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的智慧.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06163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容的智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包容的智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包容的智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包容的智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包容的智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_版权声明: 本内容由搜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更多精品免费文档,请访问我的文库: http:/ 本书简介:读包容的智慧 ,我们大家真的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化机之妙;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包容之心。序: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1)叶小文佛教是中国信众最多、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教。源自佛教的语言和理念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容着佛教。中国是重“君子”轻“小人”的国度, “和尚”则常与“君子”相伴,互为师友。 周易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效法天之日月星辰,从不间断地刚健运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效法广

2、袤大地,有容乃大的宽厚、包容。佛教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正是汲取了这许多的“君子”之精气神,于是既有勇猛精进, “狮子林中狮子吼”的刚健,也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宽厚包容。于是一见高僧来了,你会感受到“一团和气” ,升腾起“一股和风” ,所以叫做“和尚和尚,以和为尚” 。本书的两位作者台湾佛光山的星云大师和凤凰卫视的刘长乐先生,都是我的挚友。近年因都热心张罗筹办“世界佛教论坛” ,便不时有缘一见。每每看见长乐先生,我会想起“大和尚” ;看见星云大师,我又看到“真君子” 。打开书卷,两位高僧名士,两位大师、大家,在那里娓娓而谈,倍感亲切。犹如温暖

3、的春风习习扑面,智慧的清泉款款入心,听着,悟着,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人间佛教,大家包容” 。刘长乐先生和来自两岸三地、五湖四海的员工,形成了华语媒体中独特的多元态势、融合道路和专业主义激情,放大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补、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整合。十年飞翔,他们用大地背负着天空的理想,又用天空辉映了大地的期许。凤凰的声音,表现在话语权,生命的尊严,创造的喜悦,圆融共进之中。记得长乐先生告诉我,凤凰卫视的新大楼在深圳落成了。我说,“凤凰”之“体”在深圳, “头”在北京, “脚”则踏踏实实地踩在香港,故乃大鸟、奇鸟,中华吉祥之鸟。每每遇见这只吉祥鸟的领军人物长乐先生,见他如此善于驾驭现代传媒又如

4、此热心传统文化,尤其是如此深入地理解中国佛教的精神,我就不禁常生欢喜之心,常有“长乐”之念。星云大师少年立志此生一切“为了佛教” 。及至八十高龄,不惧跌跤断骨,仍然云水行脚于全世界,到处讲经说法、随缘度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而_版权声明: 本内容由搜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大师所念兹在兹的,还有两岸同胞的亲情往来;所孜孜以求的,还有两岸佛教的合作交流。前年,李瑞环先生手书一联,托我送给星云大师,联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大师问我其意如何解读,我便引经据典,议论一番:此句出自唐朝王维终南别业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

5、笑无还期。 ”李瑞环先生特取其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书赠星云大师。如果按王维的原意, “行到水穷处” ,其直白的意思是随意而行,然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 ,乃心情悠闲之极。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悠闲、无心,如陶潜归去来辞所说是“云无心以出岫” ,且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但我理解瑞环先生的用意,当然不仅是诗与画,而是“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俞陛诗境浅说 )而“水穷处” ,似暗喻台湾当局倒行逆施,山穷“水”荆“云”则暗喻热爱祖国

6、、维护统一的力量正在兴起,大有可为,且正合“星云”法师之“云” , 云水三千之“云水” ,读来充满亲切鼓励和热情期待的意蕴。星云大师听了这番解读,点头微笑。前不久我率国家宗教局代表团参加在东京举行的“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集会,星云大师闻讯,专程从台湾赶来,陪我同游日本人奉为“神山”的富士山,至“五合目”饮茶叙旧。我写了一首小诗纪念当时的情景:“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一怒喷火山。无情未必真豪杰,尚留泪痕挂山峦。五合目外春尚寒,一饮君茶暖心间。异国更有思乡苦,万语千言却无言。 ”我当时只是默默地看着大师,相视无言。现在读了包容的智慧一书,不禁佩服长乐先生,到底是传媒大师,凤凰领军,

7、竟然引出大师这么多智慧语录,而且当机对机,对答如流,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里看得见的是月,嗅得出的是花,心悟的则是境意境,禅境。佛界与传媒界、高僧与名士的对话,在平易处交流,交流人生的历阅,世间的故事,生活的感知,意趣盎然,言近旨远,让我们于窗前明月中看到了梅花,于暗香浮动处观照了明月。序: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2)读包容的智慧 ,我们大家真的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化机之妙;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包容之心。请大家不妨一试。柏林墙是被音乐电视摧毁的吗?(1)长乐先生:1989 年 8 月,在一个没有战争、没有

8、冲突的夏日,世界冷战时代的标志物柏林墙倒塌了。有人说,是音乐电视摧毁了柏林墙,音乐电视的 10 亿观众拥有巨大的心灵能量。物质之墙是无法与这种能量抗衡的。2001 年 9 月 11 日,数十亿人目瞪口呆地看着直播的电视画面里,飞机在秋日的朝阳下,撞向纽约 110 层的世贸大楼,然后,大楼慢慢地塌下来,烟尘像原_版权声明: 本内容由搜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子弹爆炸一样,带着巨大的能量,迎面向人们扑过来。有人说,这次震惊世界的惨烈袭击源于“文明的冲突” ,而且这种冲突将越来越深刻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当亲身经历这些标志性的事件发生之后,我常常想,自以为聪明的人类虽然能看清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质世

9、界,却仍然无法学会如何相处这样的生活细节。而恰恰是这些细节,可能决定着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命运。“认识自己” ,这句苏格拉底在 2000 多年前说的话,在今天依然是人类的一个重大课题。这样的时刻,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包容”进入了人们的视界。星云大师:一位观众在凤凰电视台看了关于我与长乐先生的对话后写道, “我不太明了的是,节目的名称叫包容的智慧 ,但整个节目中并没有怎样触及到智慧。但当我静下心来思索时,突然开悟道, “包容的智慧是什么?不就是包容吗?对,智慧就是包容中国词语意味无穷,包容不仅意味着平和、宽容,也经常有另外一些意思:眼开眼闭,难得糊涂

10、,吃亏是福。还讲究忍让、苟且、退守,即所谓的“妥协” 。妥协是一条路径,变通是一种境界。佛教本身就很会妥协,有时妥协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云游世界各地弘法,记得有一次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讲演,该校一位约翰麦克雷教授在叙谈时说道:“你来美国弘法可以,但是不能开口闭口都是中华文化,好像是故意为征服美国文化而来的。 ”当时我听了心中就有一个觉悟:我应该要尊重别人的文化,我们来到这里只是为了奉献、供养,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养诸佛菩萨一样。大家常说,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意思。还有人把战胜对手当成成功的标志,其实,真正的制胜之道,不在于屈人之兵,而在于化敌为友。长乐先生:在释迦牟尼、孔子

11、、苏格拉底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遗憾的是,在两千多年之后的当代,东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些严重的冲突、分歧和对立。恐怖主义、自杀式袭击、隔离墙、定点清除,等等。死亡与战争,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类,面对这些严重的危机,东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相互依存的思路。但是怎样才能让人们真正认识到谁也离不开谁呢?包容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星云大师:许多宗教学者

12、与文化学者都认为,佛教文化具备独有的“包容性” ,能广泛顺应人心与区域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的特质,符合现在多元化与全球化的文化发展,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近年来,佛指舍利分别来到台湾及香港,造成各地万人空巷,万人争睹的盛况,各种政治纷争也暂时告一段落,显现出华人民众对佛教文化的普遍认同,无论政治立场再怎么对立,回到家中, “家家念弥陀、户户有观音” 。_版权声明: 本内容由搜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曾经用“虎豹山林”虎豹聚集的地方,形容社会现状。但是,另一方面,“虎豹山林,共生和解” ,连动物都能和睦相处,何况人类呢?这对于思考目前的两岸关系现状是有启发的。柏林墙是被音乐电视摧毁的吗

13、?(2)长乐先生:探讨包容的智慧,我以为有许多问题需要大师开示,比如:1、包容的真义是什么?2、人类为什么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才能生存?3、办任何事,困难不怕,危险不怕,就怕没有伟大的精神。这个伟大的精神指的是包容吗?4、有一颗善心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吗?5、原谅恶,会不会导致恶的泛滥?6、文化对社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影响有多大?7、佛家讲究平常心,但追求卓越的社会群体需要企图心,两者如何统一和协调?8、中国人是不是一个有包容性格的民族呢?9、 大众传媒对于两岸的和解、交流应该发挥何等功用?醍醐灌顶“一句话”长乐先生:大师身居佛门而办报、办电视台,可以称得上是“媒体人” ;外界看

14、我做媒体而热心佛教文化,也算是与佛有缘了。我有幸聆听过大师在万人场馆的佛法开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堪为传媒人的榜样。记得您那次向信众说过一些道理简单又寓意深刻的“一句话” ,会让很多人受用终生。星云大师:佛教是开启智慧之教,教人也教己,度己也度人。我平时在世界各地来去匆匆间,常有人要我给他一句话,希望对他的人生有所点拨。尽管行程绵密,时间紧迫,我总是尽力满人所愿,因此多年来随缘应机说过很多的“一句话” ,现在也在徒众与信众之间流传,例如:忙就是营养;要争气,不要生气;多说 OK少说 NO;感动就是佛心;疾病就是良药;拒绝要有代替;立场互换;给人利用才有价值;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有钱是福报,用

15、钱才是智慧;宁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没有慈悲;有人批评毁谤我们,不一定是自己不好,可能是别人给我们的勉励。长乐先生:大师说的这些简单易懂的大白话,细细想来又饱含禅意。我在平日读书和研究佛家经典时注意到,中国传统诗词尤其是成语中关联到佛教的很多,比如:脚踏实地,醍醐灌顶,将心比心,皆大欢喜,苦口婆心,恒河沙数,芸芸众生,出污泥而不染,种瓜得瓜,解铃还须系铃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门外汉,口头禅等等,比比皆是。连缀成一篇文章都绰绰有余,它们已被大众所熟知熟用,出处反倒不重要了,可见佛教与中华文明早已通融借代,_版权声明: 本内容由搜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完全可以借花献佛,各显神通。星云大师:确实,当

16、西域佛教传入东土之后,包容通融,从语言到思想,从史典到公案,既有博大精深,也有通俗教化。可以说,佛教是世界上最包容的宗教,从王宫贵胄到贩夫走卒,从异教外道到淫女贱民,只要肯发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隋唐时代,八宗昌盛,竞相发展,使得中国佛教缤纷灿烂,事理辉映,后来流传到东亚各国,丰富了当地文化内涵,直至今日仍历久弥新。可见,包容异己不但不会导致派系分歧,还能繁衍生机,形成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的盛会。也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和佛家文化的包容之功,才使得佛教成为我们取之不劲用之不竭的宝藏,可见包容是因也是果。长乐先生:从细处看,是滴水穿石;往远处看,是百川归海。星云大师:太虚大师说过: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17、但禅并非佛教的专利品,可以说人间到处充满了禅机。有学僧问赵州禅师:“怎样学道?怎样参禅?怎样开悟?怎样成佛?”赵州禅师点点头,起身说:“我没有时间跟你讲,我现在要去小便。 ”说完,不理会那人的惊愕,开步就走,几步后突然停下来,回头微笑说:“你看,像小便这么一点小事情,还要我自己去,你能代替我吗?”当然,参禅求道的大彻大悟不是那么容易,不过只要每天都有小小的觉悟,日积月累,就会豁然开悟。规律藏在“爱和良知”的镜子里星云大师:古往今来很多修道证悟的高僧大德,他们开悟的方法可以说千奇百样,有的禅师看到花开花落而豁然有悟,有的禅师听到泉流蛙鸣而开悟,有的禅师打破了杯盘碗碟而开悟。再譬如,唐朝的一位比丘

18、尼 到各地遍参之后,回来见到庭院的梅花,终于开悟,说道:“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也有人以参禅前后的不同感受来说明悟后的心境。没有参禅的时候,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参禅的时候,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等到开悟之后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只是生活的内涵、品味不一样了。唐朝大珠慧海和尚在当学僧时,经常自言自语:“主人公,你在吗?在,在不知者以为他疯癫,知者了解那是一种深刻的禅修功夫,意在唤醒自己的觉性。所以,看见自己的真心非常重要,从此不必在那些传言和捕风捉影里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了。佛教讲人人皆有佛性;而佛,就是觉悟的人。长乐先

19、生:儒家也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要想真正掌握知人的智慧,我们还应该参悟宇宙万物的_版权声明: 本内容由搜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发展规律。而这个规律,也许就藏在我们心性中那面叫做“爱和良知”的镜子里。我看到大陆报纸南方周末上有学者谢泳先生的一段观点:“没有一种教育是成心要让人学坏的,但有些教育的结果是很多人变坏了,这是一个事实。教育不是让人学会爱,而是要让人学会恨,对待敌人就要像秋风扫落叶那样残酷无情。西方教育核心是博爱,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仁爱,但到了后来,这些都不要了。 ”细看这半个多世纪以来教育的衍变,这一过程是潜移默化的

20、,这一结果又是触目惊心的。星云大师:这是很遗憾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们与生俱有的潜能,培养良好和谐的性情,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在佛教里,十分注重修行,所谓“修行”不是专指宗教的行为,也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内心道德的养成,人格的升华。例如:人与人往来互相尊重;心存恭敬、包容;做人有人格、品德、威仪;肯与人结缘;心思端正,正知正见这些都是修行。甚至在人际的相处上,以人我无间的雅量,包容异己的存在;用净秽不二的悲心,包容伤残的尊严;用怨亲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伤害;用凡圣一如的认知,包容无心的错误。以包容的心胸广利众生,这也是修行。长乐先生:公元 67 年,迦摄摩腾与竺法兰携四十二章经从印度来

21、到中国的白马寺,佛教自此传入中国,站在共识的基础上,和中华文化达成了一种非常良好的默契,它们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又互相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故事,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对佛教的包容。星云大师:1963 年,我代表台湾佛教会到印度访问,在偶然的因缘下,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先生见面。尼赫鲁先生对我们说:“印度是一个文化古国,但是如果没有佛教,印度又怎能成为文化古国?”从尼赫鲁先生桌前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可看出他对佛教文化的重视。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的文化包容了佛教,佛教也壮大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语言、文字、思想,如因果报应、轮回、来生的思想,乃至人民的生活等,都受到佛教的影响。可以说,

22、佛教增加了中国人民生活的平安、喜乐和希望。中国和佛教之间始终是和谐的。佛教文化能融入悠久的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的佛教,甚至代表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向世界拓展,可以说中国对得起佛教,佛教也对得起中国;这是有相互关系的。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长乐先生:请大师对佛教中的“凤凰”给一个开示。星云大师:凤凰是一个有生命的动物,鸟中之王。在佛教里,凤凰是个大鹏金翅鸟。它一飞数万公里,可以环绕整个地球,飞得高过现在的飞机。中国人想象力很丰富,不一定要看到凤凰确切的模样,它可能是鸟与兽的综合体,很真,很善,很美。你们的“凤凰”二字起得真妙,全世界的华人都能接受,都能联想到美丽的颜_版权声明: 本内容由

23、搜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色,动听的声音,高贵的德行,和谐的性格。长乐先生:佛教讲慈悲,凤凰讲和美,二者有着同样的精神核心。正如大师所说,传说中的凤凰是由多种鸟和兽组合在一起的,象征着多元与包容,也带给人们宽广的想象空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图腾。星云大师:佛教如同大海,大鱼小虾它都可以包容。在佛教里,凤凰是个大鹏金翅鸟。它一飞数万公里,可以环绕整个地球,飞得高过现在的飞机。中国人想象力很丰富,不一定要看到凤凰确切的模样,它可能是鸟与兽的综合体,很真,很善,很美。你们的“凤凰”二字起得真妙,全世界的华人都能接受,都能联想到美丽的颜色,动听的声音,高贵的德行,和谐的性格。 “凤凰”电视台亦有

24、如此气概,用精神覆盖了全球,节目面向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也是一种包容的襟怀。长乐先生:佛教从印度和西域传到中国以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本土化过程,与中国文化相互包容促进。在这个过程中,大师对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做了非常多的贡献。星云大师:佛教在今天这个时代,有一些人不信,排斥。我说它,世间所有的东西,即使是废物都可以利用,何况宗教有这么久的历史,这么久的文化,应该获得起码的尊重。它对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承载我们的中华文化,有莫大的贡献。长乐先生:记得历史学家亨廷顿曾经提出过一个惊世骇俗的理论,他说,21 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个学说一经公开,便引起全世界权威领域的侧目和争议。进入 2

25、1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增长,国际地位日益提升,而中国将成为“21世纪的主宰”这样过分强悍的观点,还是让很多中国人心存疑惑。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过短短二三十年,和当代强国有着很大的差距。就像一个久病初愈的人刚刚走下病榻,身心的疲倦尚未消退,便一脚踏入了飞驰向前的竞争轨道。星云大师:但是这个人虽然虚弱,他身上却带着一口袋无价之宝。宋朝柴陵郁禅师曾经写过这么一首偈子:“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这就是蕴藏在中华文明深处的包容和进取的力道。星云大师:西方一直有种比喻,称中国为“东方睡狮” ,是一个随时会爆发出巨大能量的神秘动物。这个动物一旦回归丛林,便是万众归心

26、的百兽之王。因此,不管是昏迷、打鼾还是醒来,中国的一举一动都注定会牵动整个世界的神经。长乐先生:也许这样的称谓和中国的舞狮传统有关。起初,舞狮表演具有浓重的图腾意味,现在真正意义上的舞狮似乎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曾经英姿勃发的狮头,也正慢慢退化成为开张典礼上的热闹彩头,变成烘托气氛的活道具。星云大师:所以给舞狮点睛很重要。舞狮人都相信,狮子的眼睛一旦被点了红,就具有了_版权声明: 本内容由搜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生命。于是,当舞狮人架起狮头与狮身融为一体,辗转腾挪威风凛凛的时候,那种气场让人感到:舞狮是通灵的,它拥有驱灾免难、祈福迎祥的神力。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1)星云大师:佛教里

27、有一个“梓中宝藏”的故事,讲的是一位老人,在自家房下的地窖里藏了很多无价之宝,心想万一某天家道中落,子孙后代凭着这些财宝还能复兴祖业。许多年后的一天,这座年久失修的宅子突然失火,屋毁梁倾,子孙们弃屋而逃,流落他乡。因为他们不知道,废墟之下,藏着祖宗留下来的传世宝物。长乐先生:这就像我们今天生活的一种写照。如今,人类已经走过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直接冲进了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对于一个“白领”来讲,尽管每天海量接收的信息里,有实质意义的并不多,但是如果一天不上网,不浏览上百条资讯,不接收许多的 E-mail、短信和电话,他就会惶恐不安地四处张罗,担心自己被社会“边缘化” 。出门有车代步,

28、家里、办公室里全盘自动化,足不出户就知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上网说两句话,可能引起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争论;打个外购电话,就有人风风火火把你需要的东西送上门来但这一切似乎并不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安适。在这个智力为王的时代,我们的身体终于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了,却把所有的压力,都加载给了精神。对于一个“白领”来讲,如果一天不上网,不浏览上百条资讯,不接收许多的E-mail、短信和电话,他就会惶恐不安地四处张罗,担心自己被社会“边缘化” 。实际上,我们每天海量接收的信息里,有实质意义的并不多。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身陷其中难以自拔。但这一切似乎并不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安适。在这个智力为王的时代

29、,我们的身体终于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了,却把所有的压力,都加载给了精神。很多人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生活压力太大,却从来不曾停下来反思一下生存的意义。其实,守着个性就是守着自己藏宝的土壤。星云大师:要找到藏在地下的宝贝,就要一点一点地清理,一点一点地挖掘。长乐先生:有时候我也在想,既然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视野越来越广阔,所能运用的资源越来越多,那些莫名其妙的恐慌到底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我们每天总是忧心忡忡,似乎很难以轻松的心态对待面前那些捕风捉影的事。冥冥之中,我们为什么一直压迫着自己,将扑面而来的信息变成烦恼的来源,并且越是刺鼻的气息就越容易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星云大师:有次,六祖惠能大师

30、看到两个人对着一面旗幡,面红耳赤争论不休。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动。 ”另一个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说是幡动。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惠能大师听了,对他们说:“二位请别吵,我愿意为你们做个公正的裁判,其实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二位仁者心动啊_版权声明: 本内容由搜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长乐先生:以佛教的见地反观,我们生活中的确有很多麻烦都是由己而起。对所有的事都执着,对所有的烦恼都招惹,即使早已风平浪静,我们还要坚持,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痛苦也因此而来。星云大师:是啊,从上述公案里可以看出,禅师对外境的观点,完全是返求自心

31、,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我们常人之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起心动念。因此,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如何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关键就在吾人的心是否能去除差别妄想。长乐先生:我们如何去除差别妄想,让梓中宝藏重现,让怀中明珠尘尽光生?星云大师:如果那家的子孙找到了自家的宝藏,还会弃屋而逃吗?如果知道自己怀里揣着一颗价值连城的明珠,还会孤苦伶仃地流落街头吗?长乐先生:是啊,也许我们的惶惑不安,都是源于不自信。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2)星云大师:为什么会不自信呢?长乐先生:因为不自知。星云大师:知人很难,知事也难,知理更难。但最重要的,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进缺点,发挥自己的长处。一般人的问

32、题,在于不知道人与我的关系,因为不懂“同体共生”的道理,因此不能生起慈悲心。不了解心境一如,不能心境合一,心被境界所转,心被外物奴役,所以不能自知。长乐先生:道家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慧就是自知知人。那么这个自知与知人之间,有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呢?星云大师:有埃只有自知,才能知人。 吕氏春秋中说:“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一个人不仅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也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哪里,才能借由不断的自我调整而进步。了解自己之外,更要了解别人,才不会对他人提出过分的要求。再说,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会有所局限,大家必须互助合作, “取他人之长,补一己之短” ,才能顾全大局,

33、完成功业。虚空包容万有(1)_版权声明: 本内容由搜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长乐先生:要想对世界了解得更多,洞察真相,就需要空出自己的心来。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无我”吧?星云大师: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谓“心如虚空” ,就是放下顽强固执的己见,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让心柔软,这样我们才能包容万物、洞察世间,达到真正心中万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随心通达,运用自如。在管理中,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包容” ;而在佛教里,有一个字可以来形容这个包容,那就是“空” 。空是因缘,是正见,是般若,是不二法门。空的无限,就如数字的“0” ,你把它放在 1

34、的后面,它就是 10;放在 100 的后面,它就变成了 1000。虚空才能容万物,茶杯空了才能装茶,口袋空了才能放得下钱。鼻子、耳朵、口腔、五脏六腑空了,才能存活,不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了。像我们的对谈,也要有这样一个空间,才能进行。所以,空是很有用的。真正的管理,要包容。包容才能和谐,肚量多大,事业就有多大;要空出所有,才能建设一切。所以空的哲学,不是佛教独有的思想,应该把它用到生活里。“空” ,才能成就万有,不“空”就没“有”了。长乐先生:空的学说,确实深奥。我们知道,般若学说自从在南北朝时期传到中国来以后,就跟中国的本土宗教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碰撞和融合。当时社会流行的老庄玄学,有一个非常

35、重要的理论,是关于“有”和“无”的。这个理论和佛教中“空”的理论非常近似。于是,很多人在翻译佛经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误区,把“空”都翻译成“无” 。因为人们长期浸淫于中国传统的儒教、道教之中,自然很容易将“空”想象成“无” 。直到大翻译家鸠摩罗什来了以后,才把“空”的概念提炼出来。就像大师刚才讲到的, “无”是“没有”的意思,但“空”不是“没有” 。大师讲的“空” ,实际上也包含着“有”的成分。星云大师:“无”是“空”的一半。这个“空” ,里面包含“有” ,也包含“无” 。说“有”也未曾有“有”了就无常变化;说“无”也不是没有。院子里那些光秃秃的树木,忽然冒出了新芽,一枝花开。你说它“无”吗?它

36、“有”了。坐在家里,电视遥控器一按,屏幕里面载歌载舞,这是“无” ,还是“有”?所以,空即是色。 “空”才能拥有,才能包容万物, “空”不是没有。而色即是空,是指万物由因缘合和而生,无法单独存在。所以, “空”包含“无” ,也包含“有” 。长乐先生:也就是说, “空”的概念是大于“无”的。星云大师:对, “无”也必大于“有” 。有一位道树禅师,他把寺庙建在一个道观旁边,道士自然不高兴了。那些道士也不简单,有法术,时常呼风唤雨,结果把寺庙里面年轻的沙弥都吓跑了,只有道树禅师一点儿也不为所动,一住 20 年。道士们最后没办法,决定搬家。有人问道树禅师:“你怎么能赢过那些有法术的道士呢?”他说了一个字:“无。 ”“无”怎么能赢啊?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神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