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 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作 者:张港)扫去厚重迷雾:172 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作 者:张港在浩瀚的历史海洋里,究竟有多少被粉饰的史事?究竟有多少被隐藏的真相?本书精选了人们对历史的 172 个传统误解,多是人们习见习闻的历史问题,特别是那些被历史学家疏漏的问题。涵盖了诗词、成语、语言、文献、地理、姓名、自然等九大部分,没有繁琐、艰深的语言,篇幅短小,深入浅出,考据严谨。为你擦去历史厚重的粉妆,让你在轻松阅读中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助你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相关文史知识。第 1 节:负荆请罪的廉颇是个年轻人史事负荆请罪的廉颇是个年轻人廉颇负荆请罪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凡有负荆请罪的图画,画面的廉颇必
2、是须发皆白的老头子。中学语文课本教师用书中还说,这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老将军“;小学课本的插图也将廉颇画得白胡子老长。然而,考之历史,这个时候的廉颇应该是一个青年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 283 年)廉颇攻取齐国阳晋,被赵王拜为上卿。这是廉颇事迹的最早记载。赵王与秦王渑池会是在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 年) ,负荆请罪的事发生在这之后不久。这个时候廉颇的年纪尚不可能知道,但从打败齐国,拜为上卿这事来看,肯定不是十岁八岁的小孩子,应该是有些战斗经历的人。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从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 279 年)到悼襄王元年(公元前 244 年)后,廉颇因与乐乘的
3、矛盾,愤而离开赵国投奔魏国,“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离开赵国后,由于赵奢指挥得当,赵国在对秦战争中一连打了几个胜仗,这个时候赵王是不可能想到起用廉颇的。至赵悼襄王五年(公元前 240 年)时,赵被秦攻下龙、孤、庆都,第二年秦又攻赵上党。“赵王思复得廉颇“,应该是悼襄王五年(公元前 240 年)之后的事。赵悼襄王思用廉颇,派人到魏国看看廉将军还能不能领兵打仗。这时的廉颇尚能够“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可见,这时的廉颇将军并不是很老。若不是有人说坏话,赵王还是愿意让他回国作战的,因为廉颇并不是老得不中用了。如果这个时候廉颇真的是已经年纪很大,已经八九
4、十岁了,赵悼襄王是绝不可能动劝他回国的念头。廉颇的仇人郭开听说赵王欲起用廉颇,“多与使者金,令毁之“。可见,不但赵王认为廉颇可用,他的仇人也感到廉颇是个威胁。使者说他“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使者虽然想使坏廉颇,但也不直说他老得不行,不便从年纪上做文章,只能从排泄不好入手。这说明即使是在这个时候廉颇依然是有能力的,也并不是很老。廉颇回国未成,但还是有人拿他当人才的,“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这时的廉颇真的年纪很大了,楚国是不会“阴使人迎之“,并任他“为楚将“的。廉颇入楚后活了多少年,也不清楚,但“廉颇卒死于寿春“,“
5、卒“是最后的意思,这肯定他并不是入楚就去世的。现在我们算一下,从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 279 年)廉颇负荆请罪,到赵悼襄王五年(公元前 240 年)赵王思用廉颇,已经过了 39 年,廉颇“居魏久之“,以后又到楚国,最后死在楚国。这怎么的也得有几年时间。假如廉颇负荆请罪时就是老将,就算是 60 岁,那么他任楚将时已经将近百岁。古人的寿命与健康是远远不及今人的。楚国不惜得罪魏国,挖来一个百岁老人做武将,这只能是神话。但史记并不是神话,它是历史,只能历史地看。假如,廉颇为楚将时是70 岁,那么 40 多年前负荆请罪时的他,不到 30 岁。30 岁不到的大将军,应该算是年轻的了。 蔺相如不曾为相京剧
6、中有一个著名的传统剧目将相和 ,这里的“将“就是廉颇,这里的“相“自然就是蔺相如了,于是,许多人就以为历史上蔺相如的官职就是宰相。其实,蔺相如从来就没有做过相。战国时代,赵国最高的官职称为“相邦“,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因为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从此“相邦“称为“相国“,简称为“相“。 荀子王霸中说,相国是“百官之长“。在当时,相是整个官僚机构的首脑,是国王的辅弼,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蔺相如原来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舍人,出身低微。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 283 年) ,他因完璧归赵,被赵王拜为上大夫。渑池会上,蔺相如力挫强秦,为赵国保住了尊严,赵惠文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
7、在廉颇之右“。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 259 年)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这是史记对蔺相如的最后记载,可能不久他就病故了。从蔺相如崭露头角到“病笃“,这期间并没有过为相的记载,只知道他位在上卿,与赵奢、廉颇同列。那么,蔺相如活动于赵国政治舞台这一段时间里,赵国的相是谁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可见,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才是赵国的相。平原君为赵相在蔺相如当了上大夫之前,卒于孝成王十四年(公元前 252 年) 一说十五年(公元前 251 年) ,在蔺相如病笃之后。平原君“三去相,三复位“的“三“应该是实数。在赵胜“三去相“的
8、时间内,又是谁做赵国的相呢?史记赵世家记,赵惠文王“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 乐毅列传也说“以相国印授乐毅“。 史记赵世家又记,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 281 年)“魏冉来相赵“。又说“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人,拔之。二年,惠文后卒。田单为相“。乐毅、魏冉、田单这三人全是“外国人“,授之相印都是一种临时的政治手段,他们为赵相的时间都很短,实权仍在平原君赵胜的手中。以上所述证明,蔺相如活动的时代内,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即使在平原君“三去相“的时间内,为相的也不是蔺相如。有趣的是,廉颇倒是当过相的。 史记赵世家载,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 251 年)
9、“以尉文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说“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假,意为代理,暂时的。廉颇做的是代理之相,这时平原君刚死不久,由廉颇暂理国政。 真看廉颇非英雄廉颇,廉大将军,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无比高大的,然而,那是文学,是舞台,也就是说,高大的英雄廉颇,只是个艺术形象,而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廉颇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相差很远的。廉颇的原始事迹几乎全出自史记 ,特别是专门为他设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要想了解真正的廉颇,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这些原始的东西,而不应该受到文艺作品的影响。大将军廉颇攻齐、魏、燕等弱小国家,可谓是战绩赫赫,但是面对主要敌人秦国,就不是这样了。 史记廉颇
10、蔺相如列传:“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赵王又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结果是赵奢“大破秦军“,打了胜仗。同样是“道远险狭“,在赵奢看来是胜利的条件,而在廉颇看来却是不能出兵的理由。在秦军面前,畏惧不前的廉颇与赵奢的对比是多么鲜明啊!司马迁既然是专门为廉颇作传,就不可能掩其战绩而不书的,然而,记廉颇的对秦作战仅仅一次,就是秦赵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 259 年)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看得出来,赵国是在“赵奢已死
11、,而蔺相如病笃“,无人可以出征的情况下,不得已才让廉颇出战的。司马迁说的话很实在。结果如何?战斗一开始,“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障四尉。七月,赵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因首战失利“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廉颇的坚壁不出,并非像有人说的那样是英明之举,而是不得已而为之。长平之战,双方前后参战总人数当以百万计,旷日持久地磨蹭下去,谁都承受不了。如果廉颇能在远道而来的秦军立足未稳部署不定时给以重创,长平之战应该不会是这个结局。可是,由于廉颇初战失利,既而是消极防御,使得秦军有了重新调整部署的时间:一、调
12、白起担任主帅;二、秦王亲自到前线督战;三、“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至此,赵国败局已定,就是谁也无力回天。坚壁不出,并不是赵国的战略初衷,因此“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撤了廉颇的主帅职务。赵王的怨怒是有根据的,被撤主要是廉颇本人战绩不佳,秦国的反间计只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根本原因还是廉颇违背了赵国的作战意图,作战失利。 第 4 节:真看廉颇非英雄(2)长平之战,伤了赵国的筋骨,后人皆大骂赵括,其实,败势先已由廉颇铸成了,纵是孙子吴起他们来了,也无可奈何。由此看来,廉颇只能欺负小国,在对强秦的作战中就不行了:第一次是害怕,连出兵都不敢;第二次是失败,并无
13、英雄的样子。的确,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开篇就说,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但那时是秦国着力南下,主力在巴蜀荆楚,赵国与周围国家相比尚属强大,廉颇假借着虎威,尚可打一些胜仗。但在秦人来攻时,他与赵奢、李牧、蔺相如等敢打敢碰的人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然而,赵奢、李牧、蔺相如都没有廉颇名气大,这是因为廉颇还有一个负荆请罪的故事。由于负过荆请过罪,仿佛廉颇是个襟怀坦荡、勇于改过的君子。可是,他这个人有了错误就改,改了却再犯。长平战后,赵王曾再次起用廉颇,“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这是比以前更重用了。赵悼襄王立,因燕人乐乘伐燕有功,“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
14、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因为别人比自己功高了官大了,廉颇就犯了老毛病,把人家乐乘撵跑了还不算,竟然弃强秦压城的国家于不顾,为了个人怨愤,再一次耍小孩子脾气,跑到别的国家去了。可能是魏国也看明白了廉颇这个人,“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但没有重用,而且不信任他。后来他从魏国又跳槽到了楚国。在楚国,他也没得到重用,这时,他说出了“我思用赵人“,可惜,为时晚矣。最后,廉颇老先生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客死在异国他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共记廉颇、赵奢、李牧、蔺相如四个人,以攻战取胜论,赵奢、李牧、蔺相如三人皆在廉颇之上,司马迁以廉颇为记叙之首,并非是因他功
15、勋最著,而是因为廉颇居赵为官时间最久,以他为主线便于叙述赵史,以补史记赵世家之简约。作为艺术形象的廉颇,可以保留其光辉,但是对于历史的廉颇,必须要实话实说。 第 5 节:蔡桓公讳疾忌医了吗蔡桓公讳疾忌医了吗中学课本中有篇扁鹊见蔡桓公 ,因为这篇短文,蔡桓公这个人成为讳疾忌医的典型,嘲弄声一片,谴责声一片。而抛开成见,来看原文,我们发现,蔡桓公并不是讳疾忌医的人,这是一桩冤案。文章很短,我们不妨再读它一下。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
16、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文章开头,“扁鹊见蔡桓公“,这时的蔡桓公身体一点不适的感觉也没有。扁鹊来见蔡桓公,也没说是来瞧病的。桓侯说“寡人无疾“,是实话实说。可扁鹊的眼睛比现在的 CT 还厉害,站了一会儿,就突然冒出
17、一句“君有疾在腠理“。并没有说明依据,仅凭名医的身份就诊断出人家有病,错在扁鹊-要是您,身体没有任何不适,路上遇到个名医,作出如此诊断,您也是接受不了的。桓侯“不悦“是正常的,在情理之中。“居十日“,扁鹊又说桓公有病;“居十日“,又说桓公有病。桓公当然不悦,但也只是在扁鹊离开后表现出不悦,并没有当着扁鹊的面表现出来,给了神医面子。又“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这时的蔡桓公身体还是没有不良反应,但扁鹊一而再,再而三说蔡桓公有病,这令蔡桓公不解,但是蔡桓公还是派人问了医生-这是怎么一回事?医生扁鹊见死不救,扭头便跑,也有点不对,只是到了桓侯“故使人问之“,才说出病因及治疗方案。“居五日“,这
18、已经是扁鹊说桓公有病的第三十五天了,这时的桓公才感到身体疼痛。而桓公一感觉到自己“体痛“,就“使人索扁鹊“,根本没有忌医。桓公不幸,得了怪病,将要死了才有体征。更不幸的是死后让人笑了几千年。扁鹊见蔡桓公出自韩非子喻老 ,寓言而已。“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这些话是说给医生(治国者)听的。而蔡桓公是患者,不是医生,不是韩非子要说明的主体。韩非子的本意是告诫医生,这段文字是说扁鹊的失误,并不是患者有错。而这段说明
19、主题的话,课本却没有选入,删除了。更冤的是,蔡桓公是春秋时人,而扁鹊应该是他之后的战国人,扁鹊见蔡桓公等于关公战秦琼。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事情还是这些事,可是,蔡桓公变脸了,成了齐桓侯。蔡桓公、蔡桓侯、齐桓侯,到底是谁的事儿也弄不清楚了,最后屎盆子全扣到蔡桓公身上了。第 6 节:“坑杀“就是活埋吗(1)“坑杀“就是活埋吗史记记载,战国末期的秦赵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战,战争的结果是赵国失败,四十万降卒被秦军“坑杀“。从多种古籍对这事的记载看,这不应该是虚构的,应该是历史的真实事件。有人认为“四十万“系“十四万“之误,但学界多取四十万之说。这次“坑杀“一直被理解为:活埋。因为这样,长
20、平之战就更血腥了。但是细究此事,活埋之说,却极不合理。“坑杀“赵卒四十万实在是了不得的大事,许多古籍对这事有记载,叙述大同小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白起之后,又出现一次大的“坑杀“,那就是项羽“坑杀“秦军降卒。史记项羽本纪:“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
21、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又是坑杀,又是二十万人。战争中,只要条件允许,不管是哪一方的死者,都是要埋葬人的,除去道德因素之外,主要是为了防止瘟病。而活埋则又是一
22、回事。以活埋的方式处死人,历代皆有。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也常用活埋的方式杀害中国抗日军民。活埋多数并不是挖个大坑将人埋进去完事,而是将人埋入土中,却把头露在外面。不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现代,活埋都是最麻烦的处死方式,但是活埋却最有震慑作用,对人的心理打击最大。于是历史上活埋不断。活埋是一种威慑手段,一般是要给敌方看的,处理时也多不隐蔽。而长平之战“坑杀“后,“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赵军基本被杀光,其威慑作用与一般的杀头没有两样。如果效果一样,大战后疲惫不堪的秦军就没有必要活埋赵人了。 第 7 节:“坑杀“就是活埋吗(2)越是武器简陋的时代,军人与平民的区别越小,武装与非武装的区别越小。在只
23、有冷兵器的时代,树枝、石块与刀剑的差距,远远不是树枝、石块与机关枪的差距,四十万人知道自己即将被活埋,知道必死,动上拳脚,操起石头、树枝,没个十万八万人是难以抵挡的。再说了,将四十万个大活人埋了,光土方就不得了,况且是置之死地的四十万战士,不加绑缚是很难埋的,而要绑上四十万人,谈何容易?埋人家时,就得放下武器,操起锨镐,一锨一锨往下填,埋了这个,上来了那个,四十万人闹了起来,可是了不得的事。大将军白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傻事?项羽三更半夜地挖坑埋人,岂不更傻?周作人在苦竹杂记中说“掘了很大很大的坑,把二十万以至四十万人都推下去,再盖上土,这也不大像吧。正如镜花缘的林之洋常说的坑死俺也“。“坑杀“的
24、“坑“, 史记作“阬“。 说文有“阬“无“坑“,解释:“阬,门也。从阜,亢声。“徐铉说:“今俗作坑,非是。“可见,先有“阬“,后有“坑“,本不是一个字。 玉篇:“阬,陷也。“阬“辞源有解释:“坑陷,杀害。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可见,“坑杀“有的时候是活埋,有的时候是“害死“。从几次大规模的“坑杀“看,长平之战是“挟诈而尽阬杀之“,项羽是“夜击“。“诈坑杀秦降卒“,“挟诈“就是使用骗术,采用不光彩的军事手段。长平之战“坑杀“的正解应该是用欺骗的手段杀害。白起说:“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这被杀的四十万人中,应该包括大量的上党
25、百姓。因为是用了损招,“坑杀“对军事家白起心理压力极大,白起临死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如果只是一般的杀降,白起是不会心中有愧的,他是愧在“诈“上。白起坑人用的是什么“诈“,没有记载,估计也就是放出谎言,乘人不备,杀进赵军降兵营中。可是,后人常说长平赵军被活埋了四十万,这样说图的多是刺激。 第 8 节:“指鹿为马“别有用心“指鹿为马“别有用心“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 207 年)“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
26、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赵高指鹿为马的目的是试探群臣的态度的。但是,这试探群臣只是指鹿为马的一个目的,还不是主要目的。赵高的指鹿为马别有用心,那就是,调秦二世离开宫殿,进而杀之,政变夺权。史记李斯列传中说“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于高。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二世惊,自以为惑,乃召太卜,令卦之“。从这段记述可以看出,赵高是想把二世的头脑弄迷糊了,让他“自以为惑“,从而钻入赵高等人事先设好的陷阱。史记李斯列传接下来说,占卦的人对二世说:“你现在出现了连马和鹿都分辨不清的毛病,是因为祭祀的时候
27、没有好好斋戒。“这样,二世就上了当,离开了皇宫,进入上林苑重新斋戒。上林苑本来就是“国家公园“,二世这个人是禁不住诱惑的,没有好好地斋戒,他每日游玩射猎。一天,有个行人被二世误射而死。其实,这个人是“赵高教其女婿咸阳令阎乐劾不知何人贼杀人移上林“的。赵高马上说:“皇帝无缘无故杀了一个没有罪过的人,上天会生气的,一定会有灾难降临,应该躲得再远一些。“二世听信了赵高的话,就被骗到离咸阳更远的望夷宫去“躲灾“了。望夷宫远离了二世的卫士,全是赵高布置的人马。到了望夷宫,“留三日,赵高诈诏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即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
28、;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秦二世胡亥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死了,赵高等人就这样发动了政变。指鹿为马事在“八月己亥“,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八月,赵高杀二世“,看来,从指鹿为马到赵高杀胡亥发动政变,是发生在一个月之内的连续事件。可见,赵高指鹿为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二世引诱出宫,然后杀掉,为发动政变做准备。从史记李斯列传所记来看,赵高想要群臣都顺从他的目的并没有真正达到,顺着他指鹿为马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大多数人在赵高政变的时候“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因为这样,使得赵高杀二世取而代之的目的不能得逞,只好“召始皇弟,授之玺“。看得出,赵高是个很有心计的阴谋家,
29、他知道直接在咸阳发动政变是不行的,才利用二世胡亥既迷信又贪图享乐的弱点,将二世骗出宫,在自己布置好的地方,将其弄死,发动政变。也看得出,赵高政变的急不可待。群臣“莫从“,这是他预料到的,但是他不能等待,还是要政变。可是,赵高的政变也是短命的,没有几天,这小子就让子婴“夷其三族“。 第 9 节:泰山五大夫松本是一棵树泰山五大夫松本是一棵树泰山中路云步桥上有个著名的景点-五大夫松。五大夫松,其实原来本是一棵树,可是,因后人误解,以为是五棵松树。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登泰山,中途突遇急风暴雨,于是慌忙躲到大树下避雨。因念此树护驾有功,始皇帝就封之为“五大夫“。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件事是这样说的
30、,“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供秦始皇避雨的只能是一棵树,不可能是五棵树,所以受封的只是一棵树。因遮雨有功而受封的是什么树,史记并没有说,后来的汉官仪说是松树。所封的爵位是“五大夫“。“五大夫“本是秦代官爵中的九品,也就是最低的官爵。秦爵分为二十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这是民爵,算不上是官爵,从五大夫开始往上的才是官爵。本是一棵树,功劳也就是遮遮雨,得了个五大夫的爵位,已经不错了。后来人一听有“大夫“二字,以为是挺大的官,结果出了错误。早在唐代就已经弄不明白“五大夫松“是怎么回事了。宰相陆贽有“不羡五株封“之句,已经将“
31、五大夫松“当成是五株受封为大夫的松树了。这样一来,为始皇遮风避雨的大树也就成了五株松树。秦时“五大夫“就已不存在了。清雍正八年(公元 1730 年) ,钦差丁皂保奉敕补栽上了五棵,现在只剩下两棵了。但“五大夫“的封号却因袭不变。后来这些松树附近建立了一座五松亭,这“五松亭“之名,就是来自误解。 第 10 节:漂母是做什么的漂母是做什么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这就是著名的“乞食漂母“。如果不是韩信的这个故事,漂母是不会为后人所知的。人们不禁要问,漂母是干什么的?
32、回答这个问题真的不是很容易。有一本书叫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其中的知恩图报,韩信“一饭千金“就说:“有很多洗衣服的老婆婆(那时,这些老太太的通用称呼叫漂母)在河边做工。“可是,河边有“诸母漂“,这说明人很多;有一个漂母为了韩信“竟漂数十日“,说明漂母的工作是专业性的,并不是一般的在家里洗衣服。从这些可以看出,漂是一种行业。而中国古代洗衣服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行业,家里随时有脏衣服随时就洗了,不会找专人洗衣服的。庄子逍遥游中说: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
33、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这段话说的是,有一个宋国人,善于制造不让手龟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干漂丝絮工作。有个人听说了,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他集合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以漂丝絮为业,所得不过数金;现今卖出这个药方,立刻可得百金,我看还是卖了吧。“这位客人得了这个药方,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正有困难,吴王就派他为将,率兵在冬天跟越国水战。因为有了不让手龟裂的药,吴军大败越国。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战国时代已经有了以漂丝絮为职业的家族;这个宋人世世代代干这种工作,可见,漂丝业到庄子时代已经有一段历史了;漂丝业是个苦行当,经常要弄得手龟裂,漂丝业还是个穷行当,挣不到多少钱
34、;因为漂丝的人很多,至少已经有人考虑研究、制作让漂丝人的手不龟裂的药物了。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韩信在未发迹之前“乞食漂母“的漂母,就是以此为生的。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要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以便进行下一步工序。第 11 节:秦朝之后,是否有个楚朝秦朝之后,是否有个楚朝中国历史朝代是这样排序的: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这是我们从小就背熟了的。其实,秦之后,汉之前,应该是有一个“楚朝“的,只是人们一直没有承认它的存在。我们看一下秦灭亡到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的大致过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 年)七月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 208 年)十二月(秦制,十月为岁
35、首),陈胜、吴广领导的反秦农民起义战争。进占陈县(今河南淮阳),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陈胜在陈地称王,国号“张楚“。秦二世二年(公元前 208 年)三月至秦二世三年(公元前 207 年)九月,项羽、刘邦继承陈胜、吴广未竟的事业,团结反秦力量,继续推翻秦王朝统治的战争。九月,项梁、项羽起兵反秦,刘邦起兵,英布、秦嘉、陈婴、郦商等及魏、赵、齐等地的原六国旧贵族先后起兵。秦二世二年(公元前 208 年)春,义军将领召平,以陈胜名义封项梁为“张楚“农民政权上柱国。三月,项梁、项羽率军渡江北上。秦将章邯击灭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军后,刘邦率部归附项梁。项梁得知陈胜败亡,拥立死于秦国的原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项梁自称武信君,掌握军政大权。项梁战死,楚怀王徙盱台都彭城,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秦二世三年(公元前 207 年)冬十一月,楚怀王命项羽为上将军。十二月,项羽为诸侯上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