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智慧故事》001-003111-160.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03026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108 大小: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智慧故事》001-003111-16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孟子智慧故事》001-003111-16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孟子智慧故事》001-003111-16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孟子智慧故事》001-003111-16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孟子智慧故事》001-003111-16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孟子智慧故事001(2006-06-26 20:02:41)转载分类: 千秋智慧说论语孟子智慧故事文/雾满拦江第一章:利为先(1)奇怪的孟子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2孟子出场的时候,正是中国进入战国混战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始是从卫国一个贵族的后裔公孙鞅开

2、始。公孙鞅投奔到魏国,在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卫鞅的才干,但还没来得及找机会向魏惠王推荐,就患了重病,卧床不起了。于是魏惠王就来看望公叔痤,并问:“如果您不幸去世,国家大事应该托付给谁?”公叔痤回答道:“在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此人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能够把国事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后默然不语。见此情况,公叔痤又说道:“如果国君你不采纳我的建议重用公孙鞅的话,那么就请立即将他杀掉,千万不要让别的国家得到他。”魏惠王许诺后告辞,公孙痤又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做事必须要先考虑国家,而后才是朋友和部属,现在国君不肯听从我的话重用你,因此我建议他杀掉你,你马上逃走吧。”公

3、孙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到底没有出逃。魏惠王离开公叔痤,果然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怜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糊涂了吗?”不久,公孙鞅离开了魏国,去了秦国并受到秦孝公的重用,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此后秦国大治,未及几年,秦国派公孙鞅率兵征伐魏国,魏惠王遣魏公子引军与之对恃。公孙鞅和魏国的时候,与魏公子交好,闻知魏公子统兵前来,就写了封书3信派人送去。信上说:还记得我在魏国的时候,与您是知交好友,更曾得到过你多方面的照顾,一直感怀于心,无以为报。如今我们双双成为两国的大将,实在是不忍心

4、相互攻杀。所以我建议,让我们见面重叙旧情吧,相互起誓结盟,畅饮之后罢兵回国,这也是秦、魏两国百姓的心愿啊。魏公子看了书信,果然勾起了旧情,便前去赴会。与故友公孙鞅相见,开怀畅饮,起誓结盟。正在怀念当年旧事,突然听一声号令,公孙鞅事先埋伏下的甲士蜂拥而出,俘虏了魏公子。然后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公孙鞅趁势攻打群龙无首的魏军,使其大败。魏惠王闻知此事,十分惊恐,不得不向秦国求和,并献出河西一带的地方以保安全,此后他离开安邑,迁都到了大梁。这时候才感叹说:“我悔不该不听公叔痤的劝告,在当时没有杀了这个公孙鞅!”因为魏惠王迁都大梁,所以人又称之为梁惠王。就在他遭到兵败割地之羞辱的这一年,邹地人士孟珂求见。所

5、以魏惠王一见孟珂之面,劈头就问:“老人家,你不远千里而来,可能够为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实际利益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请大王想一想:大王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百姓们说:怎么样才能有利于我的自身?如果在一个国家之内,上4上下下都是这样子的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推祟仁

6、义而重视利益,那么,这些大夫们不夺取国君的权位和利益是绝不会得到满足的。不讲仁德的人会抛弃自己的父母,不讲仁义的人会危害自己的国君。所以大王你应该谈的是仁义,而非利益。”孟子这番话,义正辞严,理直气壮,说得真是头头是道,而且对话场景极具动感,如同一幕现代电视剧中的人物场景对白。而且一直以来,人们也是拿着这番话告诫自己和别人,要讲仁义,不要讲利益,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此之谓也。但是这番对白之中,却有着一个大大的疵漏。如果注意不到这一点,就会犯下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毛病,最终甚至连孟子的思想纲领都把握不到。这个疵漏并不在这番对话里,而是在孟子早年求学的过程之中。早年的时候,孟子拜子思为师,子思是

7、孔子的孙子,也是四书之中中庸的作者,他是从曾子之处又把他爷爷的学问学了回来,但这一门学问从孔子到了曾子处,再回到孔门中来,已经变得扑朔迷离,涂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等到孟子再来求教,再经一次倒手之后,儒学的传承就更加戏剧化了:5孟珂向老师子思请教:治理百姓的时候,最当务之急的是什么。子思回答说:让他们先得到利益!孟子非常惊讶,问道:我听说,贤德的人治理天下,只要谈仁义就够了,怎么会说起利益呢?子思告诉孟珂:所谓仁义,原本就是利益。如果那些当官的行不仁之事,百姓就无法安分守已;如果当官的有不义之行,则百姓也会尔虞我诈,这就造成了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里说:“利,就是义的完美表现”。又说:只有用利益

8、安顿人民,才能够弘扬道德。所有的这些,都是利益中最为重要的。有关这段师生对话,恰恰印证了孔子的心法传之曾子,曾子传给子思,最后由子思传给孟子的说法。从对话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孟子从子思那里学到的是利益,利益就是仁义最完美的表现,如此而已。但等到孟子见了魏惠王的时候,却闭口不谈利益,反而大讲仁义,这又是一个什么道理呢?这样就需要我们把孟子的这段话好好的推敲一下,看看他讲的到底是仁义呢,还是利益。仔细分析一下,才会发现孟子其实讲的根本就不是仁义,而是6利益。看看孟子对魏惠王说的这番话后面的潜台词吧:孟子说:你还想要什么利益?在魏国之内,你的利益最大,因为你是国君,谁拥有的也不如你多。你所说的魏国的

9、国家利益,其实不过是你自己的利益。但是你别忘了,你想获得更多的利益,别人也同样有着这个冲动,而且别人的意愿比你更强烈,你获得利益的唯一办法就是发动战争,对外劫掳,而别人却可以直接从你这里夺走利益,而且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这种强烈的冲动,可想而知你是多么的危险!所以,为了你的利益而考虑,你还是寻求仁义的好,对国君来说,仁义就是最大的利益!孟子的这番讽谏,后来曾引起诸多的指责,指责孟子以仁义道德做为麻醉劳动人民的工具,强化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这个指责实在是有点莫名其妙,面对掌控着国家机器的暴政者,难道孟子不劝他们实行仁政,反倒要劝他们实行暴政不成吗?从社会博弈论的角度上来讲,越是宽容的社会游戏规

10、则,就越是能够保证博弈各方的利益。民众面对掌控国家机器的暴政者处于绝对的弱势,唯有仁义,才能够为双方的博弈提供一个双赢的广阔空间。7这是孟子的理想,也是后世一代又一代儒学传承者的愿望,这一愿望的理性表达现在已经由西方学者用现代科学的表述阐述得清清楚楚:那就是社会博弈游戏的规则与其结果成正比,规则越是宽容,所得到的结果就越是有利于民众,相反,规则越是严苛,越是酷烈,所得到的结果对民众就越是不利。而有关社会博弈论的现代思想,却在两千多年前就由孟子表达了出来,这怎么不能不让我们为先祖的智慧而倾倒,而惊讶。在这里,孟子明确的告诉魏惠王:仁德是最为宽容的游戏规则,在这个社会游戏里,无论是魏惠王本人,还是

11、他治理之下的民众,都都够从这个规则之中获益。反之,如果国君不推祟仁义,事事唯以利益为先,那么,这个社会就会陷入争夺利益的纠纷之中,而最终,所有的人都将在这个游戏中失去一切。承传了孔子衣钵的孟子,在这里将他的仁德与利益的关系阐述得透彻而清晰:利益是全社会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唯有仁义。不论是对魏惠王,还是对任何人,不论是在倾轧争战中的战国年代,还是8任何一个时代,这一规律,都从未有过任何改变。孟子智慧故事002(2006-06-26 20:05:22)转载分类: 千秋智慧说论语(2)抒情诗人孟子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

12、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与孔子相比,孟子的在学术上虽然别开生面,但终究不如后世人对孔子的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来得高。而且孟子他也不象孔子那样淡泊,孔子一生不发恶言,而孟子却时常忍不住对暴君嚷一些“犯上之论”。因为孟子的思想太过于尖锐,总是毫不留情的揭穿暴政者的真面目,所以他“很不得9人心”,只是因

13、为他的学术成就辉耀千古,所以才马马虎虎的混了个亚圣的尊称。正因为如此,所以明朝的朱元璋气恨之下,将孟子一书中明显讥刺暴政的文字删掉,搞了本孟子节文以收瞒天过海之效,由此可见孟子思想之尖锐,表达之贴切,几令暴政者羞恼成怒。尽管如此,孟子仍不失为一个语言大师,而且他的语言表达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实不出第二人之想。在这里,孟子与魏惠王旁征博引,诗情画意,却表达出了深遂的儒家仁德思想,我们来看看这幅充满了艺术魅力的画面。孟子谒见魏惠王,正逢魏惠王站在池塘边上,欣赏着园里的鸿雁麋鹿,这时候孟老夫子突然来到,可想而知魏惠王心里是多么的不自在,于是他为了自嘲,说了句:“贤明的人也能够从这些东西中感受到快乐吗?

14、”魏惠王在这里耍了个小心眼,先把自己排除在贤人之外,我玩物丧志,我贪图享乐,所以我肯定不是贤人。既然我不是贤人,那么孟老夫子,你犯不着非要跟我计较了吧?后世的皇帝遇到与魏惠王这种尴尬局面的,还有一个唐太宗李世民,当时李世民正在玩鸟,突然魏征来到。李世民可没有魏惠王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架式,10他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混个明君的称号,所以他不敢被魏征看到他正在玩鸟,情急之下将鸟藏在了袖子里,结果那只可怜的小生灵被活活的憋死了。话再说回来,魏惠王这么破罐子破摔也是没办法,概因池塘四周的麋鹿鸿雁等动物太大,不象李世民手中那只小鸟一样可以往袖子里一塞,想藏也没地方藏。只好硬着头皮抗住,准备听孟老夫子絮叨一番

15、,就全当自己倒霉就是了。可是孟子却丝毫也没有扫魏惠王的兴,相反,他回答了一句:“也只有贤明的人才能够从这些美丽的风景中获得快乐,而那些不贤的人,纵然是拥有珍禽异兽,也照样得不到快乐。”先给魏惠王吃一粒定心丸,告诉他只要努力还是有成为贤人的机会的。然后,孟子面对池塘风光,花鸟鱼虫,当场吟起诗来。孟子先吟诗经:诗经上说:昔年文王筑灵台,规划设计巧安排;百姓踊跃来帮助,灵台很快筑起来;文王劝说不要急,百姓更加乐开怀。文王巡游到灵囿,母鹿奔行乐悠悠;母鹿轻捷又美丽,白鸟群飞鸣啾啾;文王巡游到灵沼,鱼儿腾跃金尾摇。吟过诗之后,孟子解释道:虽然文王是依靠民力修筑了高台深池,但服役的民众非但没有为此而抱怨,反而喜笑颜开,并把文王的高台称之为灵台,文王的池沼称之为灵沼,为文王拥有了飞鸟鱼鳖与走兽而欢欣,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士代的贤君能够做到与民同乐,所以才能够享受到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