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案例”为驱动的程序设计教学改革.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04781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案例”为驱动的程序设计教学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案例”为驱动的程序设计教学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案例”为驱动的程序设计教学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案例”为驱动的程序设计教学改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案例”为驱动的程序设计教学改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生教与学模式研究摘要:本文首先研究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研究生教学模式的各自特点,然后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研究生教学的几类模式,最后设计了一种探究合作式学习与教学模式。 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网络环境;研究生教学;教学模式;探究合作学习 1 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特点是: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

2、: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可以看出,网络教学的优势是: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 2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交互性、自主性、个性化和教学技术方面的新要求。因此网络化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 在信

3、息化网络环境下,教师可将与教学相关的主题背景资料和网址提供给学生,并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为解答教师的提问,会积极地思考并主动在网上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的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学资源和网页,也就是说教师教授的是知识的发现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将知识结果灌输给学习者。运用主题探索型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的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均得到培养。 (2) 校园网络合作学习模式 该教学模式是基于校园网和多媒体网络教室构建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由学生、资源、环境和教师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资

4、源包括网上信息资源、数据库、CD-ROM、课本和学习平台等,环境是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师生之间的民主氛围。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课前资源开发、建设和课堂学习的组织、引导。学生借助工具查找、分析、交流、创造信息,完成意义建构,同时从计算机获得反馈和评价,从而实现自主化、个性化、协作化和多元化的学习。 (3) 远程协作学习模式 基于因特网的大众化、低成本、开放性的远程教育形式由于适用于中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状况,教育部已经将远程教育列为重点发展项目。目前在基于 Internet 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所谓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在不同国度

5、、地区或城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围绕同一主题,不同地点的学校,通过网络搜索与主题相关的网址,获取需要的信息,然后建立各自的网页,大家定期观看并进行讨论、交流和总结。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而,基于 Internet 网络远程协作学习正日益受到国际上愈来愈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关注,将人工智能与这种协作系统相结合,将是它的未来发展方向。(4) 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时间

6、、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学习者可以在家里或是在办公室学习(通过计算机终端) ,也可以在旅途中学习(通过便携式微机)。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师可以在学校网站的主页上发布课程学习重点、难点及学习方法。在网上组织建立实时、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在任何一台联网计算机上,只要浏览学校网站主页或通过 E-mail 就可以得到及时的学习支持服务。为保证学习质量,学校通过集中电视课辅导、设立答疑电话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帮助。 3 研究生教学特点 研究生教学更为着重两种能力的培养: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在掌握常用的教

7、学模式及其变式的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应结合研究生教学实际,领悟教学模式建构的方法,重在使教师学会“自我建构” ,从而形成适合研究生具体教学情境的综合型教学模式,最终实现课堂的高效率、教学的高效性。 (1) 采用多媒体课件 研究生具有较强的抽象理解能力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能够自主式的进行学习研究,具有主动发现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并提出妥善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针对研究生的特点。传统的板书、口授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及对其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制约性。与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多媒体技术在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更能满足信息社会对研究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2) 采用启发式的教

8、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要求教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可采用“重点讲解和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讲解中主要讲清思路和思考的方法以及不同的解题方法等,而专题研讨主要由研究生作报告,老师提出问题由研究生回答,并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难点、发展中的问题等。 (3) 建立与完善课程小组制度。通过教研室建立的课程小组的讨论,可以明确课程的知识点和主要内容,保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通过教学讨论。可以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通过听查课,可以进一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学生的评价和建议,可以促进老师的责

9、任感并找到改进的思路。 4 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生教学模式 (1) 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师首先根据所教授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编制不同深度,不同范围的研究主题,然后要求学生制定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根据不同的专题组成不同的研究小组。或者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软件,从而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2) 发现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学习,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推理等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同时,教师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教师的这些帮助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给予适当的启发或提示,例如提供相关

10、链接上的相关文章等。 5 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生学习模式研究 研究生具有较强的抽象理解能力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能够自主式的进行学习研究,具有主动发现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并提出妥善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研究生学习模式主要有: (1) 自主学习模式。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是起着指导或辅导的作用。学生有问题可以询问教师,通过会面、网上答疑、电话、电子邮件等手段,得到教师的指导。个别指导模式是指教学主要在学习者的个别化学习下进行,教师仅在学习者遇到问题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这种教学模式可通过网络以及教师与单个学习者之间的密切通信来联系。 (2) 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又分为讨论学习模式和协作学习

11、模式。讨论学习模式:讨论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讨论支持系统的帮助下,学习者围绕某一主题或中心内容,积极主动地发表观点、互相争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包括在线讨论和异步讨论。协作学习模式: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互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统一学习内彼此交互与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承担学习责任,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基本的协作学习模式有 4 种,包括竞争模式、协同模式、伙伴模式、角色扮演模式。 6 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 当前研究生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结合研究生教学的特有特点,建构

12、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生教与学模式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索学习主题,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实验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主动地探索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它主要是一种学生行为,但它又是必须是基于教师行为后给出的响应。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制定研究主题、讲解主题思想、研究方法指导、帮助、提供网络多媒体信息资源和跟踪指导;然后学生采用探究合作式学习方法,选择探究课题、成立研讨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报告总结并交流收获和体会,

13、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里的合作学习不单单是同学间的协作,还包括学生和老师间的各种方式上的协作交流;最后老师再给出总结评价。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学生合作学习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我们已将该模式应用于本校计算机系研究生专业课程“算法理论”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运林,徐富荫.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邓杰. 教育技术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OO1. 摘要:本文结合企业七年来在操作系统人才招聘和使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讨论了操作系统专门人才使用过程中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

14、以此为基础,对“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给出了三大教学建议;提出了 T 字型的“操作系统”教学模式,强调互动式教学和似真环境下的教学与实验,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降低企业培训成本。 关键词:操作系统;人才要求;似真实验; 教学模式 G642 文献标志码:B 1 引言 自 2002 年起,随着国家 863 重大软件专项“服务器操作系统内核”的推进与实施,麒麟服务器操作系统团队开始招聘毕业生,至今已有七年的实践,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人才样本,引发了从企业用人角度对操作系统教学和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大量的操作系统研究原型、商用产品和

15、开源系统,形成了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系统软件产业,造就了操作系统设计和实现方面的软件大师和专业团队,Ken Thompson 和 Dennis M.Ritchie、 Fernando J.Corbato 和 Frederick P. Brooks 就因在操作系统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图灵奖。上述表明,操作系统尽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基本概念、技术和方法,但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操作系统一直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多达 60 多个,这些专业中的大多数开设了“操作系统”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受到计算机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20 世纪 80 年代

16、,基于教学的需要,Andrew S.Tanenbaum 教授开发了一个小巧、完整、Unix 兼容的操作系统 MINIX,用于学生研究和理解操作系统内部运行机理。国外高校对“操作系统”课程实验环节的重视可见一斑。 总体而言,国家高等教育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在招生规模、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方案)、教材建设、实验条件和环境建设、师资水准等各方面相对于恢复高考制度之初、甚至相对本世纪之初的变化都是惊人的,但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招聘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比我们期望的要差。几年来,招聘人员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不少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比如动手能等力差、对细节的了解少、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弱等。这也导致了

17、招聘人员的自学能力、开发和设计能力,特别是开发操作系统内核代码的能力、在某个技术方向上进行持续研究和深入开拓的能力较弱,使企业用人培训周期加长。 上述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索,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良好的师资和实验环境,理应造就优秀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经历操作系统开发项目的实际锻炼,应当迅速成长为开发团队的核心骨干。那么问题是源于我们没有发现和招聘到足够好的人才苗子,还是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什么问题?是“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不到位,还是操作系统本身的固有难度所至?本文将部分回答这些问题,包括人才使用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以及我们对“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方面的一些思考,以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 几个突出的

18、问题 为了解决人才招聘来源的广泛性问题,我们在长沙、武汉、西安等地区都进行过人才招聘,并使用智联人才招聘网站发布用人需求,人才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在使用过程中我们遵循把合适员工放在合适岗位上的原则,在“因岗选人”的基础上,实现“量才用人”,企业要根据人才的招聘考试、面试、初训等情况,结合个人职位选择进行初始岗位分配。为解决招聘员工入门难的问题,采用入职培训和师父带徒弟的方式,不定期开展内部技术交流和讨论,造就一个非常良好的学习和成长型环境。操作系统具有基础性、体系结构相关性、底层细节多、技术门槛高的特点,操作系统技术的这些问题和固有难度或多或少都影响了招聘人员的期望产出率,但核心设计和

19、开发人员的稳定使该问题得以化解。 在长达七年的用人实践中,我们逐步发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策略、而且影响到公司的运营成本和发展后劲,也为我们的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培养计划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等提出了借鉴。下面主要讨论和操作系统教学具有关联性的几个突出问题。 2.1 基本操作能力差 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就是要把对知识的掌握提升为实际工作技能的锻炼和提高。对操作系统而言,就是要把操作系统玩得非常熟。这包括操作系统启动过程的各种方式、各种参数、各种出错情况的处理、操作系统中的常见命令、系统内部状态、系统配置、各种 Deamon 程序的管理、各种常见服务程序的部署 ,输入

20、法、中文、窗口桌面等等。用另外一个更通俗的例子来说,就是你会拼音,也会排版(通过看书或者到网上找方法)但就是速度太慢,不能成为工作技能,或者就是你只会五笔字型输入法,但老学不会排版,总需要别人帮助。 另一方面,许多应聘人员只是接触和使用过 Windows,对 Linux/Unix等操作系统基本没有接触,或者告诉你说,在本科二年级时老师教过,用过 Shell 命令。而面试现场让他写几行 Shell 脚本,或完成一些基本操作时,多数人会推脱说已经好久不用 ,忘记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熟能生巧,但这个问题还不是制约人才发展的关键,一般而言,在进入工作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工作技能会有一个非常快的成长。

21、 2.2 技术细节了解少 假如说基本操作能力差是一个问题的话,那么对技术细节了解少的问题更为突出。目前多数应聘人员仅对操作系统有基本了解,了解细节少的问题更为突出。这表现在:多数学生在简历上写上“精通 C、C# 开发或可熟练应用 JAVA 进行开发”等内容,而具体问到写过什么程序、做过什么事情的时候,所知甚少,多数人不知道版本控制、版本控制的工具、调试方法等具体操作层面上的问题。 对操作系统而言,测试工作非常重要,而多数同学不知道有什么工具来对操作系统进行测试。自己也从未进行过什么测试,更不要说对测试工具的熟练掌握,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改进了。 在我们的团队中,需要从高级开发(内核开发、驱动开

22、发、虚拟机、安全功能等 )、版本制作、测试、文档编写、应用开发(安全存储、界面程序开发等 )、应用迁移、应用解决方案 (各种服务软件的部署、应用软件的适配、优化配置等)到用户支持、销售支持各个方面的人才,越往操作系统底层,人才的寻找和培养难度越大。 比如我们需要支持设备驱动开发和平台移植的技术人员,但目前情况是,招聘人员中很少有人对 PCI 设备控制、驱动框架(数据结构、内部接口、程序结构等)有清楚的了解,或者已经从事过这方面的开发。多数招聘人员对 SMP 系统中的启动过程、任务调度(如汇编语言中如何实现任务切换、堆栈管理、进/出内核态等)都没有深入的了解,在文件系统结构、文件系统性能分析与对

23、比、程序加载过程等方面的细节了解也大致如此。 理论需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如果缺乏应有的细节,就不能将知识建立在稳固的认知基础之上,也难对变化的部分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并将直接影响到员工进入工作状态的速度。 2.3 解决问题能力弱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针对具体的技术问题,如何进行解剖,给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各子问题加以解决,并继而解决整个问题。这既包括了方法论,更体现人的智慧和能力。 这个问题与上述两个问题稍有不同,原因在于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涉及的面更广,并且在进入公司早期不易发现。但这个问题仍然和教育相关,一般而言,我们更愿意从工程的角度接受从模仿到创新的途径,也就是说,如果曾经见到类似的问题,或者有

24、过解决一个困难问题的经历,那么这一定有利于新问题的解决。 多数员工这方面的能力较差,反映在: 所经历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情况较少;自我学习能力和工作主动性有待加强;创新和探索意识有待提高。就目前而言,员工在设计能力方面的提升速度非常缓慢,设计思想贡献率低下。 2.4 培训周期长 整体而言,操作系统技术门槛高、综合性强、知识面广。通过短期培训,仅能应用操作系统命令,按照手册进行服务程序的部署、进行基本的操作测试。但要进行比较独立的、创造性的工作,通常都在 2 到 3年之后。 “操作系统”课程反映了计算机本科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它涉及体系结构、程序语言、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等相关内容,在计算机学科相关知

25、识的广度与深度上都有要求。从目前情况来看,该问题是前几个问题的综合体现,这对用人单位产生了极大的困惑。一方面,对员工要付出高昂的培训和教育成本,而另外一个方面,经历 3 年 以后,也许就是他们准备另攀高枝的时候了,这对培育他们的公司无疑是个巨大的伤害。 3 若干问题的思考 本科生教育倡导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这无疑是正确的。但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特别是核心基础课程操作系统而言,如何在教材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组织和时间安排、实践环节设计、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细节与知识面的统一上得到科学规划,在困扰企业用人的几个问题上有所改变,这正是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 3.1T 字

26、型教学模式 目前我们的博士生培养按照 T 字型模式进行,在知识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形象体现。就解决我们遇到的几个突出问题而言,T 字型模式也适用于“操作系统”课程教学。 目前的操作系统教材品种比较丰富,对经典问题的讨论也非常清晰、明了,从知识结构上包括了:概述、操作系统基本结构、进程管理(并发、调度) 、内存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安全与保护等内容。但问题是,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原理和知识层面(尽管这个层面也非常重要), 需要采用教材+实验手册+ 小组的形式,使得在“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切实体验到似真环境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具有足够多细节的仿真环境) 操作系统的具体细节。为此,本科

27、生“操作系统”课程的 T 字型教学模式在上述知识结构的广度上还应包括面向操作系统软件的其他方面,比如:操作系统引导、操作系统初始化、应用程序加载、面向 SMP 的相摘要:本文结合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探讨了软件工程的教育理念、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开放式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软件工程;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1 软件人才的市场需求 目前,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大多集中在技术开发类和技术管理类。技术开发类是指需掌握系统分析、设计、编程及测试的技术、方法与工具,了解现代软件开发过程,能够进行大型软件开发的那类专门技术型人才,诸如系统分析师、架

28、构设计师,程序员、测试设计师或工程师等。技术管理类是指需了解软件开发过程和技术并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掌握专门的技术管理方法和技能的管理型人才,诸如项目经理、配置经理、质量经理、过程工程师等。 2 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积极创新,确立以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软件人才为目标。 在此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适应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本着“厚基础,精方向,重实践,强外语”的原则,坚持课程学习与校内实训相结合,毕业设计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构建了“边学习边实训再学习再实践”以及“2+1+

29、1”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采用的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素质与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核心,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教学的主体。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训,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技术与技能;通过理论教学与小组过程实践,让学生掌握项目组织与管理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通过企业实训与实习,让学生了解工业生产流程,并亲身实践获取工程经验。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配备了“软件实用开发技术 I、II、III、IV ”四门实训课程, 四门课程分别设置在大二和大三的四个学期完成,实现实训课程不断线。实训课程主要侧重在编程语言与开发技术的训练,由具有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的企业教师

30、授课。通过实际项目实训,掌握先进的开发工具,是使企业培训过程与教学过程结合。 “2+1+1”的培养模式即两年基础教学,主要学习由校内教师完成;专业教学一年,主要由企业教师完成;企业实习一年,由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完成。本科生企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八学期进行,为期一年,学生在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 3 创新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是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经管等多学科的交叉性学科,北京交通大学课程体系有如下特点: (1) 厚基础 一方面加强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继承了 8 门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增加了“计算机科学概论” 、 “算法设计与实践”两门课,并对“数据结构” 、 “数据库系

31、统”两门课程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加强数学基础教学,开设“数学分析” 、“高等代数” 、 “计算方法” 、 “离散结构”等课程。培养学生对问题空间分析和建模的能力,以及运用算法求解问题的能力。 (2) 精方向 软件工程课程体系中设置了软件开发技术和数字媒体两个方向的方向选修课程组。软件开发技术课程组重点突出.Net和 J2EE 两条技术开发路线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数字媒体方向课程组突出游戏软件开发的技术性内容,包括底层技术基础、特性特效制作、模型与动画设计、引擎开发以及游戏工具制作等。这两个专业方向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在大学三年级以后由学生选择发展方向。 (3) 强调架构与工程观点的教育与实践 课

32、程体系中包含了“软件工程概论” 、 “软件体系结构” 、 “统一过程引论” 、 “软件工程管理” 、 “软件测试技术”以及“软件工程支撑工具与环境”等教学内容,并通过“软件工程实践”和企业实习进行综合知识运用与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 (4) 强化外语教学,注重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设置“英语精读” 、 “英语听力” 、 “英语写作与修辞” 、 “英语口语”等课程,其中“英语口语”课程由外籍教师授课。每学期英语教学共计 128 学时。在授课方式上采用 30 人的小班授课,从而保证了外语教学效果和质量。通过专业课双语教学来强化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加强第二外

33、语教学,第六、七学期增设共 96 学时的日语课程供学生选修。学院 03 级、04 级本科生不仅在 05 年、06年大学英语 4 级考试中平均成绩、通过率等七项指标两次获得全校第一名,并在进入国际软件企业后,其沟通、谈判等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表现突出。 4 开放式师资队伍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坚持多元化,坚持三结合,即专兼结合,内外结合,产学研结合。各学院在建设一支少而精的专职教师队伍基础上,针对软件行业状况聘请一定比例的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授课教师和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工程实践技术;通过采用灵活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根据学生的需求聘请相应的兼职教师, “学生

34、学什么,教师教什么” ,将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培养具有市场观念的复合型软件人才。 兼职教师已成为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的新生力量,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人员、知识结构的重要补充。目前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校内专职教师 8 人,校内兼职教师 23 人,企业兼职教师 46 人,校外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70%。在聘任兼职教师方面,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有相应政策和配套资金,高薪聘请优秀的兼职教师,聘请兼职教师的费用占教学成本 93%。兼职教师的聘用不仅给高校教师队伍带来活力,并且缓解了高校教师资源紧张的状况,保证了软件学院的教学质量,并为高等教育人事制度

35、改革和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做了有益的尝试,为今后开展工程教育打下了基础。 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方面,通过完善监督制度、评价制度、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加大教师师德意识的培养、工作质量的考核力度、新知识的补充;在激励教师方面,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年龄、资历界限,实行多劳多得方案。在管理人员聘用方面,本着专业化、多能化、高效化的用人政策,建设少而精的管理团队。通过聘请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从而实现了利用少量高校教师资源培养出大量软件精英人才。 上述用人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打破了以往只能上不能下,只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无明显差别的用人弊端,保证了那些责任心强、素质高、敬业爱岗的教师能聘到相应的岗位,形成了一种公

36、平竞争,奖勤罚懒,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研究小组. 中国软件工程学科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超,周定文,朱毅等. 软件开发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 计算机教育,2005,(10):15-18. 3 骆斌,邵栋. 几种可行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核心课程设置方案 J. 计算机教育,2005,(2):7-11. 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应用型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教学方法;建构主义 摘要: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

37、构。本文讨论建构主义的基本内容及教学方法,分析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的思想进行教学,探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1。建构主义学习活动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也容易建构信息的意义。 现在全国各高校都逐步重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教学工作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

38、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会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有效地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过程中呢?本文基于此探讨了建构主义的基本教学方法,并结合近些年来的切身的教学体会,给出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去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教学,希望给计算机应用型教育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带来帮助。 1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1.1 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获得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2。 (1)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

39、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这一环节最为重要。 (2)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协作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 意

40、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1.2 建构主义常用的教学方法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这种教学方法应当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建构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

41、,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 (2)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

42、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 (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 “锚”), 所以有时也被称为 “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 (3) 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

43、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随机进入教学” 。显然,学生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2 计算机应用型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要掌握一个领域或多个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知识及基本技能,更多地关注计算机知识的应用性而非理论性。如何更有效地完成某个领域知识体系的掌握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就需要让学生主动地对领域知识进行有效的构建,而不是被动地、填鸭式地教给学生。建构主义的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建立问题情境、学生进行个人探索、小组或团队协作、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广泛交流、最后对某一课程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进行的。这种方式可以在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