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周易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商宏宽(地震出版社,北京,100081)摘要:人的自然观是人认知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观念,并以此指导人的认知活动。不同的自然观,可以导致不同的认知模式、认知方法、认知途径,在对自然的各种实践中采取不同的措施、方针乃至政策。所以,人们的自然观之确定,关系甚大,科学是对自然固有规律的认知活动,若评判周易与科学的关系,亦应从周易的自然观来分析。周易的自然观可以从(1)道法自然;(2)天道无为;(3)两种存在;(4)崇尚变化与发展;(5)整体有机自然观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从中可见,周易的自然观是主客观统一、虚实并举、阴阳和谐、对待流行的;是先进的,促进科学的,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理性
2、指导的一种整体有机自然观。其中尤以天人合一观、自然演进观、和平发展观、整体有机观更对人们的认知活动,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有指导意义,是使世界和谐、和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当弘扬与发展。关键词:周易, 道法自然, 天道无为, 虚实并举、阴阳和谐.近代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已极其丰富,机械化、电器化程度已大幅度提高,造成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然而,贫富差别、战争阴影、强权政治、恐怖主义仍然笼罩着世界,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病毒变异、毒品泛滥等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困扰着人类社会。从而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和谐相处?世界仅仅是物质组成的吗?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什么
3、是可持续发展?最近在华人学术领域中讨论周易对科学的影响,是促进还是阻滞科学发展?讨论人们是否要“敬畏自然”?说明目前人们正处在发展理念的十字路口,如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才能健康、和平、持续不断地发展。基于此,本文讨论了周易的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希望引起广泛讨论,并请方家给予斧正。人的自然观是人认识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理念,并以此指导人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2动。不同的自然观,可以导致不同的认知模式、认知方法、认知途径,在对自然的各种实践中采取不同的措施、方针乃至政策,从而可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诸如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优胜劣汰与多样性共存,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以人类为中心,机械唯物自然观与整体有机
4、自然观等观念的差别是很大的。所以,人们的自然观之确定,关系甚大。科学是建立在人们对自然界认知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当人们的认知能力提高,认知活动领域扩展、深入,科学也随着发展与进步。若评判周易与科学的关系,亦应从周易的自然观来分析,离此则成为无的之矢,无源之水。关于周易的自然观笔者拟从(1)道法自然;(2)天道无为;(3)两种存在;(4)崇尚变化与发展;(5)整体有机自然观等方面来阐述。1.道法自然自然界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这些秩序或者规律性是从哪里得来的,这是自然观的根本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有“道法自然”的说法。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是说人的活动是以天地为准,
5、天地活动是以其固有的规律道为准,而道又是宇宙万物自动、自流、自生、自化自然而然形成的。这就是“道法自然”。人们认识自然就是以自然原型为对象,从对自然的观察、学习、体验中找到规律性,这可从八卦取象中来体会“道法自然”的涵义。 1八卦取象是以天地为准,故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其取象的材料是什么呢,“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就是取天地鸟兽、植物、人自身等自然现象为观察对象,求规律(“通神明之德”)以归纳各种生活环境要素的性质(“以类万物之情”)。而
6、八卦取象的原则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虎从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周易乾文言)是说圣人观察万物,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联系是有呼应的,并由此发现以天地为准,与天的性质接近者亲近于天,与地的性质接近者亲近于地。据此,将八卦及其所象事物与人类生活环境系统列于下表,更可看出八卦取象的自然性和科学性。从表中可见,八卦取象以天地为坐标,而包容天地之间的各种事物,并依据“一”、“- -”爻的多少及排列顺序而确定其对于天地的隶属程度。淮南子天文训有云:“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实际上是以轻重分异为标准而构成自然环境的分层有序3
7、结构,这与现代划分的宇宙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各圈层十分吻合,最近有些学者认为人类活动应当给予重视,提出人类圈的说法 2 ,这恰与周易提出的天地人三才之道相合。表中的 (震)卦,一般习惯将其取象为雷,实际是激烈之振动,但以爻象看作为地震之象更为贴切,不亲于天更亲于地,应在水圈之下的岩石圈中的现象,并有国语伯阳父论地震为证明。同时,震卦的卦爻辞实际上也更像对地震灾害的描述 3 。伏羲的八卦取像能对人类生活中离不开又去不掉,顺之则吉,逆之则灾的环境动力因子作如此分类,真让人钦佩。八卦卦象与人类生活环境系统取象原则 取象材料 卦名 卦象 人类生活环境系统以天地为准本 本乎 乎天 地者 者亲
8、 亲上 下仰则观象于天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俯则观法于地乾巽离艮兑坎震坤天风火山泽水地震地宇宙圈(天象)大气圈(气象)生物圈(生物象)人类圈(社会象)水圈(水象) 岩石圈 核幔2.天道无为天道无为思想是中国古代对自然认识的基本思想。这里所说的“天”,不单指天,也指地,泛指自然。天道无为是说自然界有“普济”、“ 无欲”、 “不仁”、“有信”的性质。 4所谓“普济”是指天地普施恩译于万物众生而无所选择的性质,周易乾卦、坤卦中所说的“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管子水地所说的“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都是说的“普济”这一性质。所谓
9、“无欲”,是指天地施恩于万物众生而不要求报答的性质。周易乾文言中的“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周易系辞所说的“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都是说“ 无欲”这种性质。所谓“不仁”,是指天地之行,我行我素,不管你愿不愿意,能不能承受,照施不误,即天地施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周易无妄彖辞中有“无妄之灾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天之命也。”说人无妄作行为而遭灾,是因为外界强加给人的,这是天灾呀。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象)4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都是说天地“不仁” 的性质。所谓“有信”,是说天地博大,万象百态,但确有规律可循
10、的性质。周易乾文言有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周易系辞有云:“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周易说卦有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老子有云:“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荀子 天论有云:“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这些都是说天道有常有信,有规律可循的性质。由是观之,“天道无为” 是说:天地普济万物而无所选择,滋养众生而不求报答,天地施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按其固有规律性行事,这种规律性是可以体认、观察、感知的。天道无为比较客观地描述了自然
11、是一个自动、自流、自生、自化的自调节、自组织、自洽体系。这种认识十分真切,十分超前,时至今日亦非常高明,这里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3.两种存在自然界是由什么组成的,什么是宇宙的存在,是自然观的根本问题之一。人们常注意到有形的、物质的存在,却忽略了无形的、非物质的存在,周易对此问题则有独到之见。3.1 幽明周易认为大千世界之万事万物,并非一切都能看到,可见之物为明,有形;而不可见者为幽,为无形,无形者虽然看不见,却可以感知。周易特别重视区分幽明、隐显及其探索,故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探颐索隐,钩深致远”,“彰往察来,而微显阐幽 ”之说,对于幽、隐现象的追索,在 周
12、易形成时代,可能是以古人的直观感觉为主,而以推理为辅,到现在科学昌明,发现了所谓“隐物质”,提出了“隐参量”、“ 隐能量” 5 ,这可以说是关于幽、隐探索的延续。3.2 感通对幽隐现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确可以感觉到,所以提出感而遂通的方法。诸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种直观感通的强调是与西方逻辑推理方法截然不同的。正因为中国古代强调5感通,所以在声、光、电、磁方面发轫很早。在河南舞阳裴里岗出土的骨笛,能奏出与传统音阶相类的音列,说明8000年前的古人对声音的感通能力;在国语周语中就介绍了黄钟、大吕等十二音律理论;
13、明王子朱载堉创建十二平均律,并给出数学表达式,解决了“音乐上的旋宫难题” ;明宋应星的气论对声音传播理论之阐述,都与近代声学相近,堪称开先河之创见。 6 此外如避雷针的发明与应用,指南针的发明及磁偏角的发现,气功养生与经络学说的创立等都说明直观感通观念所起到的作用(当然这里也有出类拔萃的科学试验之功劳)。3.3 关于神的概念周易中多处提及“神” ,仅系辞中就达二十多处。直言鬼神,卜以蓍龟,给人以宣传迷信的印象,然而细究,“神”的概念另有深意 7 。其一,控制物体及生命活动演化的,人们只能隐约觉察或感知,而不可确见的神奇东西或力量,被称之谓“精气” (或灵气),脱离物体的精气谓之“神”,脱离躯体
14、的精气(游魂)谓之“鬼”,故有“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神无方而易无体”之说法。其二,“神”乃是人们对尚难以认识的变化规律及神秘奥妙现象的一种称谓。阴阳变化有有序可测者,有无序难测者,对前者称之为“理”,对于后者称之为“神”,故有“ 阴阳不测之谓神”。由是观之,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进展,“神” 可化为 “理” ,而又发现新的不测现象,故“神”可引导人们走向更深层次的探索。其三,“神”是对人们利用自然规律,掌握生产方法,同时在实践之中不断加以改进、创造,从而达到高度智能领域“至神”的一种称谓。即“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15、,“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其四,大事件、突发事件暴发之前,通过微观、隐蔽的征兆、信息,预测未来谓之“神”。诸如“知几,其神乎” ,“ 神已知来 ”是也。概言之,“神”之性无思无为,无形无体,但具有客观存在的稳定性,是可以通过实践而感知和体验的,是可知的。故有“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者为至神”。故而有“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即能“体天地之撰,通神明之德”。“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等描述。如是观之,周易中的“神”,不是上帝,不是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虚幻偶像,而是对客观世界观察到深处而体验出的真实存在的东西。这种东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没有人类存在的洪荒时代
16、就已经对自然界起着作用。它可能是指当时人们还不能看到的微观世6界;可能指当时还没能清楚总结证明的,控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定理等理论世界;也可能指各种表示物质、体系之间有关系的信息世界。“神”乃是未知的“理”,“ 理”乃是已知之“神”,“神”和“理” 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都是主宰自然界之大“道”。在我国古代的周易中寓有如此深刻地透过事物表面现象而探寻其本质的思索和认识。确实是难能可贵的。3.4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总结上述,周易提出两种存在,一种是有形的器,也就是物质的存在;一种是无形的道的存在。现将两种存在的区别列表于下:器(物质) 有形(形而下) 有生有灭 可量测(外求) 不
17、可共享道 无形(形而上) 无始无终 可感知(内求) 可以共享物质对于人类乃至生物来说是赖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因素,物质在宇宙范围来看是无限的,但在局部范围来看(譬如地球范围)则是有限的;物质是不灭的,但是从有用的角度来看又是可消耗的,有些是很难再生的,甚至是可灭的;物质是不可以共享的,给了你,我就失去了。所以,有限的、不可再生的、不可共享的物质,人皆想据为已有,必争。故而,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走过了从物质开发物质生产物质广泛利用物质分配不均物质掠夺一方面耗损天物,一方面贫病交加物欲横流的各个阶段,从而走向物质有利的反面变成了有害,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则注意了物极必反的倾向
18、,提出“ 惜物重德” , “临财毋苟得”,主张取财有道。周易系辞有云:“ 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人),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这里说权力需要人来维护,人需要财富来聚养,而理财则必需有所约束,要讲求道义。道,无形,无始无终,难于量测,却可以感知,可以共享。诸如知识、规律、信息、理论等是可以共享的,可以传授的,传授给别人自己并不失去。但是对“道”体悟、接受的能力,却因人而异,这与受者的阅历、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自我修养等有密切关系。因此,注重道的人,淡泊名利而更注重完善个人的品德与修为。科学、技术是好东西,但应用于社会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权力、制度是管理社会的好办法
19、,但实行起来就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民主、自由是人们所向往的良好愿望,但实行起来也会产生截然不同两种效果。追根到底是缺乏“道”的制约。“道”是克服私人欲念屏蔽个人意志无限膨胀的最好办法 8 。周易系辞有云:“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方)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这是说行事与天地之理合,通万物之7性而利于天下,作事方正不邪曲,作力所能及之事就不会有忧患,安于立足之地作有利于公众的事,就能爱天下所有之人。这就将天道、地道、人道都包括了,正如周易说卦所说的:“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20、。”“穷理尽性以致于命”。能穷万物之理,尽万物之性,而乐天知命,达到体道、明理、知命的道之境界。总之,周易明确提出“道”与“ 器”两种存在形式,认为“ 道”是万物之主宰,并将道德的培养作为治学、创业、治国的根本,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完整的“内圣外王”的教育路线,以期达到保合大和,万国咸宁,品物流行,各正性命,天下和平之理想。格物体道之意义大矣哉!4.崇尚变化与发展周易是研究变化的学问,是从自然原形的观察看其演化趋势、变化规律与变化特点,并达到探索预知的方法。4.1 “生生之谓易 ”周易有云:“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之大德曰生”。这
21、是自然界之中最根本的变化之一。这种“生”是一种繁衍、传承、延续、发展,是一种推陈出新活动。“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亦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这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这种发展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质量亦在变化,向高层次发展。周易序卦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这是符合自然界发展演化实际的。地球演化证明,从无机物有机物有生命有智慧;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看,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这种质
22、的跃迁与发展是十分惊人的。正因如此,周易强调“日新之谓盛德”,大学有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主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鼓励人们去发明创造,并举出先古圣人观象制器使社会进步,使民受益之事例,以教育后人发展才是硬道理。说到发展,绝对不是恃强凌弱,强占土地,掠夺资源,倾销商品,为少数人和一已民族利益而不管别人死活的那种战争发展观。周易主张“安士敦乎仁,故能受”,强调立足于本土,主足于仁爱;主张“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8禁取不义之财;主张以道德培养为治学、创业、立国之根本;对于自己所缺乏的资源,提倡:“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
23、得其所。”采取平等往来,公平交易,互利互惠,各得其所的办法。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合乎道义、自强不息和公平互利基础之上的和平发展观。和平发展观有利于解决当前世界的纷争,促进和平,共同繁荣。4.2 圜道思想易曰:“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都是谈周而复还的圜道之变化。吕氏春秋圜道有云:“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圣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正,以出
24、号令,令出于主口,官职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海谶于民心,遂于四方,还周复归,至于主所,圜道也。令圜,则可不可、善不善,无所壅矣。”“圜道也,一也,齐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此段文字全面介绍了圜道思想,有如下几层意思:其一是说天道循环,昼夜交替,月躔二十八宿,精行四时,都是天体运行而产生之循环,这是圜道的基本。其二是说生物的生命循环。其三是讲水汽循环,海水蒸发为云,云气西行,降雨补给河水及地下水,泉水、河水东流入海形成循环。其四是讲人类社会的政令循环。其五总结圜道“万物以为宗”的根本特性,所以周易复卦有云:“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这里必须强调,圜道并
25、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有反馈、有修正、有继承、有发展,是在循环过程中前进,在时间延伸线上形成螺旋式演进的态势。4.3 与时偕行变化、循环、演进、发展都是在时间进程中进行的,因此周易特别重视时间因素。六十四卦中直接提到“时” 的达三十多处,间接提到“ 时”的达四十多处,可以说卦卦随时而变,诸如时中、时行、时用、时发、时之义大矣哉,强调顺时、应时、与时偕行。“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里所说的“时”,不仅仅是绝对的、孤立的时间,而是时间进程所承载的事物发展的阶段与过程,历史的传承,
26、事物随时间演进而出现的韵律性。正因如此,特定的时间可能成为事物发展的“机枢”,掌握“时运”、“ 时机”,审时度势,因时因势利导就成为判断事业成败的重要内容,时机不到而硬作,则有9“揠苗助长”之蔽,时机恰到好处,则有“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效。时之义大矣哉!受周易重视时间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民族。不仅有完整的五千年编年史料,还有各种自然现象观察的记载,如天文观测及天象的记载,各种灾异的记载(水、旱、螟、蝗、地震等),这些都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历史资源的宝库。4.4 正常变化与异常变化变化,有正常变化,也有异常变化,这就是“得一损一”之道。周易系辞有云:“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27、” 。这里的“ 一”,为“大一”、“ 齐一”,为变动之正常之律动。老子有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为贞。”偏离一达到相当程度则为异变,就可能有灾。”天无以清,将恐裂(陨石撞击);地无以宁,将恐发(地震火山);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生物物种灭绝)。此外,尚书洪范有云:“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 ,则草木繁茂,否则,“一极备,凶,一极无,凶。”事走极端则凶则成灾。异常状态来临之前,有“征” 、“ 候”、“几”、“ 微”之先兆,能把握这些先兆,可以预先判断、预先防备不测之灾,有如
28、周易系辞所说:“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阅诸心,能研诸候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 者。”异常灾变是小概率事件,平时很少见到,要善于在正常之中审视异常,从中找寻各种征兆,加以综合考虑,以达预知灾异之目的。“知已,其神乎”。4.5 结构变易事物的变化,有量变和质变。中国古代对“变”与“ 化”是有所区别的,“ 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而质变的根本原因,不是量变的积累,而是外部环境改变促其内部结构的变易,称之谓“结构变易 ”9 。在 周易中就是说“ 位”的改变,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可见“ 位”之重要
29、。卦中各爻位的作用是有差别的,如“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这说明,即使作法相同,但因所处的地位有别,其效果差别甚大,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识其位,行其事。一种事物其结构是否稳定,要看其结构是否适应外部环境,其内部结构是否优化合理。对一部机器来说,承重元件太软,转动元件滞拗,则造成机器的损坏;对建筑工程来说,10基础软弱而承担重任,则工程失稳;对国家政权来说,“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周易系辞)则政权亦不会稳定。因此,研究系统内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选择最优
30、化组合形式,成为提高性能、效率,取最佳状态的关键措施。即使是同样的设备,同样的人员,不同的组合也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同样的碳原子,结构变化就可以形成金刚石和石墨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称之为“相变”,同样的国家,由不同的派别集团执政,就可能形成不同的体制称之为“政变”。由此看来,结构变易就是质变,就会造成性质和能量的跃迁。易学中的爻变、卦变就隐含着结构变易之原理,研究中可以给出六爻所象征的物质类型、人员特长、部件特点等各要素之性质,拟合各种需要的组合形式以及各种变化,探索其最佳状态,这在现代软科学研究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这里我们探讨了周易关于变化的主要论述,总而言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
31、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对此我们需要的是适应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因时制宜,因势利导,与时俱进,随机应变,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墨守成规。5.整体有机自然观整体有机自然观,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将自然界视为有秩序、有机的整体。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互补,互为消长,互相转化,和谐共处。在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中,各部分随时调整,阴阳相推、刚柔互济、动静有致,对待流行。在事物演进过程中,不是“特创论”所主张的:一切有固定方向,有明确目的,好像上帝给安排的那样,因果一一对应的渐变线性过程;而是无固定方向,无明确目的,是非线性的自动、自流、自生、自化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宇宙的各种关系影响下,经过漫长历史的适应性发展中而形成的,并记录下了宇宙中各种事件的烙印,构成一种有层次的、全息的、自组织结构。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认为人是自然所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主观和客观是不能分割的,是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主张天人合一,协同共进,而不是谁战胜谁的关系。这种整体有机自然观在周易、老子等经典文献中多有体现,并渗透到中医学、农学、天文学、堪舆学、军事学、社会管理学等学术领域,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5.1 天人合一观周易非常重视天地人三才之道,周易系辞有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