时候,中国的西北和北方地区就已出现了金环、金耳饰等黄金饰件,商代晚期西南地区开始出现黄金饰品。从金沙遗址发现的金器残片看,一部分金器背面粘附有铜锈,三星堆的金面罩是直接粘贴在青铜人头像上,说明古蜀人对黄金的珍爱与推崇甚至超过了青铜器。金沙遗址出土的 200 余件黄金制品,种类丰富,工艺精湛。金器
5、以金箔、金片为主,它们大多采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含金量从 83.3%至 94.2%不等。制作上采用了锤揲、剪切、打磨、刻划、錾刻、模冲等多种技法。金沙遗址的金器是目前我国商周时期发现数量最多,器形最为丰富的一处,其制作工艺也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6 “太阳神鸟”金饰“太阳神鸟”金饰 2001 年 2 月 25 日出土于金沙遗址祭祀场所内。它的外径 12.5 厘米,内径 5.29 厘米,厚度 0.02 厘米,重量 20 克,含金量达到了94.2%,是金沙遗址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的。“太阳神鸟”金饰外廓呈圆形,图案分内外两层,都采用了镂空的表现形式。内层图案为等距分布的十二条弧形齿状芒饰,芒饰按顺时
6、针方向旋转。外层图案3由四只等距分布相同的鸟构成。鸟都作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的状态,飞行的方向与内层图案的旋转方向相反。在红色衬底上观看,该金饰内层图案很像一个旋转的火球或太阳;外层图案中的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神话传说中与太阳相关的神鸟,因此,我们将它命名为“太阳神鸟”金饰。“太阳神鸟”金饰是先用自然砂金热锻成为圆形,然后经过反复锤揲,最后根据相应纹饰的模具进行刻划和切割。对太阳的崇拜是中华各民族共有的习俗。先民们常常将太阳与鸟联系在一起,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神鸟的记载。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太阳鸟就是阳乌和凤凰。 “夸父追日” 、 “后羿射日”的神话,东方民族的鸟生传说,凤鸣岐山的受命故事
7、,乃至于三皇五帝和秦汉以后最高统治者的称号,都与太阳和凤凰有着密切的关系。古蜀国最后一个王族号为“开明” , “开明”本来就是与太阳升起密切相关的词汇,开明王族的家族墓地商业街船棺墓的棺木上也刻划有与太阳崇拜相关的图案。由此可见,崇奉太阳是古蜀族的习俗。精美绝伦的“太阳神鸟”金饰寓意深远、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韵律,是古代人民深邃的哲学宗教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2005 年 8 月 16 日“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从 1600 余件候选图案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7 金蛙形器此类器物现已出土 8 件。其器物形制、大小、工艺基本相同,推测可能已
8、有相应的成形模具。整器经锤揲成型后,再以切割方式形成外形。从总体造型和细部特征看,金箔的外形很像是青蛙或蟾蜍。过去在三星堆遗址中曾发现了一件写实的圆雕石蟾蜍。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蛙既是生殖崇拜的象征,也是月亮崇拜的代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月中有蟾蜍的记载。同时祭蛙求雨也是一种较为古老的祭祀习俗。这类造型的金器不见于其他地区,为金沙遗址所独有。有学者曾根据中国南方地区青铜时代经常发现的铜鼓组合纹饰特点,推测此类器物很有可能是与金沙“太4阳神鸟”金饰组合,贴附在漆器上使用。其构图为“太阳神鸟”金饰居于漆器的中央,周围等距放射状或旋转状的排列金蛙形器,这种意见颇值得重视。8 金人面形器此器由
9、自然砂金锤揲而成。器上大下小呈心形,以宽带构成图案。其上端不封闭,两端对称向下内卷, “心”内还有两个相对上卷,二者构成两组对卷云纹。与此相似的图案曾在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玉璋、玉戈上也有发现。从整体造型看似为一抽象的人面或神面。在金沙遗址还出土了三件近“心”形铜人面形器,其上彩绘的人面形象与金人面形器的造型极其相似,更接近抽象的人面。由于这种图案或单独出现,或刻划于通神、娱神的礼器上,并常居于显要位置,说明它极可能是古蜀王国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符号,对于古蜀人应有着特殊的意义。9 鸟首鱼纹金带这两件金带大小相同,尺寸相等、纹饰相同。金带表面对称刻划着两条尾部相对的鱼。鱼的形象极其凶猛,形状也很
10、奇特,鱼嘴前有像鸟一样的长喙,喙前端上勾;鱼眼呈梭形,鱼身无鳞甲,只刻划几道水波状短线。这条怪鱼,与刻划在其它金器上的鱼的形象不同,甚至在今天,我们也未没见过这种怪鱼。有学者认为这条怪鱼实际上是鸟和鱼的组合,并认为古史文献中的“鱼凫”有可能就是一种鸟首鱼身的动物,创造和使用这种图案的古族可能包含了两个分别以鸟和鱼为标志的氏族。10 铜人面形器整器似一略有变形的人面,人像施以彩绘,面带微笑,制作精美。此类器物为古蜀文化中首次发现。金沙遗址中现已出土三件。其人面形象与金沙遗址中出土的金人面形器以及玉璋上的人像图案非常相似,在三星堆出土的玉璋上也有相似的人形图像,初步推测应为古蜀祭祀活动中极为重要的
11、图腾符号,推5测与人像崇拜及祖先崇拜有关。11 铜鸟鸟的造型在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最为常见。三星堆一、二号坑中发现了许多铜立鸟、鸟纹图案及各种鸟形饰件,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那棵通天神树上站立着的九只青铜立鸟。金沙遗址铜立鸟的造型与三星堆神树上的铜鸟大体相似。在中国古代,鸟一直被视为吉祥的化身,它负载着人类的美好希望,成为沟通天地间的使者。传说古蜀人的祖先柏灌、鱼凫都是以鸟来命名的,其中还有一个叫杜宇的王在死后化为了杜鹃鸟,说明鸟在古蜀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12 玉器玉,色泽温润,质地坚硬,具有美观、持久、稀少之特点。中国人尚玉、爱玉之传统历八千年而绵延不绝。金沙遗址内现已出土了
12、2000 余件玉器,大多是玉制礼器,种类有琮、璧、环、璋、圭、戈、矛、钺、斧、锛、凿、凹刃玉凿、神人面像、贝形佩饰、镯、环、箍形器、绿松石珠管等,内容极其丰富,制作尤为精细。这些玉器表面多色泽艳丽,常呈现出红、紫、褐、黑、白等斑斓的颜色,极富层次变化。玉料大多来自于成都平原西北部的山区及附近河滩地。加工玉器的工艺技术精湛娴熟,采用了开料、切割、钻空、刻纹、镂空、透雕、打磨、抛光等多道工艺流程。打磨极其细腻规整。玉器上的装饰纹样也是多丰富多采,主要有平行直线纹、兽面纹、网格纹、菱形纹、人面纹、昆虫纹等。13 玉琮琮的形状外方内圆,包含着远古人类“天圆地方”和“四面八方”的宇宙观,中间有一孔相通,
13、传达着“贯通天地”的深刻含义,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王权与神权结合于一体的象征物之一。玉琮最早出现于距今 6000-5000 年的浙江马家滨文化中,在距今 5500-4500 年的良渚文化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最主要的礼器之一。6金沙遗址已经出土玉琮 27 件,是目前国内除良渚文化以外区域出土玉琮最多的一处,说明玉琮在金沙礼制系统中仍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14 四节玉琮此件玉琮重达 3981 克,系由一块质地细密的上佳整玉琢磨完成。器呈方柱体,外方内圆,中空,通体打磨光洁。柱体四面外壁中间开出竖槽。竖槽将每面一分为二,使四角形成方形凸面。凸面间开出横槽,以分出节。全器共分四节,每节凸面上刻划出九道平行直线
14、纹,三道为一组。线纹平直而规整。中孔两端大,中间小,明显为两面对钻而成,但孔壁却不见对钻时常易留下的错位台痕,壁面异常光洁、平整和圆滑,说明此器在钻孔完成后还对内壁进行了精心的打磨。此件器物器表色彩缤纷,气势不凡,它保留了较多良渚文化晚期玉琮体形高大,分节分槽的风格,制作上却又带有明显的商式玉琮简朴平实的作风。无论从体形大小还是制作的精细程度上看,都是目前所见商周玉琮的精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是四川盆地青铜文化中自有玉琮的代表和典范。15 玉璋周礼中曾载璋为六瑞之一,是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重要的礼器,同时也是社会等级与权力的代表。关于璋的用途,有祭天、拜日、祈年、兵符等多种观点。前面已说过,三
15、星堆二号坑出土的一件玉璋上刻划有一个玉璋拜山图案,二号坑还出土了一件双手执握玉璋作祭拜状的小铜人像,则为我们生动地显示出了古蜀祭祀活动中玉璋的使用方法。玉璋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龙山文化中,传入到四川盆地后被发扬光大,成为古蜀文化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器物。过去全国各地发现玉璋的总量也就 140 多件,目前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璋数量已达到 200 多件。16 玉璧璧, “圜形象天” ,是先民“礼天”的重要法器。金沙遗址出土了 200 多件7玉璧,充分说明它在祭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璧多在圆孔周缘有一周凸起,凸起的高度有高有低,统称为玉有领璧形器。这类器物大多色泽丰富艳丽,制作也是
16、非常精细。有的环面光洁莹润,有的环面上还等距刻划出多道同心圆圈纹,纹饰的深浅疏密显得很有规律。整体制作都极规整,孔璧打磨也非常光滑。金沙遗址出土的玉有领璧形器在玉材上充分体现了金沙玉器的鲜明特色:玉器内部的结构较为疏松,多孔隙,极易风化,材料内部多为白色、灰色、浅黄褐等基本无色系列,但是器物的表面则大多呈现出红、紫、褐、黑等丰富而又缤纷的色泽。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受到外来金属离子及有机物的吸附影响而产生,因此在玉器表面才会形成这种交替变化、韵味十足、极其动人的天然图案。17 有领牙璧牙璧是古代玉璧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外缘一般都有三节或四节牙状突起,或附有多少不等的齿状饰。在金沙遗址发现之前,牙璧这
17、种器物从未在四川地区出现过。从以往的考古资料看,它的主要分布地域是在华北地区,兼及辽东和陕北一带。金沙遗址出土的有领玉牙璧,其形制明显区别于以往各地所出,像这种形制的有领玉牙璧还是首次发现,这不仅填补了四川地区过去不出牙璧的空白,而且还反映出了中原文化与古蜀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18 玉梯形刻槽器、玉剑这件上大下小的梯形刻槽形玉器,正面刻划出五道上宽下窄的凹槽,槽间有脊;背面平整,以阴线刻划出边栏,两侧刻划装饰性短线。两侧边向内卷曲形成卡槽,卡槽上有 8 个小孔,器身上有 6 个大孔。这件玉器形制独特,通体打磨抛光,制作工艺精湛。目前金沙遗址中已出土了两件这类形制的器物,另一件仅刻槽形
18、态不同,均为国内首次发现。经测试这一件器物每一刻槽的宽度和形态与这8种玉剑的宽度与形态大致吻合,初步推测可能是在器外封上皮囊一类的物质,作为剑鞘使用。四川地区是柳叶形无格扁柄剑的流行区域,在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都曾经出土过柳叶形的短剑,质地既有玉质的,也有铜质的。这件玉剑的形态就与巴蜀地区周代流行的柳叶形铜剑非常相似。19 凹刃玉凿金沙遗址出土了较多凹刃玉凿。多数表面色泽丰富,制作精美,基本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可能是从实用工具演变而来的特殊礼器。这种器物最早出现于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三星堆遗址也有少量出土。金沙遗址发现的数量较多,选料制作都很讲究,说明可能已经成为金沙时期祭祀活动里的一
19、种重要礼器。20 玉璋残件灰白玉质,器表有黑、褐、黄等多色沁斑。受机械施工影响,出土时器身部分残断。虽无法确定具体器形,但仍可看出原器体大厚重,器表打磨光洁。器身一面以“双阴挤阳”技法刻划出交叉纹、平行直线纹和方框纹,线纹平直流畅,细密均匀,有的线纹内依稀还能看出涂有朱砂。双勾阴线纹是商代后期玉器上普遍出现的线纹。它是用小型的勾砣旋刻而成的两条均匀细密的平行阴线组成,由于两条阴线间距离极窄,故在视觉上给人以两条阴线中间起阳线的错觉,故称之为“双阴挤阳”技法,即中间的阳线是由二阴线挤出来的。金沙遗址出土玉器装饰技法已非常成熟。除了以阴线刻划纹饰,还发现有阴线与减地技法结合形成浅浮雕和阳线刻纹等多
20、种装饰技法。装饰的纹样也是多种多样,以平行直线纹最为常见。21 石跪坐人像这是金沙遗址最有特色的文物之一,目前已出土 12 尊,造型大致相似。表现的基本都是被捆绑的裸体男性跪像。他们的发式奇特,头顶的头发从中间向左9右分开,脑后又被梳成两股长长的辫子,直垂腰间。他们的双手都被绳索反绑在身后。石人大多雕刻细腻,有的头顶的发丝还清晰可见,眼睛的眼珠和瞳孔也都精心雕刻。人物的面部表情也非常丰富,或悲恸、或惊恐、或平静、或苦涩、或茫然。金沙跪坐石人像有的与石蛇一起埋藏,有的与石虎、石蛇、石璧等有规律地摆放在一起,这一切迹象说明它们是特殊的祭祀用品。关于石跪坐人像怪异的发式,以及被反绑的双手,引起了考古
21、学家的极大的兴趣。他们来自何处?他们的族属是什么?他们的用途何在?有学者认为石跪人是氐羌人的形象,它的形体“正面看上去很象甲骨文的羌字。 ”从石跪人面部呈现出的悲哀和无奈的表情,以及他们那怪异的发式与手势推测也可能表现的是战争的俘虏或奴隶的形象。22 石虎金沙已发现的立体圆雕石虎共 10 件,都被塑造成俯卧状。虎直颈昂首,前肢前伸,后肢向前弯曲卧于地上。虎口大张,虎口内、眼睛、耳部、胡须上都涂有朱砂。过去研究巴蜀历史的学者们认为巴人崇虎,虎可能是巴人的图腾。从考古发现看,在三星堆不仅出土有石虎,还发现了金虎和铜虎,金沙也出土有铜虎、漆虎和石虎;在此后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铜器上铸有大量的
22、虎纹图案。由此看来,虎的崇拜不仅仅是巴人所特有的习俗,实际上, “森林之王”很可能也是的崇拜物。在金沙遗址祭祀区中发现的商代晚期的第 19 号祭祀遗存就是以石跪坐人像、石虎、石蛇、石璧组合进行祭祀。跪坐石人像与石虎出土时并置一处,虎口正对人的胸膛,其特殊的摆放形式具有强烈的宗教涵义。23 石蛇金沙祭祀区中发现了一些造型栩栩如生的石蛇。大多呈盘曲状,蛇头呈三角形,眼睛圆睁,蛇信上卷。张开的扁形大嘴时涂满了朱砂。蛇的头部再发红黑两色勾勒出眼睛,中间眼仁部分间之以白色颜料,蛇后颚亦用朱砂对称画出两道翻卷至头顶的纹饰。整个五官被渲染得层次分明,这类造型的蛇线条流畅圆润,构10图简练,整体形象富有立体感
23、和强烈的动感。金沙石蛇出土时有的和石虎、石人、石璧伴存,有的只是石蛇和石人伴出,说明石蛇可能是古蜀国巫术活动中的重要物品。24 石磬2006 年 6 月 10 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中央电视台正在对金沙遗址祭祀区的发掘进行现场直播时,在祭祀区西北角一个探方内出土了两件石磬。其中一件长达 109 厘米,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商周时期石磬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展览中的这件石磬器身上刻划两道弦纹装饰,这也是商周石磬中的首次发现。磬是中国最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单件使用的磬,称“特磬”,多件成组使用的磬称“编磬”。磬在后世主要用于统治者宗庙祭祀和朝聘、宴享等仪礼活动。磬和钟作为乐器和礼器,也是统治者权力和身份
24、地位的象征。金沙遗址祭祀区里两件石磬的出土,体现了古蜀王国祭祀活动的隆重与庄严,也使蜀地“未有礼乐”的认识成为了过去。两件石磬至今仍可敲击发音,其音质纯厚饱满,悠扬悦耳。25 象牙金沙遗址祭祀区中出土了数量众多,体量巨大的象牙,但使用的数量和方式则有所不同。有的象牙极有规律、整齐划一的朝着一个方向摆放;有的仅取象牙的尖部祭祀;有的象牙被切成饼状;有的象牙还被加工成圆柱状或棍状。这些现象应该具有某种特定的宗教含义。金沙先民在祭祀中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的象牙?象牙又是祭祀什么呢?在中国古书中有用象牙镇水的记载。成都平原在修建都江堰之前,河流长期泛滥成灾,用象牙祭祀,可能就是因为它具有镇杀水怪的作用吧。金沙遗址祭祀区中出土了两件玉璋,其上发现刻划有肩扛象牙人像图案,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