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499738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一、 定义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 产 : 是 指 前 人 留 下 的 , 有 价 值 有 意 义 的 东 西 。文 化 遗 产 :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其中无形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人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无形的、现已濒临失传的技艺及习俗。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 必须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文化必须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它应该同时具备三个特点,即传承性、口头

2、性和可塑性,后两个特点是由传承性衍生出来的。1 传承性所谓传承性,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被人类以集体、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没有具体的创造者,即使有,也是后人对前辈已有技艺或习俗的加工和创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可以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们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和探索中才形成的。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可以实用的指南针;火药则是秦汉时期炼丹家用硫黄、硝

3、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的;而造纸术的发明者虽冠以蔡伦,但他决非首创者,他是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即使与今天的手工造纸,也有一定的区别;同样,毕升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活字印刷。是不是我们的祖宗留下来的,这是我们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个标准。2口头性所谓传承,指的是传授继承,即师传徒承,而师传形式有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一直没有得到过与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有关史籍志书也难得有记载,其传承形式主要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具有很强的“口头性

4、”,而很少以书面形式流传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传在农村,绝大多数的继承人是文盲,他们不可能把自己掌握的技艺和习俗整理成书,而且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许多规矩,如“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等,许多技艺属独门绝技,往往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而人亡艺绝,这也使非物质文化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最典型的就是一些拳术,由于其传承的口头性,许多绝技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3可塑性因为具有口头传承性,就必然有可塑性。所谓可塑性,就是它具有流变的特点,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可塑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口头传说和表述及其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传统工艺技能等遗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5、。它们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通过人的活动传达给受众 ( 或物体 ) 。这一点与物质文化遗产明显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塑性”,还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经历多少年或多少代人,它都不会脱离各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并创造出新的文化内容,一代代下来,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也就是说,它是通过人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对于上一代的技艺、方式可以凭着个人及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才智加以创新改造,进行再发展,可以说,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历史文化的 “活化石”,是活态的。如武术中的太极拳,从陈式到杨式,再到吴式,还有现在流传的八

6、十八式、二十四式等等,有一个完善的过程,那是我们的先祖结合各种拳术特征,根据不同人的特点不断综合创新出来的。它决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不同于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作为实物,是死的,是一成不变的。二、应该是“濒临失传的”。1700 年前,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用其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那么,“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的?自古以来,莫衷一是。说什么的都有,这里我要说的是,木牛流马可以说是我们老祖宗智慧的结晶,也就是说,它符合非物质遗产的第一个特点,那么,它属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值得商榷。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应该具备“濒临失传的”的“濒危性”,也就是说,这项技艺或习俗,到目

7、前为止,尚有传承人,(至少也要有人懂得这顶技艺或习俗的制作过程)。而木牛流马不具备这个特点,也就不在非遗之列。非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濒危性”。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日益受到损害和破坏,有的濒临失传甚至灭绝。这也是我们这次普查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所在,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理成册,就是想把这些濒临失传的技艺或习俗留给下一代,不至于千百年后,我们的后辈谈起这些东西,就像现在我们谈起木牛流马一样不知所云。那么,我们普查时,就应该按照这个特点进行严格地筛选。一些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但现在仍是人们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却经过现代化的技艺进行改进的技艺,就应该

8、排除在这次普查之外。酒,仍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酒的制作方法,也在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范畴。但我们要注意的是,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酒的制作都采用了现代技术,比起人工制作不知快了几倍,虽说这个过程还保留着几许人工痕迹,但现代制酒技术并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块,而我们要调查的,是如何进行人工制作酒。也就是说,在几百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怎么做酒的。这一技术,我想在我市各大酒厂里,一般的工人可能很难讲述,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工人还记得。但是,在农村,手工制作酒类,仍然广泛存在,如蕃莳烧、糯米酒等等。还有绣花、造纸等等,它们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早已失去了原先的面貌,虽说有些技艺和习俗农村仍然顽强

9、地流传着,但可以肯定的是,再过一段时间,这些技艺的纯手工制作会失传,我们这次普查,正是要把这些濒临失传的东西挖掘出来,留给我们的子孙。当然,还有一些由于近年的发展被淘汰但尚有传承人在的技艺与习俗,也是我们普查的重点。比如说丧葬,随着火化的实行及丧葬的简化,除了在农村能见到那些古老的仪式外,这些习俗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眼帘,最典型的如棺材的制作。我曾问过几位身边的中小学生,他们都不知棺材为何物,只说“在电视上看到过”。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现在能制作棺椁的老艺人大有人在,他们都是这一技艺的直接见证人,如果不及时普查,以书面形成保荐这一技艺,若干年后,恐怕在电视上也看不到了。三、范畴多属 “技艺和习俗”本

10、次普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等 18 大类项目。这 18 大类项目,我不知道能不能用“技艺和习俗”这五个字两个方面来囊括,但我想以上十八类,大多应属于这两个范畴,同时,它体现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为“the ntangible ultural eritage”,直译为“难以明了的、无形的物质文化”,它相对于物质文化而言,物质文化是实物的,是存在的、有形的、看得着的、摸得到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

11、则是非物质的,是不存在实物的,往往看不见也摸不着,是无形的,它与物质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物质文化是相对应的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如果说非物质文化是因,那么,物质文化则是果;如果说非物质文化是源,那么物质文化则是流。临海江南古长城,有着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见证了台州人民千年的兴衰,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古城,无可厚非,但把它直接列为非物质文化之列,笔者认为,很是不妥。因为,古城是实物,它是看得到,也是摸得着的,说到底,它只是一种文化遗址,决不能步入非物质之列。但与长城相关的是古城艺术,即城墙建筑过程以及与城墙有关的一些传说故事,却是非物质文化的代表,比如当年古城择址的一些传说,百步峻的传说,

12、烽火台分为上下层的由来及作用,还有建筑古城的步骤等等。再如,老艺人做出了精美的木雕、根雕或风筝等艺术作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但是,那位老艺人身怀绝技的手艺,从他口传心授的传承,到艺术构思和操作的手法技巧,雕刻过程中的行业规矩、信仰禁忌等等,都是人们难以看到和难以触摸到的,这就是“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精雕细刻的物质作品是老艺人绝技、绝艺的载体,而这技艺正是亟待加以抢救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海作为全省 16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县(市)之一,在这次调查过程中,有许多农民朋友拿出家中珍藏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古物,如尤溪的皇周篮、竹简筒,汇溪的半间床,制作很是优美、精致,很

13、有收藏价值,而且他们也说了:这是我祖传的,如果你们不是市里来的,我不会给你们看。但我觉得这些并不属于非物质文化之列,说到底,充其量是古董,是物质文化,我们普查要的不是这些实物,而是这些实物的制作步骤,如果有人还能做这些实物,也就是说还有传承人在,我们就可以调查,而没有了传承人,连制作步骤也不知所云,那我们的调查也只能是竹篮打水,只能是望物兴叹。同样,包括习俗礼仪民间知识等等,都是无形的。那么,有人会问,既然非物质文化是无形的,那你带着照相机、摄像机来干什么?问得好。我们这次普查的目的,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指出,(本次非遗调查)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和

14、传统竞技;传统手工艺技能和民间美术;传统礼仪、节庆、民俗活动;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资料、实物和文化空间等。也就是说,除了要调查好技艺及习俗外,还要有相关的资料,实物。但这个实物,只能说,是非物质文化的成果。比如上面说到的皇周篮等,我们调查的是皇周篮等的制作过程,如果没有人懂得其制作步骤,那么有这实物,等于空白,也就没有达到这次普查的要求。而如果有传承人,再加上现有的特别经过几百年相传的实物,那就是锦上添花。记得前几天上网,在网上看到某县“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启事”的报道。我觉得,这个名称是错误的,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它不可能用来展览呢?我觉得改为“非物质

15、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展”比较合适,因为他们展出的,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成果。综上,为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点的诠释。二、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一、口头传统和表述 二、表演艺术 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传统手工艺技能三、保护方式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 、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保护的紧迫性 目 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第一,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 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

16、生。第二,由于保护工作未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 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 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第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区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 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第四,适合我国保护工作实际,整体性有效性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尤其是政府主导的有效性亟待发挥。文化遗产对象所属权分割,由政府不同部门分别实施管理,与实际的保护

17、工作不相适应。 在保护工作中,有两种 倾向尤其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建设性破坏,一是保护性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人们广泛参与的兴趣,由于认识不正确,或出于经济 目的,以及历来存在的赶风头的倾向,破坏常常是在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名义下进行的,因而更具有危害性。保护性破坏危害也很明显,如对一些古老村落进行过 度旅游开发,对一些手工艺项目进行大量机械复制,使原生态的文化充满肤浅的时尚趣味,破坏了其固有的文化价值。 (二) 、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一 是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

18、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组织全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县级普查的基础上,基本摸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存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逐步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及四级保护制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 四 是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在动态整体性保护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 彰奖励

19、、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同时,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 (三) 、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态的复杂性,加强保护工作 首先,要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态的复杂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从五个方面对保护对象作了划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作了六个方面的划分。 非物质 文化遗产概论第七章归纳概括的分类体系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 13 个类别。这种划分既是以国际公约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基础,

20、又充分考虑我国自 身社会特点和文化特性而作出的。它基本包含了我国各民族、群体、地域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切传统知识、文化现象和表现形式。 应当看到,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认识,有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表现出经验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及开放性和衍生性。任何界定和划分都不会是凝固不变的。随 着认识的深化,我们会发现更多现存文化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精神价值,也就会有新的种类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当前的普查和保护工 作中,不必拘泥于某些定义的限制,而要注重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深化我们的认识。 其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定要坚持科学性。特别 是在确定各级保护名录时

21、,要坚持科学把握该项目的价值、濒危性和保护主体保护行为的规范性,以及项目公布后保护工作的示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中存 在的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从民俗旅游开发的角度认定文化保护项目;第二,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三,把文化表现形式仅 仅理解为艺术表现形式,不敢也不善于认定其他文化表现形式的项目;第四,不能正确把握文化空间项目的认定,往往将其分解为几种文化表现形式分别认定,割裂 了完整统一的文化空间形态。 再次,创新保护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如下几项:第一,建立保护名录制度。第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有形的形 式。第三,在它产生、生长的原始氛围中保持其活力。第四

22、,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以生产性方式保护。第五,保护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丰富性, 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性、独特性、多样性,决定了保护方式也是多样的。以上列举的几种保护方式,实施的基础是立法保护。立法保护是根本性的保护。只有有 了健全的立法保护,才会使行政保护、财政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得到保证。 (四) 、加强组织领导很抓落实 地方各级政府加强领 导,要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及时研究制定保护规划,加快法律法规建设,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产权保护。加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积极引导和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3、进行资助。加强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 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 量共同开展保护工作,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 题。发挥专家的作用,要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并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的重要作用。 来一、宏观层面上的保护措施 1 、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法可

24、依。1997 年,国务院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自 1998 年以来,文化部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国内外立法调研的基础上,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在名称已改为中华 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目前,全国人大、中宣部、文化部等多部门组成的立法工作领导小组正在对法律草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2005 年 5 月我国第一部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在云南通过。2 、政府要充分发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正确行使其宏观调控职能,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将

2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3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营造保护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树立保护的意识。4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基金。5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目前全国 许多高等院校都设立了专门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如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中 央美术学院也成立了非物质文化

26、遗产研究中心。 2002 年 10 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其后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阐发了中国高校和现行教育体制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普 查,研究,发展等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并指出应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落实到大学的学科创新和课程教材的改革中去。6 、组织力量对全国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摸清家底。这一工程要统一部署,有序运行,要分地区分类别地制定普查方案,做到对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制定国家和地方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体系。二

27、、微观层面上的具体保护方式方法 1 、活化石式保护方式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可以采用 这一方式。活化石保护方式就是保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 恒定的、原初的文化形态。如对京剧、昆曲等国粹艺术的保护就完整地保护了其传统的内容与形式。一些地方艺术家用原初的舞美设计、原初的文本、原初的唱腔唱 词演奏地方古乐,表演古传舞蹈,等也是遵循活化石的保护方式。那些既无文化内涵又无严格的传承规则,其历史纪录与沿革也是模糊不清的文化就谈不上“活化 石”保护方式。活化石保护方式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最高境界,也是针对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方式。2 、博物馆式保护方式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

28、化机构中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进行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也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方式。我们通过博物馆的展览、播放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文化现象与存在,即是体现了它的文化传承价值。应 该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整理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实物,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库、数据库,把资料展示与实物展示集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 可以建立民间艺术馆或专题展览馆等。韩国为保护其茶道和韩服,设立了许多专门的礼节教育馆,在传统工艺和技艺的保护方面也设立了专门的“传授馆”,培养专 门人才并准许游人参观。我国浙江省也建立了许多类似管所,集中展现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成为收藏、传承、研究、宣传民间艺术的中心。3 、个人、

29、家庭、群体传承方式对于一些被特定的个人、家庭、群体所保有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采用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也是其他方式所无法代替的。 相关部门可以授予这些保有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有证书、称号,建立传承人保证制度,对他们进行生活和其他补贴,并要求他们做好所保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传承、弘扬工作。鼓励他们带徒学艺,举办相关传习活动。日本、韩国等国很早就建立了“无形文化财”保护制度,把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有者制定为“无形文化财保有者”。 2005 年 3 月 22 日 ,中国民协在北京也宣布启动“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证和命名项目”。北京市近期也宣布将建立非物质文化产传承机制,完善对老艺人的

30、保护制度,建 立并落实老艺人补贴和奖励制度。4 、学校教育传承方式这是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传承方式。教育部应鼓励各地 区编著介绍本地区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土教材,在中小学教育中开设相关课程,从小培养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情感。可以通过对一些优秀学生给 予一定奖学金,作为特长生选入艺术类院校等方法造就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人。例如,天津杨柳青年画中有一种叫“缸鱼”的年画,但掌握 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 但目前采用的还多是单纯的师傅带徒弟的做法,对于培养这一门民间艺术的接班人来说还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也许正是看到了“师傅带徒弟”方式的不足,为了让 西青区的孩子们从小感受民俗文

31、化的熏陶,了解杨柳青的文化内涵,将杨柳青年画的艺术技法传承下去,天津西青区政府已经做了整体规划。据了解,刚刚编撰的杨 柳青年画教材将作为西青区 9 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的必修教材,在今年 9 月走进学生的课堂。5 、整体人文生态保护方式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依赖性和非独立性的特征,它形成 并依赖于特定的原生环境。 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都产生于一定的文化生态之中,或一种文化时态之中,我们不可能去恢复文化时态,但我们可以借助一定地区的人群生活使这一文化作品有机 地活在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如淮河流域的花鼓,安庆地方戏黄梅戏,陕北剪纸等等,仍可与民众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可活在一定地域里

32、, 在一定的地域里才可显示其艺术魅力,所以我们在保护某一艺术形式时,要尽可能地保护与其相关的生态元素。有关文化部门可做一些组织工作与行政扶持、赞助, 使其成为地方文化遗产的一项代表作,需要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例如浙江省文化厅初步规划重点发展景宁大均乡畲族民间艺 术生态保护区、嵊州甘霖镇前期越剧艺术保护区、长兴百叶龙艺术生态保护区、磐安深泽乡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临安昌南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等一批民间艺术生态 保护区,对当地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资源,进行真实、动态、整体和可持续保护,保持民间艺术原生态环境,形成良性

33、的民间艺术 保护机制。6 、数字化与网络化保护方式。可以利用音像等多媒体手段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可以利用光盘等存储介质或建立数据库对其进行保存。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资源共享。7 、旅游与开发方式商品化、市场化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具有 积极的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仅限于抢救、保护,有的还可以进行经济开发,为地方经济作贡献。 要重视积极开发具有民族民间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 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非物质文化资源整合,提高经营能力

34、,加快形成富有特色和优势的民间艺术产品系列,推进民间 艺术特别是传统工艺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例如 当前国内一些民族村,就是借助旅游使一些民间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并为当地带来经济收入。 浙江省文化厅在初步规划中将重点培育杭州宋城、诸暨西施故里旅游区、临海古城、龙游民居苑、德清防风古国文化园、象山中国渔村、临安河桥老街、苍南蒲城 (浙南抗倭雄关)等一批民间艺术旅游经典景区,有选择地聚集全省乃至全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融入风景风情旅游之中,增添景区的人文色彩,提升景区的品位和 效益,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35、旅游区块。8 、成立民间协会等群众性组织的保护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把一些有共同知识、技能、爱好的群众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贡献。2006 年 4 月 17 日 云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协会成立 , 该协会就是一个由云南有志于从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开发,且达到一定水平的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省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9 、其他保护方式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保护方式也会多种多样。我们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保护和开发方式。总结以上这 9 种方式,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记忆工程”即通过文字音像等方式将其记录存档,使其能够得到长久保存。另一类是“传承保护”,这一类方法能够延续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保护。这两类方法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形文化遗产部主任爱川纪子在无形文化遗产:新的保护措施一文中提 出的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种保护方法:“一,将它转化为有形的形式;二,在它产生的原始氛围中保持它的活力。”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