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 07 高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阅卷情况谈高三历史教学对策第一部分:07 高考历史部分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年高考历史对考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新角度、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注重考察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要求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分析认识,很多问题不能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找到原封不动的答案,而要通过内化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 ”(周百鸣语)试卷通过系列文字、图片、图表、情境材料来考察了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识记能力的考察有所减少,而对阅读与分析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重视探究过程与方法的程序性知识的考察,相对往年,今年的文综历史部分难度明显增加。今年文综主观题包括 38 题
2、 4 小题 32 分和 40 题第(1) (2)问 20 分,共计 52 分,考生平均 21.15 分,难度 0.406。随机抽样调查显示:38 题12.15 分,40 题 8.68 分,难度值分别为 0.39 与 0.43,是近年来得分最低的一年。综观阅卷情况,学生的丢分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审题不够仔细。文综主观题审题是前提,只有审好题,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审题过程中首先应抓住关键词明白“答什么” ;同时还须注意条件限制词,如时间界定、地点界定、范畴界定,抓住问题的内涵与外延才有针对性地答题;明白答题途径,是依托材料,还是结合所学知识,看看分数分布情况,分析所答问题的主次详略以
3、及逻辑关系等,这是答好题的前提所在,然而很多考生仍然在审题过程中不够仔细,作答存在盲目性与随意性,所答非所问,或主次详略失当,这是很让人痛心的。例 138 题第 4 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这一角度说明美国为什么要对华援助?” ,问题的核心是“美国为什么对华援助?”限定词明确界定在“从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一角度” ,针对性是很强的,中国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政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答题关键,但还有很多学生从其他角度,如“为了扶植蒋介石” “美国想借助中国力量来击败日本” ,显然偏离题目本意,得分很低甚至不得分。二、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一些基本史实掌握
4、不准确,基本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例 2我们从 38 题有关中立法的知识来看。1935 年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各地区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国双方运输军火和战略物资,防止美国卷入战争P40 脚注 这种“中立与禁运”其实并不禁止叛军从美国进口军火和石油战略物资,更不排除德意两国从美国购买军火再转卖给西班牙佛朗哥叛军,这种中立法实际上姑息纵容了叛军,助长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貌似公允,实则 偏袒了法西斯一方,这种形式上的中立,本质上违背了美国的传统孤立主义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修改中立法,规定可以向交战国出售军火,但购买军 火的国家必须交付现款,而且负责运输。实际上
5、为向在海军和海运方面占优势的英法提供军火打开了方便之门P52 脚注。废除禁运条款的“新中立法”在“现款自运”原则下向交战国进行贸易,体现了美国还不愿意直接卷入战争,力图借英法之手遏制德国法西斯的过度膨胀,材料一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到 1940 年随着法国沦陷和英伦三岛受到威胁和日本压力的增加,美国不得不对“新中立法”进行调整,1940 年 12 月 17 日,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用“借水龙头给邻居救火作比喻” ,表示用贷款或租借的办法给英国和被侵略的国家提供武器和物资援助,即用“租借法案”代替中立法,而材料二正是租借思想的体现。租借法案标志美国摆脱了中立政策,成为美国与盟国合作的军事和经济基础
6、。这样,根据教材脚注内容中立法的修改过程可以表示如下:1935:中立法1939:废除禁运1940-1941:租借法案如果学生对这一概念有大体了解,那么就很容易看懂材料,而且能有针对性地准确答题,所以对中立法这一历史概念的掌握成了解题的关键。在 38 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为什么主张废除中立法中的禁运条款”中,有的学生答到:“禁运条款可以削弱海军强国实力,废除它可以保持美国海军强国地位” ;甚至答“禁运条款使美国武器不够威胁到本国利益” ,这严重偏离了美国作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这一基本历史史实。还有学生甚至搞不清材料中海军强国和陆军强国所指的这一基本史实,理解反了,这样答出来的答案严重
7、偏离主题,很难自圆其说。又如“如不废除禁运条款,美国商船就可能卷入战争地带。所以应由国会立法来确定战争地带” ,不难看出,由于学生对中立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清,甚至对海军、陆军强国这些基本史实、国会与政府、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关系理解不清,因而感到很绕,很深奥,所以回答问题时针对性不强,甚至出现基本历史史实的错误。例 340 题第一问 “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宋金分界线,本来是送分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很多学生对长江与长城,秦淮河与淮河混淆不清,这说明考生基础不扎实,对一些重要史实、重要概念理解不深,是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三、阅读能力低,不能从所给材料或所设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是07
8、高考历史失分最主要的原因。1、读不懂材料38 题由一组译文材料和数据材料组成,40 题由一组地图材料和古文材料组成,学生只要读懂材料就很容易完成 38 题前两问和 40 题第 2 问,但学生不习惯译文材料,感到佶屈聱牙,十分拗口,所以就谈不上提取有效信息,答出来的答案五花八门,文不对题,这说明很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是有限的。2、不能判断材料信息的有效性,因而不能准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38 题第一问“罗斯福为什么主张废除中立法中的禁运条款” ,材料中三段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有效信息十分明显,但很多学生不能提取有效信息而任意发挥。 “可以削弱敌对海军的力量” “可以保持本国的海军优势”
9、“交战国对军事物资需求量大,可以利用军火发战争财” ,这样严重偏离了材料本意而徒劳无功。又如 40 题第二问关于金迁都的原因,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十分明显,分别从地理因素、战略地位、经济文化等角度阐述了迁都原因,学生只须对这些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就可以做答,但学生这两问的平均分才 8.68 分,说明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3、缺乏阅读材料基础上对有效信息的整合能力,概括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欠缺。38 题第四问“概括美国对华援助状况” ,答案十分简明扼要:A 方式:贷款与租借 B、关键年份援助增加。但很多学生还是详细分析了各年的援华状况,洋洋洒洒,偏离主题。对第 2 问“比较罗斯福在两次谈话中的
10、主张异同”,学生很难找到比较点,答案五花八门,不能切中要害, 这说明在平时的材料分析训练中我们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A 多读,提高阅读能力,读懂材料是前提,特别是古文材料和译文材料。B、判断材料信息的有效性,能准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C、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有效信息的整合能力,提高概括归纳与比较分析能力。四、答题的规范性有待提高。一般说来,高考文综答题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A、 语句完整通畅,符合逻辑;B、用词准确,言简意赅;C、主题突出, 层次分明;D、卷面整洁,字迹清晰。但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答题规范性还是有待提高的。一般说来,在阅卷过程中老师总是快
11、速地寻找采分点,而采分点是由关键词构成的,所以考生要准确地用好关键词,争取作到简洁清晰,但有些考生还是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有些可能意思表达对了但缺乏关键词,或表达方式不够术语化,随意性太强。例如:关于罗斯福“为什么主张废除禁运条约”时,有同学回答:罗斯福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不仅赚了钱,又解决了下岗工人问题。关于美国为什么对华援助,有学生答:美国不希望日本法西斯强大起来现在有人反对法西斯,何不皆点东西给他呢?反正是借,又不是给,要还的,这样不仅接触了威胁,还卖了人情,何乐而不为呢?显然不够术语化,随意性太强,所以在书面表达时,应该尽量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最好是课本语言。以便精确规范。第二部
12、分 高三复习教学对策一、抓牢基础,落实学科主干知识。时下各校正在进行或者即将进行高三第一轮系统复习。第一轮复习对学生是最为关键的,在这轮复习中我们应抓好基础知识,落实主干知识体系,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 历史理 论务必做到落实,因为基础知识、主干知 识是学生各项能力提高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高考各项能力考察要求都建立在学科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即便是07 年高考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固然高,但还是依托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体系,如汉武帝、武则天、湘军、八旗制度、清末新政、北伐战争、中立法、租借法案等,考生之所以失分多,一方面是考查要求的提高,但更重要的还是学生的
13、基础不牢固,历史主干知识未得到落实。因而今年的高三复习教学首先仍须抓好基础,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抓好高三第一轮系统复习。二、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拓宽知识面,学生在学习中拓宽学习途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今年高考卷中还出现了一些学生陌生的内容,选择题12、13、15、18、19、23 都通过给学生一组材料,创设一种新情境,把重要的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条件下进行考察,很多内容是现行教材没有明确表述的,它要求学生“通过内化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 ,它反映了课程观正在逐步取代教材观,而课程观认为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力把历史教学教“活” ,学生要尽力学“活” 。很
14、多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习历史主要应付高考,他们被动地学,学的很死,老师教得很累,但成绩依旧不够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倒挂“现象?特别是今年高考后,很多老师惊呼“以后的历史怎么教?” ,确实今年的高考试卷给我们高三老师提出了诸多困惑。谩骂与愤怒可能很难解决问题,更实际的态度是调整我们的教学方式,这可能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灵活度,适当拓宽知识面,或适当加深教学内容,争取历史学科主干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我们不妨以美国的孤立政策为例:建国初,推行孤立主义,原因是实力有限,为了保存自己,置身国际事务 尤其是欧洲事务之外;1823,力量有所增强,提出门罗主义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开始谋
15、求地区大国地位;19 世纪末,经济实力增强,羽翼逐渐丰满, ,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与古巴,发动美西战争,谋求霸权地位,背弃传统的孤立主义。一站后,谋求依靠其经济势力和操纵国联主宰世界,但由于英法的抵制,特别是国会拒绝批准,表明此时美国的孤立传统仍然浓厚二战前,中立主义,是美国传统孤立主义的延续,但禁运客观上不利于英法而偏袒了法西斯国家。1940-1941 年,租借法案,实际上否定了中立法。二战结束后,奉行杜鲁门主义,同苏联进行冷战,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政策,彻底抛弃了孤立主义。高三系统复习中还须注意知识点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用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横向审视中外历史重大事件 如宗教改革与西学东渐 。
16、将重大事件放在人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 演进的纵向角度看待其地位和作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融会古今中外,以整体史观、文明史观横向、纵向两大角度解读这些重大事件,形成有机知识体系,大角度、大视野地从历史学习中感悟人类历史演进的规律性。高三复习中,老师总是担心什么内容没有讲到,所以很多老师总是力求面面俱到,似乎讲得越多、越全面,学生就掌握的越好,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其实更加重要的是加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感受,这种体验与感受更为深刻隽永,很多东西要靠学生去“悟” ,老师讲给学生的是主干知识
17、体系和学习的方法,而更多的东西则还要靠学生去感知,去参悟,去摸索。三、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尤其是材料解析能力的提高。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应特别注意复习的有效度。平时的训练,题目最好经过老师的精心选择,针对性最好强一些,不要做重复的无效练习,这样才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练习效率。今年高考我们感受最深的可能是材料解析的能力亟待提高。往大处讲,它有利于培养一个人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实地讲,高考高分的取得也须我们强化这项训练。但材料分析的能力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累积和内化的过程,因而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强化它。当然这不是说每天都让学生做这方面的练习,这种急功近利的训练模式
18、未必能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其实,教材中有大量经典材料,这些材料总是和主干知识紧密联系的,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这些材料,多读,多想,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材料的核心思想,找到材料中体现主题的关键词、关键句,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最好认真地做些题目,鼓励学生分析这些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明白答案为什么是“这样”而非“那样” ,让学生在训练中参悟材料解析题的方法与规律。当然,在材料解析训练中还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对学生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四、注重对新学术观点的学习。当然新高考、新教材也给高中老师提出更高的要
19、求,课余时间可能需要我们多去读些书,补充一些新知识,了解一些新观点。文科综合试题命题人员大多数为高等院校历史领域的研究专家,他们对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某些领域具有深入的研究,在命题过程中,必然渗透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学术观点。因此高三复习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对新学术观点的学习,进一步拖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当前新的学术观点有近代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体现这些观点的主要专著有: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斯塔里夫阿诺斯:全球通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了解这些学术观点,在教学复习中对教材知识从新角度构建知识体系,对重大历史时间进行分析。平时多看看书,多思考些问题,可能会使我们豁然开朗,若有所悟,对将来的历史教学可能会有很的的帮助。1、对格式的要求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按每一万字左右分段检测。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都不会影响通过。系统的算法比较复杂,每次修改论文后再测可能会有第一次没测出的小段抄袭(经 2 年实践经验证明,该小段不会超过 200 字,并且二次修改后论文一般会大大降低抄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