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食物链养殖技术研究.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08168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娃娃鱼食物链养殖技术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娃娃鱼食物链养殖技术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娃娃鱼食物链养殖技术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娃娃鱼食物链养殖技术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娃娃鱼食物链养殖技术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娃娃鱼食物链养殖技术 金立成 大鲵食物链养殖法是最佳的方法,食物链可以提供一连串最佳的自然饵料,由于自然饵料的营养均衡,所以大鲵摄取后,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繁殖力、提升免疫力,进而防止疾病发生。利用自然食物链 繁殖大鲵最大优势是一它可使大鲵在人工养殖生态环境条件下自然繁殖,并且使大鲵性成熟率高、自然产稚鲵量大,二是使大鲵稚鲵、幼鲵、成体在繁殖全程中不会生病,不会死亡。真正解决了稚幼鲵易死亡的难题。这是因为池中藻类占优势,病菌无法生存,池中没有病菌病毒生存的空间。食物链的组成要素是水中基本元素+水中蛋白质+个体细胞。生物链的组成要素是食物链+阳光+空气+ 水份。生物来自水中细胞衍化与该生物的

2、竞争之进化,衍化与进化都来自于生物的生存习性,生存的竞争力量来自于该水域的食物链,再由食物链衍生出生物链,而生物的习性又是该水域生物链使然。当地下水涌出地面时带出土壤中的元素与非完全性生物链的细胞。所含元素与细胞的水源涌出地面后,无论是成为河流或海洋、均会与阳光接触,然后籍阳光的温度与氧气产生新一代的食物链。出地表水中的生物为图生存与繁殖,在有阳光的食物链里自行产生生存竞争与蜕变演化。水中细胞蜕变过程中所产生的粪便与死亡生物个体,经水中氨的转化后的水质,为生物蜕变的生物的食物链;也是该水域生物链的基本养源;再由此养源衍生出适合该生物衍化的生物,该养源就是该水域生物链形成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主宰

3、生物进化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与元素供给的食物链养源。如果经人工投饵或生化污染会使该水域中元素消失,那么该水域因食物链的转变再衍生出另一种生物,又会因食物链的转变促使该生物突变。就大鲵而言,池中元素的消失就无法使它衍化出食物链与生物链,也就无法由生物链在演生出适宜大鲵生长所需的藻类。大鲵养殖就是要找到它的生存蛋白质。此种蛋白质不是下蛋白质入池,而是要借助该池的食物链与生物链的衍化后才会对池虾有实质的作用。大鲵生病来自常态藻类,水中藻类出问题的因来自经氨所转出的氨基酸,氨基酸出问题来自于水中蛋白质与大鲵生长所需的元素衍化。所以,大鲵养殖仅视水色放元素与微生态剂会使池水衍生出非共同养源。亦会自动分解 N

4、H4 与 NO2,亦会使池水中藻类养源支撑点不断层;由非共同养源所衍生出稳定的藻类,才是大鲵养殖中途不生病,能长久获利的关键。食物链系指水域环境中,植物性微藻(生产者)吸取水中之营养盐,在日光下行光合作用,大量增殖,然而草食性动物(消费者)把微藻捕食之,将生产者的能量直接利用,为第一次消费者,而较大型的肉食大鲵再捕食第一次消费者,而成为第二次消费者,更大型的肉食大鲵再捕食第二次消费者,而成为第三次消费者,以此类推,如此由于食物连结而成的大鲵相互间捕食之连锁关系,称之为食物链,水生大鲵食物链的一般模式如下。微藻 浮游动物 水生幼鲵 大型生物生产者 第一次消费者 第二次消费者 第三次消费者28.1

5、.大鲵的食性与饵料养源一般而言,大鲵的食性是肉食性,随着生长阶段不同,其食性也略有变化如下所示:生长阶段 稚鲵期 幼鲵期 成体期食性变化 浮游生物 肉食性 肉食性大鲵在幼鲵期均摄取水中硅藻为食,当长大时,改摄取一些浮游动物,所以此阶段是属于肉食性,当大鲵进入成熟繁殖阶段时,则食性转变成肉食性,以摄取更多的蛋白质当为生殖生长所需。大鲵在每个生长阶段所需的自然饵料列于下供参考见图1416a。9.食物链培养法从上述了解大鲵的自然饵料养源之后,然后再拟出这些饵料养源之培养方法,及其在池塘中养殖种间的相互关系。因而大鲵食物链培育技术分为养源技术培法及生化技术培养法两种介绍之。 (1).养源技术培养法:将

6、食物链培养物质先行利用养源水分解,然后再跟微养源一并投入池中,此时培养物质会不断地析出有效营养盐可提供微藻增殖,随而再接种预培的大鲵性饵料养源,使食物链在池塘快速建立。养源技术食物链培养如图14-16b:舟形微藻绿藻 稚幼期微藻 小球微藻扁圆卵形微藻 膨胀四角微藻双对栅微藻圆鼓微藻大鲵饵料 鱼虾 成体期 肉类图1416a自然微藻饵料10.生化科技食物链培养法利用一些生化活性物质当为诱发剂,促使池底中之微小养源之胞子或休眠胞子发芽进而增殖,使食物链形成。兹将生化技术食物链培养实况如下:生化科技食物链培养实况:见图14-173培养物质 饲料增殖食物链形成培养物质轮虫类水蚤类稚幼期细菌类酵母菌类金藻

7、类隐藻类硅藻类舟形藻绿藻图14-16b养源技术食物链培养诱发剂 孢子, 眠卵发芽 饲料增殖 食物链形成活化性物质菌类胞子绿藻胞子硅藻胞子休眠胞子休眠卵细菌类酵母菌绿藻类角毛藻舟形藻硅藻小球藻扁藻轮虫水蚤圆水蚤小杂鱼轮虫水蚤稚期幼期图14-17生化科技食物链培养利用食物链养大鲵,其生长状况如图15-18所示图14-18食物链养大鲵生长从图14-18得知,大鲵用食物链饲养时,其生长速度比人工饲料为快,即使用食物链4及人工饲料养时,其生长速度也未有明显提L,由此可见食物链对于大鲵生长至为明显。10.1.硅藻的特征硅藻在淡水环境中的种类远比淡水环境为少,其种类可分为羽状硅藻及中心硅藻。 (1)羽状硅藻

8、:舟形微藻硅藻是单细胞植物,其种类甚多,一般都存在水中和潮湿地,细胞呈舟状形,细胞宽69微米,长1525微米,细胞内有色素体,颜色通常为黄棕色,细胞壳上有线纹,中央有一纵沟。通常是附着于底表,有的也会浮游于水中,常出现在微污染的池塘中。 菱形微藻菱形微藻似舟形微藻其细胞较长,两端呈尖状,细胞壳上也有线纹,大部份会运动,常附着在底表上,细胞内含有色素体,颜色呈黄金色,常出现在优养化的池塘中。 (2)中心硅藻:小环微藻淡水中常见的中心硅藻主要是直链微藻及小环微藻,小环微藻细胞呈圆形,直径 1030 微米,壳表有放射状线纹,常见有多个色素体,大多在春天会出现于繁殖池中。12.藻类培养方法12.1.藻

9、类一般培养模式藻类是一种单细胞植物,细胞内有叶绿素,整体看起来呈绿色,当悬浮于水中时,水就呈现绿色水,故称之为藻类,藻类也跟其它植物一样吸收营养盐,在日光下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养分,所以培养藻类须给于适当的施肥,其培养的一般模式如下:12.2.藻类的培养技术(1)无机肥料的培养法:(A)培养肥料配方硫酸铵 6080克尿 素 30克过磷酸 钙 30克水 1T培养步骤培养用水处理 施 肥 接藻种 充气培养种原培养 本培养(2)有机肥料之培养方法:培养步骤:5培养用水处理 施 肥 接藻种 静止培养有机肥料 发酵种原培养 本培养(3)生化肥料之培养法:培养步骤:培养用水处理 施 肥 接藻种

10、静止培养生化肥料种原培养 本培养12.3.影响藻类增殖因子影响藻类增殖的因子有二,即内在因子及外在因子。 内在因子:指藻类种先天具有的性质而言,诸如对于生长的适温性、对pH的适应性等。外在因子:指培养条件而言,诸如培养温度、光的强度、培养液的组成及浓度等。 (一).内在因子1.内在因子:首先影响藻类增殖率的内在因子是温度适应特性,藻类依增殖最适温度的不同,可分为下列四种型。 低温型(PHychroPHiLic)增殖最适宜温度1520。 中温型(mesoPHiLic)增殖最适宜温度为2130。 高温型(ThermoPHiLic)增殖最适宜温度为3140。 超高温型(super ThermoPHi

11、Lic)增殖最适宜温度为4152。 其次影响藻类增殖特性的内在因子是pH,所有藻类在微硷性范围至pH10为止,均适宜增殖,但是酸性范围至pH3.5为止,就难于适应,一般而言,藻类之耐酸性较弱。 2、外在因子2.1.光线:光线是影响藻类增殖之主要外在因子之一,藻类也跟一般高等植物一样,能利用阳光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其转化率受到光的强度、波长及照射之影响甚大,兹分别说明于下:(1).光的强度光的强弱影响到藻类能量转化率的大小。根据日本田宫氏之研究结果,发现在同一温度下,藻类在直线增殖期之能量转化率随光线之增强而转弱,如下表14-1 所示。 从表14-1中数据得知,藻类的光能转化率是随

12、光度减弱而增大。所以在藻类培养之表层,6受强光的照射达到光饱和状态,光合作用率最低,反而在表层下方的藻类,受到藻类间相互遮光,光强度减弱,其光合作用能率较高。 表 14-2.光的强度与能量转化率之关系(25)光强度(Lx) 光能转化率()50 7.925 11.410 17.25 20.22 24.0(2).光的波长藻类跟一般植物一样,在行光合作用时所吸收之光波长介于400um700um 之可视光线部份,对于红外线及紫外线则无法利用,虽然如此,藻类对于各阶波长之光能转化率,也略有差异,如下表 14-3 所示:表 14-3.光的波长与光能利用比(3).光的照射藻类对于光的连续性照射与间歇性照射比

13、较结果,间歇性照射的光能利用率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之过程中系由明反应和暗反应两阶段而成;前者为光化学反应,在千分之一秒即告完成,而后者为酵素反应,在百分之数秒内进行完毕,也就是说,光不必连续照射,只给于千分之一秒的照射然后暂时置于暗所,之后再给于千分之一秒照射,如此也能行光合作用,在光的照射线值相等的情况下,间歇性照射的光合作用量约比连续照射多2倍。因为明反应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告完成,如果照射时间超过时分之一秒,则光合作用量就会降低。因此从事大量培养时,培养液须激烈的搅拌,以达间歇照射效果。在含有浓厚藻类细胞之培养液表层,细胞能照射到强光,但是在近于底部的细胞,因相互遮蔽的影响,几乎呈未受光的状态

14、,这样的培养液经由搅拌机激烈的搅拌,培养液中每个细胞均能瞬间受到强光照射,随而又瞬间沉至底部不受光,如此每个细胞都能达到间歇性照射效果,对于光能利用率可提高,增殖率也增加。 (4).温度:每种养源都有其最适的生长温度,在高于或低于最适的温度范围,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水中的微小微藻最为明显。藻类依其温度特性可分为低温种、中温种及高温种,其增殖温度极限各不相同,也就是说低温种在比较低的温度里其增殖率比高波长(mu) 颜色 利用比610690 红 95.0578 黄 54.0546 绿 44.4436 青 34.07温种快;反之,高温种的最适增殖温度里,低温种不宜增殖或甚至于死亡。一般而言,光强

15、度一定时,温度较高其光能转化率越高,增殖率也越高。 表 14-4.在一定光强度下温度与光能转化率关系波长(mu) 温度() 光能转化率()25 25 11.415 5.410 25 17.215 9.2(5)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微藻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质,微藻可以将二氧化碳及水合成有机的营养成份,做为增繁殖用。但是二氧化碳在微藻培养的水中是呈现游离态二氧化碳、碳酸氢盐及碳酸盐等三种形式存在。当微藻在日光下行光合作用时,水中的二氧化碳会被吸收利用,此时水中的二氧化碳会减少,而碳酸氢盐则会经由碳酸再释出二氧化碳,供应微藻利用如下列反应方程所示,而水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一部份是来自空气中,另一部份水中

16、的微养源把有机肥分分解出来。在自然的水域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充足的,但在人工培养微藻的环境中,由于微藻的细胞密度大,光合作用进行旺盛,所以二氧化碳的供应往往不足,得须给予适当补充,一般是以醋酸盐或碳酸氢盐为之。 (6).pH :微小饵料微藻在水中对于酸硷的适应范围很广,大约自微酸生至微硷性的范围内均能活存,但是各种微藻均有其适合的生长及增殖最佳 pH,兹将各种微藻最适的生长与增殖的 pH 列于下表供参考。表 14-5.淡水微藻种生长及增殖之最适 pH微藻 种 最适生长与增殖的pH圆球微藻 6.08.0并联微藻 8.09.0衣 微藻 7.08.5盘星微藻 6.08.0舟形微藻 8.08.5菱形微

17、藻 7.58.5(7) .营养盐:藻类类需要吸取营养盐当为细胞内物质之合成用,其中以氮、磷、钾、镁、硫等为主要元素,当有其它微量元素如硼、锰、锌、铜、钼、钴等元素,这些元素藻类类的需求量不多,但不可以缺少,一般在池塘中培养藻类时,微量元素最容易流失,也因而造成藻类培养不易。 813.池塘管理技术操作13.1.生态制剂水质改善法大鲵在繁殖过程中排泄物及残余饲料,经由底泥微养源分解而产生氨氮及硫化氢等有毒物质,造成水质恶化,使大鲵死亡。因这些有毒物质在充分氧气下易矿酸化成为池中微藻之营养盐,所以一旦检测到大鲵池中之有毒物质产生时,就须加强打气,同时添加养源制剂,在双管齐下而使水中之有毒物质消失、水

18、色安定、水质净化。 其作用原理如下14-19图所示:大鲵养殖池中最常见之微藻有 舟形微藻 小球微藻 绿藻扁圆卵形微藻 硅藻为主。 当大鲵养殖用水,藻类类数量会随之增加,当藻类类和其它也具有鞭毛的微藻一起出现时,显示和水质转坏有密切关系。 又在大鲵养殖池中,起初常出现一些硅藻。这些硅藻到放养中期以后大部都消失掉,起而代之以菱形微藻(NiTzschia)、舟形微藻(NavicuLa)、等。这种变化是和大鲵摄余及水质变化都有关系。 在大鲵池中,有些种类会泄生毒素造成大鲵死亡的现运。当大鲵池有机污染高、水质不良时,因此,若能充份掌握微藻资料、配合水质及其它养源相分析,将更能了解池塘的水环境。最终产物

19、CO2 H2O NO3 SO3 微藻吸收O2COH2NS有机物有氧环境无氧环境COH2NS最终产物CO2 H2O NO3 SO3CONS + H2HNO2+HO2+HNO3+CH3COCOOH(丙酮酸)CH3CHOHCOOH(乳酸)生物消耗图14-19藻类作用原理 13.2.污染性藻类的出现与对策(1)污染性藻类的出现:大鲵养殖场大部份都设在山区,故使用养殖用水各有差异,所以在大鲵养殖池中,都可以发现淡水微藻种。这些微藻种不仅可当为大鲵之饵料,也是池中浮游养源的饵料,同时这些微藻可以吸取水后之营养盐,并于行光合作用时产生氧气,9增加水中溶氧,改善水质。可是随着大鲵池水污染程度之增加及物理化学之

20、改变,养大鲵池中之微藻及藻类结构也随之改变。若能仔细分析池中变化的微藻种及藻类,就可以将其作不水环境之指标,而掌握养殖池之水质变化,此对于繁殖池之经营甚为重要。(2)污染性藻类的处理对策:大鲵经一段时间的饲养,池塘水质及池底会受到残饵及大鲵的自家污染,由于污染程度的不同,所出现的藻类也不一样,因此可利用这些污染藻类做为环境指标,来判断大鲵池的污染程度。在池塘中,藻类类最适合增殖,其水色以褐色为最佳,若池水在中腐水性以上时,一些蓝藻类如螺旋藻、颤藻、微囊胞藻就会相继地发生,而产生蓝绿的水色。在池塘中以硅藻为多,常会呈现黄褐色至棕褐色之水色。当池塘污染程度增加时,微藻种会分泌毒素,致使大鲵死亡。若

21、池塘污染加深时,出现夜光虫(微藻)(NoTiLuca miLLaris),会在风尾池边形成粉红色群落或泡沫。如果池塘是出现黄棕色之水华会造成大鲵死亡。任何自然环境都存在各种益菌、害菌、病原。即使害菌、病原无所不在,生物只要有足够的免疫力,并给予优良的生长环境,生物都有能力与害菌、病原共存。然而,人类为了治愈生物疾病,往往为了求取效率滥用药物与化学合成物。事实上,无论任何一种杀菌方法,包括下药、臭氧、抗生素等方式,在杀死病原的同时,也可能将自然界的益菌一并消除。如此一来,将使得生态面临失衡危机。即使该项疾病治愈,也隐含了另一项副作用的产生。事实上,只要能够迅速地将亚硝酸转变成硝酸盐(NO 3-),而由于硝酸盐不具毒性又是微藻最好的氮肥,故对大鲵的的威胁便大幅降低。最后再透过菌类与藻类环境特性彼此之间的良性循环之机制,让硝酸盐也逐渐降低,就能够让养殖池内的水质稳定,达到免用药物的自然生态养殖的目的。大自然的自净作用,自然生长的大鲵也因此而生生不息。而自净作用的稳定来自于生态系的平衡。这种自然生态平衡系统所养殖出来的大鲵无药残、无重金属残留、无激素残留,其品质达到绿色、有机,恢复至野生大鲵的品质。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