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亲团结携手共建.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09725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宗亲团结携手共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宗亲团结携手共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宗亲团结携手共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宗亲团结携手共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宗亲团结携手共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宗亲团结携手 共建“徐文化圈”徐兴根1、 “徐文化圈”的价值意义此次论坛提出“徐文化圈”议题,其意义非常深远。1、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徐文化”是古老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和上古传说,被普遍认可的徐姓始祖若木,其祖父大业是黄帝之子少昊的后裔(佚名,父系)和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女修(母系)结合所生。少昊曾为东夷人首领,崇奉鸟图腾,是“凤”文化的代表和传人;颛顼是黄帝之后中原河洛“龙”文化的代表和传人。若木祖源系出中华两大文化源头,血液里流淌着“龙” 、 “凤”文明的血脉,理所当然,由他传承衍播的“徐文化” ,必然是古老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源头之一。儒家文化是

2、古代齐鲁文化的代表,从诞生以来,主宰中国思想二千多年,其核心思想是“仁” 。 “仁”的思想源头除了周公的“明德”思想和“周礼”之外,更直接的源头即是徐国第三十二代国君徐偃王(约前 992 年前 926 年)主政期间,在徐国推行的“仁政” 。周公的“明德”思想,在尚书的大诰 、 洛诰 、 多方和多士中有明确的反映,文中不仅用“天命”解释周取代殷的原因,还用“德”来说明“小邦周”战胜“大邑商”的原因。周公倡导仁爱,是以“德”治国的首倡者, “德”是其治国的核心。孔子崇拜周公,并从周公之“德”和“周礼”汲取思想精华,创立自己的“仁学”理论。此外,古代徐国的“仁政”之风也是孔子“仁学”思想产生的土壤。

3、据史料记载,徐国第三十二代国君徐偃王在位期间,重仁义,行仁政,广慈惠,轻刑罚,功及于民,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在沂、沭、淮、泗流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代思想家荀子把他和仲尼、周公、皋陶、伊尹、禹、汤、舜、尧并列一起,似乎也把他视作圣人。孔子所在的鲁国与徐国山水相连,历史上应属于徐偃王时期“陆地而朝”的“三十六国之一,也曾沐浴徐偃王当年所推行的“仁政”之风。作为春秋编者的孔子,不可能不了解这段历史,也不会不知道徐偃王其人其事。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孔子的“仁学”与徐偃王的“仁政”思想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杨朝明在鲁文化史中说:“孔子思想和儒学虽然融会三代文化精蕴,但直接源流则当归之于周、鲁文化。 ”

4、(见杨朝明鲁文化史 ,齐鲁书社,2001年 8 月) 。笔者认为,孔子思想和儒学特别是其中的“仁学”理论,其文化源头,除了“周、鲁文化”之外,还应该有“徐文化” 。“徐文化”与中华文化在源头上承先启后,又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源头活水。因此,打造“徐文化圈” ,研究和推广“徐文化” ,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2、促进宗亲团结和徐文化研究血缘关系是徐氏宗亲相互间最重要的纽带,但“徐文化”却能让我们走得更近。中华民族都自认是炎黄子孙,但我们都知道,炎、黄二帝只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两大部落集团的首领,如果华夏子民都是他们的子孙,那么,他们的部属和部落里其他的族人后裔到哪里去了呢。其实,华夏民族之所以

5、都自认是炎黄子孙,是因为炎、黄二帝在民族集体记忆中,是中原大地的最早统一者,是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共同缔造者。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是中华文化(或称华夏文化)将亿万华夏儿女凝聚在了一起,即使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徐氏的情形亦如此。若木受封于徐,后人以国为姓。相信当时以国为姓的人绝非若木一族,尤其是徐国被灭之后,应该还有其他徐地的国民为了纪念故国而以国为姓。再者,若木封徐之前,徐地可能早已是徐姓的领地。 左传定公四年(前 506 年)记载:周公之子伯禽分封于鲁时,分得“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 。说明在殷商时或更早就已有徐氏部族。伯禽之“鲁” (鲁国)与若木之“徐”两地接

6、壤,会不会若木所封之“徐” ,就是殷民之“徐地”也未可知。可见,徐氏后裔绝非只出自若木一族,但现在的徐氏都追认若木为自己的始祖,自认为是若木的子孙,其原因除了历史讹误和攀附心理之外,是因为若木乃徐国的开国之君,是徐文化的开创者和鼻祖,这便是“徐文化”的力量。因此, “徐文化圈”的建立,可以让我们不分宗派出处,抛开家族歧视、门第观念,消弭地域分野,将徐氏宗亲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同时, “徐文化圈”的建立,也有利于各地“徐文化”研究者在“徐文化圈”视野内,找准自己的研究定位,有利于学者间、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避免研究领域重叠、研究脉络脱节、浪费人力物力资源的现象。其实, “徐文化圈”已是客观存在,我

7、们无需重新打造她,我们的任务是去认识她、开发她。因此,下面笔者将对“徐文化圈”的地理范畴、文化内涵以及开发建设等方面,作些粗浅的分析,并求教于方家。2、 “徐文化圈”范畴和内涵1、 “徐文化圈”范畴划定有两个依据,第一是徐氏族人所居之地,第二是“徐文化”影响所及之地。从徐氏居地看,结合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 “徐文化圈”可划分为祖居区、聚居区和散居区。祖居区以古代徐国为基本区域。古代徐国的位置疆域有多种版本的文献记载,大体而言,包括今鲁南、苏、皖北部等徐淮区,此即可划定为徐氏祖居区。聚居区有古今徐氏族人在古徐国地域之外聚族而居的区域构成,如徐偃王败走彭城又折徙舟山后,大量徐氏族人随其南迁至今浙江

8、、江西一带落籍,以及古今徐氏族人举家举族向外迁徙后形成的若干聚居区域,则可划定为徐氏聚居区。散居区则包括徐氏族人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居处。按“徐文化”影响范围看, “徐文化圈”也可划分为核心区、影响区和融合区。核心区也以古代徐国为基本区域。影响区则则包括古代徐国的邻国如吴、楚、鲁等,尤其是徐偃王时期“陆地而朝”的“三十六国” 。融合区包括苏、皖、鲁、浙、赣、闽、粤、台等古今徐氏大量聚居和活动的文化区域。2、了解了“徐文化圈”的地理范畴,我们再看“徐文化圈”的文化内涵。从类型上看, “徐文化圈”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和精神两大类。物质类文化包括历史遗迹,如古墓、古建筑、古籍、宗庙等,精神文化包括徐氏精神

9、,古徐国文明、徐氏名人事迹等。从性质上,我们还可以将“徐文化圈”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次文化圈,如祖地文化圈、偃王文化圈、郡望文化圈、故都文化圈、名人文化圈等。有的次文化圈可能相互重叠或部分重叠,如山东郯城既属于祖地文化圈,同时也属于郡望文化圈。徐州地区既属于偃王文化圈,同时又是名人文化圈,如季扎文化等。3、 “徐文化圈”的开发建设“徐文化圈”概念的提出,其意义除前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宗亲团结和徐文化研究外,更现实的意义还在于促进“徐文化圈”的开发建设,造福徐氏子孙,服务圈内地方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此,笔者想为“徐文化圈”的开发建设提二点原则性建议,仅供参考。第 1、发挥优势,统筹开

10、发“徐文化圈”中,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和优势文化资源,要找准各自的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开发建设。尽管有些定位仍存在争议或不同意见,但可以求同存异,逐步澄清。关于统筹开发的问题,就是为了不搞内耗。据笔者所知,目前在客家祖地的研究领域就存在这种内耗现象。福建宁化石壁已被普遍认定为客家民系祖地,但闽西龙岩地区的某些学者出于地方情结,说闽西龙岩也是客家祖地,理由之一就是,很多客家后裔在自己的族谱上写明了他们的祖先来自龙岩某地。其实这是个混淆概念的常识性的错误,因为宁化石壁被认定的是“客家民系”的祖地,而龙岩的某些地方只是客家“某些家族”的祖地而已。这些道理虽然不难说明清楚,但一旦被当作一种理论提出来,

11、就容易造成视听上的混淆,产生不必要的内耗。同理,徐氏作为一个姓氏的祖地也只有一个,即她的最早发祥之地。而徐氏后裔在漫长的发展繁衍过程中,所形成的各派各系的发祥地或祖地,是不能与之相互混淆的。否则各地纷纷开发徐氏祖地项目,必将带来混乱和内耗。因此,笔者强烈呼吁各地徐氏宗亲站在“徐文化圈”的宏观视野上,找准定位、统筹开发,创造多赢。第 2、逐步完善,形成规模“徐文化圈”的开发建设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徐氏宗亲的努力,更要各地政府的支持。在步骤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上,包括硬件设施的投入建设,如郯城拟建的徐氏祖陵,条件尚不成熟,可以先进行理论研究,积蓄力量和资源。可以预见,当“徐文化圈”建成完善之日,必将为当地文化经济发展带来效益,造福于徐氏宗亲。例如,可以形成涵盖“徐文化圈”的徐文化旅游线路,促进徐氏交流,开发徐氏产品,发展徐氏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