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防接种基础知识预防接种是用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接种于人体内,使机体获得人工自动或被动的免疫力,以预防相应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计划免疫是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疾病的目的。计划免疫比预防接种内容更广泛、目的更明确,预防接种是计划免疫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划免疫则是预防接种的发展和完善。第一节 预防接种简史据历史记载,公元 10 世纪我国宋真宗年代,峨眉山人为丞相之子种痘以预防天花。此前民间也有种人痘的事例。中国种人痘预防天花的经验后被传到中东、欧洲,成为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先声。随着
2、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迅速发展,19 世纪末期,炭疽疫苗、狂犬病疫苗、霍乱和伤寒疫苗相继制备成功。20 世纪初又研制成功卡介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及百日咳疫苗。20 世纪 50 年代后,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等疫苗都陆续应用于人群。近 20 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疫苗研究制造理论和技术工艺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百日咳组分疫苗等许多新型疫苗已经问世。建国以来,党和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预防接种工作,通过预防接种,我省于五十年代消灭了天花,六十年代控制了白喉的流行。1979 年开始实行儿童计划免疫,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省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由最初的季节性接种发展为覆盖城
3、乡各个角落的严密的计划免疫网络系统,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计划免疫服务体系。冷链系统已覆盖全省,极大地改善了计划免疫工作条件。逐步取得了高水平的接种率,1988 年、1990年和 1995 年分别实现了以省、以县和以乡镇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 85%的目标。计划免疫所预防的传染病得到了控制,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已连续多年没有发生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1997 年我省加快控制麻疹步伐,建立了麻疹疑似病例监测系统,至 1999 年上半年,全省完成了 1-6 岁儿童麻疹强化免疫,麻疹发病在大幅度下降。第二节 免疫学基本知识计划免疫的实质是免疫预防,免疫预防的理论基础是免疫学。机体有一
4、个完整的免疫系统,此系统具有识别自己组织和异己物质的能力,并有自我保护和排斥异已的功能,免疫是指机体表现这种功能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反应。1、自动免疫自动免疫是指经过抗原的刺激使机体自身产生免疫力,又可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如患过一次麻疹以后即产生了麻疹抗体,患过一次白喉以后体内长时间有较高的抗白喉毒素抗体,这些都属于自然自动免疫。若经过接种麻疹疫苗或白喉类毒素而使机体产生抗麻疹免疫或抗白喉免疫,则属于人工自动免疫。2、被动免疫被动免疫是指机体获得由其他机体产生的活性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胎儿通过脐带血液从母体获得的 IgG 抗体属于自然被动免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预防破伤风感染,注射抗狂犬病血清预
5、防被狂犬咬伤后发病,新生儿注射乙型肝炎特异丙种球蛋白防止母婴传播感染乙型肝炎等属于人工被动免疫。3、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抗原。在医学上有重要作用的抗原物质有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动物免疫血清、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等,但与免疫预防最密切的主要是病原微生物。4、抗体由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后产生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抗体。主要是丙种球蛋白。5、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功能,是机体防御作用的一种固有的保护性系统。具有遗传性、自发性、非特异性和相对稳定性
6、的特点。6、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或抗原后形成的免疫力。具有获得性、针对性和可变性的特点。7、变态反应亦称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是由于机体受同一抗原(致敏原)再次刺激后所出现的一种异常的病理免疫反应,可表现为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变态反应不是疫苗特有的反应,任何抗原或半抗原均可引起,并且只有过敏体质的人才出现的这种反应。其临床表现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轻重程度也很悬殊。轻者可以一过而愈,重者救治不当可留有永久性后遗症或造成死亡。8、免疫应答与疫苗使用抗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地刺激免疫系统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过程,称为免疫应答。机体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
7、接种疫苗的免疫应答取决于机体、抗原和疫苗使用三方面因素,疫苗使用又由以下方面决定疫苗的效果。1.1 接种部位和途径 采用何种接种部位和途径是根据疫苗的性质、免疫效果和可能发生的接种反应来决定,应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执行。如卡介苗规定为皮内注射,若误注皮下或肌肉会引起寒性浓疡,若破溃难以愈合,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臀部肌肉则不如注射上臂三角肌肉的免疫效果好。1.2 接种剂量 在相同接种途径下剂量与产生免疫力成正比,剂量不足不行,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剂量不足会影响免疫效果,剂量过大会引起不良反应。1.3 接种次数 活疫苗如麻疹活疫苗、卡介苗等一次接种成功即能产生充分免疫力(抗体),而灭活疫苗如乙型肝炎疫
8、苗、百白破混合制剂等需注射 3 针。第一针只是初次免疫应答,只产生 IgM 抗体和极低的 IgG 抗体,第 2 次注射能产生较第 1 次高 10-50 倍的抗体水平,只有完成全程注射才能产生充分的免疫力。1.4 针次间隔 根据疫苗的性质不同,不同针次间需要有一定间隔。一般灭活疫苗类第 1 针注射后 7-10 天开始产生免疫力,2-3 周后逐渐下降,故一般间隔可为 2 周。若为吸附剂疫苗因吸收较慢,至少应间隔 4-6 周为宜。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针次间隔为最短时间,一般可以适当延长,不宜缩短接种间隔时间,以免影响免疫的效果。但是间隔的时间也不能过长,否则会推迟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所以尽量在 1
9、周岁内完成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混合制剂(DPT)、麻疹疫苗(MV)和乙型肝炎疫苗(HBV)的基础免疫。1.5 起始月龄 初次免疫起始月龄由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起始月龄和疾病威胁的起始月龄两方面因素确定,一般来说,应对有发病危险性而对疫苗能产生充分免疫应答能力的最低月龄接种疫苗为宜,因此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否则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1.6 加强免疫 疫苗在完成基础免疫后,进行 1 次适当的加强,可刺激免疫应答并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活疫苗免疫成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衰减,少数人甚至抗体阴转,应在适当时间进行加强免疫。1.7 联合免疫 两层含义,一是用两
10、种以上的疫苗同时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接种,计划免疫五种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可同时接种,其他疫苗的同时接种应慎重;另一方面是两种以上的抗原制成联合制剂,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制剂,麻疹、腮腺炎、风疹混合制剂。第三节 免疫预防制剂疫苗是生物制品的一个类别。生物制品是指用微生物(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人或动物的血液等,通过生物或化学方法加工制成,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特定传染病及其他疾病的免疫制剂。疫苗是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或灭活方法制成,用于预防疾病的自动免疫预防制剂。1 疫苗类 凡具有抗原性接种于机体可产生特异的自动免疫力,可抵御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的总称为疫苗
11、,目前应用的疫苗主要有四类:1.1 灭活疫苗 是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经培养繁殖,或接种于动物、鸡胚、组织、细胞生长繁殖后,使之完全丧失致病力,而仍保存相应抗原的免疫原性的疫苗,如百日咳菌苗、乙脑灭活疫苗、狂犬病疫苗等。此类疫苗中还有类毒素制剂,指细菌经过培养,产生外毒素,经化学物理办法提纯制成,如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等。1.2 减毒活疫苗 此类疫苗是用弱毒或无毒、但免疫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及代谢产物,经培养繁殖,或接种于动物、鸡胚、组织、细胞生长繁殖制成的疫苗,其致病性已极大程度地丧失,但仍保留一定的剩余毒力、免疫原性和繁衍能力,接种人体后,使机体产生一次轻型的人工感染而获
12、得免疫力。如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卡介苗等。1.3 基因工程疫苗 将有效的特异性抗原的基因插入易于增殖的载体(细菌、细胞),在载体增殖时可表达有效特异性抗原,取之作为疫苗。如乙肝基因工程疫苗。1.4 组分疫苗 此类疫苗是从细菌或病毒培养物中,以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提取纯化有效特异性抗原,取之作为疫苗。如流脑多糖疫苗。2 血清制剂2.1 抗毒素 是用类毒素免疫大动物使之产生高效抗体,采血分离血浆经纯化精制工艺,除去非特异性蛋白及无效成分。这种抗体输入机体后,能对相应细菌在机体内产生的毒素起中和作用,如白喉、破伤风抗毒素。2.2 抗血清 是用脱毒毒素、细菌、病毒等作为抗原免疫动物,取动物血浆提取其抗毒免疫球蛋白,如抗蛇毒、抗炭疽、抗狂犬病血清等。2.3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与抗毒素及抗血清不同的是从含有特异性抗体的人体血浆中提取相应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