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心理学考研大纲解析--发展心理学(小白.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02016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MJ心理学考研大纲解析--发展心理学(小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MJ心理学考研大纲解析--发展心理学(小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MJ心理学考研大纲解析--发展心理学(小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MJ心理学考研大纲解析--发展心理学(小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MJ心理学考研大纲解析--发展心理学(小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考研专业课大纲解析发展心理学2发心大纲解析一、发展心理学概述(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 是研究个体生命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段心理特征的科学,换句话说其研究对象即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广义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中最核心的部分,他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基本成熟(0-18 岁)这段生命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 描述 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最基本目的) ; 解释 心理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对研究对象以后

2、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作出推断和 预测 ;并根据科学理论尝试 控制 研究对象的发展。(二)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横断研究横断研究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的研究范式;优点: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省钱省时省力;不存在重复测量的问题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较为复杂;存在世代效应世代效应 (同辈效应):群体中一些年龄差异是由群体成长时的文化或历史差异造成,而非发展带来的。2.纵向研究纵向研究 是指对同一个体或年龄组的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其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连续观察和研究

3、,也叫追踪研究;优点:系统详尽地了解发展的连续过程及显著的阶段特征;有助于确定因果关系缺点:被试随时间逐渐流失;反复测量引起练习效应;研究期长过程中变量增多;存在跨代效应;费时费力跨代效应 :追踪研究的目标群体来自某一特殊年代,该年代的显著特征为群体带3来了特定的影响,从而使研究结果难以推广3.聚合交叉研究聚合交叉研究是指选取不同年龄的被试对其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追踪研究;优点: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点结合起来,这样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向研究的长处,是最佳的研究设计缺点:需要很多钱和资源,且抽样复杂4.双生子研究双生子分为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两种;前者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所带基

4、因相同;而后者由两个卵子接受不同的精子发育而成,一般来说大约有 50%相同的基因;双生子研究 :即利用双生子为样本,通过特征的差异来研究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心理和生理特征发展的影响或作用,多用于智力、人格研究,分为基因变异法和环境变异法;基因变异法 :是指在保持环境相同的前提下,考察基因的变异对个体发展造成的影响,比如共同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差异研究;环境变异法 :指在保持基因相同的前提下,考察环境的变异对个体发展造成的影响,比如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的研究优点: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之间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异卵双胞胎基因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因此提供

5、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 缺点:只孤立地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未考虑到两者动态的交互作用;难以绝对控制环境因素;取样不广泛,样本库小(三)发展心理学的历史达尔文 在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后于 1876 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以及其进化论的思想都大力推动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他的专著推动了儿童心理的传记法研究,被认为是科学研究儿童心理的先驱。德国学者 普莱尔 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把对自己孩子出生后三年的观察的纪录整理而成并在 1882 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1.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与近代社会、自然科学(细胞,能量转化,进化论) 、教育三方

6、面的发展紧密相关。文艺复兴后西方妇女儿童社会地位提高;辩证自然观形成,要求科学从发展的观点研究事物本质和规律;近代教育要求在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础上进行教育2.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4(1) 霍尔 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也是最早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2)精神分析学派的 荣格 率先对个体生命全程进行了研究荣格也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开展发展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发展观涉及三方面: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重视中年危机论述了老年,特别是临终前的心理埃里克森 在荣格的基础上将弗洛伊德研究的年龄阶段扩展到青春期直至老年期;(3)发展心理学问世1930 年美国的 何林渥斯 最先

7、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1935 年美国古德伊洛弗出版发展心理学畅销欧美1957 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了“儿童心理学”作章名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10 分析)(1)弗洛伊德的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主要是受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冲动所驱动,早期的经验塑造了一个人的人格。阶段 年龄 性敏感区 基本特征口唇期 01 口、舌、唇新产生的“自我” (Ego)指引婴儿的吮吸活动指向乳房或奶瓶。如果口部需要没有得到恰当的满足,个体就可能会在儿童期发展出吮吸手指、咬指甲、啃铅笔等习惯,长

8、大后则是暴饮暴食和抽烟肛门期 13 肛门幼儿享受排便及控制排便的乐趣。大小便训练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主要问题。如果父母坚持孩子在其能力准备好之前要接受训练,或者父母在这方面提的要求太少,与肛门控制有关的冲突就可能会出现,要么是极端的洁癖,要么是极端的污秽和混乱前生殖器期 36 生殖器学前儿童会从生殖器的刺激中获得快感,这时对母亲或父亲的爱恋及幻想与现实道德的冲突便会导致“俄狄浦斯情结”或“伊莱克特拉情结” ,而为了逃避惩罚,他们便会放弃自5己的渴望,进而认同同性父母的特征和价值观。结果, “超我”由此形成,而且每当儿童违背这些价值标准时就会产生内疚潜伏期 611 无性本能沉寂下去,而超我会有更

9、为深入的发展。儿童从成人和同性同伴哪里获得新的社会价值观青春期 12? 生殖器伴随青春期的到来,生殖器期的性冲动再次出现。如果前期各阶段的发展是成功的,就会引导个体走向婚姻、性成熟、生儿育女。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成年期。在发展的每一阶段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若得不到满足或过度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者退行,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2)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师承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结合了荣格的毕生发展理论,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由此建立了自己的心理社会性理论。其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艾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

10、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同时,还强调自我的功能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致年龄 危机 充分解决 不充分解决02 婴儿期 信任/不信任 对周围环境拥有基本的信任感 焦虑,对环境不安和怀疑24 儿童早期 自主/自我怀疑 对自己和世界的可控感 充满疑虑,感到无法控制事情47 学前期 主动/内疚 良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感到自己没有价值712 学龄期 勤奋/自卑 丰富的社会和认知技能 缺乏自信,自卑1218 青春期 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认识自己,自我认同、乐纳,清楚人生的目标 混乱感,成长停滞1825 成年早期 亲密/孤独 与他人建立信任与亲密的关系 孤独,隔绝2550 成年中期 再生力

11、/停滞 关注家庭,后代和社会 自我关注,停滞50? 成年晚期 完善感/失望厌倦 自我实现感,对一生满意,不惧怕死亡 沮丧,失望,厌倦在这八个主要阶段中,每个阶段都要面对一种特有的心理社会困境。成功地解决这种困境会使个人和社会之间产生新的平衡,从而使人健康发展,获得满意的生活,进而进入下一阶段的成长。若某一阶段任务未能良好解决,则往往会发生停滞,进而影响下一阶段任务的解决。但艾里克森同时强调人格特征的可变性,每一发展阶段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生命之初未获得信任感的人,可以在以后的发展中获得。(3)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发展观的异同不同点:6 弗洛伊德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即本我的力量,自我是本我与超

12、我的奴仆;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欲能向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更看重文化环境的影响。 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局限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之中;艾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重视社会关系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发展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艾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阶段扩展到一生。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艾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也较重视教育的影响。相同点:尽管艾里克森偏重于社会因素的影响,但仍保持心理分析的方向,未完全摆脱弗洛伊德的本能论。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1)华生

13、的行为主义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只是行为的组成因素,并且都可用客观的 刺激反应 公式来论证。华生是名副其实的环境决定论者,主要体现在:1、否认遗传的作用A行为发生遵守刺激 反应公式,从而可预测反应,反之亦然。行为由刺激引起,刺激来自客观而不是遗传,因此遗传对行为影响很小;B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构造上的遗传不能证明机能上的遗传,构造的未来形式取决于所处的环境;C心理学应以控制行为为研究目的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A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个体行为上的差异;B教育万能论:后天教育能够完全决定人的发展;C学习的发生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不管多复杂

14、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2)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和习惯取决于该行为导致的结果。若一行为能导致好的结果,则该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反之亦然。这种行为得到好的结果的情况就叫强化,不好的就叫惩罚。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他认为,行为是由伴随它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另外,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即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并且强化一定要及时。理论应用:育儿箱、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等。(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7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变化,既不是由内在因素,也不是由外在因素所单独决定

15、的,而是两者互相作用的结果。人通过其行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经验,被创造的环境条件和作为个人内在因素的经验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观察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是其思想的核心。以上理论的详细叙述参见教心理论部分。 3.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1、心理发展的实质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一个人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他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是建构主义流派的思想鼻祖。2、心理发展的标志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机能由低到高发展有四个表现:A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B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C各种心理机能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语言为中介的心理结

16、构;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心理发展的原因A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社会规律的制约B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C经验不断的内化4、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有三个重要的思想:A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维果茨基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却能够完成。而这两个水平之间的距离便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最理想的教学要求既要高于儿童原有的智力或知识水平,又要是儿童经过努力所能够达到的。B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的思想。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儿童的发展,它决定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容、特点、水

17、平和速度,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发展。C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他认为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让儿童在最佳年龄里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5、最早提出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个人环境 行为8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并推动学生内部一系列的发展,通过教学使学生将人类的经验内化为自身的财富。掌握语言和符号是内化的关键。6、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首先,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 其次,维果斯基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 第三,维果斯基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4.皮亚

18、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他主要研究人类的认识。皮亚杰以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类认识的个体心理起源和历史起源。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它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由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的质和量的变化。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这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机能论的,认为生物适应的平衡过程是发展的内部动力。并认为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适应形式,机体可以达

19、到与环境的平衡。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皮亚杰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即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 、物理因素(练习过程中得到的物体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环境(包括各种社会经验)和平衡。皮亚杰是一个结构论者。他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其中图式是核心。所谓 图式 ,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经过同化、顺应、平衡逐渐形成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同化 就是个体把环境因素纳入到自己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这只是数量上的变化

20、,不能引起图式的创新或变革。 顺应 就是主体改变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这是质的变化,可以产生新图式或使原有图式得到调整。平衡 是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平衡。它既是发展中的因素,也是心理结构,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皮亚杰认为,思维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 整体性 是指结构具有内部融贯性,各成分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转换性 是指在一些内在规律控制下,9结构在运动和发展,而不是静止的。 自调性 是指在结构中,平衡对图式的调节作用。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发展过程是不连续的。他将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心理结构,并保持先后次序不

21、变。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该理论认为,个体出生后,在先天的遗传图式基础上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对环境作用进行同化、顺应,实现动态平衡,简单的外部动作图式相互作用、协调而成复杂的外部动作图式,然后外部动作图式逐步内化成相应的运算图式,而内化了的图式进一步协调、发展,使个体逐步经历以下发展阶段:大致年龄 阶段 主要图式 主要发展 特征02 感知运动期运用感觉和动作探索获取对环境的基本理解。出生时仅有对环境的先天条件反射,末了则出现复杂感知动作协调能力获得对“自我”和“他人”的初步理解,建立客体永久性,并开始把图式内化为心理图式客体永

22、久性27 前运算期利用符号系统理解环境,按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反映。思维靠直觉,且是自我中心的,认为别人理解事物和自己一样通过活动增强想象力,逐渐认识到别人对事物的反应不总是与自己相同象征思维自我中心性711 具体运算期能借助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观察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获得并运用一些逻辑思维,可进行认知运算不再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通过认知运算理解客体的基本属性和练习,学会通过观察揣测别人守恒性可逆性具体性依赖11? 形式运算期不借助具体事物就能进行符号的推理假设。思维系统重组,抽象和逻辑思维成为主要形式,开始具有一定元认知能力得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喜欢假设和判断,比较理想主义。能够正确独立思考解决

23、问题逻辑抽象能力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或成功的基本前提。皮亚杰从思维和语言两方面进行研究,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 ,而是具有同成人有质的差别的独特心理结构的个体。 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5.生态系统理论个体并不是在真空中发展的,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家庭、社区及国家构成的多元背景中发展的。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一个理解社会影响的生态模型。在他看来,社会影响可以分为围绕个体所展开来的一系列系统,个体是这些系统的中心。“微系统”包括个体直接接触的那些方面,是对个体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系统。对大多数个体而言,家庭是主要的微系统,接下来是朋

24、友和学校。微系统的其他成分是诸如健康10服务机构、宗教团体、街区的游乐场所及个体隶属其中的各种社会团体等。微系统中各因素的关系都是双向的。“中系统”包含微系统背景中的交互关系。中系统将分析交互作用的频率、性质及影响,比如家庭经验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怎样,家庭特征与同伴压力关系怎样等等。微系统与中系统可以互相强化,或者产生相反的影响。如果中系统与微系统的基本价值观有分歧,使个体在不同价值观体系上作选择,他有可能感到压力过大。“外系统”是由那些个体并不在其中扮演活跃角色,但是又会对他们产生影响的背景构成的。例如父母的工作、父母的老板好坏等,虽然不是个体直接参与,但它会影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类似的还

25、有社区组织对个体的多方面影响、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宏系统”包括特定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态度、道德观念、习俗及法律。它包含的是教育、经济、宗教、政治及社会等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宏系统决定了谁是成人,谁是儿童或青少年。它设置了身体吸引力、性别角色行为的标准。它也影响教育标准及种族团体之间的关系。“时间系统”就是时间维度,包括家庭构成、居住地或父母职业的变化,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比如战争、移民潮等。家庭模式的变化也是时间系统中的因素,比如工业国家参加工作的母亲数量增加,发展中国家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减少等。按照布朗芬布伦纳的观点,环境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无论什么时候,个体生活中增加或减少了所承担的角色,

26、或者生活背景有所增减,其微观系统的广度都会发生变化。纵观人的一生,这些变化(即所谓的“生态转换” )常常是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这些变化可能是外部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个体自身引发的,因为个体会对自己的生活背景和经验进行选择、修正,甚至创造。因此,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发展既不是环境控制的结果,也不是个体内在倾向驱动的。相反,人们是环境的产品和生产者,人和环境一起形成了一整套相互依赖的影响。附:各心理学理论对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关系的解释(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发展的决定因素包括先天也包括后天,生物因素促进了性心理发展和社会心理发展,父母教养影响这些阶段的发展结果。通过社会经验,内心的冲动受到引导和控制。早

27、期的经验制约着后期的发展过程(2)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后天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环境刺激并非生物因素决定,学习原则决定着发展(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更强调生理成熟和遗传作用,强调儿童自身内部探索、发现世界的动力,但同时成人发展必须有丰富的环境刺激支持,无论生理成熟还是环境刺激都是必要的。(4)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认为生理成熟以及与更有能力的社会成员相互作用的机会影响着儿童发展与文化要求符合的知识和技能。强调教养,但是也承认生理成熟对发展的限制。(5)生态系统论认为个人和环境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的每一个层面都影响着发展,尽管承认生物因素也影响着儿童的生活环境,但是非常强调环境情境的影响。(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